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对O計美學》課程改革研究——以教材建設為中心

2023-09-01 07:20曾越
設計 2023年15期
關鍵詞:設計美學高等教育教材

曾越

摘要:為解決《設計美學》教材建設及其與教學銜接不足所導致的課程深化發展緩慢問題。以教材體系建設為中心進行《設計美學》課程改革。形成以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圍繞專業理論課程定位、遵循教育教學活動規律等原則完善教材體系的改革思路。這將推進《設計美學》課程改革,使其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真正體現出課程的基礎、核心價值。

關鍵詞:高等教育 設計美學 課程 教材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5-0094-03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low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deepening caused by the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design aesthetics textbook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eaching.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s the center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esthetics. Form a reform idea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ee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focusing on the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courses,and following the laws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will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esthetics and make it truly reflect the basic and core values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Design aesthetics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引言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工藝美術向現代設計發展演變,相關美學研究隨之經歷從工藝美學、技術美學向設計美學的轉變。尤其在80年代,中國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美學研究熱潮直接推動了應用美學研究新思潮,形成以工業、技術、設計為對象的技術美學的廣泛討論。90年代中期,技術美學演變為定位更為清晰的設計美學。自此,設計美學實現了學科獨立[1],并被納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其研究成果奠定了《設計美學》課程的學術基礎,也是課程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主要來源。

但是,設計美學自身發展尚不成熟的現狀直接影響了課程的建設完善。具體到教材環節,表現為教材建設主體意識薄弱;學術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學實踐的轉化與銜接不足,進而阻滯課程研究的深化發展。

一、設計美學研究與課程教材建設關系辨析

(一)設計美學研究現狀及成果特點

學界關于設計美學學科性質、研究對象與范疇等討論貫穿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設計美學研究的全過程,涌現了大批理論成果。據統計,從1989年至經-2012年,僅以“設計美學”“設計與美學”為核心命題出版的專著已近30本[2],具有代表性的如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李超德《設計美學》、徐恒醇《設計美學》。2013年以來,又有多種同名著作問世。此外,以“技術美學”“工業美學”等同類及以“服裝設計美學”“廣告美學”“建筑美學”等分支命名的專著不勝枚舉。作為交叉性學科,設計美學涉及的范疇寬泛。研究者往往在美學、藝術美學、設計以及各設計分支中篩選、組織,對美、美學、設計美學的概念,設計審美的范疇、文化、風格、心理、規律,設計美的特征、歷史、構成要素,形式美法則和各設計門類美學闡述中擇其所需展開論述,從而出現著作內容寬泛,框架組成五花八門,對一些基礎性、共識性問題未能達成一致的現象。如徐恒醇《設計美學》包括“形態構成論”“功能轉化論”“文化整合論”“審美范疇論”“符號表現論”“風格變遷論”6個部分[3]。邢慶華《設計美學》闡述廣泛,囊括“設計美學的歷史成因及其學科意義”“設計美學多維性視閾下的審美語境”“設計美學與哲學美學的時空疊置”“設計中的美感原理與法則”“色彩設計的審美研究”“設計美學的本體價值”“設計的流動性與藝術性”等[4]。梁梅《設計美學》以類別和時代為依據,將內容劃分為中國傳統居住、器物設計美學,以及西方古典、現代、后現代、多元化時代設計美學[5]。成果一方面顯示了研究者跨學科、多維度的視角,總結提煉出設計美學的特點與規律,初步構建設計美學知識體系,推進了學科的探索與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學科研究初期多元化、發散性的特點。

(二)教材與學術研究成果的內涵及對象差異

教材與學術成果在內涵上具有明顯差異。根據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廣義教材概念,凡是根據教學大綱編選的、供教學使用并要求學生掌握的材料都可以納入教材范疇[6]。其中,教科書是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和媒介,具有“主教材”[7]的核心地位。教科書有明確的教育教學功能和編撰原則,其理論基礎包括學科理論與教育學理論兩方面,不僅包含學術成果內容,還“必須符合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知識理論、學科發展理論、課程理論、思維科學理論、系統科學等相關理論”[8]。這些理論綜合體現為教材編撰時所遵循的靜態學科知識和動態教學功能二者兼顧的原則。因此,《設計美學》教科書不是對學術成果的簡單、直接搬用,在借鑒、使用學術成果的同時,還必須適應教學活動要求,具有總結性、組織性、傳播性、延展性,既能夠清晰明了地傳播知識,又能幫助教師組織教學,還能作為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關聯課程相融洽。為實現這些目的,教科書往往會設置重難點解析、習題、拓展課題等內容環節??梢?,學術研究成果和教科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內容對象和形式上,二者也有明顯差別。除了教科書,凡是供課程使用的講義、參考書刊等文字教材和幻燈片、影音資料等視聽教材以及網絡與多媒體等教學資源等都屬于教材建設的對象。相對于學術研究成果和教科書而言,這一類教材緊跟學科和行業發展形勢,內容與形式更加靈活,也較好地體現了知識的前沿性、實踐性、針對性。它們為教科書提供素材和啟示,是教科書的重要補充,也是教學實踐中溝通理論與實踐,幫助學生深化理解的有效手段。

簡言之,《設計美學》教材建設大大超越一般學術研究范疇,從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角度提出更多的要求。課程教學不能生硬搬用學術成果,而應從教育教學出發對教材進行組織。

二、《設計美學》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

當前國內高?!对O計美學》教材建設與研究整體是滯后的??v觀近十余年來《設計美學》教材建設研究成果,研究者的關注點一是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重點強調設計美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從技術、媒介及文化視角來理解設計美,從視覺傳達、產品設計、數字媒體、環境藝術等專業分支方向以及從心理學、藝術學、文化學等學科視角切入《設計美學》課程研究。隨著近年來高校對課程思政的強調,有研究者提出從美學理念、審美素養方面尋求設計美學與課程思政的聯結。二是探索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方法,對設計美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如何在教學中推動理論向實踐轉化等問題有初步探索;提出在課堂中大量引入實踐環節,擯棄“空泛深奧的理論,加強感性的內容”,強調感官上的“審美體驗”[9];以翻轉課堂“MOOC+SPOC”的形式解決《設計美學》理論性過強、知識過多、理論到實踐過渡不易等問題,等等。

現有研究提供了教學方法、對象方面的啟示,但并未將這些思考反饋、延伸到教材建設當中。缺乏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的教材體系建設與實踐意識,從教材到教學的轉化研究薄弱,難以真正推動課程深化發展。

三、《設計美學》課程改革思路:以教材體系建設為中心

以教材建設為中心是《設計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中,教材內容應當遵循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其作為專業理論課的定位、交叉學科的屬性,以及作為基礎理論與專業實踐的橋梁、實現課程知識與教學實踐轉化等問題而設定。以教材建設為統領,貫連課程研究各個方面。

(一)教材建設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1.人才培養目標是教材體系建設的依據。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專業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就筆者所在的成都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而言,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為面向現代市場發展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方法與實踐技能,具備國際設計文化視野、中國設計文化理念與追求,具有視覺傳達設計整體意識、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及創新創業精神,畢業后可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市場部門等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策劃、設計咨詢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該培養目標全面涵蓋了學生知識、技能和素質三大領域,直接決定了教材建設的中心思路。

2.教材建設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教材建設圍繞上述三個領域進行組織,具體體現為幫助學生掌握設計美學的學科知識;訓練學生熟練運用學科知識對設計領域諸對象進行評價、判斷的技能;形成設計審美思想觀念,具有運用適當方式對思想進行清晰明了的表達和論證的素質。

知識主要指向靜態領域,而技能和素質則主要通過案例分析、主題演講、課堂討論等實踐來動態實現。比如,在學生知識構建層面,教學素材選擇堅持一般美學原理與形式、功能、技術、材料等設計領域核心知識并重,同時以設計案例和文學藝術領域中的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美術等相關作品,以及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知識來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在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層面,教材組織強調以文藝美學基本理論為基礎,形成設計本質、特征、規律等問題的圓融貫穿,既解決物質、功利層面的審美問題,又將審美情感與具體的物質實踐相勾連,讓學生深刻理解設計審美形式與內容的雙重屬性,并將知識內化為觀念、認知。學生由此建立專業審美意識,形成可具體落實于物質、實踐的藝術設計審美素養及主觀能動的設計審美認知,進而將藝術設計專業能力提升到思想觀念及思維方式層面。在專業素養及其實踐轉化層面,教材組織強調以課題形式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素材構建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教師設計課題,學生自主研究。當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并分享研究成果時,其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真正成為從知識到技能、素養的自我構建者。

以人才培養為導向,以教材構建為中介全面構建學生知識、技能與素質,課程將從知識傳授走向思想、素質養成,最終實現“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教材研究圍繞課程定位展開

1.教材建設回歸《設計美學》所屬的課程體系。

《設計美學》課程從屬于專業課程體系。在前述人才培養方案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設置《中外美術史》《中外設計史》《設計美學》《文字設計》《版式設計》《書籍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專業核心課程,覆蓋藝術學、設計學、美學、傳播學、心理學等主干學科。其中,《設計美學》是銜接低年級階段《中外美術史》《中外藝術設計史》等基礎理論課程、《構成基礎》等專業基礎課程與高年級階段《品牌形象設計》等專業課程的橋梁,也是理論知識向綜合設計能力轉化、升華的過渡課程。

《設計美學》教材建設必須依托課程知識體系來展開。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例,教材建設首先兼顧前后銜接課程,貫穿美術史、設計史、形式構成以及書籍設計、廣告設計等具體設計類別的知識,闡釋它們與美的關系。其次,作為基礎理論課,教學素材應當與所有設計類別相關聯,內容廣泛涉及廣告、書籍、品牌形象等視覺傳達核心內容,以及產品、建筑、環境、展陳等更廣闊的設計領域。用設計美學原理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分析闡釋,真正實現課程的基礎性。

2.教材建設堅持《設計美學》的課程屬性及其主體地位。

人類長期的造物歷史證明,設計理論與實踐是逐漸積累形成的,無論領域如何拓展,其基本規律仍然具有效用。盡管隨著時代發展,設計美學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闊,作為美學的新分支,設計美學的內容結構仍舊應當首先包括脫胎于文藝美學領域的基本美學原理。課程教學與教材選擇應當從美的本質、審美特征、審美規律、審美創作活動等方面出發,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一般審美認知,使其盡可能地從原理出發認知美、理解美,形成對美的理性與感性的聯結。事實上,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在設置上就已經明確了《設計美學》與《設計史》《設計概論》《設計心理學》等課程的差異。它們屬于同一體系,但有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設計美學》視角出發,美術史、設計史等課程知識具有客觀素材性質,是用以觀察、總結、論述設計美學規律、思想的材料和對象;反之,設計美學的理論又是進一步闡釋、評價美術史和設計史案例等對象的依據,幫助學生從具體客觀的物質、技術存在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審美理解,使其真正理解人類造物史的內涵追求,掌握其內在規律進而指導自己的設計創作活動。

盡管設計美學具有交叉學科的屬性,明確哲學美學、文藝美學和造物文化在其中的主體地位仍然是必要的。教師需要厘清各個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幫助學生建立課程的核心知識體系,強調以審美為核心,從物質技術生產中探究審美問題,充分闡釋“設計”與“美學”范疇中功利與非功利問題的辯證統一。譬如,通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10]、“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11]等核心觀點分析設計技術與物質所蘊含、體現的人類精神、情感,以實踐案例對其深入闡釋,引導學生在原理基礎上審視設計作品、設計活動以及審視自我。再如,在對優美、崇高、戲劇、悲劇、荒誕等文藝美學中審美形態的論述中聯結設計審美形態。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優美與形式美法則、格式塔心理學的關聯;崇高中蘊含的人改造世界所獲得的力量感、成就感;荒誕與后現代以來“波普”“新丑風”等怪誕、玩笑、無意義設計追求之間的關系等。諸如此類的內容設計,從設計美學的核心問題出發串聯交叉學科,能夠真正體現課程的主體價值,而避免成為多種學科知識的生硬拼湊。

3.充分體現《設計美學》作為理論與實踐橋梁的價值。

架構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設計美學》的重要任務。需要注意的是, 理論與實踐的貫連既是訴諸課程內容自,也指向教學實踐活動。因此,《設計美學》教學改革既要從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例、又要從學科知識與教學實踐中實現有效轉化。教師需要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選擇適當的案例予以闡釋、演化,也需要從教材觀念、教材編制和教材適用三個方面整體考慮,對核心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并設計教學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傳達,實現教材目標、內容和方法的有機結合,以教學邏輯形成課程知識與學生心理之間的融洽[12]。

譬如,關于“技術美的本質”教學中,首先,通過日常生活技巧訓練的視頻案例和現場重現,引導學生從感性與經驗層面感知技術在人的精神、情感層面的意義;其次,總結技術美的本質是自然人化的顯現,是“真”,并展示經典設計技術及其成果,將前一環節的日常生活認知上升到對設計技術的審美思考。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感官調動;同時日常生活經驗被喚起,與專業領域的技術表現形成感性認知的關聯,結合教師在理論上的引導與總結,最終實現深刻認知“技術美是人類最普遍的審美存在”的教學目的??梢钥吹?,貫連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突破專業限制,站在更高的層面認識人類在發展中對基于一般規律、準則的尋求與遵守,同時理解作為創造性活動的主體——人對于規則不斷的突破與創新,進而從中獲得的自由感。

(三)教材建設滿足教育教學活動需求

1.教材建設遵循教材編撰原則和教學活動邏輯。

遵循教材編寫基本原則,基于設計美學的學科內容與教學活動兩個維度來組織教學材料。就學科內容來說,首先,以學術研究成果引領教科書編寫。在學術研究中驗證教材內容,又通過教學實踐擴充學術研究成果,二者并進,推動《設計美學》課程理論體系的成熟發展。其次,教科書與一般教學素材建設雙管齊下,建構教材體系。以學術成果為核心,同時依據經典性、針對性和前沿性來充分挖掘相關的圖像、影音及各種網絡資源,形成教學輔助材料。

就教學活動而言,教材建設注重教學邏輯,搭建知識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之間的橋梁。教師對教材的組織需要全面圍繞解決“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這三個根本問題進行整體思考。圍繞前期回顧、新課導入,以及課程內容的穿插、總結、承接等組織教材。通過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過程形成相關知識的銜接。教材內容架構嚴格按照嚴謹、有序的“知識-認知”邏輯內核,與教學方法、形式、技巧、過程等教學邏輯形成有機整體。

2.以學生為主體,動態完善教材體系。

強調因材施教的動態教學活動設計,在傳遞課程知識的同時根據學習反映調整、拓展教學內容,組建教學素材。譬如,對于“什么是美”,就知識而言,教師可從美的歷史討論、主客觀認知、時代發展等方面進行講授。而作為一個開放性的主題,單純的知識講授難以獲得學生的心理共鳴,因此可以組織沉浸式、討論式教學:課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研究,搜集資料并形成初步成果;課中要求學生主題發言,引導課堂討論,并形成總結;課后提出反思,要求學生自主拓展學習。教師在其中充當組織者和總結者的角色,指引學生主動形成問題的理解及認知邏輯。在學生的研究性參與中,他們組織的素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師的預設范圍,無形中對教師的教材組織范圍形成了拓展。參與學生越多,拓展范圍越大。經教師梳理,可以成為新素材進入教材體系。這些新素材具有同教師預設教材同等重要的價值,不但更準確反映學習者的需求,也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改革助力,對教材體系的動態建設形成支持。由此,教材建設呈現出限定性上的自由性。連接“教”“學”雙方,又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而不斷生成、發展,使教材體系趨于有機完善。

結語

教材建設是學科研究成果、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規律和課堂教學實踐的凝聚點,也是《設計美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貫穿連接了設計美學的學術研究與教學研究,不但延續、驗證設計美學的研究成果,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推動學科的發展、傳承、研究與應用。在當前中國現代設計深化發展與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需求對《設計美學》課程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教材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為切入點深化課程改革,將有效地提煉課程內涵,使其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真正體現出基礎、核心價值,對于實現新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金項目:

1.教育部2021年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融合-融通-融匯-融智的藝術創新人才培養”(2021160058);

2.成都大學2021年度一流課程建設項目“《設計美學》”(CDYLKC2021084);

3.成都大學2022年度教改項目“新文科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CDJGB2022145);

4. 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視野下‘大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G2021-1091);

5.成都大學 2022年度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視野下‘大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CDJGB2022017)。

參考文獻

[1]胡志平、張黔.近二十年中國設計美學的發展:走出技術美學[J].文藝評論,2014(5):98-102.

[2]黃柏青.設計美學:學科性質、演進狀況、存在問題與可行路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05):160-163.

[3]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邢慶華.設計美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梁梅.設計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6]顧明遠 主編.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楊玲.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

[8]范印哲.教材設計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前言.

[9]黃倩.設計美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裝飾.2014.5(253):74-75.

[10](德)弗里德里?!ず诟駹栔?,宼鵬程譯.美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5.

[1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 等.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0.

[12]曾天山.教材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70.

[13]崔書銘,何佳.坪井浩尚櫻花杯的設計美學分析[J].設計,2022,35(22):158-160.

[14]蔣高軍,吳菊芳.特色工藝作坊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設計,2023,36(9):98-100.

[15]譚晗,蔣煒,王國勝.中國高校服務設計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設計,2023,36(12):90-92.

猜你喜歡
設計美學高等教育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設計倫理與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
論設計美學在動畫中的價值體現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