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和為貴:從影視創作看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2023-10-26 03:26趙衛防
藝術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和平

趙衛防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總結提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其中和平性,可謂中華民族和諧哲學的根本體現,突出反映了中國人的辨證思維,亦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來看待自我與他者、本國與外國之間關系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想。和平性主要以中華傳統中儒家的和平觀為價值理念,以“和合”為核心價值,最終追求天下“太平”這一全人類共同的目標[2]韓星:《“和平性”為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3/08-06/10056553.shtml,2023年10月1日。。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文藝創作中,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一直都有深刻的表現;遍覽一個多世紀以來浩瀚的中國電影文本,更能加深這種認知。

一、“新主流大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詮釋

在中國電影史上,一些戰爭題材片和武俠、功夫類型片都對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做出過闡釋,當下的電影創作則以新的視點演繹著和平性。其中,首推最能代表新時代中國電影藝術成就的“新主流大片”?!靶轮髁鞔笃笔侵笇⒅髁鲀r值觀和類型美學進行對接、以工業制作模式創作而成的新時代主旋律電影,在藝術和工業層面引領著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電影當之無愧的主體。該類影片中的《長城》《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萬里歸途》及“流浪地球”系列等影片大多涉及中國海外撤僑、中外協同作戰、中外共同面對未來危機等議題,其表現與傳統儒家在國家、民族關系層面上對和平性的追求高度吻合,如《尚書·堯典》中論述了堯的“協和萬邦”,《論語·里仁》中倡導的“德不孤,必有鄰”,《左傳·隱公六年》中提出的“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以及《周易·乾卦·彖傳》中倡導的“萬國咸寧”,都是在國家、民族關系層面上對和平性的詮釋?!靶轮髁鞔笃币噪娪八囆g手段,也在此層面上對和平性進行了演繹。

首先,這些影片表現了不同文明如何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來實現“萬國咸寧”。如古裝題材影片《長城》講述了中國宋朝軍隊和國外雇傭軍聯手抵御猛獸饕餮侵襲的故事。兩支來自不同國度的軍隊,雖然秉持著兩種不同的觀念,但在共同的敵人面前配合默契,最終取勝。影片以此表達了秉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內涵,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重要體現。

其次,“新主流大片”中凸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的現實題材影片,是對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現代詮釋。如《紅海行動》《萬里歸途》均是“撤僑”題材,但影片并未僅止于創作救回本國同胞的故事,而是進一步展現出中國政府努力將同胞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受困人員全部救出戰亂區,抵達安全地帶的責任形象?!都t海行動》還展開了另一條情節線,即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在完成撤僑任務后,隨即投入粉碎國際恐怖分子制造的危害全球的“黃餅”陰謀行動中去,并最終化解了這場潛在的危機,避免了恐怖分子在全球制造更大的災難。影片把“蛟龍行動”從救僑民升級到反恐、反戰和拯救人類的高度,表達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鮮明主題,也構成了對“和平性”的現代演繹。

最后,“新主流大片”中還有一些科幻類型的影片,用“中國式科幻”的敘事方式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如“流浪地球”系列立足于未來,講述未來時期地球遭遇災難,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全球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發動機,將其推離太陽系至安全外太空的故事。影片中著力探討的“帶著地球去流浪”的中國方案與西方科幻電影中“發生災難時逃離地球”的理念在文化邏輯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創作理念與敘事邏輯的不同,展現出了蘊藏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獨特的家國情懷。故事中地球面臨危機時全人類協同拯救的設定,傳遞了中國人對人性和生命的理解,也從另一角度映射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在“新主流大片”之外,中國當下亦有諸多詮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的電影。這些影片有的聚焦“一帶一路”,表現“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和地區所帶來的發展變化,如《長安·長安》展示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五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的表現中外經貿合作及共同發展,如影片《邊?!芬灾性絺鹘y友誼為主題,集中展現我國邊貿城市取得的發展成就,以及中越雙邊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的則側重于表現中國的海外援建,如影片《非洲遇見你》以中國人參與非洲地區經濟建設、海外投資和反盜獵保護動物為背景,表現了中國對非洲的援建;《巴鐵女孩》以一名中企女員工支援巴基斯坦大型基建為故事背景,多維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中巴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和互動,以及在旅游、藝術等領域的深入合作,書寫了兩國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還有表現中國軍隊海外維和題材的諸多影片,如《藍色防線》記錄了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維和步兵營在南蘇丹執行維和任務、保護當地難民營安全的故事;《中國藍盔》主要講述中國維和戰士受命于危難之際在非洲大陸上守衛和平的經歷,展示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這些影片從不同視閾展現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付出的努力,詮釋了中國人對和平性的理解。

無論是“新主流大片”,還是其他涉及中外交流的眾多文本,都從國家和民族關系的層面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這些影片中,能夠感受到深植于中華文明中的“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天下為公”等理念,并清晰地看到中國人所追求的“萬國咸寧”的境界,以及希望各國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

二、戰爭題材影片中的“以戰止戰”

自中國電影誕生以來,便有大量的戰爭題材影片面世,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講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歷史的電影作品。這些影片展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抗擊外族侵略、珍愛和平生活的信念與理想。如在1949 年之前,中國電影中便有《塞上風云》《八百壯士》《長空萬里》等眾多的抗日戰爭題材作品。新中國成立后,表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抗擊外敵的歷史影片更是大量涌現,如《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林則徐》《龍之戰》《傲蕾·一蘭》等。這些影片均為中國人保家衛國的自衛戰題材,展現了國人維護領土完整、保衛國家和平的堅定意志和犧牲精神。這些影片或以和平的視點去反思戰爭,通過表現中國人在反法西斯、創造和平世界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讓現代人認識到失去和平的危害;或以情感去撫慰傷痛,通過表現戰爭的殘酷及人民在精神與生活上遭受的苦難,讓現代人理解和平時代的彌足珍貴。

這些影片的背景大都為近代以來的鴉片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都是外敵入侵后中國人民奮起自衛的反侵略戰爭。從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國都是為了保衛和平而戰,從不主動侵略;中國人所進行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抗爭,是為了阻止更多的戰爭發生;中國人從來沒有為昭示霸權而發動占領別國領土的戰爭—“和平”是銘刻在中國人身上的基因。中國傳統思想歷來主張:以“仁”為出發點、以“義”為約束,通過正義的戰爭來制止或消弭非正義的戰爭。如春秋時期的重要軍事著作《司馬法》曾提到,“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墨子在提出“非攻”思想時也認為大禹、成湯和武王的攻伐都是替天行道,是以誅暴討亂、安國保民為目的所發起的反抗,他們對暴虐無度者的討伐應當稱為“誅”,而非以征伐為目的的“攻”[1]崔曉姣:《仁者無敵:早期中國的兵家與軍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年版,第27—31頁。。中華文明中“止戈為武”、以戰止戰的和平觀念在中國戰爭題材電影中有著充分而多元的體現。

三、武俠與功夫片中對“和”的闡釋

中國俠義精神和中國功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而武俠片和功夫片則是中國電影詮釋中華文明“和平性”的重要文本。自20 世紀20年代后期,這兩種類型片就出現在中國影壇,后經中國內地(大陸)與港臺地區的同步發展與融合,成為華語電影的品牌。這一華語電影中的主要類型,從兩個方面詮釋了中華文明之和平性的深刻內涵。

首先,這些影片從人與人的關系層面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中國儒家秉持一種和平思想,如《論語·學而》提出“禮之用,和為貴”;《正蒙·太和篇》提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的主張,等等。中國武俠片與功夫片在表現“除暴安良”主題的同時,也在闡釋著“和為貴”“和以處眾”“仇必和而解”等中國儒家思想。影片里中國武術的內涵大都被詮釋為以武會友、求同存異以及忍讓克制,作為影片主角的中國傳統俠客大都以仁愛、謙讓以及寬容解恩仇、包容異己,在經過力量、技巧的比拼之后,終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從而表現出了中國人最終的價值追求—通過加強對自我的修養,追求身心的和諧,修身養性且和諧地與他人相處,以達到真正“和”的境界,并最終維護好百姓和國家的平安與興盛。其中,《英雄》為集大成者,影片中,在希望社稷與民生向好的訴求之下,一心報仇的劍客無名和他所要行刺的對象秦王之間最終達成了和解,秦王也悟出了“劍道的最高境界是不殺”的和平信條。在影片所塑造的秦王和刺客身上,較為生動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平精神。

其次,這些影片從國家、民族關系層面闡釋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中國武俠、功夫類型片中,有較多表現中外俠客對決題材的作品。這些影片以對比的方式呈現出中國的仁愛、寬厚、包容的價值觀念,表達出中國人和諧、平等、互相尊重的和平思想。如功夫片《葉問》里,中國詠春拳大師葉問在戰勝日本武術家后,對比中日武術說出了中國武術的精髓:“我們中國武術,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道理!因為你們濫用武力,將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痹凇度~問2》中,當葉問戰勝以強欺弱的英國拳師后,也表達了中國武術并非要展示自己有多強,而是以尊重對手為前提,以化解矛盾為主,追求“和”的理念[1]王軼霄:《中華和合文化在中國電影中的體現》,《經濟師》2020年第9期。。這些影片對中國武術內涵中的和平性與其他國族武術的侵略性進行了較為準確的闡釋,進而說明正是和平性賦予了中國武術不可戰勝的力量。這些功夫片雖然以中國功夫為表現對象,但整體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內涵。在國家、民族關系層面,中華文明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和偏激極端等做法一直都有深切的批判,講究一種和平之下的“共處”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不能簡單地否定對方,不追求壓倒或擊垮對方,也不把自身的觀念強加于他人。這便是“協和萬邦”的觀念,“仇必和而解”的價值,以及“禮尚往來”“以禮待人”等原則在電影實踐中的體現[2]張頤武:《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紅旗文稿》2023年第12期。。

總之,中國武俠與功夫片,體現了中國人以“和”為中心的價值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在民族與國家關系上“家國一體”和“天下一家”的國際秩序觀,彰顯了中國人所秉持的和平思想。

上述多種題材和類型的中國電影,無論是“新主流大片”中體現的“協和萬邦、天下為公”的主題,還是戰爭題材影片中表達的“止戈為武、以戰止戰”的中國戰爭觀,抑或是武俠片、功夫片中所展現的“和以處眾”、“仇必和而解”、平等尊重的價值觀等,都從各個方面完整而深刻地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這種文明特性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一直在延續發展。至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又成為中華文明和平性的時代訴求,這種訴求將對新時代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詮釋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更多的啟示,亦為當今世界理解中華文明及其和平性提供更佳的路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既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又讓新時代中國閃耀著中華文明的智慧光芒。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和平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和平之路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值守中華文明——解碼文化傳承
博弈·和平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
期盼和平
和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