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鄉村形象建構與國際傳播路徑

2023-09-27 03:07馬龍楊莉莉
關鍵詞:國家形象國際傳播鄉村振興

馬龍 楊莉莉

摘 要: 鄉村形象是國家形象的子系統。鄉村是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重要場域,但以往國際傳播多從城市視角出發而聚焦鄉村空間的國際傳播研究尚付闕如。全球鄉村建設實踐和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聚光燈由城市轉向鄉村?;诹徐撤鼱柕目臻g生產理論,提出了現實空間感知、表征空間構想和傳播空間實踐的鄉村國際傳播分析架構。首先,鄉村空間承載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體實踐,從“自然景觀生成”“人文景觀傳承”“主體生活實踐”三個維度感知鄉村空間現實。其次,從文化、倫理、景觀、產業四個方面表征鄉村空間,建構國際受眾對于中國鄉村“底蘊深厚、鄉風文明、景觀民居、民富村興”的認知圖式。最后,從尋求鄉村建設共識、建構鄉村話語體系、貼近國外受眾需求、喚起受眾情感體驗、主體視角下的微觀敘事、賦能鄉村短視頻傳播等方面提出中國鄉村形象的國際傳播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國家形象;國際傳播;鄉村形象;空間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3)05-0152-09

收稿日期:2022-08-23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5.16

作者簡介: ?馬龍,男,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

*通信作者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鄉村的村容村貌發生巨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蛾P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強調,講好中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故事,加大國際國內宣傳力度,在國際性平臺、全國性重要展會中設置“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專題展區[2]。鄉村形象是國家形象的子系統,鄉村振興故事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形象關乎新時代中國形象定位,鄉村形象的國際傳播是新時代展現真實、立體、全面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于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往的國際傳播多從城市視角出發,而聚焦鄉村空間的研究尚付闕如。在全球聚焦鄉村建設和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本研究試圖將視角由城市空間轉向鄉村空間,發掘和保護具有獨特文化品質的中國鄉村,確證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感知中國鄉村空間現實,構想中國鄉村空間表征,加強中國鄉村形象的國際傳播,向世界推介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重塑國際受眾對中國鄉村的視覺形象認知。

一、從城市到鄉村:國際傳播的空間轉向

由于城市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主導了國際傳播方向,全球普遍面臨鄉村文化的衰落問題。然而,后疫情時代人們 紛紛探尋田園生活方式以紓解都市生活的壓力,重新審視鄉村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探索“逆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發展路徑,鄉村的建設和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性議題。承鄉村發展的“空間轉向”之勢,鄉村成為國家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國際傳播的聚光燈開始聚焦鄉村地區,重新審視“被遺忘”和“被遮蔽”的鄉村,重構中國鄉村的表征系統。

(一)城市視角:國際傳播舊有框架

經由權力關系的投射,西方現代知識體系和空間敘事造成了鄉村的邊緣化,反映出了城市中心、鄉村邊陲的空間關系,這一研究范式映射了西方中心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的現實邏輯,鄉村被虛化為城市的背景,逐漸排除在現代化之外。西方中心主義話語和城市中心主義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國際傳播的方向,城市代表著文明進步、鄉村代表著野蠻落后的理念強化了城市中心的傳播語境,城市本位的傳播格局進一步強化了城市話語。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囿于城鄉發展失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等因素,這一傾向在國際傳播實踐中愈加突出,鄉村話語被遮蔽。國際傳播的落腳點在城市空間,國際化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特色城市名片的打造成了國際傳播的重要議題,城市中心的敘事框架擠壓了鄉村話語空間,鄉村國際傳播處于式微狀態。

縱觀國際傳播實踐,普遍將城市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結點,聚焦國際媒體、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影視作品[3]、體育比賽[4]中的城市形象,探討城市形象與國家形象之間相互建構關系。在中國,首都北京和“魔都”上海兩座城市備受關注。費雯儷等從海派時尚文化視角探討了上海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策略[5]。郭可等以國際主流媒體關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報道為基礎,討論了城市形象傳播的生成機制[6]。邵云以北京為例探討了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提升城市國際形象[7]。馬詩遠等研究發現,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北京的政治中心角色凸顯,而文化、科技、宜居形象被弱化[8]。唐磊還發現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展現出良好的國際形象,但宜商、宜居和文化體驗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優化[9]?!敖恰蔽錆h、“山城”重慶、“羊城”廣州、“蓉城”成都也是國際傳播的重要結點。綜上所述,以往的國家形象研究多從城市視角出發討論影響城市國際傳播的因素,并探討提升城市國際形象的策略,但聚焦鄉村空間的國際傳播研究尚付闕如。

(二)全球視角:鄉村價值回歸

2021年12月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近一半的人表示,與COVID-19疫情來臨之前相比,美國人不太想居住在城市,更有可能喜歡郊區[10]。繁華熱鬧的都市充斥著資本主義幻象,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擁擠的城市街道抹平了個體的生命情感體驗。伴隨緊張、壓抑和焦慮心態的彌漫性威脅,后疫情時代人們雖身居熱鬧都市,卻渴望親近自然,希冀從壓抑的都市生活中抽離,將田園村莊視為理想歸宿,探尋田園生活方式以紓解都市生活壓力,希望置身于恬淡舒適的鄉村,擺脫城市生活的羈絆,“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少幾分利欲的誘惑與流俗的侵蝕,追求“慢體驗”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心境,回歸恬適寧靜的鄉野以對抗現代性迷失,以本真純粹、遁世超脫、天然淳樸的心境消解現代性的威脅。

歐盟委員會認為,鄉村地區對今天的歐洲至關重要。鄉村是社會經濟的心臟,充滿生機的鄉村中有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為人們提供食物、家園、工作環境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了保護鄉村地區并投資鄉村的未來,2021年6月30日歐盟委員會為鄉村制定了2040年歐洲共同長期愿景,鄉村社區公約承諾到2040年使歐盟的鄉村地區變得更強大、有復原力和繁榮[11]?!吨腥A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指出,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12]。鄉土社會對于應對周期性危機具有安全閥角色,資本和風險同步積聚于城市并規律性地演化為周期性危機,凡能夠向鄉土社會轉嫁危機的就“軟著陸”[13]。

(三)中國鄉村:國際傳播的新視域

趙月枝認為,中國國際傳播存在很強的城市中心主義偏頗,鄉村中國故事也有較多的負面色彩[14]。中國鄉村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為鄉村發展增添了機會。一部分鄉村探尋到了現代化轉型的發展路徑,空心村、老人村、留守村迎來了人口回流,新村民的入駐使得原本沉寂的村莊慢慢蘇醒,凋敝、滄桑、落后的村容村貌逐漸發生改變。鄉村的漸次遞嬗映射了中國鄉村動態的發展面貌,浙江余村、安徽西遞村入選了“世界最佳旅游鄉村”,中國鄉村為世界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鄉村中的自然稟賦、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地域特色豐滿了中國形象。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前院長保羅·赫胥黎在參加許村藝術節時感慨萬千:西方藝術家在許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中國藝術家也在許村找到了中國文化的現場[15]。中國主動融入全球鄉村發展的語境之中,及時更新國際傳播理念,以鄉村視角審視國際傳播實踐。鄉村形象的對外傳播開啟了國際傳播的新視域,闡釋了新時期鄉村形象的豐富內涵,傳播好中國鄉村聲音,扭轉國際傳播的“城市化”偏向,完善著新時代國際傳播格局。

列斐伏爾提出了空間生產的三個維度,即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性空間[16]58-59,對應著現實物質空間、精神與想象空間和生活實踐空間,與三重空間相連結的是身體上的物理空間感知、表征空間構想和空間親歷經驗[16]62。列斐伏爾將“空間實踐”視為與具體場景相連接的物質生產實踐,具有可感知性的社會空間形態特征的集合[16]51?!翱臻g表征”被看作是空間生產中一種重要的支配性和主導性力量,空間表征是建筑師和藝術家們概念化了的抽象空間,通過語言文字、符號表意系統和空間的解碼、編碼實現其支配地位。表征性空間是空間表征的支配對象,是社會主體生活和體驗的空間,也可能是最有活力的空間[16]59??臻g中的社會秩序形塑著空間的再生產。列斐伏爾從對日常生活的批判轉向了對空間生產的批判,不僅僅關注空間中具體物質的生產和生產的物質形式,還關注空間本身的生產、空間中的主體交往和社會關系。

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為從空間視域審視鄉村提供了研究視角。鄉村空間不僅是承載鄉村物質實體的存在,同時也是鄉村中社會交往、社會關系和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獨特的社會關系和鄉土文化催生出獨具地域特征的鄉村空間。本文基于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從空間視域探究中國鄉村現實及其表征,提出了鄉村的現實空間感知、表征空間構想和傳播空間實踐的分析架構,關注中國鄉村實體空間的形態和特征,聚焦中國村民實踐、鄉土文化和鄉村傳播的在地性,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空間表征和符號系統。

二、空間現實:中國鄉村空間感知

鄉村是空間性的存在,是意義、文化和審美的綜合體。從空間視角關照鄉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主體實踐的共生共構關系,為我們審視鄉村社會關系和空間秩序提供了新視角。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促進了非功利性美感的生成,構筑了國際受眾對于異域風情的寓居想象。飽經滄桑的古民居、幽深韻味的寨墻蘊涵著鄉土空間一脈相承基因密碼,守護鄉村空間,接續地方文脈傳統,鞏固鄉土社會根基。鄉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凸顯了主體價值,民俗儀式展演為海外受眾提供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的賽博空間。

(一)空間界畫:審美式的自然景觀生成

中國鄉村景觀風貌獨特,自然風光美如畫,風土人情惹人醉。綠樹環繞、山花爛漫、竹籬茅舍、野塘草徑勾勒出鄉村空間界畫,一幅自然恬靜、野趣橫生的鄉村界畫漸次展開。自然風物、田園景觀和山川地貌編織出鄉村美學。鄉村空間創構了風物之美、生態之美、民俗之美、環境之美的感知意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造就了切近本原的自然之美;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促進了非功利性美感的生成,喚醒了身體感知,催化出別樣的審美體驗,生成共通性的審美體驗、審美情感和審美心理,賦予審美想象質素,延展審美感知界限。鄉間田園成了審美愉悅、情感共鳴、情緒按摩的重要場域。農業文化遺產有道法自然的生境之美、田園牧歌的畫境之美和精神超越的意境之美三個層次的審美體驗[17]。農家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生態的鄉村生活保留著本真的自然價值、生命經歷與情感體驗?;貧w自然和親近自然的鄉野情懷、順其自然和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智慧,探尋著物我合一和超以象外。如李子柒打開了鄉村形象國際傳播的窗口,描繪了傳統意象和鄉土意境融合的中國田園風光,構筑了異域情調的寓居想象和異國風情的田野情緣?!懊利愔袊l村”成為國際受眾皈依的精神寓所。國際受眾對純凈的鄉野生活心生向往,對清凈安逸、意境幽美、安寧愜意的異域鄉村充滿了期待,中國鄉村成為了國際受眾暌違已久的場域。

(二)空間守護:在地化的人文景觀傳承

傳統村落、歷史名村、文化古鎮、民族村寨是孕育鄉土文化的空間載體。歷經數百年沉淀的古建筑是村莊的記憶載體和本質映像,見證了鄉村文明秩序的發展變遷,映射出村落更迭的歷史脈絡,勾連起鄉村的過去和現在。但是具有地域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古村落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衰敗,古村落的消失意味著根植于古村落的文化、傳統、習俗也可能隨之消逝。迫切需要修復和傳承歷史遺存以守護鄉村人文景觀。古村落建筑的修繕應遵循修舊如舊、因陋就簡的原則,最大程度地保護建筑的鄉土風韻和本原肌理。盲目照搬城市建筑形態,會造成城市建筑形態對鄉村建筑形態的隱性規訓,使得鄉村建筑“都市化”和人文景觀斷裂化、碎片化,古建筑便喪失了傳統民居的風采。警惕城市空間對鄉村空間的現代性移植,避免現代主義對古村落建筑的空間規劃,現代資本對鄉村空間的占據。渠巖團隊開展鄉土景觀的在地實踐,參與到許村古民居的修復和保護行動之中。其主張發現鄉村空間的美學特征,在地化地傳承傳統符號和地域圖式,充分留存建筑的外部風貌與文化肌理,將內部腐爛的木制結構替換為堅實的鋼筋結構,保留鄉村內部空間及其功能,室內空間設計符合現代生活需要。村民使用過的生活器物被回收,重新擺回老房子里,打造出傳統與現代互融的空間文化生態,激活了村莊的歷史記憶、文化資源和地域特色,守護、傳承與延續區域的歷史文脈與精神命脈,鞏固了鄉土社會的根基。

(三)空間展演:在地化的主體生活實踐

鄉村空間是鄉村交往和組織建構的重要場域,具體的實踐活動和傳播活動發生于此,身體是社會空間的生產主體[18]。在地化的空間展演和生活實踐是空間生產的重要機制,聚焦村民的日常生活實踐,關注鄉村中的現實情境、個體經驗和日?;顒?。一方面,從在地化的日常生活出發,新鄉賢們發揮實踐技能踴躍投身于鄉村,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網紅村干部”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原住民的返鄉實踐填補了鄉村的空心化狀態,以實際行動幫助家鄉擺脫落后貧窮的面貌。另一方面,從在地化的民俗儀式展演出發,村民的自我表達和自我書寫在鄉村空間中展開,生活方式、民風習俗、節慶文化以具身傳播的方式呈現,民間藝人身著傳統服飾表演踩高蹺、舞龍燈、走馬燈、打鐵花等民俗藝術。如和順許村國際藝術節吸引了當地村民與國外藝術家的互動參與,中國民俗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碰撞激活了許村社火節的傳統民族活動,失傳多年的“二鬼扳跌”“威風火官”“鐵梨花異彩”等民俗活動得以恢復傳承[19]。慶典儀式、廟會活動、民俗儀式通過場景布局、環境創設和視聽再現的方式開啟一場視覺盛宴,打造了“在場”體驗,構建了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的狂歡空間,創設了海外受眾的“東方想象”。

三、空間表征:中國鄉村空間構想

文化品質決定了文化的傳播力和競爭力,非遺文化、手工技藝、鄉風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明證。從文化、倫理、景觀、產業四個方面構想鄉村空間的意象,形塑國際受眾對中國鄉村“底蘊深厚、鄉風文明、藝術民居、民富村興”的認知圖式,以自然風光之美和人文歷史之魅增強中國鄉村的國際吸引力,傳統符號與現代元素交相輝映,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的鄉村形象交織于國際空間之中。

(一)文化之維:底蘊深厚的鄉村形象

中國以農立國。鄉土文化是根源性文化,鄉土社會形態是中華民族的原真形態,農耕底色是中華民族的厚重底色。從鄉土文化入手,深入探尋中華文化之根,充分把握中華文化之內核。厚重的非遺文化承載著古老的民族記憶,作為中華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鄉村空間,鄉村文化、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隱藏于鄉村的文化場域和風物人情之中。與城市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不同,偏遠的鄉村地區較少受到現代化工業的侵蝕,仍保留著手工作坊的形式,傳統工藝文化體現出濃厚的鄉土風情與地域特色,手藝人傳承著陶瓷、雕刻、蠟染、刺繡、剪紙、竹編、泥塑、彩繪、年畫等傳統手工技藝。云南鶴慶新華村以精湛的銀器鍛制技藝而聞名,其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文化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設計師,鶴慶銀匠打制的工藝品遠銷海外,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景德鎮的傳統制瓷手工藝體系吸引了歐洲、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駐村開工作室。陶瓷藝術家與當地的工匠合作,在鄉村空間中開展一場新的文化運動,激活和復興景德鎮本土的文化遺產,共同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審美要素相結合的陶藝文化發展模式[20]。

(二)倫理之維:鄉風文明的鄉村形象

鄉村不僅是具有地域屬性的物質空間和功能屬性的社會空間,也是承載了多重價值的倫理空間和文化空間。鄉村空間是一個包含道德觀念和倫理傳統的時空體系,除了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生產資料方面的差異,鄉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顯著區別也體現在深層的文化理念、自然經濟邏輯和社會關系的底層邏輯之中。對鄉村形象的考察需要從鄉村空間的物質性和文化性雙重維度展開。鄉土社會是一個依靠關系紐帶、差序格局和傳統倫理維系的熟人社會,傳統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規范構成了鄉村倫理的底層邏輯,倫理體系、道德規范、文化觀念深深地嵌入鄉村的人際網絡之中,演變為倫理體系和角色地位相對固定的鄉村秩序。孝老愛親、敬老尊賢、父慈子孝、鄉黨互助的倫理規范形塑著鄉村中的人際關系和鄉民的日常行動,鄉土關系、人情觀念和倫理規范編織于地緣性的鄉土社會之中,不僅是懸浮在鄉村空間之上的文化符號,更是具有重要的社會治理功能,對鄉村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通過表彰模范典型和先進人物激發村民向上向好意識和至善至美情懷,推進鄉風文明、民風淳樸、家風清正建設。

(三)景觀之維:藝術民居的鄉村形象

鄉村振興背景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建筑學家將宅院村落和鄉土民居作為創作空間,立足鄉村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文脈,遵循文化性、生態性與美學性原則,將藝術活動融入鄉村生活,共同探索鄉村民居的藝術化改造路徑。作為在地化的創作者,藝術家們結合村莊的地形特點、地域系統和整體形態,挖掘鄉村的文化標識、符號原型與價值內涵,將藝術智慧和美學思維用于鄉村的創意設計。村民需求被融入鄉村景觀的規劃之中,磚瓦房舍、生活生產空間被打造成藝術化的景觀空間。藝術家渠巖認為,藝術鄉建不再把鄉村當作被現代化否定的對象,而是肯定鄉村優秀傳統的文化價值,并使之與當今時代與生活相銜接。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藝術家表面上做一個活動、一個表演,或者美化幾個建筑、幾個外墻,而是用行動、理念和自己富有情感表達的溝通能力,來融合鄉村,慢慢使鄉村蘇醒[21]。渠巖反對脫離鄉土文化脈絡與主體訴求的“藝術鄉建”,在規劃和設計青田村之前,綜合考慮鄉村的整體環境,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實踐,對其開展了為時一年的社會調查,發掘了青田村的美學元素、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空間規劃和設計保留青田村原有的風格和神韻。左靖團隊將景邁山下的翁基寨作為民居景觀再造的起點,對傳統干欄式木結構的民居進行設計,在保持當地建筑結構并強化美學特色的同時,將其改造為展覽當地文化習俗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間。藝術家靳勒將石節子村打造成國內第一個鄉村美術館,每一戶居民院落都是一個美術館,村莊的山水、田園、植被、庭院、農具、日用品都是美術館的展品,自然風物與周邊景觀相互映襯,一村一景致,一戶一風景,藝術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村民在鄉村美術空間中藝術地生活著[22]。

(四)產業之維:民富村興的鄉村形象

產業興旺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發展鄉村產業才能強健鄉村筋骨,激活鄉村經濟。因地制宜地調整鄉村產業結構,以新科技新技術布局新產業新業態,延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增強鄉村產業的人才支撐,激發鄉村的“造血”機能。十八洞村的“山鄉巨變”是中國最鮮活的脫貧故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地發展獼猴桃、苗繡、山泉水等產業,返鄉大學生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直播帶貨和網絡營銷,電商助力優質農產品的精準銷售,幫助村民實現脫貧致富和持續增收。成都明月村引進陶藝、染織、民居等方面的藝術家作為新村民入駐鄉村,藝術家將藝術感與當地的茶、水果資源相結合,構筑了手工業、農業與旅游業良性循環的產業群,藝術與產業的融合改變了明月村的鄉村空間實踐[23]。

鄉村由農業生產為主導的單一生產模式,逐漸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多元發展轉變,將豐裕資源創造性地轉化為豐厚資產,美麗資源創新性地發展為美麗經濟,文化創意產業和生態旅游業提高了鄉村產業的聚合能力和經濟效益。自然研學、蔬果采摘、農耕體驗、怡情度假、康養旅游等新業態依村而生、伴村而興。余杭青山村探索農旅結合、文旅融合的鄉村旅游新形式,推出了自然教育、農耕文化、休閑露營等研學體驗活動,構建集旅游、休閑、觀光、住宿為一體的產業格局。鄉村由農業生產為主轉型為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并重,擦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底色,書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中國鄉村故事。

四、空間實踐:中國鄉村形象的國際傳播

(一)議題同構:尋求鄉村建設共識

共同議題是中國鄉村敘事和國際表達之間的重要黏合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嵌入國際社會關切的鄉村發展議題,尋求中國鄉村振興與全球鄉村發展議題的關聯性,尋找鄉村建設議題的最大公約數,與鄉村發展相關的鄉村脫貧、鄉村民主、鄉村生態、鄉村產業等議題進行同構。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到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中國由低層次生存型的脫貧攻堅轉向高層次發展型的鄉村振興,隨著中國鄉村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積累了豐富的鄉村建設經驗。將中國鄉村建設的經驗凝練為具有普適價值的鄉村建設模式,向國際推介中國鄉村的建設經驗和典型案例,服務全球鄉村發展事業,為推進全球鄉村建設提供借鑒。國際會議、國際論壇是探討全球鄉村建設的重要平臺,不同國家交流鄉村發展模式和治理經驗,建立合作機制和共享機制,在多元的鄉村社會中尋求共識,揆測鄉村的未來和發展前景,共同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自塑:建構鄉村話語體系

鄉村發展的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表征,實質上是鄉村治理能力及國際影響力的綜合表現。一直以來,鄉村發展的國際話語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西方國家刻意歪曲中國的鄉村形象,制造了“野蠻落后、偏遠閉塞、貧窮凋敝”的中國鄉村形象。長此以往,在西方抹黑言論的敘事框架下,中國鄉村的認知偏見和刻板印象被進一步固化。加強自塑對于破解西方媒介的報道框架、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大有裨益。面對新的國際輿論環境和話語生態,中國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西方輿論封鎖;以鄉村建設模式的國際適用性和解決鄉村困境的有效性提升中國鄉村的話語權;以鄉村建設的理念、道路和成就支撐鄉村話語體系的構建;以發展命運的共同性、發展模式的互通性、發展經驗的實用性提升鄉村問題的發聲能力和引導力水平。從西方話語壟斷的場域中實現突圍,贏得主動權并占據主導地位。中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效顯著,中國反貧事業樣本的十八洞村上線了“中國·十八洞”中英文網站,為全球的反貧減貧事業提供有益借鑒,《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指出,過去40年來,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近8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數近75%[24],鄉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建設的成就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三)分眾表達:貼近國外受眾需求

注重鄉村國際傳播語境,細分不同區域和圈層的受眾,采用精準傳播、分眾傳播、層級傳播等多樣化的傳播策略。針對美洲、歐洲、非洲、亞太等不同區域的鄉村發展特點,調整敘事角度,提供差異化的鄉村建設內容,做到“一國一策”和外外有別,精準觸達目標受眾,對接受眾需求。比如針對西方國家的精英階層,保留本真價值的中國鄉村對其較有吸引力,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促進了非功利性美感的生成,鄉間田園的“慢生活”展現了以文化舒適物為敘事表達的生活哲學[25],“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是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超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東方智慧”是對現代化弊端的揚棄,對于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接關系具有系統性的啟發意義。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全球多維貧困指數》(MPI)數據顯示,全球貧困狀況十分嚴峻,目前仍有 111個發展中國家的12億人口正生活在嚴重多維貧困中[26]。對于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來說,中國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村民實現了增收致富,過上了幸福生活,中國的脫貧致富、產業興旺、富民興村的鄉村振興故事對其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國通過“硬支持”與“軟助力”相結合,向第三世界國家傳授現代技術,分享實操經驗,贏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認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代表貝諾特·蒂埃里和馬泰奧·馬爾基西奧認為,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還通過中國政府資助建立的南南合作設施,在南方國家之間轉讓知識、技術和發展解決方案,非洲可以從中國的農村發展經驗中獲益良多[27]。

(四)借力他塑:喚起受眾情感體驗

“借嘴說話”和“借筒傳聲”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國際傳播方式[28]。旅居中國的外籍博主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外籍網紅和外籍留學生群體是溝通中外的重要橋梁。近年來,一些外籍博主嘗試以親身實踐的方式走進鄉村,深入鄉村生活,融入鄉村實踐,參與鄉村生產。包子(原名羅伯特·阿道夫)來自德國,熱衷于探索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以“第一視角”探究大山一隅的中國村莊和密林深處的民族部落,身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參加了水族端節、苗族鼓藏節、侗族婚禮,其親自擔任出鏡主持人,計劃走遍中國56個民族的原住地,用鏡頭為中國的56個民族拍攝村落影像,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節日民俗、風土民情和飲食文化。在華外籍博主親自參觀探訪中國村落,并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將家人和朋友帶入到“他者文化”的媒介交往中,以鏡頭敘事和自我獨白的方式將“他者文化”解碼為去語境化的真實生活體驗,外籍友人的“他者體驗”和“他者感知”促進了鄉村形象的“他塑”。共情在平臺化的世界傳播中充當了傳播介質的作用[29],外籍友人融通中外的跨文化敘事喚起了國外受眾超越空間的情感體驗,日常的敘事語態拉近了與受眾的情感距離,引領受眾從淺層認識轉為對中國鄉村魅力的深層理解。

(五)回歸人本:主體視角下的微觀敘事

聚焦鄉村微觀敘事,觸摸鄉村生活脈搏,把握鄉村空間生產邏輯。主流媒體自上而下的宏大敘事令人產生疏離之感,而民間媒體自下而上的微觀敘事給人親切之感,傳播主體明顯的“官方”痕跡會造成海外受眾對中國傳播內容的偏見[30]。與主流媒體的宏大敘事邏輯不同,微觀敘事于細微之處展現真實的生活圖景,透視鄉村生活肌理,喚醒日常生活經驗,凸顯鄉村主體價值,淡化了國際傳播的政治色彩,弱化了宣傳色彩,虛化了意識形態色彩,避免海外受眾由于意識形態因素對中國鄉村產生偏見和抵制。微觀敘事關注個體的在地化活動,非遺傳承人、工藝匠人、民間藝人、村干部等鄉村民眾不再是傳播的背景,而是自我書寫和自我表達的主體,實現了從“被動敘事”到“主動展演”的身份自覺,從“他者建構”到“自我言說”的角色自覺,通過微觀敘事和自我展演調動身體感知,身體語言傳達了主體意識,重建了鄉民的文化自信,喚醒了鄉民的文化自覺。微觀敘事從細微末節之中體驗耕桑漁牧與煙火芳茶的生活“質感”,展現了鄉村后臺平實質樸的生活圖景。值得注意的是,鄉村生活不應被過度美化,鄉村生活的客觀境況既非世外桃源,又非人間樂土,而是田園詩意與艱苦粗糲并存。

(六)影像書寫:賦能鄉村短視頻傳播

短視頻是國際受眾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是鄉村形象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形式。短視頻以“超域化”的特征跨越了時間與空間藩籬,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交織打破了以往鄉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溝通不暢的局面。經由短視頻平臺賦權,村民展開了鄉村實踐的美學表達,從“被動賦能”到“主動采納”,將地域符號、美學符號、文化符碼等“IP”符號嵌入到多元異質文化碰撞的媒介空間中?!靶罗r人”和“鄉村網紅”等鄉村自媒體人通過場景轉化、前后臺切換、敘事編排、角色調整對鄉村空間展開謀劃,衍生出新的視覺邏輯。李子柒將短視頻發布到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海外用戶通過短視頻看到了原生態的中國鄉村美景,短視頻中流露出的“慢生活”的生活方式為用戶帶來了舒適感與治愈感,獲得了大批海外的粉絲擁躉和喜愛。短視頻通過點贊、轉發、彈幕和評論構筑了海外空間與中國鄉村空間交互的虛擬空間,海內外用戶與短視頻的合謀重構了鄉村的空間秩序。短視頻具有微記錄片的功能和特性,立足真實的鄉村生活,探索將民間原生態的影像資源納入對外傳播體系中[31],提升海外受眾對中國鄉村的關注度,增強中國鄉村的曝光度和知名度,重構國際受眾對于中國鄉野生活的想象。

五、結 語

鄉村作為展現國家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重要空間,新型生產形式和生活樣態賦予了鄉村形象以新的時代內涵,需重新審視鄉村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民俗價值,保護和恢復鄉村的自然系統和文化脈絡,關照鄉村中的自然景觀、建筑風貌、民俗文化和遺產留存。立足空間維度探討國際傳播的實踐轉向,空間界畫、空間守護、空間展演的多重型構與文化鄉村、倫理鄉村、景觀鄉村、產業鄉村的多重形象交織,共同勾勒出中國鄉村的新圖景。但是目前鄉村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教育醫療水平落后、青年人才缺乏等多重困境,城鄉差距拉大、鄉村發展滯后、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存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激發了中國鄉村的發展潛能,慢慢蘇醒的中國鄉村逐漸走進國際視野,鄉村形象的對外傳播開啟了國際傳播的新視域,重新刻畫國際社會對中國鄉村的地方性想象,生成、淬煉和再塑中國鄉村的國際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鄉村的國際傳播應進一步關注鄉村的發展現狀、村民的在地經驗和村莊的文化肌理,同時考慮不同鄉村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文化習俗的異質性和發展階段的層次性,呈現出動態變化的中國鄉村形象,讓世界看見真實的中國鄉村。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特色鄉村,讓世界聽見中國鄉村的聲音,逐步改變國際受眾對中國鄉村形象的刻板認知。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2021-06-01)[2022-07-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政策解讀[EB/OL].(2022-04-07)[2022-07-17].http://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204/t20220406_932315.html.

[3] 趙鑫,林茜.中國國家形象影像作品的編創策略及其對影視編輯的啟示——以北京申奧片、上海申博片和國家形象宣傳片角度篇為例[J].中國編輯,2011(02):46-49.

[4] 胡建秋.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辦與國家形象建構[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1-6.

[5] 費雯儷,童兵.“海派時尚文化”的媒介鏡像:上海城市形象對外傳播的優化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9):28-33.

[6] 郭可,陳悅,杜妍.全球城市形象傳播的生成機制及理論闡釋——以上海城市形象為例[J].新聞大學,2018(06):1-8.

[7] 邵云.國際社交媒體中的城市形象傳播效果研究——基于北京市政府在Facebook平臺官方賬號的實例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0(11):89-96.

[8] 馬詩遠,鄭承軍.新信息環境下海外社交媒體中的北京形象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7):150-157.

[9] 唐磊.深圳國際城市形象:域外“專家意見”與“大眾感知”[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41-49.

[10] ?Pew Research Center.Americans Are Less Likely Than Before COVID-19 To Want to Live in Cities, More Likely to Prefer Suburbs[EB/OL].(2021-12-16)[2022-07-17].https://www.pewresearch.org/social-trends/2021/12/16/americans-are-less-likely-than-before-covid-19-to-want-to-live-in-cities-more-likely-to-prefer-suburbs/.

[11] European Commission.A Long-term Vision for the EUs Rural Areas[EB/OL].(2021-12-20)[2022-07-17].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new-push-european-democracy/long-term-vision-rural-areas_en#relatedlinks.

[12]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EB/OL].(2021-04-29)[2022-11-22].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4/8777a961929c4757935ed2826ba967fd.shtml.

[13] 蘭永海,董筱丹,溫鐵軍.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及政策建議[J].中國經濟報告,2013(03):85-89.

[14] 趙月枝.講好鄉村中國的故事[J].國際傳播,2016(02):21-33.

[15] 藝術栗子.鄉建百余年,我們與鄉村的距離還有多遠[EB/OL].(2021-08-14)[2022-1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082188815440953&wfr=spider&for=pc.

[16]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劉懷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7] 陳加晉,盧勇,李立.美學發現與價值重塑:農業文化遺產的審美轉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5):137-144.

[18] 潘可禮.亨利·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3-20.

[19] 中農大農業規劃設計院.藝術振興鄉村:藝術傳承古今吸引內外游客——許村國際藝術文化節[EB/OL].(2022-08-23)[2022-1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841488134553777&wfr=spider&for=pc.

[20]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J].藝術市場,2021(11):64-67.

[21] 渠巖.藝術鄉建:中國鄉村建設的第三條路徑[J].民族藝術,2020(03):14-19.

[22] 張玉梅.鄉村振興與藝術實踐: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三個樣本[EB/OL].(2019-04-15)[2022-11-22].http://art.people.com.cn/n1/2019/0415/c226026-31030249.html.

[23] 方李莉,向麗.中國藝術鄉建的實踐與未來:與方李莉的對話[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04):118-125.

[24] 新華社新媒體.研究報告:中國減貧成就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經驗借鑒[EB/OL].(2022-03-31)[2022-11-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04835411745475&wfr=spider&for=pc.

[25] 齊驥,特里·N.克拉克,亓冉.雙循環格局下“全球-地方”互動的鄉村文化振興[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72-81.

[2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22 Glob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EB/OL].(2022-10-17)[2022-11-22].https://hdr.undp.org/content/2022-global-multidimensional-poverty-index-mpi#/indicies/MPI.

[27] ?高喬.海外點贊鄉村振興的中國經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8-29(10).

[28] ?;矍?,丁韜文.論中國脫貧攻堅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敘事邏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3):99-107.

[29] 馬龍,李虹.論共情在“轉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2):77-83.

[30] 劉俊.論融媒時代中國影視國際傳播力提升的十個創新理念[J].東岳論叢,2020,41(09):87-96.

[31] 陳一.論李子柒視頻國際傳播中的勞動美學[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8):70-73.

An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Image 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ath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A Long,YANG Lil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Rural image is a subsystem of national image,and an important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national image.However,in the pas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ostly started from the urban perspective,and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ocusing on rural space.The practice of glob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ve shifted the spotlight from the city to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Lefebvres spatial production theory,this paper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real space,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concep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spatial practice.The rural space carries natural landscape,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subject practice.The rural space reality is perceiv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gener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inheritance of 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subject life practice”.It represents the rural space from four aspects:culture,ethics,landscape and industry,and constructs the cognitive schema of the international audience for the Chinese rural areas of “profound deposits,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landscape residences,peoples prosperity and prosperity”.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Chinas rural image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eking the consensus of rural construction,constructing the rural discourse system,meeting the needs of foreign audiences,arousing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experience,micro nar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ody,enabl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rural short videos and so 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national imag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rural image;space

(責任編輯:王倩)

猜你喜歡
國家形象國際傳播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試論中國主流媒體重大事件報道的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全面從嚴治黨為中國國家形象“加分”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