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性論視角看現代兒童觀

2023-08-22 05:46楊揚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兒童觀教育啟示

楊揚

內容摘要:兒童觀是教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觀是兒童教育的觀念基礎和邏輯起點,我們有著怎樣的兒童觀,其內部就暗含了如何培育此種兒童的教育觀、課程觀。作為關于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人性論為如何認識兒童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基于人性論視角,本文基于三種兒童教育觀念,反思兒童教育,并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

關鍵詞:兒童觀 人性論視角 教育啟示

作為教育研究中的領域之一,兒童觀對具體的教育實踐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希望通過對兒童觀的研究進而更加深入地探究教育學的奧秘,揭開兒童世界的神秘面紗。

一.問題提出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眱和逃恢笔墙逃龑W家們熱議的話題?!吨袊鴥和l展綱要2021-2030》更是指出: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當代中國少年兒童既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能夠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資源和不竭動力,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所謂兒童觀,《簡明教育辭典》中的解釋為“對兒童本質和生長過程的總看法”;《教育大辭典》將其界定為“看待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有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指出,兒童觀是指人們看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包括對兒童的感性認識,對兒童的評價,對兒童身心發展的目標和內容、身心發展特點、規律、發展途徑,兒童身心發展因素的認識以及對兒童的權利和地位的看法等??梢园l現,兒童觀的本質是社會如何多方面地看待兒童,從而對行動作出指導的觀念、認識與態度,涉及到兒童的特點、權利與地位、以及教育和兒童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兒童觀是教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教育的觀念基礎和邏輯起點,對教育觀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梢哉f,怎么看待兒童,便有怎么樣的教育。我們有著怎樣的兒童觀,其內部就暗含了如何培育此種兒童的教育觀、課程觀,并進一步決定著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選擇。

然而,在教育實踐當中,我們的社會、家庭、學校卻依然缺乏對兒童、兒童觀念、兒童教育的正確認識?;蛘哒f,由于方法論的限制,我們對兒童的認識遠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耙磺锌茖W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比诵哉撌顷P于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因此,兒童觀的認識必須回歸到對人性本質的研究上去。

基于此,本文擬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探究目前的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兒童觀;(2)基于人性論視角討論三種現代兒童觀,并進一步為教育實踐提供建議。

二.教育實踐中的兒童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在事業發展、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人的道德教養、學習能力、身心協調以及學校教育品質的差距和困難卻日漸浮出水面,其形勢與情狀無不警示人們,教育實踐當中反映出的問題。

1.“工具性”兒童觀

教育和社會中形形色色兒童悲劇的誕生都與不能正確理解兒童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有關。在工具性兒童觀的引導下,“原生態”的自然教育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教育生態惡化成了各方利益博弈的名利場。例如:近年來,悄然成風的“兒童讀經運動”引發的相關爭議。有人認為“兒童讀經”是違背科學的主張,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教育。有人則大力提倡“兒童讀經”,認為讀經能夠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效。不僅對于兒童的生活常規、行為儀節等有重要影響,對傳承文化、導正社會風氣,亦有相當程度的作用。同時,不乏有折衷派站出來說要懷著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一現象。這場爭論各家多是從效用的角度出發探討兒童是否需要讀經,即兒童讀經有用嗎,讀經到底有什么用,卻忽略了這場爭論的主體——兒童的意見。還有許多家長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了孩子的未來上,以投資的眼光審視兒童,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贏在起跑線”這種競爭性教育口號的背后立基是“教育改變命運”。學界關于“教育改變命運”的研究話題形成了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是個體突破結構天花板,實現階層流動和品位提升的關鍵,是社會維系平等的重要手段。另一種觀點具有強批判性,認為教育是維持階層壁壘、傳遞文化資本的手段,是社會進行階層再生產的工具。然而,無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是在資本視角和工具理性的視角下看待教育,體現了現代人對教育工具化價值的認識。這些父母往往采用短視化的眼光去看待兒童,多數只注重當下的成功,而不關注兒童的未來發展。

兒童觀的價值取向是決定兒童觀這一教育概念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把兒童看做私有財產、看做工具、把兒童當做附屬品都屬于工具主義兒童觀。這一觀點并沒有給予兒童作為人在社會中應當享有的地位與權利,表現為兒童價值與權利的分離。狹隘的工具性價值取向將兒童囚禁于無法獲得個性解放、失去自由與尊嚴、喪失應有權利的牢籠之中。血緣功利主義、宗法等級主義、階級等級主義、市場功利主義是迄今為止這種價值論的主要表現形態。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兒童不是工具,反思并超越工具主義應成為兒童價值論的重要課題。

2.“秩序性”兒童觀

秩序感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兒童具有內部與外部兩種秩序感。秩序感的培育途徑也有很多種,既有間接途徑,也有直接途徑。其中,間接途徑既包括教育關系的和諧化又包括教育活動的節奏化。間接途徑強調為個體秩序感的教育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空間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不可置否,秩序感對兒童的身心平衡發展以及社會秩序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v觀目前的教育,教師和管理者們打著因材施教的旗號按照成績優劣的準則排座位,分班考,試圖為兒童創造外部秩序感的行為屢見不鮮,兒童幾乎被動淪為秩序感的“犧牲品”,成為塑造秩序空間環境的“棋子”和“工具”,陷入了追求高度理性化的歧途。此種扭曲的“秩序感”帶來的危害如下:

一方面,“秩序感”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社會與情感能力是非認知方面的軟技能,是21世紀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影響成功與幸福的關鍵因素。將學生的幸福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使幸福與教育在本質上統一起來,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成為享受學習的過程,這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當學生淪為塑造空間環境的“棋子”和“工具”時,教師們只是把兒童當做工業生產模式下的產品進行加工,教師、學生、家長等教育共同體之間容易缺乏隱性層面的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秩序感”阻礙了學生知識觀的更新。我國教育與社會長期秉持“間接主義”兒童認識論,認為兒童認識的“特殊性”是以掌握間接經驗或“現成知識”為主,而這類知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正確反映”的結果;兒童的直接經驗不具有獨立價值,只是掌握“現成知識”的手段。在此種認識論的引導之下,教育者壓抑兒童自然天性的需要,在高墻之中,將普世的成功標準——“知識”孤立起來,讓其迎合成人對秩序和控制的偏好,高度理性化產生的壓抑感和界限會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孤獨。在人聲鼎沸的廣場上,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座孤島。兒童教育也容易因此陷入對知識標準掌握得過死、過度追求權威性的囹圄之中。

3.“成人化”兒童觀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狈从^,現在有很多成人秉持著另外一種兒童價值觀,導致兒童被社會的期望和價值觀所左右,被迫按照成年人認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標來左右孩子的成長,忽略了兒童自身個性的成熟和社會化過程的各種需要?!俺扇嘶钡膬和^主要體現在態度成人化上??桃庾非髢和闹堑脑缡?,力圖按照成人的理想設計和塑造孩子的形象,希望孩子早點長大成人。但他們忽略了孩子的童年本應該是快樂、自由的,在兒童被“早熟”狀態下,逐漸消逝,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抹殺,導致了兒童現實生活的失落。相比于兒童未來的成功來說,更重要的是兒童現實快樂的生活感受,不能為了未來不確定的成果而剝奪原本屬于兒童現實生活的快樂。兒童所擁有的機械化的禮儀,往往是成人訓練的成果,而不是發自兒童內心的自主行為,只有在最真實、最自然的情境下,才是由心而生的行為,才是兒童最本真的態度。

“成人化”的兒童觀還體現在社交生活的大人本位之中。以前,每每提到兒童,我們的腦海中會涌現出“天真爛漫、可愛無邪”這些詞語。但是,如今我們發現有些兒童和我們印象中“天真浪漫、可愛無邪”的孩子大相徑庭。在飯桌上,孩子們老練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敬酒,大人們將與孩子的這種交流當做隨口問話,并要求兒童必須回答,卻鮮少與兒童深究一個話題,或傾聽兒童自己的表達;在短視頻軟件上,模仿老師上課姿態的學生走紅網絡;又或是在某個電視節目中,孩子們表演的喜劇節目藏著許多如今網絡上正流行的“金句”。

三.反思與啟示

扭正兒童觀是將兒童教育扭轉過來的前提,人性論與兒童觀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有什么樣的人性觀背后就有什么樣的兒童觀,這要求我們回到人性本質上去看教育實踐中的兒童觀。

1.幫助促進兒童權利的實現

功利主義的工具性兒童觀背后反映的是對人性的片面認識,人性論視角下的兒童應該是獨立的、整體的、多元的、發展中的人。從教育的功利追求轉向兒童權利的實現,人性論要求我們貫徹如下原則。其一,尊重兒童,回歸兒童立場。赫爾巴特認為:“兒童是貯藏邪惡欲望的容器,生來就具有‘盲目沖動的種子”。如果用這樣兒童觀去看待兒童,那么,兒童就必然會受到成人的壓制與束縛。兒童是人,不是附屬于他人的物品,只有成人同情、理解、欣賞兒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給兒童松綁,還兒童自由,使兒童真正獲得解放。我們必須在尊重兒童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嚴格要求兒童,并在教育上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引導兒童,讓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積極探索當中,感受世界。其二,保障權利,促進兒童的發展。在兒童權利方面,我國正從加大教育投資、推動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進行富有成效的努力。通過保障兒童權利服務兒童,嘗試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去發揮。這始終是我們的行動夙愿。

我們要明白,兒童們需要的不是“功利主義”的愛、“強制性”的愛、算計性的愛、“面子”愛,他們更需要的應該是“生產性”、“獨立”、“純凈”的愛。

2.重視兒童的知識與情感追求

對人性的抽象化理解是造成秩序感異化的重要原因,抽象地認識人性勢必導致抽象地認識兒童。使學生成為他自己,成為與一定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具體人,而不是被概括的、被物化的“抽象人”,這已經成了今天世界范圍的普遍共識。

在“知識爆炸”時代,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兒童的發展也顯示出了新時代的嶄新特點,我們應該摒棄傳統的原子論的單一觀點,轉而用整體論的眼光看待兒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這要求我們尊重兒童個體認識的獨特性,幫助每一個有獨特個性的兒童自由創造知識、建構理解、發展智慧,促進兒童對知識的建構性認識。在文化性、境域性、價值性的知識性質的基礎之上,聚焦于知識標準的多樣性。

同時,我們還要意識到除了求知的需要之外,兒童還有情感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其他需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明白,妄想套用同一個公式解開兒童這個復雜的謎題,這是不可取的,也是萬萬不可能的。教育就是要為每個具體的兒童負責,幫助每一個兒童煥發內在的活力。

3.樹立可持續的教育目的觀

兒童的成人化是由于人們對人性的靜止化認識造成的,人們一味地強調教育的作用,而忽視了兒童在未成熟狀態下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兒童成人化不僅使兒童們失去了對美好童年的體驗,也使得他們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在教育目的上,教育應使兒童精神與生活世界相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教育既應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又應為兒童的未來生活提供必要的價值引導。兒童在生活世界中成長,兒童的生活世界是兒童精神成長的世界,因而與兒童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相融合的教育,必須關注兒童的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以及可能生活。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兒童提供鮮活的知識場景樹立可持續的教育目的觀,通過兒童的學習幫助他們實現知識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自我建構使他們能夠在其中不斷地檢視、反思并獲取知識,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教育實踐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關于兒童觀的認識的不完善之處,重視教育的力量,適時調整教育觀。不僅應該尊重兒童,保障兒童權利的實現;還應該從具體的層面著手,在教育內容上,注重兒童知識與情感的實現;在教育目的上,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樹立可持續的教育目的觀。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愛護兒童敏感的心靈[A].魏志淵.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C].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5.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5.

[3]李輝.幼兒教師兒童觀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

[4]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

[5]安超,康永久.大器晚成“:教育改變命運”的家族代際變遷及其雙重面向[J].當代教育科學,2021(02):11-22.

[6]張華.反思工具主義兒童價值論[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8):1-10.

[7]易曉明,朱小蔓.初論秩序感的教育價值及其教育建構[J].教育研究,1998(07):10-14.

[8]陳鐵成,熊梅.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基于斯賓塞課程思想的思考[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05):73-79.

[9]張華.兒童認識論的轉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36-49.

[10]盧梭.愛彌爾(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91.

[11]劉曉東.兒童的本能與兒童的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0(02):14-16.

[12]楊朝軍.人性論視角下的兒童觀與兒童教育[D].西北師范大學,2011.

課題信息: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跨界學習視角下大學中小學合作的成長機制研究”(2023SB04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兒童觀教育啟示
比較電影《看上去很美》《小人國》中幼兒教師的行為
紐曼的大學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現象學教育學視野下的教師角色探析
孔子教育思想的內容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