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心理學下非語言情境的偵訊價值實現

2023-09-25 16:00陳家琪徐強華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偵訊訊問場所

陳家琪 徐強華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審訊室是具有安全、經濟、安靜和公正等審訊環境且能夠為審訊對象提供權益保障的場所。同時也提供了各種法律工具及必要的訊問設備,以確保審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的審訊不僅受主觀性審訊策略的影響,還需有客觀審訊環境的干預,以此融合成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實供述的偵訊情境?!豆矙C關執法辦案場所設置規范》中提到,公安機關應當根據執法辦案需要合理設置辦案場所,目的是規范公安執法行為,保障執法安全。在此基礎上,審訊主體和審訊對象即可以就案件和犯罪行為在規范的偵訊場所進行充分而深入的交流和博弈,這不僅有利于保障審訊對象的合法權益,也有助于加快審訊進程,推動司法程序的正常進行。

在人工智能時代的今天,審訊甚至可以通過“計算智能”賦能以進行審訊行為數據采集,通過“感知智能”賦能以進行數據轉換、語音和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通過“認知智能”賦能以進行機器學習及審訊智能平臺搭建,最后再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審測一體開展審訊。[1]時代賦予的力量為審訊提供了“軟件”支撐,但是作為物質性的客觀場所,審訊還需要非語言偵訊情境在內的“硬件”干預。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非語言偵訊情境,源于其背后原理——偵訊情境生成對審訊對象的心理刺激,根據環境對人們心理的影響進行非語言偵訊情境規劃,能夠呈現出環境心理學下非語言偵訊情境產生的公安偵訊效果。環境心理學下非語言情境的偵訊價值實現路徑的架構如圖1。

圖1 環境心理學下非語言情境的偵訊價值實現路徑架構

一、非語言環境及偵訊情境

環境和情境都是指某個特定的場所或時刻所具有的各種因素和條件,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環境通常指一個物理或社會領域內固有的屬性和元素,如室內空氣質量、溫度、照明、聲音等;情境更強調場所的氣氛和精神狀態,它是由環境和人的主觀感受、行為和反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審訊場所,有利于審訊對象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犯罪行為的偵訊情境是由包括非語言環境在內的多種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一)偵訊場所的影響環境

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同周邊環境處于伴隨性的互動變化之中。在偵查實踐中,偵查人員會根據案件情況、犯罪嫌疑人的狀態等因素選擇訊問場所,一般會選擇區域所在訊問室、犯罪現場等。但訊問室作為審訊主要場所,除了具備提供封閉環境等基礎功能外,更應當有輔助審訊主體訊問的功能。不同的訊問場所有著不同的訊問環境,對審訊對象所產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在審訊對象熟悉的空間中,其情緒更加容易平復,且外界因素干擾影響受到限制,審訊主體的威懾力有所下降,而在陌生的環境中,會不自覺地進入緊張戒備的心理防御狀態,對周邊的人和事物產生一定排斥感。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審訊對象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適應的訊問場所,以力求最佳的訊問效果。[2]

1.內部環境?!缎淌略V訟法》從不同角度規定了偵查訊問場所,如第一百一十六條:“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后,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第一百一十七條:“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根據法條可知,訊問場所不局限于某一類型或一種場所,有臨時的也有固定的,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3]需視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訊問場所,如在訊問室中,其處于陌生環境,環境相對具有封閉性和高壓性,可以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并形成有效制衡。從審訊效益的角度來看,不同訊問場所的選擇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響有著極大的差異,合理選擇訊問場所利于營造利于審訊的氛圍以打消其僥幸心理,緩解抵觸心理和寬緩畏罪心理,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最終使其達到自愿如實供述的效果。

2.外部環境。訊問室外部的環境包括過道、走廊以及看守所的相關環境。外部環境在訊問過程中極易被忽視,往往得不到重視,過于寬松的外部環境往往會引起審訊對象的僥幸心理及逃避罪責的想法,此外部相關環境為內部環境造勢,使得訊問人員更易突破審訊對象的防線,獲得真實準確的口供,因而對于外部環境進行一定的布置是有必要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于審訊對象而產生心理攻勢,不能重內部而輕外部,影響審訊效果的充分發揮。

(二)非語言偵訊情境

1.非語言環境。語言運用包含了聽、說、讀、寫,涵蓋了接收和發送信息兩大方面,對于同樣的話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所表達的含義可能截然不同。在偵查訊問環境中,審訊主體也正是通過語言、行為與審訊對象交流互動以此來營造現場氣氛,進而影響審訊對象供述心理。語言環境是攻破口供的關鍵力量,但非語言環境也具有極大的輔助性作用,社會文化背景、自身處境和空間等都是非語言環境。偵查訊問中的非語言環境雖然不能直接獲得犯罪嫌疑人供述、辯解等,但其足以對犯罪嫌疑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增加情緒焦慮感、緩解緊張氛圍,對于破獲案件具備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具體實踐中,我們也需要根據不同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價值觀、成長經歷等,注意到相同的訊問環境對于不同的犯罪嫌疑人所產生的影響并非相同,需要有針對性去選擇并架設相匹配的審訊環境。[4]

2.非語言偵訊情境。非語言環境和非語言行為等相互作用而構建出了非語言偵訊情境,這種情境以非語言信息為主要內容,同時也要考慮周圍聲、光、氣味等環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影響。在非語言行為上,審訊對象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聲音語調等非語言形式,都能夠揭示其內心真實感受和狀態。通過觀察、分析這些非語言行為,偵查人員可以深入了解被訊問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況;除了審訊對象的非語言行為,還包括訊問人員自身的非語言行為狀況,偵查人員需要對自己的肢體語言、言談舉止等進行掌控,確保不會讓訊問對象感到壓迫、恐懼或生氣,通過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況,讓訊問對象感到舒適和尊重,進而配合審訊工作。在非語言環境上,審訊室的氣氛、環境的溫度和光線狀況等,都會影響到審訊對象的心理狀態??傮w來講,這不僅是環境心理學下偵訊情境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在該偵訊情境的推動下使偵訊雙方處于積極心理學下的一個過程,促使審訊對象達到心理順應、積極接受審訊的效果。[5]

(三)非語言偵訊情境的非語言因素

審訊對象作為審訊過程中被動的一方,對審訊主體的言語會產生敵對情緒,但對非語言因素產生的影響難以發覺或抵抗,因此可以通過訊問室內多因素的設計組合對審訊產生效果。訊問場所的選擇較多,不同的訊問場所對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響天差地別,這里主要是針對專門的訊問場所,對以下影響非語言情境的幾種主要因素進行說明。[6]

1.行為。行為是非語言情境中的重要因素,審訊主體通過自身行為影響或解讀審訊對象的行為及狀態都能夠助力審訊效果。就審訊主體而言,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等都會給訊問對象帶來心理波動,如果審訊主體表現出冷酷、高壓的姿態,審訊對象就可能會感受到壓力和緊張;如果審訊主體表現出反應靈敏、認真聆聽和尊重審訊對象的態度,那么訊問效果可能會更好。就審訊對象而言,其行為所表現出的合作度、誠信度和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審訊效果,審訊主體可以通過觀察而適時調整審訊方向。

2.色彩。通過不同的波長與波幅感知色彩,進而能影響大腦并產生對應的情緒。曾經在坊間有關于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上著名的波利菲爾大橋傳說,“這是一條魔鬼橋,罪惡的人們選擇在這里贖罪”,普里森博士并不相信這種“魔鬼說”,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得出特別的結論:“自殺事件與橋的顏色有關”。波利菲爾大橋的橋面涂的全部都是黑色,黑色使人壓抑、悲觀,甚至是產生輕生欲望的顏色,后將波利菲爾大橋的橋面換成綠色,則在該處跳橋自殺的人減少了50%以上,由案例可見色彩對于人的影響是肯定的。在訊問室中大多采用乳白色或淺藍色的墻壁,少有鮮艷的色彩,審訊主體考慮到了白色作為常見色不會對審訊對象的情緒產生波動,這是最穩妥的方式,但相同的環境長時間會降低焦慮與緊張感,慢慢地對此種環境喪失敬畏心理,這并不利于偵訊的長期作戰。相同空間中,使用不同的顏色對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暗示,顏色會在無聲中調控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在偵查訊問環境中,可以根據審訊對象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

3.照明。主要針對訊問室內照明設計,并通過對環境光線的控制,進而影響審訊對象的情緒。目前基層派出所的訊問室大多以白光為主,且通常居于正上方,力求整個空間的照明度,以彰顯正義的光去照耀黑暗,使得審訊對象暴露在燈光之下,使其產生負罪感,其次是能準確分辨其面部細微表情和微動作。在審訊對象了解審訊主體的手段與方法時,是否能推陳出新,在燈光領域作出突破,打破常規思維,以求訊問效果的提升。一般來講,人處在昏暗之中的戒備心是最低的,心態會相對放松,而且這時候往往感性大于理性,訊問環境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審訊對象,有針對性地利用此特點,利用一定時間差的照明,打亂審訊對象內在的時間規律,使其產生時間的亂序感,造成其心理不安,再適當改變燈光環境,拉近與審訊對象的心理距離,突破其心理防線,以獲得真實的供述與辯解,最終查明案件事實,獲取相關線索與證據。

4.空間。不同于一般家居空間的訊問室屬于功能空間的一種,其目的是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人們在空間屬性中都始終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這種距離就像在周邊的空間中無形地切割了一個自我領域。心理學理論認為,空間的大小對個體心理有制約關系,主要是指空間的三維度即空間的長、寬、高,過大或松散都不利于集中注意力;過小或狹窄使人容易緊張或產生不良情緒。一般來說,訊問室的空間面積在20 平方米左右較合適,且通常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空間,這是相對常規案件而言的訊問空間,那么對于一些特殊案件,為了在符合相關法規的情況下力求訊問效果,能否采取一些特殊的訊問空間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偵查實踐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一些可以讓犯罪嫌疑人產生加速心跳的空間,在此種狀態下,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線的成功率可能大大增加。

5.軟裝。在通常意義的設計中,常指各種物品、設施的擺放組合,以營造出所需要的場景氣氛。在訊問過程中,審訊主體與審訊對象是具有博弈性的雙方,雙方立場和目的不同。審訊對象在訊問場所中,一般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此時其心理波動較大。在這種訊問環境下,訊問室內任何細小的物品都可能引起審訊對象心理的巨大變化。在偵查實踐中,我們時常需要借助一些物品如現場物證、相關證明、同案犯罪嫌疑人供述等來刺激審訊對象,對其心理展開一定的攻勢。偵查訊問工作也應當與時俱進,在開發和利用新技術領域不斷探索,如全系投影情景再現、3D 打印物品還原等,以對審訊對象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在科技的支撐下提升訊問效果。

二、環境心理學下的非語言偵訊情境

環境心理學理論與非語言偵訊情境密切相關,包括審訊對象的情緒和非語言行為等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依靠環境心理學理論創設更利于審訊對象積極合作的非語言偵訊情境,能夠有效提升偵訊效果。

(一)環境心理學在非語言偵訊情境中的應用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與環境互動關系的心理學理論,它探究人在環境中的感受、認知、評價和行為狀況,主要強調環境對人的行為和情感的影響,以及人對環境的反應及適應機制。非語言偵訊情境由非語言環境和非語言行為等相互作用而構建,環境心理學理論能為如何構建非語言偵訊情境以提高偵訊效果提供指導,在非語言偵訊情境中,環境心理學有助于在審訊中調整審訊對象的心理狀態和非語言行為,并為審訊主體提供關于審訊對象的身體語言和情感狀態的重要信息,是幫助審訊主體及對象進行交流的有效工具,同時諸如“空間認知理論”等環境心理學理論也可更好地分析和了解這種建立在環境之中的聯系。首先,利于指導偵訊環境布置,通過合理利用顏色、照明、溫度等環境因素創造偵訊環境,讓審訊對象感到平靜和舒適,增強其同審訊主體之間的合作,并促進非語言信息的轉化。其次,利于審訊主體同審訊對象進行有效的情感互動,幫助審訊對象理解審訊主體的提問,并幫助審訊主體理解審訊對象的情感狀態。

(二)環境心理學下非語言情境的偵訊價值

1.穩定審訊對象的心理情緒。在非語言審訊環境中,一些常規的環境因素,如音量、光線、溫度、氣味等,可以影響被訊問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因此需要偵查人員對環境因素進行調節和控制。例如,如果訊問環境嘈雜,可能會引起被訊問人的疲憊和不安,而讓其更加難以真實有效地回答問題。其次,在非語言審訊環境中,審訊主體還可以通過營造特定的環境氛圍,來影響審訊對象的心理狀態,從而便于偵查工作的順利實施。例如,讓被訊問人覺得身處安全、舒適和親切的環境,會讓其更容易接受和配合訊問;反之,如果審訊環境顯得緊張、恐懼或威脅,則可能讓審訊對象出現抗拒或回避的心理。

2.解讀審訊對象的外表映射。非語言環境有助于審訊主體更好地觀察審訊對象的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并作出相關解讀,為審訊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和主觀態度提供線索,并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他們的不適情緒,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同時增加雙方互動和溝通的有效性。例如,一個瞬間的面部表情可以暴露真實的情感內涵,而合理的環境營造則有助于審訊對象敞開心扉。非語言環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給審訊主體,如審訊對象的身體語言、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呼吸、脈搏等,這些都有助于審訊工作更加順利開展。

3.傳遞利于供述的情感信號。審訊對象在接受訊問的過程中,其心理變化一般經歷的是戒備或疑慮、對立或抵觸、僥幸或畏罪、悲觀的情緒,而打消審訊對象的這些心理情緒并傳遞合作的情感信號,除了語言行為的刺激和引導外,還需借助非語言行為和非語言環境的輔助性甚至關鍵性作用來實現。例如,溫馨的審訊環境可以幫助審訊對象緩解緊張情緒,并以更放松的心情去回答問題,使得他們更愿意配合審訊主體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再比如,在提問過程中,適當的停留或保持沉默,給審訊對象提供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優化在訊問過程中審訊主體對審訊對象的博弈,降低情緒干擾帶來的影響,使審訊對象開放思維和情緒而如實供述。

4.助力言語訊問并突破口供。無論是穩定審訊對象的心理情緒,還是解讀審訊對象的外表映射,或是向審訊對象傳遞利于供述的情感信號,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對審訊對象的有效控制,并進一步通過合適的言語訊問技巧突破犯罪嫌疑人供述。非語言情境對偵訊效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是通過言語進行訊問的輔助方式。了解案件基本情況,獲取有關案件線索,理清案件事實,獲取言辭性證據等都離不開言語作用的發揮,且以此能夠幫助偵查人員制定下一步偵查方案或作出決策提供可靠性依據。所以偵查人員應分清主次,樹立以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為目的,以言語訊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非語言偵訊情境為輔助的偵訊理念。

三、展望

非語言偵訊情境在環境心理學的指導下具有重要的偵訊價值。通過營造和優化行為和環境因素,偵查人員可以更加精準地獲取被訊問人的信息和心理狀態,從而提升偵查的效率和準確性。但訊問環境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實踐中也是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訊問作為偵查行為的一種,是獲得犯罪嫌疑人供述與辯解的重要途徑,應對其中的每個部分都予以足夠的關注。偵查訊問中,審訊主體與審訊對象所掌握彼此的信息是不平等的,辦案人員可以根據犯罪行為人的作案行為、場地選擇和證據分布等推斷出基本特征,進而選擇相適應的審訊主體和訊問環境,審訊環境面對不同審訊對象的不同情況所能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適應的訊問環境,合理布置和營造訊問環境,對整個案件的偵破工作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非語言行為和環境以及語言行為等偵訊影響因素外,在公安科技的發展背景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于偵訊過程中的情況也蓄勢待發。例如,展現時代信息技術與訊問方法相融合的多模態情緒識別等技術,能夠超乎尋?;蚴谴蚱苽鹘y地利用智能化設備及檢測數據分析檢測對象的情緒變化,且能根據數據結果進一步分析并制定科學的訊問計劃。因受檢測維度、細致程度、采集效率等影響,它的工作績效及準確性達到了普通人無法實現的程度。[7]因此,也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借助科技賦能探索更加利于偵訊的策略和方法。

猜你喜歡
偵訊訊問場所
聽的場所
遠離不良場所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偵查訊問監督機制
戀愛場所的變化
非法訊問與監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職務犯罪偵查五種高效訊問法(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