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城市(上)

2023-11-14 07:03梁鶴年
人類居住 2023年2期
關鍵詞:亞歷山大構架完整性

文|梁鶴年

我們要“好好保護歷史遺產,好好規劃社區”。何解?因為如果不保護好、不規劃好,歷史遺產就會失掉,社區環境就會毀掉。這有什么問題?失掉了歷史遺產就是失掉了根,生存就沒底氣了;毀掉了社區環境是毀掉了本,生存就有困難了。真的嗎?看看今天的城市就知道了。所謂“城市病”(從人車爭路到空氣污染,從綠地少到房價高,從千城一貌到形象工程) 就是以發展效率之名對歷史遺產和社區環境進行不斷破壞帶來的后果。大家看到病,但怎么去醫?

有兩種醫法:中與西。西醫會把有病的部位割掉,把致病的元素毒死。中醫則著重調理、保養、恢復?,F在一般是用西法:拆建、搬遷、翻新。這些“大動作”也很合某些官員的“政績”心態。

其實,兩種醫法反映對病的不同認識。西醫的看法是身體受到侵犯,要打敗侵犯者;中醫的看法是身體失去平衡,要恢復原狀。但兩種醫法都要醫者知道身體的“應有狀態”是怎樣的。那么,城市“應有狀態”又是怎樣的?

有關城市設計和規劃的理論家不少,但我認為只有一個人配稱“思想家”,因為他成功創造了一套既深奧又簡單、既科學又人性、既活潑又嚴謹的思維范式去幫助我們觀察、思考和建設一個美好的城市。從城市“應有狀態”開始。

剛去世的克里斯托弗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2022)在兩歲時就跟父母從維也納移居到英國。他是數學天才,在劍橋三一學院念數學本科,繼拿建筑碩士。1958年到哈佛,是哈佛第一個建筑學博士。他和導師合寫了一本批評美國近郊區小平房的書,被剛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辦環境設計學院的院長賞識,招聘了他,他一生就在那。

《論形式的綜合》(1964)是他的博士論文。對建筑學很有價值,但更是當時計算機科學研究者的必讀。他用數學的抽象語言去解釋設計過程,認為就算設計最簡單的東西都需要協調互相矛盾的元素,例如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貴的材料。越復雜的設計品要滿足越多的元素,不可能單憑直覺去解決,要有“系統思維”。設計程序可以看作一條復雜的數學方程式,要分開為不同細部去逐一解決,好像處理一個抽象的、環環相連的關系網。

他認為建筑的本質往往是呈現于那些不起眼,但對人們日常生活有具體和實質影響的細節。有些是實用的,例如近門口給人進門時可以放下小包裹去騰出手來找褲袋里鑰匙的小桌子;有些是靈性的,例如讓一束陽光投射到一個房間的地板上。這些細節往往對人的精神和情緒的健康有更大的影響。好的設計直接影響使用者的福祉,使他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舒服。在配合得好的時候,建筑物和使用者之間會產生出一種完整性(wholeness)和幸福感(wellness),可稱為“美”(beauty)。

《城市不是一棵樹》(1965)在《論形式的綜合》出版后一年就面世,討論“自然城市”與“人工城市”之別。自然城市是自生的,經多年積累而成;人工城市是設計者刻意創造的。兩類城市的生成都有其內在邏輯和組織構架。

亞歷山大用“集合論”(Set Theory)去演繹。人工城市的組織構架像一棵樹。從主干、分干、細枝到樹葉,每一部分跟其他任何部分的聯系只有一條路線。(用集合論的術語就是:在一系列的集合中,任何兩個集合,A與B的關系只可能是A乃B的子集(subset)或B乃A的子集,而A與B則完全沒有關系。)這類城市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城市各種功能之間和城市內各地區之間的復雜綜錯關系。自然城市的構架是“格子式”(semi-lattice),此中,每一條線和每一個交叉點都可以用不同的路線連接。(用集合論的術語就是:在一系列的集合中,當兩個結合重疊時,重疊的部分也同時屬于這系列。樹的構架只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性。)假設一個有20個元素的系統,一棵樹的構架只會有19個子集,一個格子式的架構會有超過100萬個子集。亞歷山大認為舊城市,特別是歐陸中世紀建的城市多屬“格子式”架構,城市活動和空間的復雜與微妙關系帶來活力和魅力。

4. 人行道俯視 圖|hellorf

自然城市是世世代代漸成的,可以設計嗎?1971年機會來了。俄勒岡大學請他做校園的“總體規劃”。他的“設計原則”是校園要通過小規模的附加物慢慢長成,所有的改變都由使用者啟動,不是管理者啟動。校園建筑物不拆掉、不抹掉,只加以豐富、修改、縮小、擴大、提升,就像一張可以刮去舊字以供寫上新字的羊皮紙。他要創造一個有如劍橋那么成功、那么使人滿足的校園。他自問自答,“誰設計劍橋?沒有任何人。這就是關鍵?!比绻媸且O計,設計者也應該要有格子式的思維,也就是“橫線思維”,包括與使用者坦誠的對話。

跟著就是1977年出版的重頭戲,《模式語言》據說曾是美國建筑學最暢銷的書。有些人對這本書近乎膜拜。老實說:建筑與規劃界對這本書的尊重不如計算機科學。開發電腦游戲以至谷歌的網頁排名都有它的影子。很多設計行業也用它,包括家具、工具、玩具等等。我接觸這本書也是經由一個櫥匠介紹的。

亞歷山大(和他的團隊)通過觀察和分析古今的建筑和城市,發現許多看來千變萬化的問題原來是同類的問題,有同類的特征,以至可以用同類的方法去處理。這些“普遍性問題”(general problems)反映成功的建筑和城市都是按照一系列具有明顯特征的規則去修建的,而這些規則是約定俗成的。(用理論數學和電腦科學的術語來說,亞歷山大創的是“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通過一系列語法規則(文法)去詳述一種語言中全部合符規則的句子,排除不符合規則的句子。)舉例:一個公交車站和一個嬰兒診所的候診室都是“一個等待的地方”,就得讓人們等待的時間跟他們其他的時間是同樣的充實。因此,等待的地方更應該融合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但同時又應該提供一個安全和寧靜的空間去抵消等待的煩躁。

書中列舉253個這樣的普遍性問題,每個問題上都提供大致的法則和參考圖片,具體的選擇就留給使用者根據實際情況去作決定。這些普遍性問題涵蓋各種尺度,從區域、城鎮、鄰里到建筑單體、花園,以至家具甚至門的把手。

在《模式語言》的前言,亞歷山大這樣寫,“當你建造一個東西,你不能把它隔離。你一定要修補它周圍的世界、它內部的世界,使這塊地的環境變得更凝聚、更完整?!?這就是建筑的終向。

在系統思維、橫線思維和模式語言的基礎上,亞歷山大寫《城市設計新理念》(1987) ,提出他的建筑理論。他很反感“談而不建”的理論家,認為他們離棄了觸覺世界,只在文字上“翻筋斗”,未有觸及建筑學的核心——“感受”(feeling)。

他引入各種思維范式,包括禪宗、基督宗教、印度教、道教、人類學、心理學、啟蒙哲學等等,從中去探索人類深層次的心理和情緒的舒服感——一種使人在日常和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舒服感。他特別關注日常的簡單事物,要打造一個可以涵蓋這些簡單事物而又可以有清晰科學定義的模型。他提出完整性(wholeness)和完整體(whole)的概念。

5.希臘赫淮斯托斯神廟 圖|hellorf

亞歷山大認為這個概念可以幫助人類科學地從“感受”一個行動、一棟建筑、一幅圖畫、一處地方去判斷它的素質。從1978年 (也就是《模式語言》剛出版)到1985年,他以“實驗”去驗證他的科學模型能否準確地識別出一個環境的素質,從而去判斷這個環境是否“運作良好”(well-functioning)。這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應有狀態”和亞歷山大說的“完整”。

按亞歷山大的演繹,一個“運作良好”的環境應該是一個可以維持人類生命的神圣(心靈生命和社會生命)和自然世界的神圣(地球的美)的環境。他指出,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在的環境(包括土地和建筑)作出的行動是出于他對這個環境的“完整性”有充分的感受、對這環境跟他自己的“連結”也有充分的感受,他的行動就一定會使這個環境運作得更良好。

這里,亞歷山大談到一種“內在聲音”去引導人去“感受”。這意味人與他的環境是連接的。何解?人既是按他的意志去改變環境,這個改變就會牽涉到兩個元素:他對環境完整性的認識,他對環境的完整性跟他自己的完整性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環境的完整性是以它的內在邏輯和組織構架能夠產生的活力和魅力來衡量;人的完整性是以他從所處的環境能夠獲得的精神和情緒健康來衡量。) 但是人和環境同是處于宇宙完整體之內(天人一體)。宇宙完整體的完整性(來自人類生命的神圣和自然世界的神圣)會引導人感受到他應該怎樣去提升他所處環境的完整性、提升他自己與這環境的共同完整性,也可以說是感受到“有好生之德”的宇宙的調子和節拍。這就是亞歷山大所指的“內在聲音”。

亞歷山大通過實驗發現“感受”是科學和可靠的。如果有關衡量“感受”的問卷設計得好,得出的發現比物理實驗的可靠性不遑多讓。通過謹慎的實驗設計,以人自身作為衡量環境素質的工具所得出的發現是可靠和可復制的。而且,有關環境的完整性,人類的感受是很一致的。不同的人比較兩棟建筑或兩扇門的“完整性”會有很相同的答案。存在人心中對“完整性”的感受是完全可以在日常和實際生活中體驗和體會的。

到此,亞歷山大掌握了“城市病”的病源——缺完整,又拿到了斷癥的竅門——以感受去判斷完整性。跟著就要去治病了。下回會談。

猜你喜歡
亞歷山大構架完整性
威廉·亞歷山大:通過畫筆讓西方了解中國
稠油熱采水泥環完整性研究
亞歷山大的消暑之物
建筑安裝造價控制核心要點構架
亞歷山大訴耶魯大學:美國依據第九條提起的校園性騷擾第一案
急診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探索構架
學齡前期兒童患“亞歷山大Ⅱ型”1例
高可靠全平臺ICT超融合云構架的設計與實現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莫斷音動聽 且惜意傳情——論音樂作品“完整性欣賞”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