?

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研究

2023-08-19 18:17朱莉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審美文化自信

朱莉

摘要:

核心素養理念下,推進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對于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具有多重價值。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學生基礎知識薄弱、鑒賞方法單一等問題。在立德樹人理念下,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要凸顯詩歌自身特色,從情感融入的角度推進學生與文本之間有效共情,并通過背景資料展示、多媒體技術融入、比較閱讀法應用,彰顯學生課堂主體性價值,創設良好氛圍,服務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關鍵詞:古代詩歌? 閱讀? 文化自信? 審美

詩歌歷來以精致、嚴謹、韻律性強的特點被稱作是最為典雅的文學形式。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篇幅在逐步增加。但當前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理解比較淺薄、對詩歌生背硬記等多重問題,影響了詩歌教學的綜合效果,也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古代詩歌教學探索要從詩歌本身出發,引領學生泛讀體驗,融入情感,理解意蘊,喚醒學生對詩歌的熱愛,推動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獲得突破性發展。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古代詩歌教學的價值分析

在詩歌創作中,作者一般將不同聲調的詞、有意趣的字,穿插應用于各個語段中,通過整個詩句高低、強弱、緩急、長短的變化,來增強詩歌本身閱讀的韻律感,使人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這種極富音樂性的語言,從形式到意蘊都在向學生傳遞美的信息,是學生需要賞讀的典范。同時,古代詩歌中蘊含了自然風光、社會生活、個人意志、家國情懷多方面的內容,對于提升學生文學修養、進行思想熏陶和價值啟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顯著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鑒賞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注重從讀入手,促進學生審美感知,體會詩歌的豐富表現力。教學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從讀入手,抓住一些核心詞句進行有效的揣摩分析,讓詩歌本身魅力自然綻放。以“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例,一個“綠”字化靜為動,生動表現了兩岸綠意盎然的畫面,又能夠引導人們想象春風吹拂之下綠意漸生的變化過程。對詩歌中的一些關鍵詞句進行賞讀分析,可以超越單純的意義理解,讓學生流暢朗讀,感受文本蘊含的豐富思想情感,體會語言表達的魅力。

(二)有效加深學生文化認知,激發文化自信

核心素養視角下,古代詩歌教學既要為學生閱讀欣賞開放空間,還要讓學生透過詩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尤其是詩歌中提到的一些傳統的禮儀文化、祭祀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都能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精粹,深度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古詩詞中常出現的插柳、登高、踏青、元日都是反映傳統民俗文化的典范。透過詩歌讓學生解讀文字,了解歷史,積累素養,可以助力學生多個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豐厚文化底蘊產生良好的傳承熱情。

(三)提高學生辯證意識,升華人生境界

高中階段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學生很容易困惑于小我層面的悲秋傷春中。教師僅對學生說教,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通過一些經典詩歌品讀,可以進一步充實學生精神生活,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讓學生能夠跳出小我境界,對個人、社會、家國關系進行深層思考。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審讀詩詞,跳出單純的文本解讀去感受詩詞的精妙表達。從李白的俠義豪情,杜甫的憂國憂民,陶淵明的淡泊名利,辛棄疾的慷慨救國中,為學生精神成長提供豐厚養料,讓學生通過歷史人物去更好地思考人生的價值,建立長遠奮斗的目標,更好地找到人生成長的方向,從理性的層面提高學生人格修養。

二、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高中階段出現的很多古代詩歌篇幅較長,涉及的一些用典、借代超出學生已有的認知范圍,因而當前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學生基礎知識薄弱

相較于小說、散文等形式,古代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是語言凝練,句式靈活,表達嚴謹,在閱讀理解中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很多學生頭腦中存儲的詩歌數量較少,且以一些小體量、簡單直白的詩歌類型為主,并沒有良好的文學基礎,在詩歌鑒賞方面能力不足。例如詩歌中的一些對比、反襯、用典,很多學生只能停留于閱讀層面,對于其構思之巧妙,產生的特殊渲染效果,在情感烘托層面所達到的高度,都不能透徹理解。

(二)資源獲取渠道單一

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認知主要通過教材,學生手中可用的閱讀材料有限,所掌握的詩歌鑒賞方法也比較單一。以誦讀、翻譯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自身對詩歌的理解力較差,還有一些不明白、不熟悉的用典被學生一帶而過。學生自身閱讀面狹窄,對詩歌的鑒賞缺乏深度,嚴重影響了古代詩歌教學的有效進行。

三、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的積極對策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針對學生當前對古代詩歌學習鑒賞力不高、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問題,教師要持續引導,讓學生從讀懂詩歌開始,循序掌握各類鑒賞方法。在授課中給予學生有效的發揮空間,推進詩歌賞讀教學的整體性落實。同時,教師發揮好主導作用,抓住有利契機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可以積極感知體驗,并在審美價值觀層面獲得有效突破。

(一)注重背景資料應用,增強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需要從閱讀入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字面意思,具備自主閱讀能力,這就需要學生首先積累詩歌鑒賞的一些基礎知識??梢詮谋尘爸R入手,結合詩人的經歷、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一些語言風格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一些意象。

例如談及李白和蘇軾,學生頭腦中就要能夠出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還要聯想到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把握了詩人的思想與性格后,再讓學生去解讀一些作品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創作情感的復雜性。對于詩詞的一些言外之意,學生也更容易串聯和想象。例如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聯系作者生平。杜甫一生先后經歷了安史之亂、蜀中避禍等一系列事件,目睹了長安城由盛而衰的一個過程。五十多歲的老者順長江而下到達夔州,創作了《登高》這首詩。然后思鄉心切的杜甫本準備坐船北歸,卻在三年后病逝他鄉。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學生與詩歌和作者的距離就能有效拉近。所以在欣賞這首詩時,可以從人物背景入手,讓學生對作者作客他鄉、常年漂泊、人到暮年、親朋亡散、身患疾病的多種愁苦心態有效把握,再結合獨登高處、目之所及的秋日蕭瑟,感知其中悲苦之情。然后再來賞讀《登高》這首作品,學生就更能夠感受其中思想的宏大,意蘊的豐富。

對于詩詞的創作背景不要機械地解讀,而是要嘗試選擇讀者觸動比較深的地方,讓學生在品讀過程中適時融入情感,透過文字與作者產生共情。很多詩詞的創作都與文人自身的處境、歷史的大環境及詩詞創作的季節、地域有機關聯在一起,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詩人的特定思維、情感。

(二)引入多媒體技術,打開詩歌欣賞的多重感官

古代詩歌具有詩情畫意的特色,同時還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喻理性,教師對背景資料的延伸過多,會占據大量課堂時間;對資料延伸較少,學生的理解又會比較淺顯。除了口頭講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沉浸其中。

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觀看一些微課短視頻,對詩詞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姜夔的《揚州慢》時,教師就可以將詩詞與畫面結合在一起,先為學生展示春意盎然、春風十里的畫面,再逐步過渡到蕎麥青青、人煙稀少的畫面,最后過渡到斷壁殘垣、亂石稀疏的畫面,通過昔日的二十四橋與今朝二十四橋,讓學生在視覺上體會繁華不再、人去樓空的強烈對比感。通過感官的刺激加簡單的文字介紹,教師便可將學生帶入詩歌氛圍中,對學生鑒賞詩詞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可以輔助學生完成詩歌的誦讀過程。通過對一些經典篇目的誦讀,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感受詩歌朗朗上口的韻律感。以《滕王閣序》為例,它的篇幅較長,涉及的字詞較多,讓學生獨立閱讀比較困難。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滕王閣序》的經典朗誦視頻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前提下欣賞朗誦視頻,形成視覺、聽覺、感覺的多重審美享受。還可以讓學生反復聆聽,揣摩名家朗誦節奏,進行模仿性朗誦。通過聆聽,學生想象其中涌動的畫面,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變化,可以讓詩歌欣賞能力“更上一層樓”。

借助多媒體,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為學生進行一些延伸知識的補充。例如古代描寫月亮的詩詞非常多,而不同形態的月亮代表了作者不同意境下的情感。教師可以以月為主題剪輯詩歌短視頻,讓學生進行主題欣賞。結合“把酒問青天”,品味詩人的以月寄相思;結合“月落烏啼霜滿天”,學會以月烘托孤苦凄清氛圍;欣賞“明月別枝驚鵲”,體會作者輕松愉悅的心境。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畫面、詩詞以及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學生生動展示詩歌主題,讓學生在詩歌鑒賞中更好地積淀素養、把握方法,加深對古代詩歌的理解。

(三)開展比較性閱讀,助力學生知識視野進一步豐富

古代詩歌教學推進中,要想進一步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教師還要引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快速的閱讀和比較,將一些內容與形式相似或相對的詩歌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突破淺層的文本閱讀,獲得深刻的思維認知。在比較閱讀中,還可以打破課內文本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限制,引入更多課外新文本,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綜合鑒賞力。

首先,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不同流派的詩人創造的一些詩歌進行比較。對不同類型的詩歌進行比較,對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辛棄疾和蘇軾為例,他們同為豪放派詩人,但在詩詞創作中的表現并不完全相同。蘇軾的詩詞體現出豪放豁達的特點,而辛棄疾的詩詞體現出慷慨悲壯的特點。教師可以選取辛棄疾和蘇軾的作品,讓學生對同一流派詩人所創造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結合辛棄疾叱咤風云的大將軍形象,與蘇軾多次起落的人生相比,讓學生對比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定風波》,可以令學生在詩詞閱讀之外進一步感知他們獨具特色的創作風格,了解辛棄疾馬革裹尸的悲壯和家國情懷,了解蘇軾看透世事、苦樂隨緣、處變不驚的人生態度,也有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得以升華。

除了對作者進行比較,還可以結合詩歌的題材、主題,讓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這類素材更加多元,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樣例,再讓學生去選擇類似的詩歌討論,在詩歌鑒賞中碰撞出多彩火花。例如圍繞項羽戰敗自刎烏江這一故事,王安石寫了《烏江亭》,而杜牧寫了《題烏江亭》。兩首詩詞的主旨相同,在情感表現上卻有很大的差異。作為北宋政治家的王安石,在《烏江亭》中表現出了對連年征戰的痛苦與厭倦,體現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觀;而杜牧則是從個人層面指出項羽不能正確面對挫折的弊端,對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成長為真英雄的故事進行了引用。找準恰當的對比點,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訓練,更能發揮學生在詩歌學習中的主體性,讓學生對詩詞的一些相同點和差異點對比分析,可增強學生主體意識,讓他們對詩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并在廣泛閱讀、對比分析、表達技巧上積淀人文素養,逐條讀懂詩味,品出詩意,升華認知,獲得豐富學習體驗。

總之,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語文要重視古代詩歌教學,讓學生從優秀詩歌作品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文化自信。在詩歌教學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身上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有效探究,通過更加豐富的視角引領學生走近詩詞,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激活學生情感體驗,并結合一些典型詩詞作品的比較性閱讀,釋放學生思維活力,讓學生真正得以讀思結合,加深理解,獲得啟迪,享受審美過程,跳出單純的功利性閱讀,形成獨到見解,提升鑒賞審美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一山.語文教學要落實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兩節課看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真正取向[J].語文知識,2016(3):4.

[2]肖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粵西北地區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2.

[3]曹川平.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5):2.

[4]周鳳飛,秦婉文.落實核心素養優化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效果[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1(4):1.

[5]舒青根.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古代詩歌選讀教學價值[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16):5.

責任編輯:黃大燦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審美文化自信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古詩欣賞課在幼師教育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中學古代詩歌教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