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拓技藝引入美育課堂的意義、路徑與價值

2023-08-26 04:57李坤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3年6期
關鍵詞:美育教學中小學生

李坤

[摘? ? 要]傳拓是記載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傳拓技藝引進校園,使傳拓技藝在美育教學中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文史視野,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對傳拓藝術的審美感知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以價值研究和對策研究方法,先簡要論述傳拓技藝的起源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針對傳拓技藝的歷史發展、傳拓現狀及拓本賞析進行闡述,深入探索傳拓技藝引進美育教學的意義和路徑,對實際教學的結果與應用價值進行總結,以此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拓技藝;中小學生;美育教學

傳拓是中國印刷術的前身,在雕版印刷術沒有成熟之前,通過傳拓的美學技藝,可以極其方便地把石刻上的文字、圖像和線刻等拓印在宣紙上,便于文化傳播。在培養文化自信、傳承傳統文化大美育時代背景下,了解傳拓技藝的起源發展、遺存發展狀況,并將其應用于校園美育教學工作中,有利于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傳拓技藝的藝術魅力,促進學生藝術審美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傳拓源始

傳拓也稱“拓印”“捶拓”,是一種使用宣紙和墨汁印制文字、圖案的技能。這種技藝起源于何時,現階段還未有較為統一的結論。在唐朝石刻文獻中有過“打本”的相關記載,唐朝詩歌中有對傳拓技藝的形象描寫,這些記載表明唐朝屬于傳拓技藝發展的成熟期。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印章和封泥,也正是因為這兩者的存在,為傳拓技藝的產生形成了相應的契機。在東漢時期經學興盛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各家所傳經文的文字內容存在顯著差距,致使論證紛起的現象十分常見。東漢書法家蔡邕等人奏請漢靈帝訂正六經文字,屬于我國早期的儒家刻經。在東漢時期出現了大量石刻作品,使復制碑刻內容成為當時主要目標。加上東漢時期造紙術的發展使紙張使用成本下降,使拓印具有了相應的可能性,而墨的發明與普及應用為拓印技藝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重要基礎。再復制石刻文獻過程中,促進了拓印技藝的生成和發展,人們受到璽印、封泥的啟發,使傳拓技藝正式誕生。在《隨書·經籍志》中記載了秦刻石、漢魏石經等拓本內容,成為北齊神武年間流行的拓本,所以北齊時期就已經出現成熟的傳拓技藝方法。敦煌石室所發現的唐朝李世民手書碑刻的《溫泉銘》也屬可考證的拓本。在宋、元、明、清至今的時代發展中,出現了無數優秀的書法名家以及傳拓佳作。而傳拓技藝所具有的復制功能、歷史文化傳承詮釋與審美重現功能,均為傳拓技藝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傳拓歷史發展

(一)時間視角

傳拓是我國特有文獻保存的傳統方法,其中“傳”和“拓”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字彙·人部》解釋為:傳,續也;拓,指用紙和墨在鑄刻器物中捶印出相應的文字、圖像、花紋等,在拓印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技術方法,故稱之為傳拓技法,加上該技藝常用于各類器物中,尤其在碑刻、銅器、青銅銘文等,內容涉及歷史、地理、政治、藝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也被稱之為金石傳拓技法。在東漢時期出現了許多刻石,在不便移動且人們需要閱讀的情況下,復制碑刻內容成了人們的愿望。事實上,最早出現的正式刻石在戰國晚期《石鼓文》中就已經開始,從秦朝、漢代發展過程中,刻石種類已有數百種之多,唐朝時期拓碑已經十分普遍,而在宋代以后,隨著傳拓技藝水平的不斷提升,拓片變得十分常見,甚至已經出現了刻帖行業,為傳拓技藝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力,更為后代留下了十分豐富且珍貴的拓片成品。而在明朝時期,無論是傳拓技藝還是紙和墨的使用,其技術水平已有一定突破,而在清朝時期,人們所制作的拓片變得更為精美,拓制范圍不斷擴大,傳拓種類方法變得日益多元化。

(二)藝術視角

傳拓技藝具有極其顯著的特征。通常需用一張或兩張生宣紙鋪陳在石碑上來拓印,在揭取紙張的過程中,拓片偶爾會破裂或殘缺。而在拓印過程中應當仔細測量所拓物體的各項數據信息,便于后期校正、修復拓片。作為一門復制技藝,傳拓技藝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有效還原造像石刻的真實性,具有較高的還原度和觀賞性,同時也提升了石刻作品內容的可讀性。盡管在當下,各類新技術、工藝方法在不斷研發,然而傳拓技藝仍然運用在當今文物、考古、工藝、美術研究等領域中。傳拓技藝的應用屬于對石刻文字圖像等進行保留的重要方法,對中國石刻藝術發展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在拓片中所保存下來的銘文、紋飾、圖像、風化部位狀況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原石刻藝術的面貌,在修復、鑒別文物時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方法之一。

(三)文化視角

從文化角度來看,傳拓技藝具有極其鮮明的技術性、民族性特征,作為一種復制文獻資料的典型手段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在應用這種傳統復制技藝方法的過程中,可以將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跡進行重新拓印,旨在探索研究拓片的物質以及非物質性價值,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在跨時空對話中提供更多可能性,便于人們在傳統技藝中產生相應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中國和周邊鄰國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國家了解傳拓技藝,并在文化交流中對本國藝術進行探究,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促進了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而金石傳拓技藝在其中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見證歷史的重要實證,幫助人們更為清晰地了解古代器物及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

三、傳拓現狀與拓本賞析

(一)傳拓現狀

傳拓技藝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應用和傳承,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影響。

1.漢畫傳承保護

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保護力度不斷提升的今天,漢畫逐漸成了重點文化保護對象之一。南陽漢畫的命名人是魯迅先生。

中國漢畫學會是當代漢畫研究和傳承機構之一,致力于推動漢畫的創新和發展。學會自成立以來,積極聯絡有志于漢畫研究的海內外學者,秉承學術與應用并舉、提高與普及互動的宗旨,推動學術研究,推動以漢畫為載體傳拓技藝的海內外傳播活動。漢畫包括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器物繪畫等。其中數量最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兩漢時期的墓室、祠堂、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的裝飾,它們以其豐富、多樣的視覺形象,表現了先秦至漢代的許多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們被視為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作為漢代社會的文化遺存,漢畫對于研究漢代文化、藝術以及中華遠古文明具有極高的價值。近年來在政府部門、民間愛好者、收藏者的共同傳承保護下,漢畫的價值和藝術美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傳拓技藝在對畫像石、畫像磚等拓印過程中可以復制出原始形象,這些原始細節給人視覺感官以充足的藝術美感和歷史厚重感,同時拓片自身所具有的斑駁痕跡能激發觀賞者思古的特殊情感,這是傳統紙筆書寫過程中難以產生的魅力。

2.西安碑林

碑林是古代石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傳拓技藝的重要載體之一。在現代,許多石碑已經無法保持完好無損的狀態,需要通過傳拓技藝進行保護和修復。許多傳拓工匠和學者通過對石碑的傳拓來研究和記錄古代社會的歷史和文化。傳拓為石碑的保存和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

3.民間收藏

中國民間收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民間收藏者熱愛文物和藝術品的收藏和傳承。在這個群體中,許多人都喜歡通過傳拓技藝來復制保存自己收藏的文物和藝術品,從而更好地傳承和推廣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傳拓技藝被廣泛應用,展示了其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實際效用和影響。

當代傳拓技藝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應用和傳承,為保護、修復和傳承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且對當代藝術和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拓本賞析

“魯孝王刻石”又名“魯孝王泮池刻石”“五鳳刻石”。石長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石灰巖質??逃谖鳚h宣帝五鳳二年(即公元前56年)。

刻字位于該石右半部,隸書,刻字處長25厘米,高24.5厘米。文曰:“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蔽屮P二年為漢宣帝劉詢;魯卅四年,正值魯第三王孝王劉慶忌王魯,推算為公元前56年??淌煮w醇古,結體渾厚,章法自然,筆畫凝重雄勁,隸中帶篆,對研究漢字書體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王澍《竹云題跋》:“按德裔題記,以此書為石。朱竹垞《曝書亭集》則云:‘五鳳二年磚一塊,嵌曲阜孔廟前殿東壁,篆文一行,其書極古質,今雖模糊,斷然是隸不是篆。竹垞記為磚又曰‘為篆,皆不可曉?!?/p>

1978年該石由曲阜孔廟同文門移入孔廟東廡,1998年移入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五鳳刻石發現較早,是最早發現的西漢石刻之一,所以金石著作多有著錄。見著書目有《天下金石志》《古林金石表》《金石文字記》等。

四、傳拓引入美育教學的路徑

(一)引導學生觀察拓片,賞析圖文美感

美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接觸審美教育的重點學科,通過美術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傳拓技藝所帶來的藝術美感,對提高學生藝術審美感知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拓片中的紋理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在傳拓技藝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學生從拓片紋理中呈現的墨色、特征進行觀察與分析,了解傳拓作品的影響因素和表現形式,從中發現具有審美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提煉加工形成新的形象,使學生得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體驗,在形成情感共鳴中使學生感受拓片背后技藝的藝術美感。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注重觀察、分析各類材質上紋理的基本形態特征,使學生在逐漸豐富鑒賞經驗的同時,為學生掌握點、線、面所構成的明暗、空間、形態等變化狀況,在充分感受視覺元素的形式美中,促進學生對傳拓工藝鑒賞水平的提升;如果單純從具象角度觀察分析各類材質拓片的紋理圖樣,很有可能導致點、線、面所構成的視覺形象逐漸失去相應的獨特價值。所以,在引導學生觀察與鑒賞過程中,要讓學生結合視覺經驗,促進學生聯想、想象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視覺意象,激發學生的造型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二)創新拓印表現形式,拓寬作品意境

傳拓作品所呈現的圖像往往具有極其豐富的意象美,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審美需求,還可以促進其創作興趣的有效提升。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賞析的過程中,因為每名學生的視覺經驗和視覺思維存在差異,導致學生能夠感受到的意象美存在差距,而學生在其中的選擇、判斷、創意結果呈現多姿多彩的表現,有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挖掘傳拓作品的藝術內涵與精神價值的基礎上,提升傳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力。在以往的美術作品中,人們常用文字語言補充美術作品的內涵、提升其藝術感染力,而在傳拓作品的鑒賞觀察過程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在拓印作品當中,通過借景發揮的手法,使學生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下相應的文字,幫助學生從中深刻體會文字、書法藝術素養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構思內容,在拓印過程或在拓后的墨色拓片中,運用彩色進行點綴,嘗試進一步豐富相應的畫面氛圍,促進畫面意境得到進一步提升,擴展作品的藝術審美空間以及提高學生的藝術感知力。

(三)借助視覺設計方法,拓展傳拓運用思路

傳拓技藝應用于美育教學中,教學工作不能局限于藝術作品的鑒賞教學,還要從視覺設計與創作角度入手,引導學生結合相應材質紋理的視覺形式汲取靈感,在融入自身創意需求和情感特征基礎上,在創作應用中進一步發展視覺形式。首先,可以從傳拓作品入手,從傳拓作品中提取關鍵圖像符號信息,由于這些信息和傳拓圖像的原貌具有密切聯系,導致不同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感官聯想體驗,引導學生在提取、轉換、組合與再生操作的過程中,促進圖像轉化為更具有重要意義的圖形,從而體現出圖形信息的二次敘述、情感表達;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傳拓圖形的藝術表達形式,有效活躍學生的視覺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搜集的素材信息中提取關鍵信息,繼而汲取相應的設計靈感,使傳拓元素應用于美術作品當中,便于在傳承傳拓技藝應用的基礎上,在美術作品中呈現出更具拓印文化氣息的視覺美感。最后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的拓印作品制作成傳拓集,在校園內構建一道展覽墻,用來展示優秀的傳拓作品,使學生在相互點評、相互欣賞的過程中,介紹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對拓印創作技藝方法的了解與認識。學生在作品賞析的過程中,充分表達出自己對傳拓技藝的審美體驗與感受。

五、傳拓融入美育教學的成果與價值

(一)教學成果

1.拓寬文史視野

在校園美育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傳拓技藝的過程中,使實際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學生逐步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挖掘、賞析生活中的紋飾形象美感,從而在結合“蟬翼拓”“烏金拓”“彩墨拓”“全形拓”等技藝方法的基礎上,為更多學生呈現豐富的視覺審美體驗,有效發展學生個性、陶冶情操,使學生得以拓展見識的同時,促進其文化視野的進一步拓寬。

2.增強學習專注力

在學習傳拓技藝的過程中,學生在覆紙、刷紙、拓墨、揭紙、修復等技藝應用環節需要極強專注力和耐心,加上組織學生欣賞拓片等多項主題活動,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生能夠應用4次以上的宣紙拓印出合格的精美傳拓作品,且能夠保持紋理的清晰性、墨色的均勻和局部濃淡立體特征。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傳拓技藝在其中逐步形成了長期性、連貫性、深刻性的傳統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汲取更多審美愉悅的同時,促進學生專注力和耐心得到進一步提升與發展。

3.提升審美素養

從教學方面來看,將傳拓技藝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學生對商周甲骨、秦磚漢瓦、書畫碑刻、明清硯拓等方面知識有著更為豐富的了解與認識,使學生在感受傳拓藝術魅力的同時,提高傳承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對提高教育品質、豐富辦學內涵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在教育領域產生了同行輻射引領作用,使更多校園開始注重對學生的美育教學工作,將傳拓技藝融入美育教學的案例和成果變得日益豐富。

(二)應用價值

1.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將傳拓技藝滲透于美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水墨畫的方式,以古磚進行傳拓,繼而在拓片上丹青入畫,并題上詩書以提高畫面立意,這種古意盎然的水墨畫別有一番韻致。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拓片制作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屏氣凝神、保持高度專注力,一旦出現分神的情況,則很難完成細節方面的拓制目標。拓片不僅可以利用黑墨進行制作,也可以利用彩墨、朱砂等,除了拓印秦磚漢瓦,還可以在雕塑、造型等方面進行傳拓,因傳拓是一種天然復刻手段,視為“萬物可拓”的意識。在美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利用書法教育滲透傳拓技藝,也可以利用歷史教育滲透傳拓技藝,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傳拓技藝,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為一種歷經千年的文脈傳承技藝,傳拓技藝滲透于美育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在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學??梢酝ㄟ^建設拓片展館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傳拓作品的藝術魅力。其中所展示的拓片屬于文物拓印和藝術創作相互結合的文創作品,通過宣紙、墨水、拓具的運用,使拓片呈現出精巧絕倫的藝術美,這些拓片均攜帶著文化基因和密碼,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一幅幅拓片文創作品詮釋了學生對于古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過程。學生在積極制作拓片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個人的綜合能力,這一過程往往對學生的傳拓技法、實踐操作能力、審美認知、知識積累、創新意識以及傳承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可以在學習、應用傳拓技藝中,以材質肌理變成創造美的源泉,從中完成一件又一件精美的拓片文創作品,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拓文化、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專注力、知識儲備、共享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校園生活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在漫長歷史發展長河中,傳拓技藝作為見證歷史文化發展的傳統文化,充分彰顯出古人的智慧與藝術豐碑。將傳拓技藝應用于美育教學工作中,在實現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目標的同時,有效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完善與發展,使學生在傳拓作品鑒賞與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古人的智慧,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現代教育史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藝術文化地位。

參考文獻:

[1]拓印,神奇有趣[J].紅領巾(成長),2022(11):12-13.

[2]田達治.穿越千年開啟中國漢畫大展 [J].公關世界, 2018(06):18.

[3]越彤.漢畫:還原漢代社會的組件[N].中國藝術報, 2018-03-21.

[4]田達治.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N].美術報, 2018-03-10.

[5]劉培櫻.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策略——以靈山縣“非遺”煙墩大鼓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3,37(01):87-90.

(責任編輯:呂研)

猜你喜歡
美育教學中小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教育
中專學校音樂教育中進行美育教學有效方法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的要素庫及權重分析
陪讀現象產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淺談涼山彝區中小學“學困生”的轉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