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何以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基于綜合育人的視角

2023-10-02 15:09童宏亮
池州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美的勞動教育

童宏亮

(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4)

作為勞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鮮明地提出,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1]。迄今,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一個不言自明的論斷,在卷帙浩繁的學術研究中被視為一種公設,也不乏一些學者嘗試對其進行專門的論述,但鮮有系統的、比較深入的解剖。換言之,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背后邏輯是什么?基于此,從綜合育人視角出發探索勞動教育何以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期為勞動教育的展開以及勞動育人功能的發揮提供參考。

1 以勞樹德:“涵養”與“引領”

勞動教育具有樹德的功能,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勞動能涵養道德;另一方面,勞動能引領道德。究其原因,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有兩種用途:作為“通過勞動”的教育的基本路徑與作為“關于勞動”的教育的重要內容[2]。這樣,前者主要通過勞動涵養學生的道德,諸如體驗勞動的艱辛,淬煉學生的品格;后者主要以勞動精神引領學生的道德,諸如學習袁隆平院士的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勞動精神。

通過勞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從而培養學生珍惜糧食的品質;通過勞動,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真諦,從而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的習慣;通過勞動,能夠讓學生領悟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生切實行動的意識。對此,學者班建武將勞動教育的樹德功能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勞動塑造個人的品格;其二,勞動淬煉個體的職業道德;其三,勞動促進社會的公德[3]122-123。所以,他直接宣稱:“勞動是道德的前提”[3]122。這與古希臘歐里庇得斯的名言“美德在勞動中產生”[4]所詮釋的意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實,勞動與道德自古以來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古希臘的柏拉圖直接把勞動分工視為實現正義美德的必要因素。他認為,好城邦的公民應具備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四種美德,進而實現至善[5]140。事實上,城邦通常是由統治者、護衛者以及生產者三種類型的人共同組成,而他們的靈魂分別對應理性、激情和欲望[5]153。依據柏拉圖的思想,統治者、護衛者以及生產者都需要為了城邦的正義而付出自己的勞動,其中,統治者負責治理城邦,護衛者負責守護城邦、生產者負責生產事宜,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各安其位,這樣,才會實現正義[6]145。衣缽相承、薪火相傳,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也支持勞動能夠對美德有所作為。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宣稱:“完滿的善應該是自足的,它并不是指人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而是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等,因為人在本性上是社會性的?!盵7]從中可知,亞里士多德把自給自足視為至善的基本途徑。事實上,自給自足必須有賴于城邦公民的勞動,因為勞動乃是自給自足的最基本的途徑。在這個意義上,勞動無疑成了至善的基本實現途徑。無獨有偶,早在我國的奴隸制社會就有勞動與道德關系的相關論述?!墩撜Z·為政》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誠然,君王治理政事主要憑借的是腦力勞動,這非常契合孟子的“勞心者治人”的思想,但這也表明了當時的腦力勞動要以“徳”為圭臬。直至近代,國外代表者有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以及國內代表者有陶行知、黃炎培等教育家,他們都或多或少闡述過勞動教育與道德的關系。例如,黃炎培認為,勞動生產能夠促進職業道德教育[6]145。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勞動教育和立德樹人的關系如下:一是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基本方式;二是立德樹人以勞動教育為載體;三是,勞動教育促進思政教育實踐探索[6]152-153。

除此之外,“關于勞動”的教育中勞動的作用亦不能忽略。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勞動教育才能取得與其他各育“并舉”的地位,否則,勞動教育只能作為其他各育的手段而存在?!瓣P于勞動”的教育的內容包括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精神等方面。在這些內容當中,唯有勞動精神對學生的道德具有正向的引領功能,而勞動觀、勞動態度等還起著負向的調節作用,因為勞動精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美好品質,是褒義詞,而勞動觀、勞動態度是中性詞,既有正確的勞動觀、積極的勞動態度,又有錯誤的勞動觀、消極的勞動態度?;诹暯娇倳浀南嚓P論述,狹義的勞動精神的基本意蘊至少包括“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8]四大方面。具體來說,“崇尚勞動”是指樹立一種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諸如“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的勞動理念;“熱愛勞動”是指培養良好的勞動情感,進而發揮主體從事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辛勤勞動”是指勞動過程中所付出的汗水與心血,亦是勞動者從事勞動的一種基本的勞動態度;“誠實勞動”是指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地進行勞動,這是從高尚品德層面對勞動提出的要求??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包含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良好的勞動情感、積極的勞動態度以及高尚的勞動品德。顯然,這些具化的勞動精神對學生的道德都會產生正向的引領作用。廣義的勞動精神還應將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囊括其中。勞模精神是勞動精神的最高境界,工匠精神則是勞動精神的時代升級版[9]。它們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對學生道德發展有著積極的引領作用。

2 以勞增智:“訓練”與“積累”

此處“訓練”類似于“形式訓練說”中的訓練,旨在通過豐富的訓練促進主體各種官能的發展,但它卻把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放在次要的位置?!胺e累”重在掌握知識與技能,強調積累重要性。勞動具有增智功能,一方面,勞動能夠訓練人的大腦,促進大腦的發育,從而使人變得更加聰慧;另一方面,勞動能夠增長人的知識與技能,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來拓展人的認知。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人之所以比動物聰明高級,是因為勞動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恩格斯曾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這樣描述勞動的功能:“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盵10]由此可見,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勞動對人的大腦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有學者曾對勞動與增長才智的關系進行了如下概括:一方面,勞動實踐是促進智力發展的手段,具體細化為“后天智力發展源于勞動實踐”“在勞動中學”“在勞動中創造”的論點;另一方面,智力在勞動實踐中檢驗,具體包括“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知識要到實踐中檢驗”“勞動內化個體知識促進智力發展”三方面[6]153-155。不難發現,該觀點比較全面且辯證地分析了勞動與智力的關系,具有很強的解釋性,但不足的地方是,觀點的系統性有待增強?;诖?,勞動與智力的關系應該以“演化論”為主線,分別從自然演進與社會演進的角度來看勞動與智力、知識與技能的關系。其背后的依據是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1981)對智育的界定,即“智育包括發展智力與掌握知識技能這兩個重要方面”[11]。若借用卡特爾(Cattell,1963)關于智力的分類來理解,發展智力類似于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在青少年之前總體上呈現逐年正向增長的趨勢,然后在30歲左右達到頂峰,隨后便逐漸衰退,而掌握知識與技能類似于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在人的一生中都保持增長的趨勢。

有學者試圖解釋了勞動促進人的大腦發育的內在邏輯:一是,體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呼吸功能,提高了人體的氧利用率,進而為大腦供氧創造了充分的條件;二是,體力勞動能增強消化功能,有利于人體從攝入的淀粉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血糖,提高血液中血糖的比例,以便供應大腦發育所需要的養料[3]123。另外,大腦的發展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律,從專業術語層面來講,也就是“神經可塑性”原理。那么何謂用進廢退?學者趙炬明結合Knuesel I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大腦神經系統發展時間所蘊含的規律,認為有需要和經常性的活動,大腦都會構建出相應神經環路,并通過突觸修剪和髓鞘化來提高其速度和效益;反之,既不會建構出神經回路,又不會通過突觸修剪和髓鞘化來強化,如此一來,原先建立起來的神經回路便會因此而被弱化,乃至消解[12]。就此而言,勞動作為一種對象化活動,勢必會建構出主體的神經回路,并且,能夠通過突觸修剪和髓鞘化提升大腦的速度與效益,從而推動大腦的演進。

從社會演進的角度來看,勞動有利于幫助個體掌握知識與技能。任何知識與技能都不會憑空而來,它必須依賴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因為實踐是知識與技能產生的重要源泉??v觀整個人類發展史,勞動在改造物質世界、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知識與理論以及新的技能與方法。例如,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頂著酷暑、冒著嚴寒在田間地頭長期勞動,才掌握雜交水稻培育的知識與方法。勞動除了幫助個體發現、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之外,還可以使個體把習得的知識與經驗運用到具體的勞動實踐中,從而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地內化、深化、完善、拓展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尤其是當個體所掌握的知識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時,就需要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地觀察、分析、比較,從而尋找到適合實際情況的解決問題的知識與理論。例如,教育家陶行知把他的老師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卻無法解決當時中國的教育難題,于是,他結合國內的教育實際,通過長期的教學勞動實踐,最終把教育生活理論“翻了半個跟頭”,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理論”。

3 以勞強體:“孕育”“磨礪”與“疊合”

勞動孕育了體育。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衍。在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需要通過狩獵、捕魚、采集等勞動來獲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其中,狩獵需要追擊野獸并與其相搏斗的能力,捕魚需要在水中靈活捕捉的技巧與能力,采集水果需要跳躍與攀爬的能力。此外,野外逃生也需要跑、跳躍、攀爬等方面的能力。正是因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以體育應運而生。因為人類最早有關體育活動的記載,便是通過狩獵、游戲等活動時留存的巖石畫像。還有,武術的發展史也佐證了這一點。有學者指出,我國武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以及在自然條件下人們通過狩獵和部落之間的戰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很重要的體育項目[13]。不難發現,人類的祖先為了提高勞動效率以及更好地抵御野獸侵襲,在反復的實踐中終于意識到強健體魄的重要價值,同時,在謀生的過程中也自發地或自覺地鍛造了體魄與習得了生存的相關技能。誠如馬克思所言,由于勞動要求實際動手和自由活動,也就像在農業中那樣,這個過程同時就是身體鍛煉[14]。難怪乎,勞動實踐會成為體育生活化在萌芽階段的核心要素[15]。所以學界普遍認為,在體育起源的重要影響因素中,生產勞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6]。

勞動對體育教育也有著積極的磨礪作用。誠然,“過勞死”的現象屢屢見諸報端,反映了過度勞動給人的身體帶來了無盡的傷害,但這并不意味著勞動不具有“強體”的功能。從根本上講,勞動本身就具有雙重性:既能體現人的價值以及確認人的類本質,進而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又會對人的身心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17]。所以,勞動的強體功能的發揮意味著個體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應該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的負荷。倘若不是力所能及,勞動量、勞動強度、勞動時間超出了個體的承受范圍,那么,將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倘若沒有一定的勞動負荷,那么,勞動的強體功能將會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從事科學、合理、適當的勞動實踐既有助于個體肌肉力量與耐力的增強,又能促進新陳代謝與心肺功能的優化,還會對關節的靈敏程度以及肌肉的運動效率有所裨益,從而從整體上增強人的體質。有研究表明,勞動能預防感冒、使人耳聰目明、調節睡眠、降血脂、助消化,為人的長壽奠定了堅實的體質基礎[18]。

另外,勞動與體育在增強體質上存在功能的疊合。這種“疊合”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它對體育不能關照的地方起著一定的補充作用,另一方面,正是這種功能,在某些時候,部分體育可能會被體力勞動所替代。有學者指出,勞動不僅能促進個體的身體健康,還能促進體育教育生活化[6]145。時下,體育教育的專業化程度日益提升,一方面,有利于增強體育教育的育人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純專業化的體育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脫離大眾日常生活的危機,最終卻成了少數專業人員的事情。由于體力勞動與體育運動均是主體通過肢體的動作而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有理性的實踐活動,加之,體力勞動又是生產與生活的基本形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體力勞動能夠幫助體育教育避免走向純專業的誤區。

盡管體力勞動與體育運動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諸如目的不同,前者側重于創造經濟價值,后者旨在增強人的體質,但是,它們在客觀上都具有強體的功能,并且,兩者的動作基礎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換言之,當下不少體育運動的基本動作都能夠在體力勞動的基本動作中找到對應的原型。例如,以速度和耐力為基礎的田徑運動在人類始祖狩獵勞動中能找到原型(追、趕等),以技擊性為基本特性的武術運動在人類與野獸搏斗的過程中也能找到原型(踢、摔、推等)?;诖?,有學者認為,由于體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鍛煉身體的某個部位,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類似的體力勞動能代替相應的體育運動[19]。特別指出,這種替代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替代品”關系,因為兩者之間亦存在某種意義上的“互補品”關系。事實上,長期久坐辦公室的白領,偶爾到球館打球與偶爾到郊外挑水、種菜對身體起到的鍛煉作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4 以勞育美:“知美”“審美”與“創美”

勞動作為主體對象化的活動,本身就蘊含了深刻的美學意蘊。勞動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獲得美感以及審美能力,還能使人在勞動中享受美、創造美、傳遞美。對此,我國著名美學研究專家蔣冰海(2000)認為,只有憑借勞動才能創造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進而豐富人的主觀感覺以及肯定人的本質力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勞動是最偉大的美育”的觀點[20]204。

在勞動中知美。眾所周知,美是抽象的,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審美因人而異,“情人眼中出西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看法與態度,于是,就產生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審美體驗。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應該有審美的自由。問題在于,人們通常都有自己的審美觀,但他們的審美觀卻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齊、好壞并存。對此,蔣冰海明確指出,民眾的審美觀有的高尚,有的低下;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有的自覺,有的不自覺[20]63。所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之至關重要。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亦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而能夠在勞動中找見美的意蘊。就此而言,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既可以決定個體的審美體驗,又可以作為判斷美丑的重要標準。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對比思考創造的少女和懶惰度日的少女,認為前者之美遠比后者瑰麗、深刻,強調美的大敵來自游手好閑,并提出了“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勞動”的觀點[21]。我國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即“頭上梳得光,臉上搽得香,只因不勞動,人人說他臟”,也表達了類似的道理。由此可知,主體對待勞動的看法、態度與對待美的看法、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依此,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均是美的具化與外顯。

在勞動中審美。勞動本身天然含有極其豐富的美的因子。古詩歌中所呈現的勞動美便是重要的佐證。例如,漢代樂府詩中《隴西行》勾勒了一幅“健婦主門戶”的場景,借助于女主人在家庭勞動中迎客、待客、送客的表現來展示她的美,“好婦出迎客,顏色正敷愉……促令辦粗飯,慎莫使稽留……廢禮送客出,盈盈府中趨”[22]。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而勞動恰好為發現美提供了一扇窗口,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勞動最美麗”,若無勞動,人們將會錯失許多本該享有的生活之美。這種“審美”至少有雙重意涵:一是審勞動本體美。這是勞動的自身之美,是勞動派生美的基礎。前文主要篇幅皆是論述于此,其中,“健婦”之美正是建立在“主門戶”勞動的基礎上。二是審勞動的派生美。如果說,勞動的本體美是直接的、自然的,具有賞心悅目、陶冶情操的功能,那么,勞動的派生美則是間接的、社會的,具有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的作用。由于人的勞動是一種合目的、合規律的社會實踐活動,人在勞動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進而不斷解放自我、發展自我,而“美的尺度就是人的自由的尺度和人的解放的尺度……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完滿的體現”[23],在這個意義上,勞動與美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勞動的過程就是勞動者審美的過程。

在勞動中創美。學者檀傳寶在《你不全知道的勞動世界》中通過研究洛陽橋與港珠澳大橋,發現了一個問題:既然橋梁的價值在于讓人們跨越自然的障礙,那么為什么費心費力地在上面雕龍畫鳳?他認為,人類在進行物質生產時,不僅注重實用價值,同時也強調審美價值[24]。究其原因,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美為重要的價值導向。所以,馬克思說:“人是按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盵25]這也就意味著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財富,必然蘊含著通過勞動創造了美??傮w而言,這種美大抵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注重生活實用性的物質美,諸如建筑、公路、橋梁等;另一種是強調精神享用性的藝術美,諸如音樂、舞蹈、詩歌等。需要指出,勞動在創造美的事物的同時,有可能會給自然與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傷害,甚至是以犧牲自然與社會為前提,諸如通過勞動生產出來的皮草雖然靚麗,卻是以動物的生命為代價。所以,人們在勞動創造美的同時若能夠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底線,便是勞動創造的心靈美。

5 結語

時下,我國教育界之所以能夠掀起一陣關于“勞動教育熱”的浪潮,且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因是,勞動教育本身具有綜合育人的功能。具體而言,以勞樹德重在發揮勞動的“涵養”與“引領”功能,以勞增智重在發揮勞動的“訓練”與“積累”功能,以勞強體重在發揮勞動的“孕育”“磨礪”與“疊合”功能,以勞育美重在發揮勞動的“知美”“審美”與“創美”功能。當然,勞動教育本身也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勞動教育概念的界定則為探索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提供一個有效切入口,因為概念通常指稱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在已有研究的諸多定義中,學者檀傳寶有關勞動教育概念的界定具有極強的凝練性與合理性。他在《勞動教育論要》一書中,首先通過比較勞動、實踐、活動的一般含義與教育意涵,并分析勞動精神、勞動價值、勞動素養的基本意蘊,然后才勾勒出勞動教育的定義:“勞動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等)、養成良好勞動素養(形成勞動習慣、有一定勞動知識與技能等)為目的的教育活動”[26]。這也就意味著,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是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鑒于此,教育者既要在明晰勞動教育綜合育人的內在邏輯基礎上,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以及育美的育人價值,又要不斷強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唯有如此,勞動教育才能真正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歡
美的勞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題解教育『三問』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熱愛勞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