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學習重在觀察
——基于觀察能力培養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2023-12-10 03:58朱毅超
小學生 2023年29期
關鍵詞:教師應事物科學

☉朱毅超

2022 年3 月,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出臺,為廣大科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指出了更為明確的方向。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能夠發現,學生觀察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科學現象的理解,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但目前看來,學生觀察科學事物普遍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寬泛性、無序性與片面性,為解決此類問題,在此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學生傳授科學的觀察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一、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的意義

(一)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小學生相較于成年人,有著極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是教師提升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一些常見的科學現象,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并非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充滿趣味的,有著極強的實用性,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顯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成功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圍繞科學現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采用實驗手段進行驗證,這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1]相信在這樣別出心裁、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的作用下,學生必然能夠對客觀世界產生更為深刻的感知,對各類科學知識產生一定的認識,十分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能夠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成長發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及各種綜合素質的平衡發展。目前看來,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有著較為明顯的啟迪性、探究性與引導性,學生在探究各類科學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品質與科學態度,最終形成使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言,有著極為突出的裨益。而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無疑是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探究的重要手段,能夠為學生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幫助。[2]因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為學生提出一系列探究性強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解答相應的問題,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感悟,助力科學素養在學生腦海中的生成,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進步成長。

二、基于觀察能力培養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明確觀察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觀察活動

小學階段中,科學課堂涉及的知識內容往往是十分廣泛的,覆蓋學生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仔細梳理學生的觀察內容,結合科學現象的具體類型,指導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觀察活動,從而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生的探究熱情,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目前看來,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的觀察活動多集中于如下幾類:一是物體觀察活動,具體包括觀察單一物體、觀察比較同類物體或異類物體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動,舉例而言,觀察螞蟻、油菜花就屬于觀察單一物體,觀察大蒜與菠菜根的異同點屬于觀察比較不同的物體。二是現象觀察活動,即針對某一特定的科學現象展開觀察探索的科學活動,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完成科學觀察的基礎上,與班級中其他同學展開討論、交流,分享觀察經驗,同時多為學生的探究思路給予一定的點撥,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給予評價,提升學生的觀察學習質量。這方面典型的觀察活動有:觀察一杯水的降溫規律;觀察同一物體在顏色不同的情況下,吸熱、散熱性能的高低等等。三是戶外觀察活動,包括物體觀察與現象觀察兩種,例如觀察校園中的動植物等。在指導學生開展此類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提升關注度,豐富個人體驗,并在活動結束后,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討論與歸納,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經驗。四是系統觀察活動,一般指的是觀察某種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此種觀察活動的周期一般較長,且觀察過程中需要學生記錄、歸納的內容也較多,典例有觀察蠶的成長、月相的變化等。[3]

總之,在指導學生開展科學觀察活動前,教師有必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理清指導學生開展觀察活動的具體形式,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同時,在活動期間,教師還應重視指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歸納思維、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鋪墊。

(二)緊扣觀察目的,科學高效地完成科學觀察

科學探究有著極強的目的性,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教師必須為學生的課堂觀察提出明確的要求,盡可能給予學生一個科學合理的觀察主題、一個明確的觀察方向,令學生的科學觀察變得更為敏捷、迅速且準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但目前看來,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如上教學工作的執行存在較大的問題,造成學生觀察事物、科學現象有著明顯的寬泛性、隨意性,影響了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成長。

舉例而言,在教學有關《天氣》的知識時,很多教師都會這樣提問學生:“同學們,誰能描述一下外面的天氣如何?”這一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因此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致都不高,在回答問題時只會說出一些相對寬泛的詞語,如“今天很冷”“今天很熱”等,教學效果有限。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必須為學生的課堂觀察賦予一個明確的目的或主體,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一下天空的顏色,感受今天的天氣究竟是什么樣子,從而增強學生對“天氣”這一知識的感悟;教師也可使用一些明確的語句,點撥學生進行思考:“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針對自然界中具體的事物展開觀察,如太陽、云、花草樹木等,再指導學生使用文字、圖畫的方式記錄他們的觀察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與觀察習慣,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打下鋪墊。

(三)傳授觀察方法,提升觀察的有序性與科學性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觀察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活動,與單純地使用眼睛觀看事物有著明確的區別,它更多情況下,指的是使用感官把握事物的主要特點,提煉事物蘊藏的科學信息的過程。但就目前看來,小學生對真正的觀察知之甚少,他們對觀察的理解,更多局限于用眼睛看的層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傳授一些科學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內容,對這些事物展開分析與思考,將常見的科學現象轉化為客觀、具體的科學概念,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穩步提升。

舉例而言,在教學《土壤的成分》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來到學校的自然角進行觀察。在課堂實踐中,學生普遍對蝸牛這一生物有著極為濃厚的求知欲,于是,教師便指導學生從蝸牛生活的環境、蝸牛喜愛的食物等角度出發,將復雜的生物現象拆解為一個個精細化的“觀察點”,之后以科學合理的觀察方法,完成觀察活動。在學生熟悉了基礎的觀察方法后,教師又為學生布置了制作觀察箱、飼養蝸牛的任務,以求培養學生的自主觀察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對這一觀察活動有著極為濃厚的參與熱情,能夠以列表格、寫觀察日記的方式,記錄蝸牛的生活。為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理解,教師再為學生提出一系列深層次的探究問題,并鼓勵學生提問,很多學生都調動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出了如下新穎有趣的問題:“蝸牛有牙齒嗎?”“蝸牛怕水嗎?”……由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四)多角度全面觀察,引導學生觸及事物的本質

課程改革高度倡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的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緊扣這一教學觀念的要求,將學生真正視作課堂的主人,為學生的課堂探究賦予更多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出發,兼用多種科學的觀察方法,對事物展開多元化的探究,使學生的觀察真正觸及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客觀認識事物的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成長與發展。

舉例而言,對于“自動鉛筆”這一事物,學生普遍有著較為濃厚的探究興趣,很好奇筆芯為何會伸縮,同樣也很好奇自動鉛筆的內部結構,因而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探究能力,在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將“自動鉛筆”定為學生的觀察對象,指導學生對鉛筆展開拆解,通過一系列的觸摸、拼接與試驗,明確自動鉛筆的本質,感知到自動鉛筆為何會伸縮,形成一定的觀察能力,獲得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滿足。

再例如,在教學“花朵”這一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時,教師就可帶領學生來到校園中,指導學生觀察春季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的景象,感受到自然界的景物是繽紛且多元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意識,令學生感悟到從多角度出發進行觀察,為自己帶來的無窮樂趣。教師具體可指導學生從花朵的類型、盛開情況、在校園中所處的位置等角度出發,分析花朵的開放有著怎樣的規律,增強學生對大自然景物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的規律是難以撼動的,與萬物的生長息息相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為學生后續的科學學習及終身的成長發展打下良好的鋪墊。

(五)培養觀察習慣,為學生后續的成長發展奠基

小學科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意識,從而為學生后續的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的鋪墊。因此在學生的觀察能力成長到一定程度后,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將觀察習慣保持下去,在生活中多調動自己的感官,多發掘生活中那些難以被察覺的事物,使學生形成堅定不移的觀察意識與良好的科學探究態度,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水平的穩步提升。

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如下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首先,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任何科學探究的起源,都是人類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先提問再觀察的習慣,多問“為什么”,使學生觀察到的事物更具有客觀性與探索性;其次,應重視把握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舉例而言,在指導學生認識“花朵”這一事物的過程中,教師先指導學生認識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事物,這時有一名學生提問:“老師,花粉是不是由雄蕊產生的?”教師覺得該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新意,于是進一步提問學生:“你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呢?”該生答道,是因為剛剛在解剖雄蕊的過程中沾到了花粉,這便體現了該生對科學現象的思索。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多感官的角度出發,對花朵展開更為細致的觀察,從客觀角度出發,對事物本質展開分析與推理,促進科學觀念在學生腦海中的生成,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后,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一般來講,科學事物的特征是極為復雜的,在觀察過程中,若不突出重點,學生往往很難察覺事物的本質。因此,教師應重視為學生給予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自主訂立方案,自主把控觀察的時間、進度與規律,使學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意識與觀察習慣,使科學教學真正走向成功,推動學生科學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均衡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各類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為讓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科學知識,教師在平時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學生給予明確的觀察主題與觀察目標,同時還應多為學生傳授一些科學合理的觀察方法,使學生的觀察變得更為有的放矢、科學高效。此外,還應指導學生針對觀察到的信息做好記錄,從中提煉出相應的知識內容,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得心應手、學以致用。最后,還應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使科學觀察真正成為相伴學生一生的活動,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成長與發展。

猜你喜歡
教師應事物科學
美好的事物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文本素質”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奇妙事物用心看
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
科學拔牙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教師應上好語文綜合性學習課
教師應首先在道德上成為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