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2023-09-04 06:36周海濤
檔案管理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傳承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其五大特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都能找到源頭。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理念與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高度契合;強國富民、公平正義的理念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高度契合;禮樂文明、化成天下的理念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高度契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度契合;以和為貴、親仁善鄰的理念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高度契合。這種文化上的規約既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帶有深厚的中國特色,彰顯出新時代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能為其他國家探尋現代化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傳統文化;文化基因;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傳承;強國富民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fertile soil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ll of fiv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riginat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dea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at governing is by morality,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modernization with large population. The idea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 and enrich the people, to have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compatible with modernization aimed at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The idea of etiquette and music civiliz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omnipresent civiliz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modernization wi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t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and to follow nature is compatible with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idea of harmony is paramount and associating with benevolent gentlemen and befriending good neighbors is compatible with the modernization which stays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convention not only determines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deep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veals our confidenc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provides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approach for other countries that explore the road to modernization.

Key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Gene of culture;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heritage; To strengthen the country and enrich the people

現代化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呈現出的更高層級的文明形態,主要是指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發展的全過程。從歷史上看,它最早起源于西方,以資本主義為開端,蘊含著人類社會在各個領域的深層次變革,比如工業化、市場化、法治、國際貿易等。一方面,人類社會從此告別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大航海時代殖民活動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史,也是一部赤裸裸的掠奪史、侵略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曾是受害者,一度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經過各種探索努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相繼迎來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世界現代化的普遍特點,又彰顯出濃郁的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源頭活水,內在規約了其核心特點及趨勢走向,同時又決定了它能夠對西方式現代化進行揚棄。

1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從人類政治思想的發展史來看,基本上所有的文明在政治秩序的最初想象建構上,都經歷過從“神本體”到“人本體”的轉變。相比之下,中國早在周秦之際就完成了這一轉型,其代表性表征即為民本思想得以誕生并逐步走向成熟,而西方國家直到近代通過兩次思想啟蒙運動,人本主義思潮才逐步深入人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政治文明是早熟的文明,在經歷了短暫的蒙昧階段后,很快就步入了理性時代。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考》中講:“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盵1]關于殷周之際政治文化的變革特點,《禮記·表記》中有一段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盵2]簡言之,殷人尊神而輕人,行神權政治;周人尊禮而親人,行民本政治。這一轉型的重要原因在于,以周公為代表的政治家,通過對“武王伐紂”這一事件的反思,深刻意識到天命不是萬道永恒,也不會永遠眷顧一族一姓,而是有德者居之。周公在《康誥》中把“明德慎罰”視為文王受天命的根本原因,并告誡康叔:“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盵3]孫星衍對此解釋為:“天威之明,唯誠是輔,驗之民情,大可見矣?!盵4]皇天無親,唯有德者居之,有德無德的驗證標準則是民情民意,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5]、“民之所欲,天必從之”。[6]

在這種嶄新天命觀的支配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民本思想逐步誕生,從此以后,以德為核心的人文觀念逐步代替宗教意識而占據政治文化中心,并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政治上講,它標志著從神治向德治、從重神事向重民事的轉變;從文化上講,它標志著從祭祀文化向禮樂文化、從宗教本位向人文本位的轉移。

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在周公的基礎上,把民本思想予以理論化、系統化??鬃拥拿癖舅枷胫饕ǎ航y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實施仁政;統治者既要有惠民思想,還要有惠民舉措;選賢任能,實行賢人政治。在執政者的所有品格中,孔子最為關注的莫過于道德問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由踔撂岢?,應該大膽從民眾中破格選賢任能:“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7]。

當然,賢人政治在孔子這里只是一種理想性的主張,到了法家那里,才逐步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剛性約束。這種政治設計不僅對統治者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也為平民入仕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賢人政治是對神權制、世襲制的重大突破,標志著人類政治思想的空前提高。如果說孔子對民本思想的認識和闡釋還帶有布道者的理想主義色彩,那么孟子則從現實利害關系出發,集中闡釋了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倡導“王道”、反對暴政、愛護民眾。所謂“王道”,主要指的是通過保民愛民,自下而上培根固元,不斷夯實執政基礎?!睹献印ち夯萃跎稀份d:“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盵8]在“保民而王”的基礎上,孟子把民心向背提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點。二是在經濟上提倡制民之產、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經過孔孟極富人性的理論闡釋,民本思想逐步成為儒家最根本的政治思想。

從橫向上看,在先秦諸子時代,不惟儒家,其他學派對民本思想也有不少闡釋,比如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道家也有不少順民愛民、輕徭薄賦的論述??梢?,民本思想既是先秦時代眾多先見之士的集體智慧,也是大爭之世的思想結晶,標志著中華文明很早就走出了神權政治的洪荒時代,而步入了以農耕文明為主導的理性時代。

從縱向上講,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到了漢代逐步上升為官方意識形態,而民本思想也被繼承和發展,并付諸實踐。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曾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盛世繁華,也最終難逃一代代王朝興衰、改朝換代的“歷史周期率”。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但凡開國之君,往往能夠做到朝乾夕惕、愛民護民,在理論和實踐上基本都是民本思想的信奉者、實踐者;而隨著太平之世的到來,后繼之君承平日久,往往放松警惕,疏于自律,民本思想逐步成為一種口號式的存在,而最終導致民不聊生、王綱瓦解?!叭耸缼谆貍?,山形依舊枕寒流?!?/p>

江山即社稷,社稷即江山,由于封建社會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設計來保障民本思想的制衡作用,最終導致這一思想總是在君權和民權中左右搖擺,甚至有時成為士大夫的一廂情愿。這種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封建社會再多的盛世繁華也最終會成為曇花一現。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傳承者,也是革命者和創新者。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更賦予這一思想更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制度保障:在政治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在經濟上,實行公有制,按勞分配;在民生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兼顧效率與公平,防止貧富差距過大;在文化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共建精神家園。中國式現代化,不是某一個階層的,也不是少數人的,而是惠及14億多中華兒女的現代化。這種人口超大規模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干的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傳承了歷史基因,彰顯了中國精神。

2 強國富民、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為什么中國在GDP總量尚未完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率先提出要走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無愧于使命型政黨,真正做到了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在先秦時期,較早對強國富民的社會史觀進行系統論述的是孔子?!白迂晢栒?。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盵9]對這段話的解釋,有學者指出,孔子認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其實,從“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排序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孔子是把“足食”排在第一位的。試想,如果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信任又從何而來呢?子貢運用排除法,把“足食”和“民信”對立起來,其實沒有太多意義。

除孔子以外,先秦時期的法家對強國和富民關系的論述也較為集中,只是他們把二者對立起來,比如商鞅就強調“強國弱民”。韓非比商鞅走得更遠,認識更為偏激,他反對儒家的輕徭薄賦,強調以重稅來強國:“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10]。

從歷史上看,建立在民弱基礎上的強國也曾有過,比如秦王朝,但是這種“強”往往都急功近利、不可持續。當刑施過重、民力過竭超過了極限,老百姓必然會奮不顧身、揭竿而起。反之,如果統治者能夠做到藏富于民、以百姓之心為心,不但國家自然會強大,甚至能做到“我無為而民自化”、垂拱而治。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對強國和富民關系的深入思考和闡釋,無疑更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也更富于人道主義精神。

如果說強國富民更多聚焦于財富的創造,那么公平正義、抑強扶弱、共同富裕的理想,則更聚焦于財富分配,彰顯出一種“均平”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均平”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文化概念,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百姓,無不認可其正當性和合理性。早在先秦時期,“均平”思想就已出現。在《禮記》中,對傳說中的黃帝實行均平分配、財富共享就有記載:“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盵11]當然,這些記載更多體現了后人對上古時期因生產力水平較低、人類不得不抱團取暖的古樸的共富思想的想象。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財富分配不均會導致階級對立、貧富差距拉大,不解決這個問題,社會將會動蕩不安,統治者往往也會大禍臨頭。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均平”思想也越來越深入人心,并不斷被付諸實踐。

先秦時期,孔子關于“均平”思想有句比較形象的說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盵12]這句話往往被奉為“均平”思想的來源。很多學者以此為據,認為孔子是一個絕對平均主義者。其實,在孔子看來,人口少并不足以憂患,真正值得憂患的是分配不均、均平失當。

在先秦諸子中,無論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政治主張有多大差異,但在平均或均平這個問題上,似乎都能達成某種共識。如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盵13]他認為,優秀的政治家應該順應天道,把有余的財富拿來補給不足的人,進而實現均平分配。墨子也提出“聽獄不敢不中,分財不敢不均,居處不敢怠慢”的“均平”主張,[14]晏子也有“權有無,均貧富”的分配意識。[15]可見,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既是時代潮流發展,也是民心所向。

知易行難。作為一種經濟分配思想,“均平”思想體現了底層百姓渴望共富的情結,但由于古代封建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往往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最終又因分配極度不均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皻⒏粷殹薄疤嫣煨械馈薄坝刑锿?、有飯同吃”之所以能成為歷代農民起義的旗幟,正在于這些主張重新點燃了貧苦人民渴望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火種,為新的改朝換代做好了理論宣傳。

今天,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共同富裕,不但把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理想變為現實,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徹底根除了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的土壤——私有制。在新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性地消除了世界上最大的絕對貧困問題,黨的面貌、人民的面貌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蛻變,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正在逐步實現。

3 禮樂文明、化成天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無論是作為理想社會的藍圖設計,還是作為個人的價值追求,“文”在中國文化中都占據著重要位置。

從中國思想史的演變來看,儒家之所以能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并逐步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除了在客觀上適應了封建社會的統治需要,從主觀上講,儒家對“文”的情有獨鐘,也符合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觀規律。物質追求是基礎,精神富裕則是保障,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從地理學來看,中華文明誕生于大江大河,很快形成了以平原為主導的農耕文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加上氣候的獨特優勢,人口繁衍之速度較之世界其他民族遠為快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整套軟性的文化教化和道德規約,資源和人口的矛盾將無限凸顯,勢必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和殺戮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儒學得以大盛,往往不是盛世的果實,反倒常源于亂世的倒逼。無論是漢代經學,還是宋明理學,都首先出于重整倫理綱常的社會需要。

從個人價值來看,儒學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一度成為士大夫的人生信條。如果說軍功的實現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那么把德行和文名作為畢生追求,則往往不受太多外在條件的限制,“操之在我”。古代中國的盛世王朝,往往都不惟物質之繁華、疆域之遼闊、軍功之強盛,還要有與之匹配的道德教化、精神文明??沼形淞χ⒍簧形闹?,往往都是曇花一現。比如元朝和清朝,同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同以武功之盛、疆域之廣而著稱,但二者的文治卻不可同日而語。具體到個人,但凡被后人膜拜者,往往都不惟擁有富足的財富、強壯的體魄,更重要的在于其道德精神令人敬仰。這種以“文”為尚的文化精神,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優勢。

從理論上看,儒家對“文”的論述最多也最全面?!墩撜Z》中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盵16]在孔子看來,文明教化在國家治理中,既是最難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為社會文明習得的養成,不但需要一整套制度設計予以保證,更需要無數的個體為之終生努力。所以,在現代教育誕生以前,中國古代已有小學、大學之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過程?!拔膭儋|則史,質勝文則野?!碧角笪馁|之間的合理平衡,往往成為古代士人的終生追求,于是李賀才有“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感嘆,陸游才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理想。

從實踐上看,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文明教化的經驗和制度規范,主要表現有:一是學校教育,如國子監、書院等方式。二是圣諭宣講。三是旌表制度。比如《明史·周琬傳》中記載:“洪武時,父為滁州牧,坐罪論死。(周)琬年十六,叩閽請代……帝復怒,命縛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誠,即赦之,親題御屏曰‘孝子周琬。尋授兵科給事中?!盵17]四是鄉約鄉規。比如王陽明編的《南贛鄉約》:“自今凡爾同鄉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盵18]五是家庭教化。我們所熟悉的《朱子家訓》《朱柏廬治家格言》,其中的許多名言警句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與中華文明強調文明教化相比,西方文明從誕生起就呈現出信奉武力、崇尚征服的特點。西方文明尚力的基因,從羅馬的歷史演變可見一斑。羅馬在西方文化中的偉大,不在于其文治,而在于其武功。關于這一點,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早有記載,在該史詩第六卷中,埃涅阿斯的父親安奇塞斯在地府中這樣對兒子說道:“但是,羅馬人,你記住,你應當用你的權威統治萬國,這將是你的專長,你應當確立和平的秩序,對臣服的人要寬大,對傲慢的人,通過戰爭征服他們?!盵19]

羅馬崩潰之后,盡管西方世界沉寂了若干年,但古羅馬的尚武精神卻通過各種方式傳承下來。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稍后的麥哲倫環球航行,終于使得這種精神重新煥發出生機。從此,西方國家開始了殖民時代,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當古代中國日趨沒落之際,西方世界恰好進入了爭霸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

從西班牙、葡萄牙到荷蘭、英國、美國等,短則幾十年,長則上百年,你方唱罷我登場。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沒有強大精神力量作為支撐的現代化,物質力量的現代化最終也會因無所依托而淪為泡影。這個邏輯在古代中國也曾經出現過,比如秦王朝。秦王朝從商鞅變法時開始奉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而法家在諸子百家中向來以棄禮義、尚暴力著稱,因此,秦王朝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把整個國家動員為一臺戰爭機器,所向披靡,但是統一六國后,它依然采用法家戰時軍管的方式治國理政,結果“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忽喇喇大廈傾”,成了短命王朝,令人唏噓。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大力進行物質文明建設時,從來沒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設。新中國剛剛成立,新政權就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一舉蕩滌舊社會留下的陋習。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確立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更是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要不斷弘揚中國精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梢哉f,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是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使然,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優勢。

4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如何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所有哲學流派在誕生之初都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哲學家經過多次交鋒融合,最終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觀。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人類思維大致主要歷經了法術思維、神話思維和理性思維三個階段。其中,法術思維存在時間最為漫長,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圖騰崇拜。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的和諧一體關系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人按照自身的想象和類比,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人類的生活方式由傳統狩獵轉變為農耕定居階段,經濟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帶來了思維觀念的變化,人類也逐步意識到自身與自然存在的差異。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中華文明是較早步入農耕文明階段的,“看天看地看莊稼”,由于農業生產和自然關系密不可分,中華兒女在這個過程中,自發并逐步產生了對天地自然的依賴、敬畏和崇拜,并自覺地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自然崇拜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化現象,即便進入21世紀,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廣大區域還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自然崇拜的對象,首先是與農業相關的天、地、水、火、風、雨、沙、石等,它們既有人格,又有神性。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源于勤勞淳樸的中國人在漫長的農耕勞作中,深刻意識到自然現象對農業的重要性,并逐步對其產生了感恩戴德。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有一整套或繁或簡的方式來祭祀自然神。如《禮記》中記載:“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盵20]在祭祀過程中,中華民族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相親相愛的特有觀念。同時,由于祭祀活動的完成需要有一些溝通天人關系的中介,即所謂的神職人員的參與,“儒”便由此誕生,也奠定了儒家“參天地,贊化育”的原始天人觀。

在先秦諸子中,在對宇宙觀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認識上并無差異,但在具體主張和表現形式上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鬃影烟烊岁P系的和諧上升到“仁”的高度,人對自然的仁愛體現的是一種道德情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于是,節用便成了一種美德:“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2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2]“禮,與其奢也,寧儉”[23]。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的主張。

如果說儒家的天人合一更多是從價值判斷出發,那么道家則把天人合一上升為一種本體論的存在,即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莊子看來,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而沒有大小貴賤之別,“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24]、“以道觀之,物無貴賤”[25]。墨家提出“節用”,和儒家相比,墨家的“節用”更為具體。墨子認為,飲食只要“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26],衣服只要“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輕且凊,則止”[27]。法家有類似的主張,韓非子甚至認為過度消費會導致死亡:“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夭死;動棄理,則無成功?!盵28]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除有著豐富的理論表述外,在實踐上,中國人在世界上也最早開始以立法方式保護環境,比如商鞅不僅頒布了《墾令》《算地》,還做出了“壹山林”和“刑棄灰于道路”的規定,前者指的是國家對山林實行統一集中管理,后者指的是不允許把灰中余火棄于道路,以防止復燃殃及周圍林木。

由于地理環境的因素,西方文明是以海洋文明為其主導品格。海洋文明最大的特點在于,生活方式漂泊不定,生產工具以舟船為主,故而把自然視為人統治和征服的對象,人才是世間最高主宰。如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盵29]后來的基督教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觀點,其教義中用世界締造者——上帝的口吻指示人類“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浇逃捎诜磳ε枷癯绨?,禁止將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從而消除了人對自然無限剝削的禁令,結果把人與自然逐步對立起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地規約著中國式現代化注定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當代世界,有著格外的警示意義。短短幾百年,人類社會盡管飛速發展,但在環境保護上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全世界只有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有可能實現永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天人合一”應該成為人類共同的生態倫理觀。

5 以和為貴、親仁善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外交觀可以視為人際觀的延伸。宇宙觀的“天人合一”、人際觀的“以和為貴”,投射到外交層面,自然便是親仁善鄰、求同存異的國家觀,三者共同的理論基礎在于中國文化中對“和”的崇尚。

關于“和”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不勝枚舉。從發生學的意義講,“和”理念的產生同樣源于中華民族較早步入農耕文明時代。作為一個系統工作,農業的豐收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只有各方都達到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才能保證碩果累累并連綿不絕。以此為開端,“和”的理念逐步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層面,成為華夏兒女最重要的價值共識。

中國是世界農耕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農民在人口上就占據優勢。

就個人生存而言,“三十畝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等。從這些耳熟能詳的諺語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平民百姓對安居樂業、和平安定的渴望?!俄n詩外傳》對這一愿景有著更為詳細的記述:“太平之時,民行役者不踰時,男女不失時以偶,孝子不失時以養。外無曠夫,內無怨女。上無不慈之父,下無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婦相保。天下和平,國家安寧?!盵30]

在理論表述上,關于“和”的論述更是見諸各個流派。在儒家看來,士大夫通過修身最終能為國家太平做出貢獻,便是最高人生理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北宋的張載甚至認為,士大夫的責任應該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1]道家也表達了對戰爭深深的厭惡。老子講:“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盵32]莊子也講:“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盵33]在墨家看來,兵器是罪惡之物,戰爭是兇險之事。即使是兵家,對戰爭也是慎之又慎?!秾O子》開篇便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盵34]其要義是慎戰、不戰,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是殺人盈野,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華民族對“和”的崇尚逐步積淀為一種民族心理,反映在治國理政上,便是執政者把和平、太平作為外交的最高目標。這種對和平的期許,在古代中國的統治階級那里,有許多表現方式:一是以“和平”“太平”為年號,如東漢桓帝第二個年號為“和平”(150年),北魏文成帝最后一個年號是“和平”。二是以“和”作為宮殿的名字,直至清代,朝廷主體建筑紫禁城三大殿還分別以“和”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是以祭祀祈禱太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四是建立一整套以“禮”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制度,比如儒家的“四維”“六禮”“七教”“八德”等。五是建立和維護“大一統”思想。歷史上統治者,無數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均把“大一統”作為國家的最高目標,如果是半壁江山,即使再為富庶,也難稱英主。

幾千年以來,熱愛和平、親仁善鄰的外交理念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和基因中。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從張騫通西域、鑒真東渡到鄭和下西洋,當時中國所屬的時代——漢、唐、明都處于國力蒸蒸日上之際,完全有能力像近代西方列強一樣,進行侵略活動,但是中國人并沒有這樣干,反倒是張騫開拓了一條“絲綢之路”,鑒真至今被日本人奉為“文化之父”,鄭和下西洋成為“文明之旅”“和平之旅”的典范。今天,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是中國作為有擔當的大國的責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天性使然,更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的最大驕傲和底氣。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基于數字人文的黃河文化遺產檔案傳承與利用研究”(編號:212102310500)和河南省高??萍紕撔氯瞬胖С钟媱濏椖浚ㄈ宋纳缈祁悾懊嫦蛭幕髷祿暮幽鲜〖t色文化遺產檔案知識圖譜應用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1-CX-3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451.

[2]禮記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915-916.

[3]尚書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202.

[4]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362.

[5]尚書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155.

[6]尚書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154.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3.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7.

[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4-135.

[10]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338.

[11]尚書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803.

[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0.

[13]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299.

[14]孫怡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83.

[15]晏子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1986:81.

[1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3.

[1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7589.

[1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5:727.

[19]〔古羅馬〕維吉爾.埃涅阿斯紀[M].楊周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170.

[20]尚書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500.

[2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9.

[2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2.

[2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62.

[24]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190.

[25]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577.

[26]孫怡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4.

[27]孫怡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66.

[28]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136.

[29]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54.

[30]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02.

[31]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320.

[32]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119-120.

[33]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458.

[34]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9:1.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萍嘉幕萄胁?周海濤,博士后,副教授 來稿日期:2023-04-20)

[8]丁海斌.時空論:尋找檔案世界存在形式的規律性[J].山西檔案,2020,(05):11-16+10.

[9]丁海斌.本體論:檔案哲學的綱領與根本原則[J].山西檔案,2020,(03):5-9.

[10]丁海斌.檔案價值論:尋找事物的本質意義[J].山西檔案,2020,(03):10-14.

[11]胡鴻杰.解釋與建構:十字街頭的學科[J].檔案管理,2021,(03):35-38.

[12]楊茜茜.概念?內容與定位:我國檔案數據治理研究的理論坐標[J].檔案學研究,2021(06):28-34.

[13]楊茜茜.檔案學基礎理論的適應性發展——基于組織溝通視角的分析[J].檔案學研究,2021(04):32-40.

[14]張衍,黃清晨.后保管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關系的重新審視[J].檔案學研究,2020(01):25-31.

[15]馬仁杰,蔣瀟潔.論“互聯網+”時代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點[J].浙江檔案,2021(11):28-33.

[16]劉竟,姜思凡,盧章平.近二十年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理論應用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0(11):41-46+52.

[17]馬伏秋.中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陣地堅守與路徑革新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1(08):38-41+56.

[18]丁海斌.談我國檔案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與不足[J].北京檔案,2019,(04):4-9.

[19]丁海斌,劉卉芳,許茵.中國近代檔案史檔案史料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1,No.395(11):38-44.

[20]顏晗,丁海斌.中國近代檔案史料在近代檔案史研究中的應用[J].檔案與建設,2022,No.407(11):37-40.

[21]丁海斌,唐密.中國古代檔案史類書史料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No.400(04):32-35.

[22]姜珊.2018—2019年明清檔案史研究述評[J].蘭臺世界,2020,No.569(03):12-16.

[23]王霞.近代檔案史料觀念傳播路徑探析——基于史學視角的考察[J].檔案管理,2022,No.258(05):75-77.

[24]趙彥昌,姜珊.《黑圖檔·嘉慶朝》所見清代文書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北京檔案,2020,No.349(01):7-10.

[25]趙彥昌,李昕竹.從咨文的使用看盛京將軍衙門的職能——基于《黑圖檔·嘉慶朝》的學術考察[J].山西檔案,2020,No.253(05):179-188.

[26]程世利.革命精神檔案史料的利用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檔案與建設,2022,No.405(09):66-68.

[27]丁海斌,慕夢琪.“文簿”一詞源流考[J].浙江檔案,2022,No.489(01):40-43.

[28]丁海斌,鄒安寧.“文案”一詞源流考[J].檔案與建設,2020,No.375(03):14-18.

[29]丁海斌,李靈珊.“卷宗”一詞源流考[J].檔案管理,2020,No.245(04):9-13.

[30]丁海斌,丁思聰.“文件”一詞源流考[J].檔案管理,2021,No.248(01):23-25+29.

[31]顏晗,丁海斌.“案牘”一詞源流考[J].檔案學研究,2021,No.180(03):4-9.

[32]丁海斌,劉卉芳.“公牘”一詞的起源與后世應用考[J].北京檔案,2021,No.365(05):7-10.

[33]吳哲,丁海斌.歷史上“戶籍”一詞源流考[J].浙江檔案,2021,No.482(06):40-43+22.

[34]吳聃,黃世喆.新《檔案法》背景下電子文件信息演進流程中憑證價值的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J].檔案管理,2022,(05):58-61.

[35]龔駿骎,顏祥林.電子文件“單套制”歸檔實施困境與優化路徑[J].浙江檔案,2022,(06):51-55.

[36]楊茜茜,吳碩娜.面向數據化的電子文件單套歸檔實施路徑研究[J].山西檔案,2022,(02):114-124.

[37]陳彥,江裴紅,薛鵬程.電網建設項目電子檔案單套制管理初探[J].中國檔案,2021,(05):58-59.

[38]施千里.核電企業重大建設項目電子文檔管理實踐分析——以福清核電電子文檔管理試點項目為例[J].浙江檔案,2021,(03):58-59.

[39]趙健.遼寧省檔案館電子文件“單套制”歸檔與電子檔案單套制管理技術創新與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12):5-7.

[40]陳勇,肖文鶴.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文件管理中的應用路徑[J].北京檔案,2022,(03):35-37.

[41]楊建軍,戴旸.區塊鏈技術在高校學籍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檔案,2022(11):28-30.

[42]程洪杰.區塊鏈思維下社保檔案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蘭臺世界,2022,(12):127-129.

[43]李春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招投標電子檔案可信認證新模式探索——以中國石化物資招投標電子文件單套歸檔試點為例[J].中國檔案,2022(11):70-71.

[44]楊海杰,石進,盧明欣.基于鏈上鏈下的電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統模型[J].檔案管理,2022,(02):12-16.

[45]聶云霞,羅宛清.基于區塊鏈的可信電子文件保障體系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1,(11):28-31.

[46]崔玉珊.收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檔案,2020(03):35-36.

[47]謝玉雪,聶書源,郭若涵.檔案部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與職能[J].浙江檔案,2020(02):40-41.

[48]王羽佳.基層單位檔案收集精準化管控探析[J].北京檔案,2020(02):23-25.

[49]王遙.國家綜合檔案館檔案資料征集的方法研究[J].蘭臺世界,2020(04):66-68.

[50]江浩艷.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檔案征集工作新思考[J].蘭臺世界,2021(04):64-66.

[51]秦劉威.博物館革命歷史檔案的收集和利用研究[J].檔案管理,2022(01):127-128.

[52]金海煥.加強學校教師業務檔案收集的若干舉措[J].浙江檔案,2020(07):64.

[53]沈程程,王偉萍,龔胡微.論如何做好人事檔案收集工作[J].蘭臺世界,2020(S2):79-80.

[54]杜靜,羅瑞麗.關于科研院所科研檔案管理的探析[J].北京檔案,2020(12):35-37.

[55]鄭淑玉.家族檔案征集與利用探析[J].北京檔案,2020(09):28-31.

[56]華林,謝夢晴,謝梓菲.扶貧記憶搶救:云南省精準扶貧音像檔案體系化征集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6):84-90.

[57]王青霞,鄭慧,王哲平.重大突發事件檔案收集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No.602(12):43-45.

[58]王凱,蔣國勇.集體記憶構建視角下疫情口述史料采集研究[J].浙江檔案,2020(10):29-31.

[59]徐震.淺談疫情防控檔案收集與利用[J].檔案與建設,2021,No.388(04):56-58.

[60]馬鈺薈.從央視《客從何處來》節目談保護家庭檔案的重要性[J].蘭臺世界,2020(10):80-83.

[61]秦軍艷.基于全過程安全管理的檔案保護新理念與新模式探究[J].檔案管理,2021(06):72-74.

[62]陸興中.《檔案仿真復制工作規范》解讀[J].中國檔案,2022,No.587(09):30-31.

[63]錢毅.從保護到管護:對象變遷視角下的檔案保管思想演變[J].檔案學通訊,2022(02):82-88.

[64]黃曉紅,欒寧麗,徐向東,楊勇.真空充氮法與等離子臭氧法對紙質檔案霉菌滅活的效果比較研究[J].浙江檔案,2021(12):63-65.

[65]宋帥.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1(06):82-83.

[66]王英,舒潔.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潮汕僑批檔案的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0(06):79-82.

[67]潘娜,常大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檔案服務工作的發展與變革——基于政策文獻的內容分析[J].中國檔案研究,2020,(02):158-169.

[68]周林興,林騰虹.用戶畫像視域下智能化檔案信息服務:現狀?價值?運行邏輯與優化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1,(01):126-133.

[69]徐麗娜,楊杰,孫連榮.后疫情時代檔案服務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05):34-37.

[70]蘇君華,宋帆帆.媒體融合語境下檔案信息服務質量:價值?機理及提升策略[J].檔案學研究,2021,(05):10-16.

[71]李彥,向禹,王雪君.服務主導邏輯視角下的檔案服務創新研究[J].蘭臺世界,2022,(05):41-44.

[72]任越,問宇鵬.智慧檔案館知識服務的構成要素及服務層次探析[J].山西檔案,2021,(03):15-23.

[73]于英香,姚倩雯.基于用戶畫像的企業科技行政審批檔案知識服務模型構建[J].檔案學研究,2022,(03):52-59.

[74]趙栩瑩.新技術環境下的檔案智慧服務:思維?業態與機遇[J].北京檔案,2021,(11):13-17.

[75]李姊憶,王毅.檔案服務業企業知識產權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檔案研究,2020,(02):3-16.

[76]李海濤,苗亞新.珠三角地區檔案服務行業監管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1,(02):35-43.

[77]李海濤,張海楓.檔案外包服務企業人員勝任力模型構建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2,(06):36-44.

[78]朱建邦,謝永憲,房小可.我國檔案服務企業管理創新路徑研究[J].蘭臺世界,2021,(05):40-45.

[79]李琳.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突發事件檔案管理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檔案管理,2022(04):90-91.

[80]張旭.科研機構基建項目檔案管理探究[J].北京檔案,2022(07):33-35.

[81]吳春梅.信息技術背景下文學檔案從實體管理向知識管理轉型——以中國現代文學館藏品管理系統為例[J].蘭臺世界,2021(05):102-105.

[82]馬仁杰,潘文珂.新冠肺炎疫情排查背景下中國流動人員檔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0(03):68-73.

[83]王洋,蔡盈芳,王露露.試論企業境外檔案管理體制及建設策略[J].檔案學通訊,2021(04):63-70.

[84]金波,晏秦.從檔案管理走向檔案治理[J].檔案學研究,2019(01):46-55.

[85]徐擁軍,連志英,陳怡.2021年中國檔案學研究現狀?特點及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2022(01):8-13.

[86]張帆,吳建華.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檔案治理概念體系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1):23-31.

[87]張衛東,張樂瑩.我國檔案治理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浙江檔案,2021(04):26-28.

[88]孟月,馬愛芝.檔案制度建設與檔案治理現代化關系辨析[J].蘭臺世界,2021(06):107-111.

[89]李宗富,董晨雪,楊瑩瑩.國家檔案治理:研究現狀?未來圖景及其實現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1(04):17-24.

[90]倪麗娟.檔案治理問題思考[J].檔案學研究,2021(01):58-63.

[91]李紅梅.船舶集團聯合重組背景下檔案治理體系構建[J].中國檔案,2022,No.586(08):60-61.

[92]慈波.檔案治理體系建設的探索思考——以嘉興市為例[J].浙江檔案,2021(08):46-48.

[93]李孟秋.整合視角下多元主體參與檔案治理的機制與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1(02):12-19.

[94]金波,楊鵬.“數智”賦能檔案治理現代化:話語轉向?范式變革與路徑構筑[J].檔案學研究,2022(02):4-11.

[95]常大偉.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我國檔案治理能力建設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0(01):109-112.

[96]沈洋,趙燁橦,張衛東.現代化檔案治理體系構建研究——以國家檔案館為主體的視角[J].浙江檔案,2020(10):17-19.

[97]段華梅.檔案治理視域下水電企業檔案工作創新研究——以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小灣水電廠為例[J].山西檔案,2021(02):104-108.

[98]常大偉,羅瑞云.全球檔案治理進程中離散檔案數字回歸的挑戰與對策[J].檔案與建設,2021(05):38-41+67.

[99]徐擁軍,王興廣.治理視域下檔案服務外包安全監管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No.187(04):116-122.

[100]趙雪芹,李天娥.數據科學驅動的檔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山西檔案,2021(01):143-150+142.

[101]周文泓,黃小宇,吳瓊,文傳玲.檔案學的教學數字轉型框架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蘭臺世界,2021(04):39-45.

[102]聶云霞,黃星.新文科背景下檔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北京檔案,2021(12):37-39.

[103]《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EB/OL].(2020-11-03)[2022.09.02].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104]徐擁軍,熊文景.檔案學專業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路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1(02):20-25.

[105]馬捷,趙天緣,田園,鄧君.思創融合,協同育人——吉林大學圖情檔學科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與實踐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01):11-21.

[106]顏冬英.抗疫檔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以濰坊醫學院為例[J].浙江檔案,2022(03):55-57.

[107]華林,董慧囡,李莉.海外抗戰檔案文獻聯合編研研究[J].浙江檔案,2022(03):17-21.

[108]朱彤,曾祥明.論紅色檔案傳承紅色基因的生成機理?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2(01):23-28.

[109]CAS.About us[EB/OL].[2020-01-11].https://dcicblog.umd.edu/cas/about-us/.

[110]周文泓,賀譚濤.計算檔案學要義研究:三層理解邏輯揭示[J].浙江檔案,2020(12):19-22.

[111]劉越男 ,楊建梁 ,何思源 ,祁天嬌.計算檔案學:檔案學科的新發展[J].中國檔案,2022(01):72.

[112]趙躍,張佳欣.計算檔案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探析——基于中國圖情檔界的計算檔案學認知調查[J].檔案學通訊,2021(05):32-39.

[113]周文泓,代林序,祁天嬌.新文科背景下計算檔案學的發展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01):22-29.

[114]何振.一級學科更名對檔案學專業的影響[J].檔案學通訊,2022,No.268(06):105-107.

[115]曹宇,趙彥昌.“一級學科更名”后檔案學專業建設的新認識與再思考[J].檔案與建設,2022,No.407(11):16-19.

[116]趙彥昌.一級學科更名對我院發展的影響和我們的應對之策[J].檔案學通訊,2022,No.268(06):111-112.

[117]錢思雨.我國檔案館青少年教育活動建設路徑研究[J].蘭臺世界,2022(04):29-32.

[118]韓季紅,夏秀麗,黃健.我國檔案管理體制的四次改革及其規律[J].浙江檔案,2020(02):62-63.

[119]傅榮校.當前檔案機構改革若干問題探討[J].檔案學通訊,2020(01):63-69.

[120]邱志鵬,高建輝.新一輪檔案機構改革背景下的檔案事業發展研究[J].北京檔案,2020(01):25-27.

[121]陳艷.后機構改革時代:檔案機構定位的重塑——基于山東省省級機構檔案工作者的調查[J].檔案學研究,2020(03):39-45.

[122]陳鵬.機構改革背景下檔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研究[J].浙江檔案,2022(04):51-53.

[123]李海濤,楊晗.機構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檔案行業協會建設[J].檔案與建設,2022(08):30-34.

[124]黃玉明.關于在深化改革中加強檔案工作的幾點思考——以安徽省各級檔案館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0(01):41-45.

[125]張帆,朱令俊,張弛.機構改革背景下檔案服務外包行業的四個主體及其關系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0(02):43-50.

[126]裴佳勇.機構改革背景下我國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檔案管理,2020(05):22-24.

[127]楊霞.檔案機構改革后檔案工作與文書工作協同機制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0(02):32-39.

[128]任越,夏嘉寶.社會突發事件中檔案機構職責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為例[J].山西檔案,2020(03):15-21.

[129]王強,楊文.治理現代化背景下企業檔案機構設置及其運行研究——以中國石油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1(05):45-51.

[130]馬雙雙.我國檔案機構評估歷史與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檔案管理,2020(02):29-31.

[131]馬雙雙.我國檔案機構評估主體多元化協同發展研究[J].浙江檔案,2020(03):28-30.

[132]陳祖芬.檔案機構微信用戶體驗的設計原則與重點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03):25-30.

[133]王靜,沈涌,郭淼.檔案機構短視頻平臺運營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以抖音號為例[J].蘭臺世界,2021(08):75-77.

[134]郝琦,王玲,黃婉華,王阿陶,趙局建,李雯.“十四五”時期我國檔案利用服務的機遇?挑戰與對策建議[J].檔案學通訊,2021(06):94-96.

[135]蔡盈芳.推動企業檔案工作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企業檔案工作重點[J].中國檔案,2021(10):26-27.

[136]陳慧,南夢潔,羅思靜,齊璐陽,蔣冠,呂元智,聶云霞,鐘福平.檔案學者縱論新時期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解讀[J].山西檔案,2021(04):5-14.

[137]馮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飛,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研究[J].檔案管理,2021(05):46-47.

[138]封盛龍.以法治建設推動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檔案,2022(06):28-29.

[139]常大偉.與時代對話:以檔案學術研究服務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J].山西檔案,2021(03):1.

[140]王思婷.加強新時代檔案統計工作建設 為檔案事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J].蘭臺世界,2020(12):4-5.

[141]龐如超,李宏宇,韓鈺.檔案事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浙江檔案,2021(02):47-49.

[142]肖秋會,張博聞.行政法視域下的檔案征購制度研究——兼論新《檔案法》第二十二條[J].檔案學通訊,2022(01):102-108.

[143]栗相恩.全面依法治檔:對新修訂《檔案法》“法律責任”章的理解[J].檔案管理,2021(03):20-21+25.

[144]陳惠霞.新修訂檔案法(新修訂《檔案法》《檔案法》)立法理念研究[J].浙江檔案,2020(11):59-60.

[145]徐擁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特點[J].中國檔案,2020(07):26-27.

[146]孫大東.新《檔案法》尚需徹底解決的三個問題[J].檔案管理,2021(01):18-20.

[147]常大偉.新修訂《檔案法》的立法導向與實施要點[J].檔案與建設,2020(12):22-26.

[148]鄧君,常嚴予,鐘楚依.基于立法技術視角的新《檔案法》解讀[J].檔案管理,2022(01):47-50.

[149]周秋萍.修訂檔案法對檔案職業能力的新要求[J].浙江檔案,2020(06):56-57.

[150]聶云霞,盧丹丹.新《檔案法》背景下檔案監管的內涵與發展[J].檔案管理,2022(01):39-44.

[151]趙彥昌,宋雪婷.融媒體環境下檔案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學術考察[J].浙江檔案,2022(06):23-26.

[152]饒圓,鄭冰樹.廣西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調查分析與開發建議[J].山西檔案,2022(02):164-170.

[153]郭若涵,王玉玨.我國檔案館文化創意服務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蘭臺世界,2020(05):33-39.

[154]趙琛.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J].浙江檔案,2022(08):52-54.

[155]黃霄羽,靳文君.檔案館文化惠民服務的實施策略[J].檔案與建設,2021(11):17-22+.

1 6.

[156]王瑋.試論高校檔案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J].檔案與建設,2020(03):36-40.

[157]吳金燕,房小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檔案文化資源建設研究[J].北京檔案,2022(10):14-18.

[158]劉業群.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PEST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蘭臺世界,2022(06):.

4 6-49.

[159]朱彤,楊桂明.口述校史在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研究[J].浙江檔案,2020(01):62-63.

[160]吳志杰,劉永,吳雁平.檔案信息化建設責任主體的職責定位——基于新《檔案法》第五章的文本考察[J].檔案與建設,2021,(09):21-25.

[161]馮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飛,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研究[J].檔案管理,2021,(05):46-47.

[162]甘露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檔案職業的重塑——以四川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建設為例[J].蘭臺世界,2022,(11):83-85.

[163]李健.信息技術影響下檔案職業發展研究[J].蘭臺世界,2021,(06):87-91.

[164]楊吉星,胡立新,方濤,劉軍,汪宇雄.中建電力工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實踐[J].中國檔案,2022,No.588(10):66-67.

[165]樊艷霞.新時代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檔案管理,2021,(05):124+126.

[166]周俊.大數據背景下公安人口檔案信息化應用的實現路徑[J].檔案管理,2022,(03):121-122.

[167]連杰.不動產檔案信息化管理芻議[J].檔案管理,2021(02):88+90.

[168]宗靜娟.醫療檔案信息化安全體系建設研究——基于某三甲醫院的SWOT分析[J].檔案管理,2021(02):91+93.

[169]宮曉東,丁海悅.論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四個維度[J].檔案與建設,2022(04):40-43.

[170]楊智勇,謝雨欣.數字檔案館的“數字—數智—數治”演進之路——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1,(08):57-61+71.

[171]李建玲,熊回香,陳子薇.基于DEMATEL模型的數字檔案館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檔案管理,2022,No.258(05):44-49.

[172]王潔菲.數字檔案館生態位提升策略探究[J].北京檔案,2022,(09):13-16.

[173]王可欣,牛力.面向“十四五”的新一代數字檔案館建設路徑及趨勢分析[J].檔案管理,2022,(04):34-36.

[174]王靜.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數字檔案館建設探析[J].浙江檔案,2021,(07):47-49.

[175]蔣術.數字檔案館建設探索與實踐——以中國華能為例[J].北京檔案,2021(12):30-33.

[176]王肖波.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創新與發展——以浙江省檔案館創建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1(01):104-109.

[177]王志宇,郭士華.基于文檔型非關系型數據庫檔案數據存儲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5):79-84.

[178]黃天嬌,邱志鵬,叢佳.面向全民抗疫記憶構建的疫情防控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研究[J].蘭臺世界,2021,(03):60-63.

[179]趙嘉文,韓佩曄,趙佳智.數字文化視域下檔案網站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陜西省10個地市級以上檔案館為例[J].蘭臺世界,2022,(10):64-67.

[180]吳琳,周麗霞.政府網站網頁歸檔體系建構研究[J].山西檔案,2022,(01):55-62.

[181]朱曉明.地方高??蒲袡n案管理系統功能優化——以青島大學為例[J].蘭臺世界,2021(04):90-92.

[182]高立慧,賈慕云,李瑾,李雅文,莢愛民.港口企業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J].中國檔案,2021(05):62-63.

[183]趙鑫強,李穎.智庫建設視角下的政府檔案知識管理系統研究[J].山西檔案,2021(06):54-60.

[184]李飛榮,鄧振華,朱國慶.基于文檔一體化管理的電子公文檔案管理系統建設與實踐——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例[J].北京檔案,2021(02):39-41.

[185]卞咸杰.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數據采集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檔案,2021(05):72.

[186]劉子國,梁付奎.基于信息集成平臺的無紙化病案歸檔實踐[J].中國檔案,2021,(02):42-43.

[187]程媛,張博聞,李鑫.檔案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基于武漢大學《專門檔案管理》課程的案例研究[J].山西檔案,2021,(02):135-143.

[188]王曉光.“數字人文”的產生?發展與前沿[G]/ / 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研究會組.方法創新與哲學社 會科學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07-221.

[189]牛力,高晨翔,張宇鋒,閆石,徐擁軍.發現?重構與故事化: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研究的路徑與方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01):88-107.

[190]左娜,張衛東.數字人文跨學科共生因素及檔案范式識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4):25-31.

[191]曲春梅,何紫璇.概念?意義與實踐:檔案與數字人文的雙向考察[J].檔案學研究,2022,(06):10-17.

[192]陳艷紅,陳晶晶.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館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檔案學研究,2022,(03):68-75.

[193]靳文君.基于數字人文的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1,(04):12-16+11.

[194]加小雙,姚靜.數字人文賦能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機制與路徑[J].山西檔案,2022(03):19-27.

[195]左娜,張衛東.面向數字人文的檔案資源整合模式構想:解構與重組[J].檔案學通訊,2020,(03):29-37.

[196]黃天嬌,邱志鵬,于雯青.數字人文視域下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遺產開發路徑研究[J].浙江檔案,2021,(10):21-23.

[197]楊冠燦,盧小賓.面向數字人文的京劇臉譜圖像數字資源構建[J].檔案學通訊,2020(03):38-44.

[198]陳慧,南夢潔.數字人文視域下大型體育賽事檔案資源整合模式研究[J].山西檔案,2022(01):27-39.

[199]陳海玉,向前,萬小玥.數字人文視域下抗戰檔案資源的開發策略與路徑研究[J].山西檔案,2021(03):71-80.

[200]王思琪,黃鐘雨,付亞楠,蔣冠.數字人文視域下戲曲檔案資源開發路徑探析[J].北京檔案,2022(02):26-28.

[201]趙雪芹,李天娥.面向數字人文的檔案領域本體構建研究——以萬里茶道檔案資料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45(08):154-161.

[202]鄧君,王阮.口述歷史檔案資源知識圖譜與多維知識發現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07):4-16.

[203]牛力,劉慧琳,曾靜怡.檔案工作參與數字人文建設的模式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0,(05):62-67.

[204]陳晶晶,覃芳,董小熔.數字人文背景下檔案館知識服務:價值闡釋與運行邏輯[J].北京檔案,2021,(12):23-27.

[205]魏歌,吳志杰.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數字檔案館建設:合理性詮釋與策略探討[J].北京檔案,2021,(02):15-18.

[206]陳宇.民國檔案數字人文服務平臺建設思路研究[J].北京檔案,2021,(08):28-31.

[207]房小可,王巧玲.檔案著錄?知識關聯與社會記憶重構[J].檔案學通訊,2021,(03):27-33.

[208]陳忻,房小可,孫鳴蕾.我國社會記憶構建研究綜述[J].蘭臺世界,2021,(01):46-50+45.

[209]房小可.檔案學科視角下社會記憶構建框架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3):18-23.

[210]王卓.檔案構建社會記憶路徑探析[J].中國檔案,2022,(04):46-47.

[211]房小可.面向社會記憶重構的檔案信息語義組織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02):77-82.

[212]聶云霞,陳煙然.解構與重構:論檔案與社會記憶管控[J].檔案與建設,2021,(04):22-25+46.

[213]金成民.社會記憶視角下的國內日本細菌戰檔案研究[J].浙江檔案,2020,(05):17-21.

[214]鄧莉,湯玲玲,王運彬.基于社會記憶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檔案征集工作探析[J].山西檔案,2020,(06):147-153.

[215]龐帥.社會記憶視角下非遺口述歷史檔案資源保護及開發探究[J].北京檔案,2022,(10):30-32.

[216]魏莉,方麗萍,梁小平.基于社會記憶構建視域下的精準扶貧檔案資源建設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3):60-64.

[217]丁華東,周子晴.從固態到液態:檔案記憶再生產形態的嬗變與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1,(06):13-21.

[218]丁華東,黃琳.“記憶之場”:皮埃爾·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發凡[J].檔案與建設,2020,(04):43-46+37.

[219]宋揚.英國Memory Lane項目給我國區域檔案記憶項目帶來的啟示[J].檔案與建設,2020,(10):45-49.

[220]任越,馬駿超.社會融入視角下檔案記憶建構問題探究[J].檔案與建設,2021,(03):4-8.

[221]丁華東,張燕.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創建的構想[J].檔案學通訊,2020,(04):12-19.

[222]李依玲.知識管理理論在檔案記憶再生產中的應用探究[J].檔案管理,2020,(01):30-33+59.

[223]楊茜蘭.檔案記憶再生產視角下的身份認同過程與策略分析[J].浙江檔案,2021,(10):27-31.

[224]黃智斌.后疫情時代檔案記憶構建與實踐創新[J].山西檔案,2022,(02):181-185.

[225]王丹,王紅紅,顏祥林.國內檔案學界數字記憶研究的興起?發展與展望[J].山西檔案,2022,(03):177-186.

[226]徐朝欽.論檔案館數字記憶的價值及構建路徑[J].浙江檔案,2021(05):37-39.

[227]李思藝.檔案著錄工具在數字記憶構建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0,(02):4-8.

[228]倪代川,金波.數字記憶視域下檔案數據治理探析[J].檔案管理,2021,(01):41-44.

[229]龍家慶,聶云霞.數字記憶建構視域下檔案文化創意服務模式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0,(05):68-76.

[230]舒忠梅,張萍,李小霞,張珊瑜,周純,劉一凡.數字記憶視角下重大社會事件檔案知識圖譜開發——以中山大學抗疫專題檔案為例[J].浙江檔案,2021,(04):46-48.

[231]徐海靜,姜惠丹.數字記憶視角下紅色檔案資源開發模式構建探析[J].山西檔案,2021,(05):136-142.

[232]秦康威,倪代川.數字記憶視域下晉商檔案資源建設探析[J].山西檔案,2021,(02):46-52.

[233]趙雪芹,鄧文慧.數字記憶視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檔案收集研究[J].北京檔案,2020,(10):7-11.

[234]劉婉欣,雷曉蓉,馮文博.暢想大數據時代的檔案數據科學[J].檔案管理,2021,(06):55-56.

[235]王長紅.大數據背景下強化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檔案與建設,2021,(04):54-55.

[236]韓秋菊.大數據背景下醫院病歷檔案管理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No.601(11):104-106.

[237]王華.大數據時代人事檔案數據的保全與保密問題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No.404(08):70-71.

[238]周林興,林凱.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質量控制:現狀?機制與優化路徑[J].檔案與建設,2022,(02):4-8.

[239]周林興,崔云萍.大數據視域下檔案數據質量控制實現路徑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2,(03):39-47.

[240]金波,楊鵬.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安全保障探究[J].檔案學通訊,2022,(03):30-38.

[241]林偉宏.省域檔案大數據共建共享方法與路徑探討[J].浙江檔案,2022,(09):20-22.

[242]姜欽芳.檔案治理體系下社交媒體文件歸檔研究[J].中國檔案,2022,(02):74-75.

[243]文傳玲,張曉宇,周文泓.社交媒體在國家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中的應用——基于美國檔案與文件署的案例研究[J].蘭臺世界,2020,(03):22-26.

[244]宿娜.社交媒體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挖掘路徑探析[J].浙江檔案,2021,(07):44-46.

[245]鄭慧,虞香群.基于內容分析的美國國家檔案館社交媒體應用及其啟示[J].山西檔案,2020,(04):123-131.

[246]周文泓,代林序,蘇依紋,黃小宇,賀譚濤,文利君.全球社交媒體信息存檔的行動要素解析及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08):35-41.

[247]譚彩敏.從所有權角度分析社交媒體文件的歸檔管理[J].北京檔案,2021,(09):34-36.

[248]李欣鈺.挑戰與應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制下刪除權在社交媒體文件歸檔工作中的實現[J].檔案管理,2022,(04):46-49.

[249]張雪,周毅.社交媒體歸檔工具的功能分析與設計[J].浙江檔案,2021,(11):40-43.

[250]農顏清,周毅.社交媒體政務文件長期保存的鑒定要素與內容分析[J].浙江檔案,2022,(02):24-28.

[251]周文泓,賀譚濤,黃小宇,文利君.檔案館的社交媒體信息存檔實踐進展與策略展望[J].山西檔案,2021,(01):55-60+13.

[252]于英香.檔案學研究技術取向批判的再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1,(01):21-28.

[253]徐擁軍.檔案記憶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84.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 鐘楚依,博士研究生;鄧君,博士,教授,博導;常嚴予,博士研究生 來稿日期:2022-12-20)

猜你喜歡
文化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傳承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舞蹈人類學視角下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碼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析泉州僑批的傳統文化基因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