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特征及提升路徑

2023-08-23 13:01衛梓琪王生高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民辦高校新時代

衛梓琪 王生高

摘要: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部署要求高校進一步全方位、系統化做好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負著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由于內涵發展不足導致的思想理念、制度建設、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乏力,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表現出一些問題和短板。新形勢下民辦高校要想彌補公共藝術教育進程中的短板問題,貫徹美育方針,促進內涵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可從公共藝術教育的思想理念認同、政策制度支撐、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打造、藝術活動運營等方面著手,全方位構建學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

關鍵詞:新時代;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一、新時代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特征

(一) 落實新時代美育工作的重要舉措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前提下,美育教育通過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陶冶道德情操,涵養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被培育者成為更為豐盈、更具內涵的“大寫的人”。高校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美育教育,也是一種人文教育,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真正的高等教育是激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當前,行業分工與專業細化增強了高等教育的專業性、針對性,但同時也造成部分受教育者文化素養、藝術品味及人文精神的缺失[1]。

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有基本的藝術鑒賞能力,成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正是通過藝術形式,踐行美育宗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技能與素養同時在路上。

(二)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良好載體

相比于專業藝術教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較為宏觀,其期望是培養具有較高藝術審美、文化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而民辦高校的培養目標多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在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絕大多數民辦高校進一步明確了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注重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的對接。這就導致了多數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技能、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導致多數學生只是一味地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淡化甚至摒棄了藝術人文素養的養成。民辦高校要想牢記育人初心,加強內涵建設,提升綜合辦學實力,在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過程中,必須擔負起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因為高素質更多的不是技術技能,而是人文素養。公共藝術教育正是這一過程中的良好載體。

(三) 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的有效途徑

文化傳承是高校不變的職能之一,民辦高校也不例外。

民辦高校體制機制較為靈活,發展創新更具活力,其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理應更為開放,更為多元。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通過課程呈現、活動展演等形式,讓大學生了解吸收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流行文化等,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涵養文化藝術水平,從而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2]。優秀的文化只是傳承還不夠,更需要創新。改革創新是民辦高校發展的主旋律,文化創新自在其列。而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將優秀文化納入公共藝術教育,通過豐富內容和優化課程,將知識傳授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打造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實現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另外,民辦高校通過公共藝術教育,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從而影響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問題及成因

(一) 理念認同相對缺失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經濟、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觀念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因價值沖突、文化失衡等導致的多元化的理念認同使得人們開始文化迷失、價值扭曲、精神空乏。大學同樣擺脫不了這樣的影響。作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己任的民辦高校,這樣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更為明顯。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取向認同的相對缺失影響了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良性發展。不少學校一味地重視技術技能教育,重點開展知識本身的傳授,而輕視了文化內涵的浸潤。即便是公共藝術教育,也只是按照上級要求,按部就班地開展一些課程和實踐活動,較難體現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價值引領。

(二) 制度建設尚不完善

21 世紀以來,教育部先后4 次頒布印發了關于藝術教育尤其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政策文件,不斷加強對藝術教育的規劃和指導。而2020 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更是將美育工程上升到黨和國家的高度。盡管上級部門高度重視,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但針對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依然缺乏相應的更為具體的規范和引指導。特別是民辦高校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學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和付出不夠。民辦高校雖然也都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機構,但機構的角色定位、職責劃分和發展目標等尚不清晰,缺乏相應的政策配套和制度支撐。多數民辦高校尚未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師選聘和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缺乏完備規范的制度保障。

(三) 課程建設不夠深入

和公辦高校一樣,民辦高校也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類課程,在課程設置方面,多數民辦高校不能夠推陳出新,更多的還是將公共藝術教育以選修課的方式進行。選修課雖然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并接受藝術教育,但這也導致了熱門課程更熱,冷門課程更冷,很多學生對一些現代流行的藝術形式趨之若鶩,而一些傳統高雅的藝術卻往往無人問津。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延用公辦高校的框架套路,同樣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比如選修課,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只針對學生開設一到兩學期,不利于學生系統持續學習,也難以養成主動學習甚至終生學習的習慣。另外,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課程改革動力不足。在“互聯網+”時代,一些傳統的課程設計、教育模式、交流手段等已經過時,微課、慕課、沙龍、翻轉課堂等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在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當中還沒能夠較好地發揮。

(四) 師資隊伍較為薄弱

受工作環境、身份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師資方面存在力量不充分、隊伍不穩定、結構欠合理等問題。這同樣表現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民辦高校教師招聘門檻相對較低,大量剛畢業或教學工作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扮演了主力教學角色。雖然學校不斷引進從公辦高校、社會團體等退休的高職稱、高層次人才來校從事教學或管理工作,但他們往往缺乏工作激情和創新能力,傳幫帶效果不夠明顯,這就導致學校人才梯隊難以銜接。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量不夠,二是教學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按照在校生人數的0.15%~0.2%配備,但很多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幾乎一半都是臨聘或兼職的,師資嚴重匱乏。另外,不少教師在一定程度存在人文素養不足、科研創新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

三、新時代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 提高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民辦教育事業同樣是黨的教育事業,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同樣是開展美育、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民辦高校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三全育人”基本要求,瞄準文化強國重要戰略,把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內容,將公共藝術教育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建設當中,依此為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辦學水平提升增添力量。從校級層面重視并抓好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在組建好學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的基礎上,可成立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學校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教務、學工、團委和各教學單位負責人擔任組員,構建校內公共藝術教育相關部門聯動機制,一體謀劃,詳細分工,精誠協作,統籌推進的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新局面。另外,落實公共藝術教育各項保障工作,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加大經費支持,強化軟硬件設施建設。尤其是要完善師資配備,落實專任教師配比,引進社會優秀藝術人才助力學校公共藝術教育。

(二) 落實政策制度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保障作用

黨和政府在推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方面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方略,這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也不斷提升著高校美育工作者的信心和干勁。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實,針對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育主管部門還需要進一步結合實際,細化要求,分類引導。根據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體制機制、生源質量等,制定相應政策措施,科學建構合理有效的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體系。同時,制訂、細化相應的考核評估標準,將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教學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以評促建。學校自身層面,各民辦高校要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學校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做好公共藝術教育的頂層設計。要按照黨和國家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于藝術教育、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科學制定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規劃、方案,捋順管理體制,完善相關制度,系統推進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各項任務。針對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課程開設、教材選用、學分認定、教學方法、條件保障等,建立完善相應制度體系,形成有利于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制度保障。注重質量建設,建立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考核評價體系,以評促效。

(三) 創新推動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民辦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學生美育的實際需要,不斷創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一是發揮好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這一重要載體,進一步明確開課方向,細化學分認證,規范線上課程。在鑒賞、導論、實踐等大類課程統籌下,開設如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書法、美術、攝影等豐富多彩的具體藝術門類課程。二是開發特色課程,結合學校所處地域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經典藝術,弘揚地方文化,設計相應的課程。學??赏诰蜃陨泶髮W文化背景下的獨特藝術呈現形式,積極開設公共藝術教育的校本課程。三是創新授課與學習模式,借助互聯網時代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和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創更為先進的教學模式。

通過慕課等形式,利用網絡共享課程來補齊部分線下課程所存在的短板。創新轉變線下教學模式,開好體驗課堂、翻轉課堂等。四是有效開展藝術課程思政建設,將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設計出形式內容新穎、思想內涵深遠的公共藝術課程和實踐活動項目。如,多將紅色文化和革命題材的藝術引進課堂,以公共藝術教育強化民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四) 發揮實踐活動在學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陣地作用

民辦高校教與學的實踐能力較強,學生課外活動積極活躍,社團文化異彩紛呈,社會實踐多點開花,公共藝術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其中,以一種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藝術教育,潤物于無聲之中。一是高質量開展校內外校園文化活動。以弘揚民族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為宗旨,注重思想引領,豐富活動形式與內容,提高活動品質。積極搭建、拓寬藝術實踐平臺,以大學生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文藝“三下鄉”等活動為統領,通過舉辦文藝演出、藝術沙龍、名家講壇等活動,營造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氛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二是充分發揮藝術社團的實踐育人作用。社團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學習生活、培養興趣愛好、提升人際交往和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民辦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社團的積極性較高,學校完全可以順應學生興趣追求,打造一批專業化、個性化、品牌化的藝術社團,聚集文藝人才,開展各類藝術活動,傳播高雅藝術和先進文化,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鄭云.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回歸和優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24(06):32-37.

[2]楊荔.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認知與實施策略[J].江蘇高教,2019(10):73-76.

基金項目:2022年西安培華學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應用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PHKCSZ202231;西安培華學院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批研究課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民辦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PHWSYK2022005。

作者簡介:衛梓琪(1994-),女,山西臨汾人,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教育、舞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 李赫蠻)

猜你喜歡
公共藝術教育民辦高校新時代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現狀剖析
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研究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關系與自我概念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