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綜述

2023-09-16 01:53宋鴻立宋雨倩
關鍵詞:知識圖譜

宋鴻立 宋雨倩

摘要: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工具進行信息挖掘,結合文獻爬梳,從時空分布、學者情況和關鍵詞知識圖譜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大致可分為低速發展和穩步上升兩個階段;熱點主題包括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交往、多元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闡釋、新型國際互動關系構建、中國周邊外交實踐對策、我國雙邊國家的交流機制六個方面。但是,由于高產量和影響力的學者不多,人文交流研究較為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學科之內,“文明互鑒”等核心話語還未得到全面正確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文意識在該學術領域的滲透。未來中外人文交流研究應深化學理研究,在明晰研究內容和思路、搭建跨學科的研究網絡和完善人文共同體話語構建方面發力。

關鍵詞:中外人文交流;知識圖譜;文明互鑒;人文意識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86/2023.04.014

文章編號:2096-9864(2023)04-0102-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對外人文交流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為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了解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文交流的內容及其意義也更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將中外人文交流提升為大國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構建了相應工作體系,為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出了新路。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1],進一步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指導思想。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和理解[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外人文交流越來越活躍,影響也越來越大,需適時把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趨勢,以順應新時代中國對外交往的宏觀語境。目前我國關于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仍處于起始階段,大多是將其與中國外交的現實與未來相結合,采用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理論范式,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現象描述和理論探索,綜述性的研究較少?;诖?,本文擬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相關中文文獻為樣本,運用CiteSpace軟件,采用內容分析法,從時間分布、主要學者、關鍵詞、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等維度勾勒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學術脈絡,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根據共引分析理論,采用尋徑網絡算法,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文獻加以統計,并通過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來展示該領域知識的主要發展脈絡和關鍵知識拐點,探索研究領域內潛在的發展驅動因素和前沿動向趨勢[3]。本文借助CiteSpace 6.2.2軟件,通過對人文交流研究文獻的挖掘和分析,實現對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整體情況、熱點主題與演變趨勢的勾勒,從而客觀全面地展示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2.數據來源

本文采取限制權威期刊檢索方式,以確保所選取的文獻具有較高質量和較強代表性??紤]到人文交流概念的獨特性,論文主要使用CNKI中文數據庫進行文獻采集,期刊來源選擇CSSCI,以“人文交流”為主題詞,以2023年5月5日為時間截止點,共得到420條中文文獻。人工剔除相關度不大或類型與研究不符的文獻,最終得到408篇相關中文文獻。

二、人文交流研究的時間分布和作者分布狀況

1.時間分布

時間分布體現在年度發文數量及其變化上,反映不同時期該研究領域的關注程度。從整體上來看,2014以前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年均發文量較低,均在10篇以內;從2014年開始,發文量增長趨勢明顯(見圖1)。結合文獻爬梳,可得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黃仁國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分析》[4]一文,其主要動因是2010年5月,在中美第二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專門就人文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設立了一個重要對話平臺,即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從戰略高度積極推動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

2010—2012年,人文交流研究領域的發文量處于低速發展期,主要是回顧中外人文交流的發展歷程,研究大多局限于人文交流實踐的顯性問題,學術視角比較單一。2013—2016年,該領域發文量呈穩步增長態勢,學者紛紛擴展研究對象,這主要是因為2014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積極開展雙邊與多邊人文交流,向世界人民介紹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中國燦爛的文明。

2017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發文量增長的重要節點,主要原因是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首次針對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專門文件,也是黨中央對人文交流工作做出的最富體系性的擘畫。近年來,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內容和視角越來越豐富和多元,但大多數研究仍是從單一的案例出發,探析中外人文交流的現實困境和應對策略,缺乏深層次的理論探討。

2.作者分布

在合作共現圖譜中,節點越大,說明該作者發文量越多;連線越粗,交叉越多,說明該節點作者與他人的合作強度越高?!叭宋慕涣鳌弊髡叩墓铂F知識圖譜見圖2。圖2中的節點小且連線交叉少說明,雖然國內學者已開展了人文交流領域的研究,但高產作者較少,核心研究者的數量不多,尚未形成有凝聚力的跨學科研究團隊。

進一步梳理文獻可得知,邢麗菊、許利平、劉寶存等發文數量排名靠前,研究主題包括人文交流的文明觀[5]、人文交流的現實和路徑[6]、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的問題與出路[7]等。另有排名靠前的作者如趙可金、鐘秉樞、張建會等,則關注了

全球新冠疫情危機下中美關系相處之道[8]、

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體育外交戰略構建[9]、新中國體育外交的賡續與發展[10]等議題。但這些研究并未明確將“軟戰”“經貿關系”“體育治理”等詞語歸屬于中外人文交流范疇,反映了人文交流的概念界定、內涵外延和本質特征等在學界尚未明晰。

進一步梳理文獻還發現,也存在雖然發文數量不多但發文質量較高的學者,相關文獻的被引頻次均在45次以上。例如,王曉玲[11]指出應明確人文交流的目標和價值理念,使各種民間力量走上舞臺,政府的工作重點應轉向建立協調監督機制、建設國際人才庫、進行“命運共同體”的普及教育等;張全生等[12]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托民間組織建立長效機制,拓寬合作領域,豐富交流內容形式,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等;莊禮偉[13]則梳理了人文交流政策理念及其實踐中的基本特點和認知誤區,并就通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夯實民心相通等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人文交流研究的關鍵詞知識圖譜分析

1.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分析

高頻關鍵詞通常表明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關鍵詞中介中心性指標代表著一定時期內的研究主題在共現網絡中的影響力,中心性數值大于0.1的節點為關鍵節點。

在共現知識圖譜中,關鍵詞的年輪越大,表明其中心性越強?!叭宋慕涣鳌标P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見圖3。由圖3可知,人文交流研究的熱點關鍵詞為人文交流、中美關系、習近平、外交思想、體育外交、中國外交、一帶一路、民間外交、人文外交。除“人文交流”這個主題檢索詞外,“中美關系”處于整體知識圖譜的核心位置,是本領域研究的重要切入點。體育外交、中國外交、民間外交、人文外交的中心性也比較強,說明由于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和領域對中外人文交流進行探討,其內部更為具體的交流方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形成此領域的重要交叉點。

2.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分析

在聚類知識圖譜中,如模塊值≥0.3,表明該網絡適宜聚類,在0~1之間,數值越大,表明聚類效果越好。在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基礎上,利用LLR算法,得到人文交流研究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4)。圖4中,關鍵詞的聚類標簽依次為:#0人文交流、#1一帶一路、#2習近平、#3國際傳播、#4中國、#5民心相通、#6人文合作、#7中美關系、#8中拉關系、#9人文外交、#10國際關系、#13孔子學院12大聚類。

3.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分析

關鍵詞突現可反映相關研究領域在一定時期的活躍程度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人文交流”關鍵詞突現知識圖譜見圖5。

如圖5所示,中拉關系研究最早始于2009年,但其熱度僅持續到2013年?!叭宋耐饨弧焙汀肮餐饨弧钡耐滑F表明,自2011年起,中外人文交流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現象,學者嘗試從不同層面和視角對比分析人文交流與其他外交形態的異同,梳理中外人文交流的內涵和外延及其在新時代國際關系中的意義,相關研究熱度一直持續到2018年。根據突現關鍵詞,如孔子學院、中國、產業合作、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等,可得出,2014—2018年,學者加強了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的實踐路徑研究,從戰略高度探索人文領域的中外交流機制。自2018年起,研究熱點轉向了習近平外交思想、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等,人文交流的價值意蘊、理論建構及其理念傳播也持續被學者重點關注。

四、人文交流研究的熱點主題和趨勢分析

在關鍵詞共現、聚類和突現知識圖譜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對文獻進行爬梳,運用內容分析法,對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熱點主題和趨勢進行以下歸納總結。

1.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交往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9人文外交,涉及的關鍵詞有全球化、中心主義、文明交往、中華文明、人文紐帶等。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襲來已久的西方中心主義逐步被打破,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將文化對話與合作看作展現其價值觀和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政策手段,國內學者通過分析歐盟、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所采取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概括和總結其人文外交的政策內涵及其主要特點[14],并對深化文明交往的突破口作出簡要思考[15]。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文化的傳播與碰撞,更凸顯出中華文明的內在活力和人文價值,眾多學者從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出發,重新審視世界文明交往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尤其注重分析全球化邊緣地帶國家的現實基礎和路徑選擇[16],力圖將中華文明的人文意蘊注入全球價值鏈。對于擁有共同文化基因的國家,如韓國,學者們則深度思考如何在雙方已締造的人文紐帶基礎上,重視國民體驗,靈活調整交流項目,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以實現“人文共同體”遠景目標[17]??傊?,文明交往將成為全球化時代人文交流研究的前沿學術論域之一,是具有人文精神價值的時代重大課題,既是對“文明沖突論”的有力辯駁,也是對“文明趨同論”的積極回應。

2.多元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鑒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0人文交流、#10國際關系,涉及的關鍵詞有文化、銳實力、文化差異、文化外交、中美摩擦、和諧世界、文明互鑒等。由于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實踐中時刻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中國外交的文化因素自然受到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界的密切關注。從和諧世界的角度分析中外人文交流的本質特征是在中美摩擦加劇后才開始出現的,但近年來學者對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銳實力”與人文交流行為的關系研究[18];二是對人文交流與社會民意關系的系統梳理[19];三是對中國文化要素與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具體實踐的聯系分析[20]或文明交流互鑒深刻內涵的論述[21]。其中,學界對第3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但系統性研究相對薄弱。當前,世界多樣性方興未艾,國家間文化關系日益成為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將中華文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性構建,從文化視角挖掘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和做法,形成內聚力和外引力雙重架構支撐下的文化認同,從而加強對中華文化治理體系的研究,將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3.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闡釋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2習近平,涉及的關鍵詞有外交思想、中國特色、民間外交、合作共贏等。為積極適應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新角色,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等表述,用以概括和總結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靶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是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的。目前,國內學界基本上使用“習近平外交思想”來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這是指導我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2]。其中,習近平民間外交論述是我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23],互利共贏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理論依據[24],交流互鑒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文明交往思想理論和話語體系的現時創造[25]?,F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內涵[26]、核心理念[27]和獨特價值[28]等,就其與中華傳統文化內涵[29]、人類命運共同體[30]和全球文明倡議[31]等理論關系做了深刻思考,為系統深入研究中外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礎。但由于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時間不長,學界對中外人文交流的思想淵源和理論根基等方面的研究還略顯薄弱。

4.新型國際互動關系構建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3國際傳播、#4中國、#13孔子學院,涉及的關鍵詞有中國崛起、體育外交、冬奧外交、中國話語、人文社科、人才培養和中文教育等。以中國為代表的非西方新興大國的崛起,促進了國際資源分配的均衡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國內學者一般從單個學科出發,就如何構建新型國際互動關系展開了廣泛而熱切的爭論。就體育人文交流領域而言,其字面意思簡單易懂,但容易與體育外交、體育文化交流和體育對外交往等概念混為一談,學者主要從學理上厘清體育人文交流的內涵和特征,提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確定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的觀點[32-33];就國際話語權問題,國內學者重點關注的是新時代國際傳播實踐的邏輯基點和邏輯核心[34],國家形象建設的挑戰和對策[35],以及拓展中華文化的傳播路徑[36]等;而人文學科的熱點問題則與學術話語傳播力的生成機制和空間秩序[37]、孔子學院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38]、國別區域學科體系建構[39]等相關??傮w來說,國內學者著重于概括和總結新型國際互動關系的實踐模式和傳播路徑,但缺乏對其本源性思想精髓的探究。

5.中國周邊外交的實踐對策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1一帶一路、#5民心相通、#6人文合作,涉及的關鍵詞有全球治理、人文合作、金磚國家、中歐合作、民心相通、文化認同等。進入21 世紀后,國際體系發生了結構性變革,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周邊外交研究成為熱點問題,學界逐漸在文化認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民心相通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等方面達成了共識。為使周邊外交戰略演進真正具有決策參考意義,國內學者對重要節點國家展開了廣泛研究。鑒于金磚國家的地理位置分散、經濟增速不穩和數字基礎設施差異大等問題,學者們充分考察和探索了“金磚路徑”,如其交流機制的作用與對策[40]、其人文交流的進展與前景[41]和新冠疫情下中國與其人文合作的機遇與應對[42]等;鑒于歐盟對外政策的雙層特性及其文化政策對歐洲認同的重要作用,學者們概括了中歐關系發展歷程及其成就[43],分析了歐盟跨國文化關系治理機制[44],總結了中東歐合作特點及其改進方向[45]等。但現有成果多為思辨性研究,實證化研究亟待加強,尤其是文化認同和民心相通的理論框架和評估體系等方面還需拓展。

6.我國雙邊國家的交流機制

此類研究的類標簽是 #7中美關系、#8中拉關系,涉及的關鍵詞有公共外交、體育交流、“軟戰”、保障機制、“五通”和中國因素等。盡管人文交流概念正式提出的時間尚短,但公共外交和體育交流等中美人文交流實踐在“軟戰”的不同歷史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中美人文交流也逐步走上了機制化發展道路,如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等。針對這一問題,學者聚焦于建設新型大國關系的制度保障,全面梳理了中美建交以來建立的對話合作機制,并對其進行系統分析和整體評估[46]。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逐步增強,美國對我國的認知開始出現了重大改變,尤其是特朗普時期,將“中國威脅”敘事從經濟和軍事領域擴展至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等幾乎所有領域[47]。自2018年以來,中美關系進入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戰略不確定期,需要充分挖掘貿易、投資和就業對美國人文社會的影響因素,以推動中美人文交流的戰略、手段和機制創新[48]。如何在全球治理體系框架內重建兩國人文共同行動框架,將成為后疫情時期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課題。在中美關系發生微妙變化的同時,“一帶一路”逐漸延伸到拉美國家,中拉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學者總結了70年來的中拉人文交流經驗,重點關注了務實可行的“五通”措施[49]。雖然國內學界對中拉關系研究展開得較早,但是,相關經驗框架的分析還相對匱乏,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可行性尚待驗證,應加大力度考察不斷增強的中國因素,就如何進一步完善現有雙多邊對話機制展開深入研究。

五、結語

由于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始終圍繞國家總體外交的中心任務,在重要會議、領導發言、重大事件的發生前后,相關熱點詞語的闡釋和演繹自然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如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民間外交、習近平外交思想等。國內學界對中外人文交流的內涵、意義、路徑及其理論淵源等進行了積極探討,中華文化、文化認同、習近平、國際傳播等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關注的熱點。但由于中外人文交流這一外交形態提出的時間較短,又涉及眾多國家和領域,主題零散地分布在不同學科之內,其仍存在著自身學理性研究不足、缺乏統一研究范式、核心話語未得到立體而正確的解讀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文意識在該學術領域的滲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大國博弈加劇的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面臨西方利用話語霸權抹黑我國、國際合作環境愈加復雜,以及跨文化交流機制還不完善等挑戰。新形勢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學理研究。

首先,明晰研究內容和思路。就研究對象而言,可以從思想淵源、理論根基、實踐源頭和形成過程等方面,具體探討中外人文交流的生成機理、科學內涵、結構框架和精神實質,厘定其與其他外交形態、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全球文明倡議之間的關系,明確研究對象的時空邊界;就研究意義而言,應重點探討中外人文交流的時代價值、凝聚共識、優化路徑和話語塑造等,闡明中外人文交流在哪些方面賡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特質稟賦,傳承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就研究方法而言,應堅持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借鑒歷史學、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跨學科理論和范式,運用整體思維、系統性研究方法,將構成中外人文交流的各個部分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以多層級、多領域、大樣本材料為研究支撐,使研究成果的結論更具科學性。

其次,搭建跨學科的研究網絡。當前,學界對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研究成果對學術規范的遵循略顯不夠,對中華文化及其國際傳播之間的機理研究有待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涉及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但人文交流的“文明互鑒”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如何“走出去”等關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對其探索和研究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國內研究團隊協同創新。中外人文交流領域的研究還應本著“文化走出去”的原則,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本邏輯,多與國外學者合作、互動和對話,為國家間良性互動助力,增加促進國家間關系積極發展的權威性聲音。

再次,完善人文共同體話語構建。應立足于中外人文交流實踐,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稟賦和優良基因,瞄準 “文明交流互鑒”“民心相通”“互利共贏”等核心話語的哲學根基、思想淵源和文化底蘊等方面的理論研究,通過理論創新帶動話語創新,切實加強對外話語體系構建,不斷提高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水平。完善話語構建還需面向世界,加強國際傳播研究,不斷加強對相關議題設置的引導,講究話語策略,為展現良好的國家人文形象,推動構建“人文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價值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3-05-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3] 陳輝,陳力丹.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知識結構與前沿熱點: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圖譜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7(7):58.

[4] 黃仁國.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分析[J].現代國際關系,2010(8):9.

[5] 邢麗菊.全球文明倡議引領人類和平發展[J].當代世界,2023(4):48.

[6] 許利平.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理論、現實與人文交流的路徑探索[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5.

[7] 劉寶存,傅淳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現狀、問題與出路[J].大學教育科學,2018(5):61.

[8] 趙可金.“軟戰”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下中美關系相處之道[J].美國研究,2020(3):9.

[9] 鐘秉樞.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體育外交戰略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9(2):15.

[10]鐘秉樞,張建會,劉蘭.冬奧外交:新中國體育外交的賡續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9):5.

[11]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J].現代國際關系,2015(5):48.

[12]張全生,郭衛東.中國與中亞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孔子學院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4):64.

[13]莊禮偉.中國式“人文交流”能否有效實現“民心相通”? [J].東南亞研究,2017(6):67.

[14]房樂憲.當前歐盟文化外交戰略構想及其對中歐關系的政策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3(12):47.

[15]丁俊,朱琳.新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機制、成就與意義[J].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3):26.

[16]李建軍,孫慧.“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現實基礎與路徑選擇[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1.

[17]李熙玉.韓中公共外交與人文紐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28.

[18]丑則靜,李青.“銳實力”是對中國的歪曲解讀[J].紅旗文稿,2019(10):36.

[19]丁俊,陳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人文交流述論[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5):29.

[20]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議的生成邏輯、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J].當代世界,2023(5):62.

[21]呂曉斌.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意蘊、原則遵循和實踐路徑[J].河南社會科學,2023 (1):44.

[22]王昆.國內外學界關于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進展及評析[J].新疆社會科學,2020(4):49.

[23]趙可金.民相親,心相通:習近平民間外交思想及其指導意義[J].美國研究,2021(5):9.

[24]崔世安.促進共同發展 實現共同繁榮[J].當代世界,2019(5):10.

[25]吳海江,徐偉軒.論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觀的時代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3):7.

[26]馬立志.深入把握“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四點內涵[J].理論探索,2021(4):46.

[27]阮宗澤.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超越歷史贏得未來[J].國際問題研究,2015(2):30.

[28]包美霞,薛廣洲.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彩豐富[J].紅旗文稿,2019(11):34.

[29]邢麗菊.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J].東北亞論壇,2018 (6):3.

[30]吳俊.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及其落地生根的社會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88.

[31]高翔.揭示文明興衰規律 擘畫文明發展路徑:全球文明倡議的理論意涵與實踐價值[J].當代世界,2023(4):9.

[32]張建會.新發展階段我國體育外交發展的戰略思路與實現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1):60.

[33]劉震,劉桂海.中外體育人文交流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22(8):35.

[34]張毓強,龐敏.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新基點、新邏輯與新路徑[J].現代傳播,2021(7):40.

[35]邢麗菊,趙婧.國際話語權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挑戰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21(3):111.

[36]楊威.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路徑的若干核心問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21(5):11.

[37]梁礫文,王雪梅.中國人文社科學術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建構[J].當代傳播,2017(4):49.

[38]馬曉樂,寧繼鳴.孔子學院的文化功能與社會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15(8):173.

[39]羅林,邵玉琢.“一帶一路”視域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大國學科體系建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79.

[40]徐秀軍.金磚國家人文交流機制建設:作用、挑戰及對策[J].當代世界,2018(8):26.

[41]王維偉,薛錦.金磚國家人文交流:進展、挑戰與未來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23(3):23.

[42]沈陳,徐秀軍.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金磚國家合作:挑戰、機遇與應對[J].當代世界,2020(12):65.

[43]丁純,紀昊楠.中歐關系70年:成就、挑戰與展望[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9(6):134.

[44]林迎娟.歐盟文化外交實踐及其啟示[J].學術探索,2022(2):51.

[45]劉作奎.大變局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J].國際問題研究,2020(2):65.

[46]劉長敏.新時期大國雙邊合作機制建設:以中美關系為例[J].教學與研究,2015(5):24.

[47]信強,陳宸.“中國威脅新敘事”及對中美人文交流的影響:以特朗普時期為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23.

[48]潘亞玲.戰略競爭背景下如何穩定中美關系:地方人文交流視角[J].國際展望,2018(6):40.

[49]江時學.“一帶一路”延伸推動中拉合作進入新階段[J].當代世界,2019(6):24.

[責任編輯:毛麗娜]

猜你喜歡
知識圖譜
國內外智庫研究態勢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國內信息素養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
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主題分析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國內酒店品牌管理研究進展的可視化分析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專家知識圖譜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