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探析

2023-08-23 03:25王楠欽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治理生態環境

摘要: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雖然中國經濟社會有了長足進步,但與之相隨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亟需解決。當前,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耕地面積不夠”與“耕地空閑”并存、農村土地污染嚴重、農村水污染嚴重的問題。發揮政府部門主導力量,號召公眾積極參與、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重塑城鄉環境治理體系、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民環保意識才能取得實際效果。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治理

城鎮化建設是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優先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在中國城鎮化高速增長過程中,農村生態環境壓力逐漸加大。由于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還以農業粗放式為主,我國的農業生態環境承載力已經接近紅色警戒線。

單位面積資源消耗過大,過分追求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農殘超標,搶占性資源胡亂開采,局部區域氣候變化和災害性天氣顯現等,均是農業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原因的集中體現[1]。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自然環境不斷明顯改善,生態建設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城鎮人居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目標任務,凸顯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性。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一)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輔相成

鄉村生態環境的整治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因素。

對“新型城鎮化”來說,鄉村生態環境的整治有利于加快農村城鎮化的進程。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秉持著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核心理念。對鄉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也正好契合這一主題。它有效降低了人們在推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對鄉村自然環境的損害,進而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與農村環境的治理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二)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促進實現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前提。要想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就要從“三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方面著手。

美好農村的構建工作,對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構建農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除要適應人們市場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環境界的客觀規律性之外,還應保證與市場經濟的規律步伐相一致[2]。在構建美好農村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保護和合理使用農村生態環境資源,進而達到人們和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并改變農業發展方向的目標,從而達到農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大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綠色興農新格局,有利于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社會美和自然美,是構建中國農村生態文明的主要內涵,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關鍵途徑,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更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只有改善當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設成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

二、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城鎮化腳步也日益加快。許多小村莊向著城鎮化的目標而加速發展。但這一轉變進程具有周期性和復雜的多變性。因為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南北差距較大,人口眾多,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再加上從農村向城鎮化過渡本來是發展過程,所以,這一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尤其農村地區,在這一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上比較突出。從宏觀的生態方面來說,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耕地面積不夠”與“耕地空閑”的問題共存

“耕地不足”與“耕地閑置”的矛盾,也存在于中國。

目前,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還有大片荒廢或空閑耕地的情況存在。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需求持續增加,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面臨嚴峻挑戰。

自改革開放至今,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城市面積的擴張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從而導致了耕地面積不足的現象。雖然部分土地被征用為建筑用地,但依然存在耕地空閑的情況。

一是由于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農村土地無人耕種,導致農村土地荒廢擱置。二是由于一些土地本來已經列入當地政府城鎮建設開發計劃中,可遲遲不能啟動,延后置緩。這造成自然資源浪費,還改變了當地的村容村貌。

(二) 農村土地污染嚴重

從目前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總體情況來看,由于部分區域盲目進行征地建設等大規模工程,大量農業用地變為建設用地,該區域的多種生物急劇減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土地施工與建設,給周圍的農田等生產土地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和負面影響,導致土地退化。不但犧牲了土壤良好的糧食生產地,而且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了重大負面影響。同時,由于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農業土壤污染情況也更加嚴重。例如,農藥廢棄物隨意丟棄和持久性有機物質污染、長期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和土壤酸化,以及城鎮生活廢棄物污染等成為了農業土壤的污染源,對農業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三) 農村水污染嚴重

水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與生活資料,對農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水資源就沒有農業的發展。而農村水體污染也是中國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業水體污染的主要成因是農業處理污染物的能力幾乎為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業生產水平也在日益改善,農業地區對自然資源的要求也在提高??墒?,高需求的人口增長并不能為整個農業區域提供污水處理的能力。再加上農民將未經過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當地河流中,日積月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嚴重危害了當地人日常用水。

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一) 發揮政府部門主導力量,號召公眾積極參與

1、引入市場機制,明確責任界限。市場的調控與政府的監管,始終是對國家城鎮化發展進行調控的最主要方法。

不過由于市場經濟會出現失靈的現象,政府部門一定要通過提高公共事務管理能力,來減少因為市場失靈而導致的損失。在對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個人的全面性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過程中,政府職能的缺失,使得一些村莊出現了空心村的現象。政府目前已經確定要引入市場來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就必須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足夠了解,明確職能的界限,進而掌控局面。

2、號召公眾積極參與。發揮好公眾的作用,以期最大程度激發社會公眾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社會功能。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環境問題的處理不僅是政府部門自身的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需要號召社會各方一起積極參與。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上來說,無論是政府部門、社區機構、社會個人等,都應該積極主動加入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來。

政府部門要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增強參與主體環保意識,激發主體環保動力,使各主體各司其職,更深入地進行治理管理。公眾的執行力和監督力這兩種作用在農村生態治理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才能夠更好解決。

(二)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重塑城鄉環境治理體系

1、強化產業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用都市經濟的規模效應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從城鎮對農村環境承受能力方面考慮,實現有效治污和減排,同時,提升城鄉經濟發展融合的水平,以城鄉整體為依托,探尋共建共享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共同體。但在此之前,要找到城鎮發展布局和城鄉經濟融合發展的最優融合點。首先就要有效控制城鄉工業污染轉移的問題。農村地區要本著因地制宜、資源合理分配、突出發展特色產業的原則,來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格局,以減少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斷層,縮短差距,用政策優惠與招商引資手段來改革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推動農村經濟生產方式的調整轉型,在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在人才、資金和物資上留好接口,解決“三農”問題。

2、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政治環境監督機制。城市內部開發的不平衡,導致城市內部差異進一步擴大,由此就產生了城市分而治之的環境管理與監督。城鎮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本來有著完整性,卻因為行政區劃不同,以及在城鄉二元結構治理體系下,城鎮和農村在環境治理問題上主體地位不平等,導致農村與城鎮在環境治理管理的職權范圍和方式方法上有差異。所以,基于國家宏觀戰略的綜合考慮,應該從城鄉融合的視角,逐步提高農村環保公益設施在農業中所占比例,并針對農業建設的實際需求與特征,科學完善農村環保法規與政策,弱化城鄉政府部門因權責劃分不清導致在環境治理方面產生的負面影響,逐步形成專業全面、共建共享的城鄉農業生態環保管理體系,打破區域隔段下信息與平臺的阻隔。

(三) 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民環保意識

1、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減少農業污染。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環境的污染,絕大多數來自于農產品自身的污染。因此,必須提升農村科技管理水平,以降低農產品對農村的污染,促進農村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從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方面來講,要改變傳統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農業方向發展,多采用有機肥以降低農產品化肥和農藥用量。

嚴格落實農村環境治理監管制度,對農業廢棄物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和利用,根據農業廢棄物的特點,優化集成技術方案,形成有效利用路徑。在農業技術層面,加大農業科研資金投入,優化農業科研投入在公共財政支出比例,保證使用效率。推廣高效節水的農業灌溉技術、干凈無污染的畜禽糞便排放處置技術等,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吸引農業技術人才,培育出更高品質的農作物和牲畜品種。

2、推廣垃圾分類和資源有效利用,減少生活污染。農民是農業生產和發展的主體,農民的生產生活與農村生態環境緊密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農民既是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者,又是農業生態環境的受害者,更是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因此,首先要做好農民的農業資源環境意識教育,引領廣大農戶形成一種以生態效益為中心的幸福觀、發展觀以及突破的農業開發觀念體系,尤其是要形成“維護生態就要維護生產力、改變環境就要進一步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新觀念。其次,利用各種媒體方式,加強節約環保型技術應用的推廣力度,強調燃料節約與科學使用,努力培育農戶的低碳、省電、節材意識。最后,通過媒體和宣傳欄的培訓與引導,加強農業環保與垃圾處理技術的推廣力度,指導農戶對廢棄物實施分類投放,提升垃圾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小云,楊宇,劉毅.中國人地關系演進及其資源環境基礎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16,71(12):2067-2088.

[2]袁俊英.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J].農家參謀,2022(08):4-6.

作者簡介:王楠欽(1999-),男,彝族,云南石屏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業管理。

(責任編輯 張萌喆)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治理生態環境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數據+輿情:南方報業創新轉型提高服務能力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