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跨學科學習的語文習作教學路徑芻論

2023-09-01 06:12黃海燕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任務主題

黃海燕

摘要:作文考查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習作教學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鐚W科學習有助于消除現行習作教學的弊病,通過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語言實踐、解決問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文章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單元習作主題為例,探究聯結其他學科以及真實生活,創設情境任務,組織探究活動,開展過程評價的跨學科語文習作教學新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習作教學;實踐;主題;任務;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3-01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語言建構質量提升的小學習作(寫話)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2-10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文綜合考查學生的多種素養,如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意識以及思想情感表達等,是核心素養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集中體現[1]。習作是語文教學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v觀當前習作教學,部分教師主要圍繞語文課程教習作,借助習作課堂教習作,使習作空間窄化,導向模式固化,教學理念約定俗成,忽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導致學生的習作出現習作素材貧乏、習作經驗淺表、缺少真情實感的再現等問題。有的學生在寫作中無話可寫,一遇到寫作就害怕,甚至厭惡。一個人的語言運用素養,決定其寫作水平。而語言運用素養的培養需要借助豐富的語言實踐進行積累,需要真實生活情境的介入,以此讓學生形成獨特的語言體驗和在具體語言情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語言實踐可以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校園、家庭、社區中開展,如以跨學科的形式呈現??鐚W科學習具實踐性、真實性、綜合性等特點,有助于消除習作教學的弊病,可通過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語言實踐、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索跨學科學習與習作教學結合的路徑,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引導學生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多維視角去表達與交流。

一、基于跨學科學習的語文習作指導優勢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單元習作內容豐富,富有趣味性、情境性、交際性、互動性,重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物,在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學會用書面語言進行規范表達和交流,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生活的意識。而以教材為本的跨學科學習可從學習內容、學習體驗、實踐運用等方面拓寬學生的習作視野,讓學生寫得出、寫得真、寫得有意義。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單元習作內容為例,淺析基于跨學科學習的習作指導優勢。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單元習作內容具體如下。(1)“學校生活”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猜猜他是誰”,寫作要求為選擇身邊同學一兩處讓人印象深刻的特點,寫幾句話或一段話,體會寫作的樂趣。(2)“金秋時節”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寫日記”,寫作要求為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學會寫日記。(3)“中外童話”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我來編童話”,寫作要求為發揮想象編童話,寫童話。(4)“閱讀策略”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續寫故事”,寫作要求為根據插圖和提示線索,結合生活經驗,做出合理推想,續寫故事,并把故事寫完整。(5)“留心觀察”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我眼中的繽紛世界”,寫作要求為把觀察到的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6)“祖國山河”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這兒真美”,寫作要求為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其他人,圍繞一個主題寫下來。(7)“我與自然”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我有一個想法”,寫作要求為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8)“美好品質”單元主題。習作內容為“那次玩得真高興”,寫作要求為把一次游玩的過程寫下來,表達出當時快樂的心情。

1.內容的豐富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弊魑氖巧畹姆从?,但學生受年齡、認知等限制,不會主動觀察生活,也不會將生活的美和豐富性作為寫作素材進行積累。習作教學以跨學科的形式進行,可使學生的習作素材積累指向生活,把學習表達的視域由課堂拓展到校園,延伸到家庭、社區,引向更廣闊的世界。這樣,習作內容更加豐富,表達形式更為多樣。例如,以上八個單元的習作內容都是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其中“寫日記”“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兒真美”“我有一個想法”都可以嘗試進行跨學科習作教學,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獲得習作素材。

2.情感的真實性

學生的真情實感源于親身經歷,真實體驗。和單純習作課堂教學比較,創設真實情境任務并開展系列實踐活動的跨學科習作教學更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鮮活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會把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連接起來,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例如,在“這兒真美”的單元習作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自然景物,感受自然之美、季節之美。

3.實踐的指導性

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目標,即讓學生以寫作的方式,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表達對事物、對社會的認識,進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鐚W科習作教學將學生的學習放在生活的大情境中,學生可通過記錄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在表達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認識生活,適應生活,進而創造生活。例如,在“我有一個想法”的單元習作教學中,教師可把學生帶到社區、街道等公共生活區域觀察、發現垃圾分類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宣傳標語、宣講稿,向社區居民、家長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在交際實踐中,學生通過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可形成環保意識及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

二、語文跨學科習作教學實施路徑

以下結合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習作“我有一個想法”跨學科習作教學實踐,探討基于跨學科的習作教學路徑。

跨學科習作主題:“我為城市文明獻一計”。整合學科:語文、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美術等。素養培養目標具體如下。(1)觀察、發現身邊文明行為、不文明行為,調查、分析行為原因,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2)文明行為宣傳海報設計及制作,培養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審美素養。(3)編寫文明宣傳標語、兒歌,讓學生以口頭、書面等方式表達出對生活中文明或不文明現象的看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4)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跨學科習作系列實踐活動任務具體安排如下?!救蝿找弧课拿髟谛袆印∮浾哒椅拿?。實踐活動1———學一學,公共生活講文明;實踐活動2———找一找,文明行為我記錄?!救蝿斩课拿髟谛袆印肮鈽s榜”“曝光臺”。實踐活動3———說一說,文明行為我點評?!救蝿杖课拿髟谛袆印拿餍麄魑夷苄?。實踐活動4———畫一畫,寫一寫,制作標語、海報;實踐活動5———貼一貼,社區勸導我行動?!救蝿账摹课拿髟谛袆印獱幃斘拿餍v員。實踐活動6———寫一寫,我有個想法;實踐活動7———展一展,文明行為宣傳冊。

1.明確聯結點,拓展實踐領域

跨學科習作教學需要教師立足語文學科,在統籌教材中習作內容、分析單元語文要素的基礎上,明確跨學科方向,再整合多領域、多學科知識,尋找和確定它們之間的聯結點,重新整合資源,創設超語文課堂的學習情境,實現超語文學科的知識與思維的融合[3]。

(1)延展學習時空,確立實踐點。在創設真實學習情境時,教師應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關聯起來,深入挖掘語文教學資源,拓展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大、更具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教師根據習作內容以課內外、校內外結合的形式,設計跨學科習作活動,可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積極思考,積累寫作素材。例如,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交際、習作的話題都來自學生身邊的“小事”,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寫作視角放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走進社區、街道、公園等熟悉的生活場域觀察、發現、體驗垃圾分類情況。然后,學生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素材搜集、整理,為后續的習作交流積累第一手素材,再把創編的文明標語、設計制作的宣傳海報等送到社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以此產生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2)整合學科知識,找準結合點??鐚W科“協同育人”是教育的新樣態。教師要具有打破學科壁壘、跨界整合的意識,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圍繞一定的主題、任務,將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納入語文習作教學體系,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例如,在單元寫作主題“身邊的‘小事”———“我有一個想法”中,關于文明行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豐富的文明禮儀知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可通過“我的環保小搭檔”“我們在公共場所”“我們的公共生活”等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辨別生活中的不同行為表現。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收集、整理圖文信息,制作課件,編輯習作等,需要掌握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設計制作海報、宣傳冊還需要美術教師的指導。圍繞“我為城市文明獻一計”的主題習作教學,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美術等學科教師都參與其中,可幫助學生完成學科整合的真正習作。

2.提煉主題,搭建融合橋梁

新課程標準指出,跨學科學習要“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探究、交流等活動”,“有意義的話題”就是學習的主題[4]。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提示,結合統編版語文教材編排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選擇、提煉、開發學習主題??鐚W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主題是融合各學科的橋梁,通過主題打破學科界限的跨界學習可以讓學生把各學科所學的知識融合起來,為習作提供多樣素材與話題。

例如,在教材中,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有四幅情境圖,兩幅圖是表現社會生活中關于公共秩序和旅游的不文明行為,另外兩幅圖是關于公共禮儀和公共環境的文明行為。在本單元的習作“我有一個想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口語交際中關于身邊“小事”的討論,說一說生活中看到的文明、不文明行為以及自己的想法。筆者聯系漳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真實事件,得知學校少先隊正組織學生參與創城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科也涉及相關知識,于是提煉出“我為城市文明獻一計”的跨學科習作主題,引導學生在校內、校外調查關于公共生活中的文明、不文明行為,并針對這些行為進行說和寫的訓練。又如,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細致觀察,學會“寫觀察日記”。聯系學生經常去本校的兔子養殖基地輪流喂養兔子,又恰逢兔年,筆者設計“兔年話兔之兔兔日記”跨學科習作主題,讓學生融合語文、勞動、美術等學科知識、技能,在觀察、記錄的實踐體驗中,情動而辭發。再如,對于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我的植物朋友”單元習作活動,筆者設計“我為萱草花代言”的跨學科習作主題,邀請學生為?;ㄝ娌莼ㄔO計名片,寫代言人發言稿。語文、美術、科學等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指導,引導學生用豐富多彩的形式為萱草花代言。

3.實施任務,落實核心素養

跨學科學習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強調讓學生在“做中學”。進行跨學科習作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圍繞習作主題設計表現性任務,或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系列整合性實踐活動,如語言文字運用任務的實踐活動以及觀察、調查、設計、制作、展示等非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在實施整合性實踐活動時,教師要以多樣化、連續性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聯結學習情境,另一方面指向表現性任務,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以“我為城市文明獻一計”跨學科習作主題為例,筆者整合課內外相關教學資源,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真實情境中,設計“文明在行動———小記者找文明、文明在行動———‘光榮榜‘曝光臺、文明在行動———文明宣傳我能行、文明在行動———爭當文明宣講員”四個驅動任務,分別開展“學一學、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貼一貼、寫一寫、展一展”系列實踐活動。通過以上跨學科習作系列活動,學生可獲得在公共生活中講文明的認知,以城市主人的責任意識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并在真實的情境體驗和寫作表達中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深厚的語言文字表達功底與科學理性的判斷能力。

4.嵌入評價,實現以評促學

跨學科學習由相互關聯的一系列學習任務構成,實踐活動時間比較長,活動挑戰性比較強,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評價和反饋,以做出教學調整,如通過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把過程性評價與學習融為一體,實現以評促學。例如,在上述“我為城市文明獻一計”跨學科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學生每個活動的學習成果為評價載體,設計表現性過程評價表,以“評價觀察點”“過程記錄選項”“具體表現描述”等項目逐一評價學生的每個活動,最后對本次跨學科習作做整體性評星量化。這份可操作的評價表,通過觀察學生“做了什么”來評價學生“會做什么”,既可評價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表現出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學習態度和情感、探究與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也可作為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案的依據。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的習作教學亟須引領,亟待真實生活情境的介入,亟待素養體系在習作實踐中的完整構建??鐚W科思路下的習作教學,以生活為本,利用學科間知識、技能的互補作用,重新整合學習資源,可讓學生在真實活動、真實場景的參與、體驗中完成習作目標,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在具體實施中,教師要明確學科融合的內容,以語文素養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通過明確聯結點、創設情境任務、組織實施探究、開展過程性評價的教學路徑,將習作教學向其他學科以及真實生活延展,使語文課堂具有濃厚的“語文味”,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崔友興,楊媛琪.語文課程的應然愿景及其實現路徑———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解讀[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2,22(05):38-44.

[2]陳娜.學習的張力:整合性學習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3]蔡萌萌.小學語文跨界教學設計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4]王丹.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研究[J].語文建設, 2022(24):46-49.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Path of Chinese Writing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uang Haiyan

(Longwen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5, China)

Abstract: Writing tests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rehensively apply knowledge. Writing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a difficult point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helps to eliminat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exercise teaching. By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sciplines, students can expand their learning space, enable students to practice language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gradu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e theme of unit exercises in the unified ed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exercises that connects other disciplines and real life, creates situational tasks, organizes exploratory activities, and conducts process evaluations.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interdisciplinarylearning; practiceteaching;practice; theme; task;evaluate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習任務主題
STEM項目學習要重點關注什么?①
創客課程開發的困境與突破
跨學科學習:真義辨析與實踐路徑①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促進跨學科學習與創新精神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