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雪濤《聾啞時代》中的少年形象及其意義

2023-09-01 04:00陳逸飛
文學教育 2023年9期
關鍵詞:雙雪濤價值意義

陳逸飛

內容摘要:在小說《聾啞時代》中,雙雪濤塑造了一批身處人生迷途的少年形象。從個體與時代的對立關系出發,可以將這些少年角色們,劃分為“妥協者”,“反抗者”和“沉默者”三種類型。正是得益于作家對各類少年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令這部作品呈現多元深刻的悲劇內蘊,同時,又突顯出作家對于現實人生問題的扣問與思索。

關鍵詞:雙雪濤 《聾啞時代》 少年形象 價值意義

生活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北人,都曾感受過時代浪潮下的人生浮沉。在改革的迫切需求之下,昔日共和國工業的長子熄滅最后的余暉,宣告著機器鳴奏的那個時代邁向終結。作家雙雪濤就如同一位屹立于高塔之上的智者,他回望著歷史的殘骸,將自己手中的筆桿遙遙指向了那個時代的東北。正如他自述的那樣:“為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我的故鄉人留一點虛構的記錄?!盵1]去展現那片土地上人民的逃離與壓抑,去締造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悲喜與傳奇。

無論是考察雙雪濤的早期小說《翅鬼》,又或是之后的《平原上的摩西》,《飛行家》等作品,我們都不難發現,這位作家尤為擅長通過成年人的視角,去體察現實世界的心酸與苦楚。而到了《聾啞時代》之中,作家同樣描寫大雪覆蓋的工業城市,同樣刻畫下崗浪潮沖刷下的家庭,但這一次他著重表現的對象,卻變成了性格各異的少年學子。作家以青澀少年們的視角洞察世界,借助他們的命運關照社會的流變,不僅表現出那個時期“青少年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態,也映射出作家對于教育體制與人生價值等諸多問題的思考。

一.《聾啞時代》中的少年形象

《聾啞時代》的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的東北小城,以主人公李默為代表的數位少年,在青春成長的路途之中,不可避免的沾染上成人世界的色彩,他們被那名為“時代”與“體制”的大手肆意撥弄,在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中,拉開了與畸形時代交鋒的序幕。

在少年們踏上成長之路的故事中,出現了深感自我渺小,無奈融入時代的“妥協者”,也有用偏激的方式,大膽與體制碰撞的“反抗者”,更有選擇放棄思考,不再為自我發聲的“沉默者”。在這個性與環境沖突的時代中,少年們做出了各自的不同抉擇。

(一)妥協的少年

經濟上的困窘,學校政策上的高壓,骯臟的權術交易,成人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在逼迫著少年們作出選擇。而這在這部作品中的諸多少年形象中,有著這樣一類角色,他們無力對抗殘酷的現實,選擇向沉重的時代做出妥協,成為被體制扭曲與同化的對象。作者對這類角色給予同情的注視,用諷刺的筆法去勾畫他們的個性與命運,哀嘆時代對人性的壓抑與改造。

書中的高杰自登場之時,就帶著一種仿佛來自于成人世界的成熟,而這份獨特之處,卻并沒有讓他在同伴中顯得格格不入。心思細膩的他就如同一位出色的表演家,能夠在任何場合戴上最為合適的面具,從而深受所有老師同學的喜愛。得益于這份能力與個性,數十年之后的他,成為了出色的市政廳公務員,成為少數沒有被時代浪潮淘洗掉的角色之一。

看似八面玲瓏的高杰,內心也曾厭惡這樣的處事方式,可他同樣清晰地明白,憑借個體的力量與整個體制對抗,最終只能迎來粉身碎骨的結局。因此,他選擇主動壓抑自己的個性,去扮演那個父母老師眼中乖巧順從的優秀少年,從而適應那個扭曲畸形的外部世界。

與之相似的還有少年劉一達,他是旁人口中津津樂道的“天才”,是癡迷于科學實驗的求知者,是校園里被無數學生崇拜的對象。原本他也是一個渴望走在自我道路上的人,但在母親的強制要求下,劉一達最終還是被磨平棱角,變成了一個被社會所需要的“好學生”。劉一達無奈地接受安排,被迫接受了時代的改造,但長期對個性的自我壓抑,卻令他墜入犯罪的深淵。雙雪濤有意運用了荒誕的筆法,用非理性的結局,打破常規藝術世界的構建,從而進一步突顯了人物被異化的悲劇命運。

人類的異化理論最早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他們認為教條化與模式化的外部秩序壓抑著人的個性,操縱著人的行為,正是因為“人失去了本身的意義,被社會關系所完全壓制,才形成了人的異化?!盵2]高杰主動融入畸形的時代,用壓抑自我的代價換取人生與仕途的通達,劉一達被迫向時代妥協,但壓抑自我的結果卻換來了最后時刻的爆發。這一類的少年角色在作者的筆下無疑是可悲的,他們看似以各自的形式融入了時代,但妥協的結果要么是失去了純真的自我,要么是在壓抑中步入極端,無論是怎樣的結局,都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心酸與無奈。

(二)反抗的少年

??略姓撌觯骸耙幱枴炀蛡€人,這是一種把個人既視為操練對象又視為操練工具的權力的特殊技術?!盵3]184這一論斷其實指出的是規訓的本質,即為了對目標群體進行篩選,以“訓練”的形式將無用的部分從整體中剔除。而在《聾啞時代》中,學校與社會所需要的,正是有著統一標準的“好學生”。沉重壓抑的時代氣息,模式化的教育制度,泯滅個性的篩選方法,猶如三只恐怖的推手,共同將成長之中的少年們逼向失足的邊緣。在與時代沖突的場域之中,雙雪濤筆下的第二類少年選擇了抗爭,他們不甘心被固化的秩序擊倒,不愿去與那扭曲的時代同流合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去書寫反抗的篇章,尋求著人格的張揚與個性的解放。

在這類少年角色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是主人公的同學霍家麟,早在《我的朋友安德烈》之中,雙雪濤就書寫過少年安德烈的故事,而在之后的《聾啞時代》里,這一帶有鮮明叛逆色彩的少年更名為霍家麟,以另一種形式再度回到讀者們的面前。

當老師開展有償補課,將本要在上課教授的內容留至私人課堂,霍家麟毫不留情地表達了諷刺。在國旗下講話的環節中,他堅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卻因不服從安排被罵為“害群之馬”。而當學校因收受好處,通過篡改成績來剝奪朋友的留學機會時,他毅然選擇了去揭露真相。由此可見,霍家麟無法融于虛偽圓滑的世道,也不甘心被這僵化的體制給吞噬。他洞察了金錢對人性的扭曲,看透了體制對個性的束縛,并透過學校內各種看似習以為常的表象,洞察出學校制度是對學生進行馴化的本質。盡管霍家麟意圖做出自我的反抗,但個體的力量在時代的洪流面前,終究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細沙,這位不能融于時代的叛逆少年,最終只能在與體制對抗的過程中粉身碎骨。

王德威曾將霍家麟拔至與魯迅筆下的狂人同一高度,指出在雙雪濤塑造出這名角色過后,“一個世紀以前魯迅的《狂人日記》于是有了最新版?!盵4]霍家麟的人格,可以看成是魯迅筆下狂人在另一個時代的復現,他們都只能活在自我的世界之中,都洞察出外部世界扭曲畸形的本質,卻也都在與整個體制對抗的過程中,變得傷痕累累。然而,狂人尚且可以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霍家麟卻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亦如“聾啞時代”這個標題所寫的那樣,即使個體渴望發聲,也終會被那窒悶的現實掐緊喉嚨。

(三)沉默的少年

生活在充滿壓抑的畸形時代之中,有一批少年選擇了做出妥協,也有一批角色選擇了激烈反抗,但在《聾啞時代》之中,雙雪濤還著力刻畫了另一類少年形象。在妥協或對抗的雙向選擇之中,這類人物選擇了一種特殊的“中間道路”,面對青春生命的磨難和創傷,他們既不與時代同流合污,也不去思考斗爭的意義,而是甘愿在精神的麻木中隨波逐流,自我墮落。

李娜就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盡管出生在富人的家庭,但強勢的母親與無能的父親,還是讓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灰色陰影。黑暗扭曲的原生家庭,令安娜過早踏上了成人社會的階梯,她時常逃課,不停地更換著男伴,企圖在自甘墮落的過程中麻痹自我。然而畸形環境下的青春之痛,不僅無法在這病態的消解方式中得到緩解,反而令她愈發陷入迷茫的泥沼。

比起沉湎于虛無漩渦中的李娜,主人公李默亦是一個被壓抑至沉默的人,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他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邁步前行之時,也親眼見證了一個個同學與伙伴的悲劇。雙雪濤曾多次在文本中描摹李默的內心世界,通過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嘶吼,表達出生活在那個時代里,無數少年學子們的共同惶惑。

因無法與異化的時代達成和解,李默的心靈陷入了無盡的精神折磨,無數的思緒就像赤紅的烙鐵一般,時刻拷問著這個少年的內心。為何每個人生來有所不同,卻又必須被打造成整齊的復制品;為何外面的世界精彩紛呈,他們卻只能被關在圍滿鐵網的校園之中;為何不融入虛偽的人群,自己就只能被無情的拋棄與淘汰。這些積壓已久的問題令他痛苦不堪,難以入眠,甚至一度將其逼至精神失常的邊緣。然而諷刺的是,從某一天開始,當李默不再去探尋事件背后的意義,不再去質疑世界的畸形,也不再為內心的意志而發聲時,他的精神世界終于獲得了久違的寧靜。于是自那之后,這名少年開始以沉默的方式緩解內心深處的苦楚,在渾渾噩噩的迷夢中,被窒息的時代奪去聲音。

二.少年形象的價值

要想讓筆下的角色深入人心,作家需要具備純熟的功力,而《聾啞時代》中的三類少年形象,既體現出雙雪濤高超的寫作技法,又映射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層思考。通過對作品中少年們的個性與命運進行解讀,我們不僅能從文學的表面,洞察人物形象對于作品本身的價值,更能深入現實的場域,挖掘角色背后有關人生問題的啟示。

(一)對文本的價值——悲劇意蘊的多元升華

雙雪濤的《聾啞時代》總體上講述了數位少年的悲劇命運,而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在作家尤見功力的筆法之下,這些悲劇性的人物能夠呈現出復雜的內蘊,讓整部小說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喜劇,悲劇和荒誕劇成分的復合式作品。

從悲劇的角度而言,《聾啞時代》無疑是成功的佳作。通常庸俗的悲劇僅僅是敘述故事,通過悲劇人物的不幸遭遇喚起同情,但出彩的悲劇卻更上一層樓,能夠在整個故事的框架上營造出一種“力量感”,從而達成悲壯的效果?!氨瘎∫鹞覀兛旄械牟皇强嚯y,而是悲劇人物在逆境中的反抗,沒有對悲劇的反抗和超越,也就沒有悲劇?!盵5]92《聾啞時代》正是做到了這一點,故事中“少年”的邊緣身份,為悲劇主題的突出增加了砝碼。而通過描寫青少年這一邊緣群體,對于逆境的反抗與斗爭,更能體現出超越苦難的“崇高之感”。

面對畸形時代的擠壓,霍家麟張貼大字報怒斥學校的不公,丹鳳陳刺傷惡意詆毀自己的老師,安娜用自殺來控訴生命的不堪承受之重。即使勢單力薄,少年們也曾與所處的逆境拼死搏斗,即使身為命運的奴隸,他們也不甘做任人擺布的可憐蟲。正是由于少年們的奮力反抗,才讓讀者看到他們追尋自我的精神,而人物本身所蘊含的悲劇意味,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突顯與強化。

從荒誕文學的角度而言,《聾啞時代》表現出了強烈的現實諷刺意味。馬丁·艾林斯表示:“荒誕指的是在過去時代的確定事物和不可動搖的基本假定被掃蕩之后,人在他生存的世界中的疏離、迷失、喪失意義和目標的感覺?!盵6]7而縱覽作品中的少年形象,我們看到了李默對生存意義的質疑,目睹了霍家麟與人間共同體的疏離,也見證了劉一達在迷失之中的爆發。作者通過人物行為及命運的描寫,對少年們的形象進行細致打磨,從而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這些角色身上所包含的荒誕意味。

而為了突顯人物充滿荒誕性的悲劇命運,雙雪濤還有意運用了一種帶有調侃色彩的幽默筆法進行書寫,達成一種悲喜交融的色彩。在這樣的寫作技法之下,人物的表象和現實之間形成悖反,作者通過對這種不和諧的矛盾進行揭示,將全書最為悲劇的意蘊,潛藏在角色青春之路上的喜劇表象下,種種滑稽荒謬的現象背后,實質上卻是少年們前路的斷絕與希望的幻滅。

高杰為人圓滑,身處何地都能用幽默圓融的特質融入集體,但看似八面玲瓏的少年,實則是被時代撲滅個性的產物。李默看似樂觀,總能運用滑稽的比喻觀照現實生活的丑惡,可那幽默的言語之下,卻盡是對現實的諷刺與嘲弄?;艏吟氩痪行」?,總是以創造性的言論惹人發笑,但滑稽的一言一行背后,卻暗藏著他正被教育體制迫害的現實。在書寫人物的經歷與命運時,雙雪濤總是會刻意使用錯位的語言與滑稽的修飾,讓讀者在啼笑皆非之中,再度思考角色在荒誕處境中的反抗與掙扎。

在塑造作品中的少年形象時,雙雪濤通過將喜劇性的筆法與荒誕性的內涵巧妙結合,為書中的人物形象注入心酸與無奈。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這不僅令作品獲得了更強的諷刺意味,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審美深度,將整部作品的悲劇內蘊,由多個方向完成了一次升華。

(二)對現實的意義——人生迷途的深切思索

在《聾啞時代》中,雙雪濤所塑造的少年形象,可以看成是作家對于當時社會氛圍的一種迂回解讀??v觀作品中所有人物的故事,皆是建立在“下崗浪潮”這一社會背景下,而展開敘述的。因此作品中的少年不僅只是一種身份的表征,他們的命運與故事,更多承載了八十年代的東北地區,邁向衰頹與沉寂的時代氛圍。

體制的更迭與時代的巨變,首先帶來的是成年人這一主體“存在價值”的消逝。大批工人丟失了原有的“鐵飯碗”,也失去了在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無數個家庭因此陷入了經濟困窘的窠臼。而對于未成年人這一群體而言,社會與家庭的壓抑,很快化作了他們肩膀上的重責。亦如作品中主人公李默的內心獨白:“我清楚自己將成為這個三口之家的唯一希望,只要我讓這種希望言存,我將擁有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那時的我,還沒法體會‘一切這個詞是多么危險?!盵7]18少年們成為自己家庭的希望,在父母期盼的眼光之中,不得已被推上肩負責任的高臺,去接受家庭與社會的改造。然而,沉悶壓抑的時代氛圍,一成不變的機械訓練,單一僵化的教育制度,讓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座只會生產固定零件的工廠。作為代表社會新生力量的群體,本可以擁有無限可能的少年們,卻只能伴隨著個性的泯滅而被磨平棱角。在繼成年人群體之后,未成年人們也很快陷入了對自我“存在性”的質疑之中。

古今中外的無數現代主義作品,都曾試圖對人的存在意義作出探尋與解釋,而海德格爾將“存在”理解為語言活動中發生的“意義之在”,指出:“對‘存在的思考即對‘意義之在的思考?!盵8]106而雙雪濤意圖通過作品中的少年形象,傳遞自身對于青少年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借助少年們的視角,去對人這一主體的“存在價值”再做新的思考。

不同于在精神層面早已定型的成年人,對于尚在成長之路上的少年們來說,青春期是他們逐漸撥開迷霧,形成對世界及自我清晰認識的重要階段。在作品《聾啞時代》中,作家細致描摹了少年們在成長路途上的心靈沖突,揭示了其精神困境產生的因由。伴隨著青春期的迅速發育,少年們在身體層面走向了成熟,但他們的心智與生存方式,卻仍舊停留在未成年人的稚拙階段。正因如此,強烈的主觀思想在他們心中萌發,令少年們在與外部世界的沖突中陷入惶恐。

丹鳳陳,霍家麟這類少年角色,用叛逆的姿態與成人世界對抗,最終只能在現實的鐵壁上撞的頭破血流。而李默,安娜等人,試圖逃脫成人世界對自我人格的影響,最終卻在迷茫與惶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青少年群體自我“存在性”的缺失,少年們渴求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卻始終得不到主流世界的認可,他們找不到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位置,因此才陷入了認同的危機與無根的漂泊。

在令人窒悶的社會環境中,個體該怎樣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作品中的李默也許能為我們帶來啟示。在經歷了長期的迷茫與恐懼之后,他選擇從隨波逐流的浪潮中逃離出來,去尋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他靜心傾聽每一個人的遭遇,將記憶中的言語重新組合,而后編織成優美的文章,自此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事業。是寫作成為了李默對抗虛無的武器,讓他的人生重煥光彩,也讓他真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在那個壓抑的時代里,李默能夠從“存在性”缺失的漩渦中逃離,成為一個完成“自我救贖”的人,離不開他那大膽追尋自我的勇氣與決心,而這樣的內容,同樣是作家雙雪濤,意圖通過人物形象傳遞給讀者們的啟示。

“對人的精神內涵進行發掘,對人類的存在境域進行追問和反思。這是作家存在的全部價值和意義?!盵9]雙雪濤正是一位執著于耕耘心靈沃土的作家,在《聾啞時代》中,他通過少年們多舛的命運,表達了自身對少年群體境遇的關切,更是通過少年成長路上的青春之痛,對壓抑的時代氛圍發出了心靈的扣問。在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的今天,故事中少年們的命運,令我們陷入對于當下現實的沉重反思。而面對“存在性”缺失的人生迷途,故事中的主人公李默,為我們提供了尋求救贖的啟示。作品中這些個性鮮明的少年形象背后,包含著作家對社會現實的審視與追問,也體現著作家對人生價值的判斷與思索。

在以青春成長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之中,雙雪濤的《聾啞時代》堪稱成功的范例,這不僅得益于作家將自身的精神訴求與價值取向,寄寓在了書中形形色色的少年角色身上。更得益于作家運用這些極富個性,多元立體的少年形象,成功引起了廣大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這部作品能夠在文學與現實的雙重領域中綻放光彩,離不開文本中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少年角色。

參考文獻

[1]許智博,雙雪濤.作家給我的,就是一把枯燥的椅子,還是硬的[J].南都周刊,2017(11):33.

[2]楊校,馬寧.人的異化理論演進的歷史邏輯[J].西部學刊,2020(21):36-39.

[3][法]米歇爾·???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4]王德威.艷粉街啟示錄——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J].文藝爭鳴,2019(07):35-39.

[5]程亞林.悲劇意識[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6][英]馬丁·艾斯林.荒誕派戲劇[M].華明,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雙雪濤.聾啞時代[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

[8]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洪治綱.先鋒文學聚焦之一——先鋒的精神高度[J].小說評論,2000(01):25-28.

猜你喜歡
雙雪濤價值意義
THE ROUGE STREET BLUES
The Rouge Street Blues
主持人語
童話式結局的書寫
追索·回望·觀照
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當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論習近平黨風廉政建設對實現中國夢的意義
淺析蘇州園林的造景美學
翻轉課堂在遠程教育中的價值意義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