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關系分析

2023-08-22 05:46陳凱倫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英漢對比

陳凱倫

內容摘要:本文討論比較了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定義和異同,詳細分析了非作格動詞與論元結構的關系: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固定,一般位于動詞前;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在非作格動詞接賓語現象中,漢語非作格動詞的論元結構不發生變化,而英語非作格動詞論元結構的變化主要在語義和句法層面:句子主語集致事和施事于一體,而賓語則處于受控制與服從地位;致使化非作格動詞句的句法生成以及物性動詞為起點,在此基礎之上投射出及物性輕動詞v,并由v負責引入新的施事外論元。

關鍵詞:非作格動詞 論元關系 英漢對比

自非賓格假說 (Perlmutter 1978) 提出以來,非作格動詞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 (Kuno 1987; Levin & Rappaport Hovav 1995; Goldberg 1995; Rosen 1996; 沈家煊 2006; 韓景泉、徐曉瓊 2016; 付義琴 2012等)?,F有研究主要針對非作格動詞致使化現象、非作格結果構式和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等語法現象,而較少關注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的關系。因此,本文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非作格動詞的異同,擬從語義和句法兩方面展開分析,試圖解決兩個問題: 1) 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動詞論元的關系;2) 非作格動詞論元結構變化及其原因。

一.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定義

Perlmutter 的非賓格假說認為,根據能否帶賓語,動詞可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而根據動詞出現的句法結構及詞匯語義,不及物動詞又可進一步分為兩類,即描述無意愿控制動作的非賓格動詞和描述有意愿控制動作的非作格動詞。其中非賓格動詞的語義特征可以概括如下:帶語義受事,表非自主地發出感官刺激,表存在和發生,表時體概念,表持續。與此相反,非作格動詞往往指涉活動,表達具有意志的自主行為或者非自主的身體活動。

1.英語非作格動詞的定義

英語非作格動詞從語義上說包含一個主語,該主語主動觸發或是主觀上負責由此動詞表述的行動,它有一個語法主語,但無賓語。而非賓格動詞的主語是經過移位生成的,在深層結構中是賓語。Perlmutter結合動詞的語義內容對英語中的非作格動詞進行如下總結:

①描述意志或意愿動作的動詞:work,play,speak,frown,think,ski,etc.

a.言語方式動詞,例如:whisper,shout,mumble,etc.

b.描述動物聲音的動詞,例如:bark,neigh,whinny, quack,meow,etc.

②某些無意識的身體過程:cough,sneeze,hiccough,sleep,cry,breathe,etc.

在管轄和約束理論框架內,Burzio認為非作格動詞無論在深層結構中還是在表層結構中只有一個作主語的域外論元,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充當施事角色。從 Chomsky 最簡方案框架下看,非作格動詞可以描述為NP [vp V],即非作格動詞基礎生成于VP嵌套內v的補語位置,非作格動詞的主語基礎生成于VP嵌套內v的標示語位置,即非作格動詞的主語在S-結構和D-結構中都處于IP的指示語位置,構成NP+V的形式。如:They swam. They在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中都做主語,具有施事的性質,因此動詞swim是非作格動詞。

2.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定義

在深層結構中,漢語非賓格動詞的唯一論元處于賓語位置,而非作格動詞的唯一論元處于主語位置。但在表層結構中,漢語非賓格動詞的論元既可以留在賓語位置,也可以移至主語位置;而非作格動詞的論元通常都出現在主語位置,構成NP+V的結構,比如動作動詞“哭、笑”就是非作格動詞,它們通常不能出現于V+NP的結構,比如可以說“她哭了”,但不能說“哭了她”。當不及物動詞表達無內在終結點的事件時,魯雅喬、李行德 (2020) 根據施事性及致使類型對不及物動詞進行分類:在表達無終結點事件的不及物動詞中,如果動詞未標明事件致使類型,則該動詞為非賓格動詞;如果動詞表達由內因引起的致使事件,該事件由施事引起,如跑、走、跳等,或是由不具備施事性的內因引起,如咳嗽、打哈欠等,該類動詞均為非作格動詞。

3.非作格動詞的范圍及其變化

非作格動詞具有賦格能力,盡管它的論元結構中沒有可以賦格的內部論元,但它可以把賓格賦給非詞語搭配的名詞詞組,即非作格動詞其實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下可以帶賓語。具體表現為,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結構NP1+V+NP2中NP1是域外論元,是有生命的施事角色,NP2是開放的,有附賓語的潛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納同源賓語,如:

(1) a. Bill sighed a weary sigh.

b. Sue slept a sound sleep.

漢語的非作格動詞結構NP1+V+NP2中NP1也是有生命的施動者,非作格動詞常與時間成分一起使用,在漢語中主要是與完成體:“了”或者“過”甚至還有存現句中的“著”連用。NP1與NP2之間是自由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從屬或者制約之類的任何關系。如:

(2)a. 娜娜哭濕了手帕。

b. 他們辦公室接連感冒了三四個人。

二.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異同

1.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異

英漢兩種語言中非作格動詞的一個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其句法行為上。英語非作格動詞的句法行為較為穩定,其唯一論元在表層句法結構中一般位于動詞前充當主語,較之英語,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句法行為較為靈活,其論元在表層句法結構中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當論元位于動詞后充當賓語時,須符合以下條件:句首一般有話題,論元一般表數量成分 (如: 她們班哭了三個孩子)、對比成分 (如: 這個沙坑跳了五個男生,那個沙坑跳了三個女生)、或處所、方式 (表活動方式的非作格動詞與方向性補語共現時)、 時間、對象或工具的光桿名詞 (如: 他經常跑上海)。(朱秀杰、王同順 2016)

英語的非作格動詞單獨使用時不用于使役結構,然而,當后面接有趨向補語或者結果補語時則是可以的。英語中表示結果的補語經常由形容詞或者副詞充當,補語跟在名詞或者代詞的后面 (如3a、b)。英語非作格結果構式中的結果謂詞總是作述語,結果謂詞可以是主要動詞后名詞成分的述語,也可以是非賓格動詞主語的述語,但不能是非作格動詞主語的述語 (如3c)。

(3) a. You may sleep it well.

b. The dog barked him awake.

c. * The dog barked hoarse

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出于對上述的解釋,提出了DOR原則,即結果謂詞是賓語名詞的述語,結果是賓語指向的結果,而不管這個名詞成分是否是主要動詞的論元。但是,漢語的情況有所不同,表示結果的補語通常由形容詞或者動詞充當,補語直接加在動詞后面(如4a、b)。DOR原則在漢語非作格結果構式中不是那么嚴格。闞哲華 (2010) 就指出漢語不及物結果構式中,假反身代詞是可以缺少的,并且結果是與主語直接關聯的,而這在英語中是不合法的(如4c)。如:

(4) a. 娜娜哭了。

b. 娜娜哭濕了手帕。

c. 他站累了。

2.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同

英漢語非作格動詞最主要的相似之處在于都是描述有意愿控制動作的動詞,從語義上說包含一個主語,該主語主動觸發或是主觀上負責由此動詞表述的行動,它有一個語法主語,但無賓語,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充當施事角色。其次,在范疇語法中,對于包含結果短語的英語句子的處理辦法 (如3b) 與漢語類似的句子的表層形式相似,這種技術手段在范疇語法中叫“嵌入”。漢語中的結果結構的表層表達式是動詞直接和表示結果的補語組合成述補短語,再加上后面的名詞詞組。這也就說明漢語的結果結構的表層表達式直接反映了動詞、補語和名詞之間的關系,是范疇語法中的“嵌入”這樣的技術手段理想得到的結果。

3.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比較

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句法行為上: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固定,一般位于動詞前;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在非作格動詞致使現象和非作格動詞結果構式中,英漢語兩種語言也存在著不同之處。而從語義上來看,英漢語非作格動詞都是描述有愿控制動作的動詞,只包含一個主語,充當施事角色。在致使型結果結構中,對于包含結果短語的英語句子的處理辦法與漢語類似的句子的表層形式相似。

三.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關系

1.英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關系

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固定,一般位于動詞前,非作格動詞有且只有一個外論元卻無直接內論元,無論在深層結構中還是在表層結構中都處于主語位置,充當施事角色,即構成 NP+V的形式。盡管非作格動詞后面沒有可以賦賓格的內論元,但其具有賦格能力,可以把賓格賦給非詞語搭配的名詞詞組,存在非作格動詞致使用法。如:

(5)a. The man walks his dog everyday.

b. *The parents played the children.

韓景泉,徐曉瓊 (2016) 認為 (5a) 中的“walk”經歷了一種致使化或及物化操作,其結果是將不及物性施事動詞即非作格動詞轉變成了及物性致使動詞。而 (5b) 又說明了非作格動詞作致使用法面臨一定的限制條件。本文將于下一章從語義和句法兩個方面說明其中變化并進行詳細分析。

2.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關系

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也就是說非作格動詞其實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下可以帶賓語,如名詞詞組或者量詞詞組,構成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的語法現象。但是漢語中單個非作格動詞與結果補語構成動結式復合詞后,其論元結構并未發生變化,他們的詞性也并不會因為他們后面加接結果補語而發生變化。以 (5) 中a、b為例,a中“哭”單獨使用時是非作格動詞,只有外論元,沒有內論元,不用于使役結構。在b中,“濕”是表示結果的補語,與“哭”組成一個動結式復合詞,“娜娜”是外論元,“手帕”不是“哭”的內論元,而是“濕“的是外論元??梢钥闯?,(5) 中的非作格動詞的論元結構是一致的,并未發生變化。

3.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關系的比較

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固定,一般位于動詞前;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英語非作格動詞發生帶賓語現象時會經過致使化或及物化操作從而從不及物性施事動詞轉變成了及物性致使動詞,而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結構并未發生變化,詞性也不會因此改變。

四.論元結構的變化及分析

1.論元結構變化

英語非作格動詞致使化之后,其論元語義上發生的顯著變化在于喪失了施事論元的典型特征,即不再具有意愿性,不再是行為事件的主動發起者,也不再具有完全控制行為動作的能力。相反,它已成為了受控制的致使對象,不僅語義上具有典型的受事特征,而且句法上也與受事一樣充當了致使句的賓語。如:

(6) a. The horse jumped over the fence.

b. The rider jumped the horse over the fence.

從 (6) 中可以看出,原來的施事論元“the horse”已失去了施事的地位,但出現了一個集施事與致事于一體的外論元——“the rider”,不僅是致使動作的主動發起者,還是最突出的直接使因,全程主導動詞所表達的整個事件。雖然句子賓語“the horse”也是直接參與者,但它屬于致使的對象,始終處于受控制的被動與服從地位,缺乏獨立自主意愿和獨立自發行為。這也表明了“jump”由a句中的非作格動詞轉變為b句中的及物性施事動詞。

2.變化過程分析

一個特定具體的英語致使句子能否成立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語義上能夠與人們的世界知識相容;二是結構上能夠通過句法機制的推導 (胡旭輝 2014; Rappaport Hovav 2014)。

從語義層面來看,致使化施事動詞句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致使賓語一方面既具有參與行為動詞的內在能力,因為它畢竟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但另一方面同時又缺乏獨立自主意愿,是事件中完全受句子主語控制的被動參與者。致使賓語的這一特點又反過來要求致使主語不能僅僅是致事,而且必須是具有掌控賓語對象能力的施事。

從句法層面來看,韓景泉,徐曉瓊 (2016) 認為,致使化施事動詞句的結構生成不涉及非作格動詞的非賓格化,而只涉及到非作格動詞的及物化。以 (6b) 為例,根據“合并條件” (Radford ),動詞“jump”先與PP間接內論元“over the fence”合并,構成V“jump over the fence”,然后再與NP直接內論元“the horse”合并,構成VP“the horse jump over the fence”。接下來VP與及物性致使輕動詞v合并,由于v具有強語素特征,須吸引實義動詞“jump”的顯性移位與之嫁接形成v-V結構“jump the horse over the fence”。一方面,直接內論元“the horse”從及物性動詞“jump”處獲得結構賓格的賦值,另一方面及物性致使輕動詞v引入致使外論元“the rider”,構成 vP“the rider jump the horse over the fence”。 在與過去時態中心語T合并后,“jump”拼讀為“jumped”;外論元名詞組“the rider”與時態中心語T形成一致關系,取得結構主格的賦值,并通過移位進入T的指示語,即句法主語位置,完成句子結構運算。

本文通過比較英漢語非作格動詞的定義和異同,探討了英漢語非作格動詞與論元結構的關系: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固定,一般位于動詞前;漢語中非作格動詞的論元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其中,漢語非作格動詞在致使結果構式中論元結構并未發生變化。而英語中非作格動詞發生致使化,動詞的語義結構和句法性質均發生了本質變化:句子主語集致事和施事于一體,而賓語則處于受控制與服從地位;致使化非作格動詞句的句法生成以及物性動詞為起點,在此基礎之上投射出及物性輕動詞v,并由 v負責引入新的施事外論元。

參考文獻

[1]付義琴,2012,從語法史角度看“一元動詞帶賓句”現象 [J].《外語學刊》(2):35-39.

[2]韓景泉、徐曉瓊,2016,英語不及物性施事動詞的致使用法 [J].《外語教學》(4):6-10.

[3]胡旭輝,2014,英語致使結構: 最簡方案視角下的研究及相關理論問題 [J].《外語教學與研究》 (4):508-520.

[4]闞哲華,2010,《致使動詞與致使結構的句法-語義接口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魯雅喬、李行德,2020,漢語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的句法及語義界定標準 [J].《當代語言學》 (4):475-502.

[6]沈家煊,2006,“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 [J].《中國語文》(4):291-300+383.

[7]朱秀杰、王同順,2016,中國學生英語中不及物動詞的及物化現象研究 [J].《外語與外語教學》(3):67-74.

猜你喜歡
英漢對比
基于最簡方案的英漢雙賓語結構的研究
英漢名詞動用分類方法探究
試論英漢詞匯對比分析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