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一家:論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2023-10-26 03:26李修建
藝術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禮樂中華文明文化

李修建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

統一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華文明何以具有統一性?如何理解這種統一性?需要深入中華文明與中國文化的內部,來思考這些問題。

一、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需要統一

中華文明以農耕生產方式為基礎,主要圍繞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發展而來。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出現了定居的耕種農業[1]許倬云:《中國文化的精神》,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農業生產仰賴天時地利,有相對固定的節律,正所謂春耕、夏長、秋收、冬藏。正常狀態下,人們的活動范圍極為有限,他們定居村落之中,圍繞附近的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并不遠的固定集市進行商品貿易,因此不必像商業文明那樣,需要通過長途跋涉、投機冒險來滿足生活所需。

為了保障生活無虞,中國人所渴求者:一是風調雨順,二是國泰民安。

前者是針對自然的,希望陽光普照,雨水充足,有個好年景,作物有好收成。不過,由于洪澇、干旱、蝗災等自然災害屢見不鮮,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發展出認識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識與智慧。諸如天文地理、二十四節氣以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謠諺等種種關乎自然的知識,以及祈求雨水、禳除災荒的儀式,興修水利的技術,還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與觀念,皆產生于人與自然相摩相蕩的過程之中。

后者是針對社會的,希望天下太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因為維持生計的土地與作物皆無法移動,所以中國人安土重遷,有濃重的鄉土觀念。一旦烽煙四起,百姓最為遭殃,為了活命,只能流離失所,離開養育自己的土地,投奔前路渺茫的他鄉。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爭戰,魏晉六朝時期的南北對立,宋、遼、金、西夏的并峙,以及其他改朝換代時期的混亂,皆對社會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破壞。如漢獻帝時期,“遇董卓稱亂,大焚宮廟,劫御西遷,是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荒殘,人戶所存,十無一二”[1]杜佑撰,王文錦等校點:《通典》卷七《食貨七》,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44頁。,類似情形在中國歷史上屢有發生。所以,人們渴望和平統一、國家安泰,能夠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與農耕生產方式相伴隨的是對水的治理和利用,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人民生活,都離不開水,世界幾大文明都依水而興。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水患不斷,史不絕書,大禹治水的故事絕非虛構。治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調用龐大的人力、物力,只有國家統一,才能有效整合力量,上下齊心,完成這一重任。

治水不僅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還有利于國家的統一穩定。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和長江等重要水系基本為東西走向,沿水而行,東西之間的交流與交往較為順暢。上古時期,位于西部的夏族與東部的夷族處于對立狀態,東西對峙與互動成為大中原地區歷史主體結構?!按讼碎L,往復不斷,構成早期大中原族群互動融合的主要趨勢,直到漢代基本形成漢族。三國以后,持續數千年的東、西部族群之間的互動大勢開始轉為南北爭斗為主體的形勢?!盵2]陳立柱、刁華夏:《“敬天”與“射天”:上古夏、夷族群融合之殤》,《史學月刊》2020年第4期。隋代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統一全國后,為了解除南北交往的障礙,隋煬帝調動全國力量,開鑿了大運河。運河的開通,不僅解決了南北方的物資交流問題,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更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體現出重要的政治意義,而這也使得全國大一統的局面更為穩固。

二、禮樂制度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鑄牢了文化根基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究其根本是中國文化的內在要求,禮樂制度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鑄牢了根基。

上古時期,部族林立,據《尚書·堯典》記載,帝堯提出了“協和萬邦”的政治理念,禮樂制度此時已有初步萌芽。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公輔政時期,制禮作樂,形成了完備的禮樂制度,這套制度為歷代所因循,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至今仍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簡單講,禮樂制度是一套行為規范:人們在不同社交場合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依其社會身份,皆有所規定;人人依此行事,社會就會穩定有序。禮樂制度又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單純的禮具有等級性和強制性,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和對立,而詩樂舞一體的樂可給人帶來身心愉悅和美感享受,能起到緩和緊張局面、敦睦情誼的作用,所以禮中有樂,樂中有禮,禮樂相須為用?!抖Y記·樂記》所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將禮與樂視為天地自然的本然狀態,乃天之經、地之義,強化了禮樂制度的本體論內涵及其重要意義。

禮樂制度外化為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審美符號和身體美學,富有藝術情味,貫穿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所謂“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辭傳》),所謂“衣冠文物”[1]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卷二十六《百官志上》,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20頁。,皆是指此。古代中國早就形成了天下觀,《尚書·禹貢》中講大禹劃定九州,區別華夏與四夷。天下所涵括的區域,包含了華夏與周邊少數民族所處地區。所謂“華夷之辯”,不在種族,而在文化。韓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盵2]韓愈:《原道》,國學整理社編《韓昌黎全集》,世界書局1935年版,第174頁。以是否認同禮樂制度,作為區分華夷的標準。春秋戰國時期已是如此,秦漢確立大一統政權,尤其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后,禮樂制度更為歷代所奉行,各民族莫不潛心學習禮樂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皆以中原制度為標準,進行漢化改革,其中尤以北魏的改革最為徹底,如禁胡服、斷北語、推行漢字教育、發布漢文書籍、尊孔崇儒和興復禮樂等。南梁陳慶之曾出使洛陽,并發出這樣的感慨:“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盵3]尚榮譯注:《洛陽伽藍記》,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82頁??梢姳蔽和茝V漢化政策之成功。此舉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民族與文化的融合,為隋唐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與宋朝并峙的遼、金、西夏政權亦是如此,遼在文化政策上全面采納中原地區的漢文化,以儒家學說作為政治文化的主導思想。宋人陳旸的《樂書》提到,契丹“所用聲曲,皆竊取中國之伎”[4]陳旸:《樂書》,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11冊,第727頁。。金同樣建立起以漢文化為主干的文化結構,金太祖特別注重對文物典籍的搜求,在征遼之時,他下達詔令:“若克中京,所得禮樂儀仗圖書文籍,并先次津發赴闕?!盵5]脫脫等:《金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6頁。西夏的文化景觀及典章制度亦深受漢文化的熏染。元朝與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尤其清朝,更是奉行儒家思想,推行禮樂制度。

由于共同尊奉禮樂制度,中華各民族經過數千年的演進,團結并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時至今日,無論哪個民族的中國人,都重禮、明禮、講禮、守禮,禮樂塑造了中國人的民族心理,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三、傳統價值觀與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古代中國認為“氣”乃宇宙本源,萬物皆由陰陽二氣相合而生,本質上是同一的,所以有“齊物”之論。人是自然之一員,天與人相合無間。中國人早在魏晉時期就發現了自然的獨立審美價值,自覺地欣賞自然、熱愛自然,主動親近自然山水、流連花鳥蟲魚。這一時期,山水詩大興;山水畫萌芽,并在唐宋以后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中國人將身體看作一個有機整體,身心一如,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和天人相副的觀念。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為次第展開,卻將家國天下視為一體,追求國家統一、天下太平。帝堯說“協和萬邦”,孔子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梁啟超化用顧炎武之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皆為此意。

“和”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陰陽二氣只有處于“和”的狀態,自然、身體、家國才會健康有序。所謂和而不同,中國文化承認多樣性,認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都是必要的存在;它們交叉融匯在一起,相須為用,才顯出生命的活力,使得世界的存在成為可能,構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所以,中國文化追求“和”的狀態與境界,如民間信奉和合二仙,期待婚姻美滿、生活幸福;家庭關系主張“家和萬事興”;國家之間強調和平共處。

我們常將儒、釋、道視為中國文化的三大主干。儒家敬天法祖,孔子為其注入了“仁”的內核,將對父母、兄弟的孝悌之情視作仁愛的出發點,并將其推衍至夫婦、朋友、君臣、國家,生成了忠君、愛國、誠信、義氣等價值觀?!吨芤住分刑岢鲎詮姴幌?、厚德載物等思想;道家與道教追求清靜無為、與世無競;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與儒、道思想相結合,產生了因果輪回、善惡有報、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等觀念。三教之間并不對立,而是互相融通的,這些價值觀念為整個中華民族所共享共尊,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中國歷代典籍及文藝作品,都在宣揚上述價值觀念,面向普羅大眾的通俗文藝和民間文藝尤其如此。宋元以來,盡管普通民眾的識字率很低,但小說、評書、戲曲、版畫等文藝作品的普及,不僅能夠傳播各種歷史知識,更有效地傳達了傳統價值觀。南宋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云“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明代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將雜劇分為十二科:神仙道化、林泉丘壑、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義廉節、叱奸罵讒、逐臣孤子、?刀趕棒、風花雪月、悲歡離合、煙花粉黛、神頭鬼面[1]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7冊,第489頁。,這些科目名稱傳達出民眾所期待且認可的價值觀。精忠報國的臣子,剛正不阿的清官,行俠仗義的豪杰,才貌雙全的男女……構成了中國通俗文藝的人物譜系。包括少數民族文藝在內的此類文藝作品,基本有著大團圓結局,宣揚有情人終成眷屬、善惡到頭終有報,推崇仁愛友善,高歌愛國奉公,滿足了全體中國人的心理期待和審美情感,也使中華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

如今,中國社會已發生巨大變遷,農耕生產方式已被工業化所取代,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所推重的價值觀念,依然在當下發揮著重要而持續的影響,為中華文明的統一提供著堅定的支撐。

猜你喜歡
禮樂中華文明文化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誰遠誰近?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