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

2023-10-02 15:09胥昕延余欣欣
池州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胥昕延,余欣欣,楊 湛

(廣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

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 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被正式寫入黨的章程中,2020 年九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這是我們黨在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民族學說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和創新,突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其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讓各族人民的精神凝聚,團結奮進,根據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具體情況,在空間上、文化、經濟、社會和心理學中做到全方面的嵌套和融入。由此可見,對民族心理的探索一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必將為其指明一條有效可行的新路徑。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和繼承,最終形成共同的基本生活態度、情感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增強民族自身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認同和國家認同,需要心理學承擔歷史使命,抓住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重要心理因素,并且構筑起共有的民族心理基礎。同時引導各民族在心理意識部分實現真正的平等、團結、和諧和互助,鞏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建立起來的新型民族關系。

1 民族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

1.1 鞏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礎

馬克思民族理論認為,在民族形成、生存與發展中,對之影響巨大且作用恒久的是統稱為“民族性格”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對馬克思民族理論不斷繼承和發展基礎上,將民族特征總結為語言、地域、社會生活以及民族心理。而一個民族正是建立在這四個基本特征之上的歷史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至今始終堅持貫徹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基礎來處理民族問題,并始終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理論體系。毛澤東提出以實現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和與國外各民族的聯合兩個理論維度,豐富和發展了民族理論;鄧小平始終堅持用體制保證國家統一,注重縮小民族區域發展的差異,維護各族人民的基本權益;江澤民繼承和發展,提出了“三個離不開”思想。胡錦濤在民族工作中強調,推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繁榮。這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厘清了我國少數民族問題的脈絡,為處理民族工作奠定了基線。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民族平等推進民族團結,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維護民族平等提供了實踐指導。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提出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述,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團結,在民族治理的實踐中,堅持從各民族具體實際出發,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民族理論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立足于解決民族問題傳統、在正確把握時代發展局勢的基礎上提出的原創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做出的補充、豐富和發展。

1.2 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

民族心理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既對心理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提出挑戰,又豐富了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民族文化和心理理論強調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形成發展中最穩定、最核心的因素,對加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需要不斷創新民族認同與民族融合的方法,挖掘心理學視角下民族交融的新資源、新方法,這些資源又進一步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目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各民族增強民族心理自覺、培養更高層次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責任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孕育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它也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促進個人成長等方面的內涵。不斷挖掘中華各民族的同一性與交互性,增強各族人民的心理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性意識,共同體意識的鑄牢結合民族心理來開展,有利于在傳統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之上打開新思路,探尋新目標。

從個人“認知”向群體“共知”的轉變,這是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和開端,了解其中的心理機制有利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路徑進行討論。從中華各民族的共同點出發,自上而下,從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再到個體習慣,總結歸納出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般性認知因素;自下而上,重視各民族發展的心理影響因素,著眼于各民族交往,并且構筑起的共有的民族心理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扎根生長。引導各民族在身份認同、心理意識等部分實現真正的平等、團結、和諧和互助,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

1.3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實踐方向

結合民族心理基礎與心理理論,有助于從多角度理解民族文化,了解不同民族心理,更好地促進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和民族團結。民族認同的重要心理基礎就是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我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取向也與容器隱喻和差序格局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日常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既存在容器隱喻,在容器中也存在差序格局。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遠近以及群體意識極強的社會結構。人與人、村與村、民族與民族之間,傳統文化和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風俗與習慣不同,因此在與族人或族外人交往時就有不同的對待他人的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面孔的識別和情緒表達的識別上具有族內優勢和群體內優勢[1]。也就是說,身為本民族的群體內成員,能夠對群體內的族人更好地辨認和再認;當群體內成員表達情緒時,由于符合自身群體的表達習慣和方式,因此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辨別。因此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心理現象,能夠更好地與之交流,族群之間能夠更好的交融,減少沖突。這有利于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更有利于“共同體”意識良好發展。

促進共同體意識的發展?!叭尕瀼攸h的民族政策,要不斷深化民族團結和發展,強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边@段話表達的就是容器隱喻。它十分恰當和生動地表達了作為生活在中國的各族人民同屬于一個大容器內的位置,即中華民族共同體。而根據差序格局的層層波紋,各民族同胞在同心圓的不同層次,但我們都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手足兄弟”,同屬于中華兒女,在中國土地上生活、繁衍則說明這是我們的物質文化家園;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精神文明則說明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通過理解容器隱喻,我們能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護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不利于中華民族統一的事情。要推動少數民族間互動,加強少數民族間溝通,實現少數民族間交流合作,讓五十六個民族如石榴籽一般緊抱在一塊,實現水乳交融,美滿和諧,心心相印。通過共同努力,讓全球各民族生活在其中的“容器”——中華民族變得更加完美,使中華民族以更富裕、和睦、文明的狀態,屹立在全球民族之林。

2 民族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突出問題

2.1 理論、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利用單一學科視角開展研究無疑是片面的,必須涉及多種學科領域的知識。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把握歷史學回答“從哪來”、政治學回答“為何要”的內容基礎上,更加需要參考借鑒民族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思路,回歸到“怎么辦”的實踐中。在理論的使用方面,心理學多是引用國外的理論,而缺乏本土的心理學理論。在21世紀初有學者通過對當時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趨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逐漸提出民族心理研究對象應該界定得更加清晰,即具有特殊性和具體性[3]。而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心理學研究應更加符合實際需求和社會現狀,并注重解決社會的民族沖突與和諧的問題。

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和新時代背景,提出完善解決民族沖突、促進民族交融的新方向與可能。在方式、方法方面,新的民族工作要求需要創新開展民族工作主線任務。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能力,改進思維,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路徑更加堅實,從而提高理論和研究的系統性以及推廣的范圍性。

2.2 民族間的相對剝奪感

某些民族群體中存在的“相對剝奪感”心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會產生影響。如果把一個與自己的社會屬性接近的人或團體作為參考對象(reference group),那么當他們意識到他人所擁有的一切,自己得不到時,他們就會感到一種被剝奪的感覺[4]。由于我國人口、民族眾多,分布廣闊,各民族地區在地域、資源、經濟各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國家各種政策的支持下,部分民族地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厚的資源等,主動抓住發展機遇,將先天優勢與后天機遇巧妙結合,促進自身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相比之下,有的民族地區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缺乏有效的動力支持,發展速度緩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缺失。這在一定程度上留下隱患。因此,探究消除這種相對剝奪心理對策,旨在維持社會和諧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始終存在,經濟的差異和類比會使處于相對偏弱的民族群體或個人產生“相對剝奪心理”,借助現代的互聯網手段,會在群體間進一步擴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力。不能在鑄牢共同體意識的同時,逐步縮小各民族間的差距,那么相對剝奪容易使部分少數民族傾向于不滿、暴力等影響社會治安活動,影響社會長治久安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2.3 缺乏有效的教育宣傳

絕大多數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都有所了解,但仍有部分地區的認知度較低。因此,要使各民族地區更有效地融入到中國夢的實現中來,必須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方面,涉及其豐富內涵,準確把握其的重要意義,它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實踐活動中的態度、評價和認知的結果。而在基層和地區具體的“共同體”教育宣傳工作中,一些內容仍是民族團結等教育內容,宣傳內容沒有跟緊新時代的步伐。

再者,一些政策和倡議內容比較抽象且理論性較強,這就造成了知識比較生硬以及宣傳方式較為乏味等一系列問題。對各民族群眾的宣傳教育方式相對不適合,就會導致宣傳效果不明顯。因此,需要不斷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多種多樣的形式活動相結合,滲透融入到各項工作中,力求取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實效,各族人民之間團結友愛,深植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主義情懷。

3 民族心理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3.1 開展國家和民族心理、身份認同教育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各族人民增強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5]。因此,要以國家領土完整統一、民族統一、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牢固樹立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待,首先是對屬于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意識;其次,是對同屬一個更大共同體的歸屬感意識。而其本質上來說是各民族成員對同屬“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其他民族的包容和歸屬。除了對歸屬于本民族的認同,中華各民族還存在著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在對本民族的民族意識之上,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著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是對自身歸屬的認同和情感的依附[6]。

3.2 拓寬傳播形式和媒介,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宣揚

有關文件提出,結合現代科技,將互聯網空間打造為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平臺[7]。從這一方針的要求來看,我們必須把新技術和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程度。特別是新媒體,在中華文化認同感中已形成了一種內涵化的重要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媒體、現代媒體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積極效應。同時,強化主流思想宣傳,則要求政府的公權制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吸納各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如家庭、學校、工作單位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傳播,強化引導,必將推動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感。

群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的了解掌握首先主要來媒體宣傳和傳播,其次是社區宣傳標語、各基層組織的文化宣傳活動,還有,互聯網平臺上內容。要緊緊圍繞意識形態教育,在活動開展中,要積極拓寬宣傳新媒體方式,不管是微信公眾號、官方QQ平臺,還是網頁、廣播等,都要同步協調,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使得活動正常順利開展,達到教育目的,對各民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3 加強心理學相關因素的研究

促進民族交往、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選擇與有效途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必須促進各民族心理交融。通過民族精神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種積極的情緒,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多民族的社會結構中,民族心理的整合尤為重要,若沒有這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容易引發個體或亞群體感到被排斥或主動疏離的現象,而在民族和民族群體之間就很容易引發民族關系問題和矛盾,繼而破壞多民族社會結構基礎,危及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所以不僅要對“多數”民族宣傳鑄牢意識,更要靠少數與多數,少數與少數之間“互相鑄牢”,互相認同[8]。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來看,多民族交融打破了民族間隔閡與壁壘,也推動了多民族的民族大團結,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寶貴經驗。因此,我們必須特別注意不同民族之間的情感聯系,切實加強共同體意識的心理研究工作。

3.4 做好鑄牢的社區心理體系研究工作

構建民族共同的心理根基,就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過程中,促進民族心理與情緒、感情的融合,克服各種消極的文化偏見與障礙,盡可能地縮小各民族之間的差異。通過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影響,積極地進行自我的揚棄,尋找相互文化融合的最優途徑。民族的交流交融對于增進各個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減少民族間的矛盾,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積極意義。

4 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直接作用于我們的心理,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做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使各族人民在中國的大家庭里手足相依,互相幫助。要把中國的具體情況和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聯系起來,對各民族思維方式、各地區歷史、文化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滋養民族團結的文化基因,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