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

2023-12-10 03:58許思慧
小學生 2023年29期
關鍵詞:因數學情周長

☉許思慧

信息技術打破了線上和線下的教學界線,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習交互的平臺、各種學習工具和軟件等。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把它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

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學情前測

開展學情前測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展學情前測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應用習題檢測法。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推送習題,讓學生在正式預習以前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解答習題。學生需要認真對待教師設計的每道習題,而不必太在意習題的回答是否正確和全面。教師可以從學情前測中了解學生的整體學情,并且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了這些信息,教師就能夠在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做好有針對性的以學定教。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層次

在開展教學前,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層次。這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為小組進行分組的依據。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層次,才能了解學生學習障礙的原因,是基礎不牢固,或是思維水平不高,或者是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了解了學生的學情,教師才能夠以學定教[1]。

例如:請完成以下的口算:(1)5×3 =?15×3 =?30×20=?24×10 =?(2)你能否應用手邊的器材來說明你口算的算理?請擺一擺看,并說明你計算的過程。(3)你能否基于算理推理出24×1 =?

教師設計的三個問題,(1)是基礎問題,學生通過回答這一題能夠展現自己的基礎,即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口算能力,能夠應用乘法口訣完成口算運算;(2)是中級問題,在這一題中,學生能夠呈現出他們是否理解乘法計算的機理,理解每一個計算步驟所包含的意思;(3)是高級問題,如果學生具備類比、推理的能力,就能基于(2)的操作嘗試完成(3)的推理。教師可以通過量化三個問題的答案,整體把握本班學生的學情,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了解學生的特長

學生學習特長不盡相同,例如,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十分嚴謹,他們能夠基于嚴密的邏輯,應用科學的流程作為指導完成數學運算;有些學生的發散思維很強,他們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這樣的學生在小組中能夠帶動氣氛,把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有趣;部分學生聯想力十分豐富,他們能夠把知識與知識關聯起來,借由一個概念推理出另一個概念。教師需要通過前測,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特長和潛力。而了解了學生的特長以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產生學習成就感,看到他人的特長,找到需要學習的方向[2]。

(三)延伸學生的思考

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他們抽象思維能力。而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結合完成任務的體驗,學生需要總結經驗、方法,這是對知識再創造的過程。長期接受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將逐漸提升,能更快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教師的教學也能夠順利進行[3]。

例如:請結合你自己的想象力,列出一些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然后歸納總結計算方法、快速運算的小竅門、驗算或估算的經驗等。(該題可以應用交流、合作的方法完成,請在完成以后說明自己的體驗與感受。)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道習題,舉出了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例子:兩個因數個位數都是0 的例子、兩個因數有一個個位數帶0 的例子、兩個因數的個位數相乘帶0 的例子、兩個因數個位數相乘不帶0 的例子。學生以列表格的方式把算式分類,然后將計算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發現了以下的規律:兩位數乘兩位數,積可能是三位數,也可能是四位數;整十、整百的數相乘,只需把前面數字相乘,再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就在結果后面添上幾個0;可以應用估算法大概地驗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例如18×22,可以先把因數看成整十、整百的數,再去計算,采用四舍五入法的時候,要盡可能控制估算的精度,讓估算驗算滿足需求;筆算乘法的方法為先把第一個因數同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相乘,再與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相乘……學生總結了一系列的經驗以后,發表自己的學習感想。他們認為,應用團隊合作的方式能夠有效取長補短,有些自己沒有想到的問題被小組成員迅速想到了,大家集思廣益才歸納出了這么多的計算經驗。在感受學習快樂的同時,學生也認識到,深入地體驗、理解了計算機理以后會比紙筆計算公式記得牢。

二、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學用結合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應用實體的方式創造學習情境,有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如演示的時候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信息技術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虛擬學習空間,教師在這片虛擬空間中引導學生去認知數學概念、強化操作體驗、開展延伸學習,可以取得學用結合的效果?,F以《圓的周長》學習為例進行說明。

(一)深化概念認知

傳統的情境創造方法,能夠讓學生看到一件一件的數學事物,卻難以讓學生看到事物的關聯,學生難以由此及彼進行聯想,對數學概念進行深入認知。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看到舊知與新知的關聯,然后為學生呈現與新知有關的文化、故事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愿意主動深化概念的認知。

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為C=2a +2b,學生可以把周長視為四條首尾相連,相加而成的線段。同理,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與長方形計算公式相同。學生從多媒體動畫中可以看到,長方形的周長與長和寬的長度有直接的關系,它的長和寬越長,周長就越長。正方形的周長也與邊長有直接的關系。那么圓呢?學生看到多媒體中不斷放大和縮小圓,似乎是圓的直徑越長,周長就越長。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學生開始推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如果有,這是什么關系呢?當學生產生好奇心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祖沖之和圓周率的資料:數學家祖沖之在產生疑問以后,應用非常簡陋的數籌長年累月地探索,終于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七位數的數字,即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比例,這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是一個奇跡。這樣,學生就會對中國的數學史和數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為了這份民族自豪感,他們也會產生要追尋前人的腳步探索圓周率的學習驅動力。

(二)知識探索

在非信息技術的環境中,學生做數學實驗需要自制大量的道具,需要手動完成測量等活動,于是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與核心內容無關的內容上,教師的教學效率就會變得低下。而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應用幾何畫板等軟件來學習幾何知識、方程知識等,這些軟件操作簡便,能自由設定參數,所見即所得。應用軟件來作為虛擬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學習,可以讓知識直觀化、操作簡便化、呈現即時化[4]。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法學習圓的周長知識,小組成員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跳躍過測量這一學習過程,讓數學探索變得簡單。小組成員打開幾何畫板,任意畫一個圓,然后點擊圓這一“對象”,執行“度量”的功能,軟件能直接給出圓的半徑和周長數值,減少大量測量及控制測量精度的時間。學生畫了大小不同的圓以后,發現圓的半徑越大,周長越大。為了找出圓的直徑與周長之間的比例,小組成員信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電子表格工具來記錄數據,并應用電子表格提供的計算公式批量化地完成數學計算,此時,學生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存在C =πd 的關系。

(三)拓展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圖式的環境下,人們能夠對知識產生更多發散聯想,能夠把知識和知識關聯起來。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理論鼓勵學生關聯知識,然后發掘出更多值得去探索的知識。在拓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落實,學生能夠意識到他們不是被動學習知識的客體,而要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探索更多數學奧秘,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和學習經驗,完善學習方法。

學生在幾何畫板中看到,現已確定一個圓,有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就是圓的直徑,在這樣的情境中,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周長是否存在固定的比例?結合這一圖形,學生又開始發散聯想,現將這個圓平均分成四份,然后連接起兩條直徑的端點,圓中就出現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又和圓的周長是否存在固定的比例?學生積極聯想問題,為了獲得答案,他們分小組去探討,然后交換探討的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拓展學習的快樂。

三、應用信息技術培養閱讀習慣

在學習數學時,學生如果能夠自主完成閱讀活動,那么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結構,或者結合自己的興趣,找到需要研究的知識。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送一些主題不同、難度不同、學習側重點不同的文本,引導學生完成閱讀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數學閱讀方法,讓學生的閱讀習慣區別于語文文本閱讀,進而完成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學習《估算》為例。

(一)優選文本

學生沒有優選文本的意識,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自己不適合的文本,浪費大量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看到文本以后,就簡單瀏覽文本,對文本作簡單的評估,然后對文本進行取舍。學生需要意識到,只有閱讀適合自己的文本,建立就近學習的意識,才能結合課堂學習來理解數學文本,提高閱讀效率。

學生需要意識到什么樣的文本適合自己。如,教師引入一個小故事為例:“小哲的爸爸在老板的公司兼職打工,說好月工資856元,小哲爸爸干了3 個月的活。結工資時,老板說工資是2468 元,并說立即結工資,離桌之后雙方交易結束,概不負責。但是,小哲爸爸沒有進行筆算就說他算錯了。你知道小哲爸爸快速得出結論的理由嗎?”

學生首先需要了解這篇文本難度適合不適合現在學習,如果過于簡單,則直接忽略,閱讀下一篇文本;如果難度過高,自己連數學問題相關的概念都沒有理解,則可以做上記號,標記上它涉及了什么知識概念,以后再閱讀。在難度適合以后,開始分析這篇文本的主題和內容自己是否喜歡,愿意不愿意繼續學習?;趯W情和興趣,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準備趣味性強,帶著歷史、文化、趣味游戲性質的數學文本,這樣的文本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

(二)抓住重點

當選擇需要學習的文本以后,學生需要抓住學習重點。學生需要了解文本中涉及的概念、公式、技巧等,分析文本中數學問題解決的需求、方法、背后包含的機理,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來關聯學習,從中提取抽象的理論,豐富數學解題經驗及學習到更多理論知識。例如,在以上的文本中,學生記錄下標簽——主題“估算”;技能需求,在一些場景下,人們不需要完成精確的計算,而只需要大致估算這個數值是不是對的,大致是多少等,為了減少計算時間和精力,人們可以應用估算的方式滿足需求;關聯知識,學生自主尋找一些估算習題,然后在這些習題中尋找估算的規律;通常估算的內容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一般可以應用四舍五入取整的方法來完成。在這一則案例中,小哲的爸爸月工資超過800,他做滿3 個月,工資一定大于2400 元,然后將56視為60,60×3 一定大于100,于是小哲爸爸的工資應該在2500 和2600 之間,而不應是2400。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學習經驗用音視頻,或者文本的方式共享出去,與其他學生交流探討。

四、總結

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教學能力,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環境來優化教學活動。只要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就能幫助教師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因數學情周長
針對學情,實干巧干
因數是11的巧算
巧求周長
巧求周長
“積”和“因數”的關系
作業批改中如何了解學情
立足學情以點帶面
積的變化規律
巧算周長
找因數與倍數有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