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紅色資源融入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與路徑研究

2023-09-30 15:14常曉霞
遼寧教育·管理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紅色資源路徑研究時代價值

編者按: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姑涝袷窃趹馉幹心Y而成的崇高精神的集合,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丹東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出過巨大犧牲和貢獻,被贊譽為“英雄城市”。丹東擁有抗美援朝戰爭遺址100多處,擁有全國唯一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在發揚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方面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近年來,丹東市以“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為抓手,打通學段壁壘,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真正做到了“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引領中小學生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發中小學生的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堅定其做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接班人的信念。

摘要:多年來,丹東市堅持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開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走訪紅色足跡、講述紅色故事、朗誦紅色家書等一系列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活動,推動紅色文化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融合和創新,形成序列化和系統化的育人體系。

關鍵詞:紅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價值;路徑研究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偉大精神財富,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边|寧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遼寧地區領導人民和人民軍隊經過長期斗爭后留存下來的寶貴財富,體現了偉大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和發展遼寧紅色文化,就是要把遼寧的紅色資源利用好、把遼寧的紅色基因傳承好。因此,推動遼寧紅色文化的發展,提升遼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展現遼寧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姑涝稣鞯氐牡|,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前沿陣地,其資源有獨特的價值。

一、丹東地方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現狀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苯陙?,丹東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利用豐富且深厚的抗美援朝紅色資源,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勵師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力量,奮力譜寫丹東教育振興發展新篇章。

丹東市依托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地。河口斷橋、馬市過江遺址、鴨綠江斷橋、東港沿海碉堡群、四道溝空軍指揮所、四道溝空軍醫院、五龍背榮軍醫院等遺址遺跡和抗美援朝紀念館遙相呼應,形成以抗美援朝紀念館為龍頭、以沿江遺址為紐帶的紅色文化體系。同時,丹東市打造志愿軍文化廣場、志愿軍主題雕塑公園、抗美援朝主題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等紅色景觀,豐富人文內涵。

丹東市深挖地域紅色基因特色,把紅色資源用好、用活,全面摸排、整理、形成《丹東市抗美援朝戰爭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名錄》,制作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標志銘牌,制定管理辦法,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目前,丹東市正在對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進行考察、調研、核實,認真做好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

二、丹東地方紅色資源的價值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币虼?,將紅色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能夠更好地引領與把握學校教育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和文化趨向,進一步夯實理想信念之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在安東(今丹東市)留下來的遺址遺跡,在國內各城市里是最多的,如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安東馬市公路便橋、燕窩鐵路便橋、鴨綠江斷橋等,已經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里,成為國家極為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符號??姑涝瘧馉幐侵袊伯a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的偉大勝利。

坐落在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丹東市重要的城市名片,也是區域重要的紅色資源。丹東市依托抗美援朝紀念館,講好抗美援朝故事,傳承好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一是打造全國唯一的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黨校、史志、黨史研究部門和專家教授,深入挖掘、總結、研究史實資料及其精神內涵,研發精品課程體系,將抗美援朝紅色資源轉化為“本土教材”、讓抗美援朝精神內涵走進培訓課堂,使之成為立足本土、面向全國的綜合性紅色教育基地;二是進一步整合抗美援朝歷史專家、黨校教員、民間講解員的力量,講好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助推抗美援朝精神進學?;顒?,充分發揮抗美援朝遺址遺跡的教育警示作用,使其真正成為廣大干部群眾與青少年踐行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平臺。

(二)增強民族自信的重要切口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不可磨滅的、與時俱進的,具有穿越時空、催人奮進的永恒力量。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民奮勇向前。因此,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學校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師生的民族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三)傳承紅色基因的鮮活平臺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信念、奮發有為、勇攀高峰,而與之相關的紅色資源是最鮮活、最珍貴的黨史教材,為中華民族實現最為偉大的社會變革奠定文化基礎、厚積文化底蘊。2023年以來,丹東市各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充分發揮黨史資源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保護和利用抗美援朝紅色資源,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并將其作為少年兒童了解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平臺。

三、丹東紅色資源融入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

丹東市以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為抓手,構建和完善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課程和研訓兩個體系,融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思政教育資源,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和紅色資源教育四個環節,全力推進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丹東市確定1個區、6所市直中小學校、2所縣區學校和1所幼兒園為大中小幼思政建設一體化試點地區和學校。按照“學前講抗美援朝人物、小學講抗美援朝故事、初中講抗美援朝歷史、高中講抗美援朝精神、大學講抗美援朝戰爭體現的責任與擔當”的思路,在遼寧省委教育工委、遼寧教育學院的領導和指導下,試點先行,探索、積累、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以點連成線,以線鋪成面,在全市逐步推開。

(一)整合資源,深挖精神內涵

根據遼寧省委教育工委提出的“項目研究+多維實踐+特色打造”模式,丹東市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結合實際,丹東市充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講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大文章”“大精神”,并以抗美援朝精神促進學生鑄牢愛國主義信念,傳承紅色基因;上好本土紅色資源的“大思政課”,進一步拓寬課程的實踐場域,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有機融合,將思政課建設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陣地,讓地方紅色資源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丹東市力求落實思政課程,力爭強化課程思政,將本土紅色資源與課程思政育人多途徑、多方式融為一體。各中小學依據課程標準及相關教材,創編思政課程,從不同學科的課程特點出發,把紅色文化資源寓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過程之中,在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同時,丹東市著力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課程教學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愛國主義教育規律,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打造主題經典課程,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實效性。

(二)立足課堂,打造經典思政課堂

作為丹東市試點區,振興區運用多種手段打造經典思政課堂,推動紅色文化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同時,以區域學校的成功實踐案例為典型經驗,以點帶面,帶動區域其他學校利用紅色文化打造經典思政課堂。

1.夯實四級思政課程研發

區域充分利用抗美援朝遺址遺跡“活教材”(本土紅色資源這本“活教材”)、市本(丹東市教育局印發的《抗美援朝主題教學資源(試用本)》)、區本(《致敬最可愛的人(試用本)》等)、校本(各校自主研發)四級課程,進行課程研發,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合,將“英雄城市、英雄故事、英雄精神”形成序列教材,讓每個課程都能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力量。

2.強化師資力量,開展思政課教師業務大練兵活動

丹東市振興區成立“思政教育研發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引領各校深入學習、領悟“遼寧省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精神內涵,引領全區各中小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踐行“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理念與推進思政教育?!爸行摹币浴熬哿φn堂、鑄魂育人”為總基調,挖掘思政學科教育素養和學科思政內涵,開展全區思政教育中小學一體化建設工作;以提高區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為目的,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育人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堅持以活動為引領,加強高素質創新型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全力打造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提高思政課教師課堂創新意識,不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創新思政學科建設和學科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筑育人大格局,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擔當和使命,全面提高思政課教育水平和質量,不斷促進區域內學校思政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

3.充分發揮“行走的思政課”“微德育講師團”的育人功能

振興區聘請來自社會各界的精英志愿者為“微德育講師團”講師,力爭讓“行走的思政課”走遍振興區城鄉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以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微探索”,搭建起協同共育的“微平臺”,為區屬學校提供“微機會”,實現“微德育”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三)拓寬渠道,根植紅色基因

1.開展黨史宣傳教育活動

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丹東市中小學推出了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河口斷橋、志愿軍公園“一館兩橋一園”實地研學線路,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激勵更多黨員、學生銘記英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例如,丹東市充分利用鴨綠江斷橋這一紅色資源,通過播放歷史影像資料、革命歌曲,以及充實志愿者講解員隊伍,拓寬線上宣傳渠道,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資源,讓紅色歷史深植廣大少年兒童心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2.加強“一師一案”“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設

丹東市各校將思政教育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設紅色文化資源教育課程、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等方式,創建紅色品牌學校。以山上小學和抗美援朝紀念館為例,通過研究、溝通、打磨、梳理,雙方進行館校合作,最終提煉出“映山紅·館校聯動育新人”實踐操作體系,形成抗美援朝紀念館和山上小學館校共育“映山紅”德育品牌,推動中小學校與抗美援朝紀念館進行館校共育,形成中小學校邀請展館講解員進校園、中小學生進展館這一新的館校聯動育人模式。

3.開展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系列活動

丹東市各中小學校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和活動載體,通過詩歌朗誦、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開展紅色思政教育,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育效果;各中小學校結合重大節假日,開展紅星遺址研學游、紅色影視進校園、紅歌嘹亮等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各中小學校帶領學生深入抗美援朝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紅色研學實踐活動,通過紅色教育專題講座、清掃革命烈士紀念碑、詩朗誦、答題闖關等拓展活動,豐富學生校外活動內容,使紅色教育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富有成效。

(四)借助新媒體技術,以線上的形式助力思政教學

丹東市運用新媒體以及“微展覽、微課堂、微訪談、微視頻”等傳播方式,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景式、延伸式展示,切實增強師生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性體驗,持續提升影響力;引導師生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特點,通過網絡育人模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度宣傳,對具有丹東特質的紅色文化符號和基因進行創新與融合,構思新的紅色文化建設發展思路,提升少年兒童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興趣,使丹東紅色文化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文化品牌。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色教育、傳好紅色基因,既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也是弘揚愛國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凝聚表達,更是展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紅色內核。實踐證明,利用好抗美援朝資源,進一步將其融入學校黨課、團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社會實踐課等育人課程,對于中小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筑牢愛國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霞.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趙月枝,沙垚.地方紅色文化的當代意義[J].紅旗文稿,2019(20).

[3]李尚華.“四史”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18).

[4]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5]田維亮.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10).

(責任編輯:趙春艷)

作者簡介:常曉霞,丹東市振興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紅色資源路徑研究時代價值
革命紀念館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
有效發揮紅色教育基地作用開展兵團組工干部黨性教育
哈爾濱新區對外開放路徑研究
大學生黨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問題及培育路徑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時代價值、核心思想與哲學意蘊
論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正義觀及其時代價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探析
法治中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近代上海的“紅色資源”為何豐富
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