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走基層對記者的重要性

2023-12-17 00:20蔡增樂
新聞論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三貼近基層

【內容提要】很多人認為當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功夫是在按快門的手上,而實際上,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功夫不在手上而在腳上。邁不開腿,走不了路,深入不到基層,再宏大的新聞理想都是一場空談,再高深的理論和再巧妙的策劃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鶎邮切侣劦母坏V,是記者的主“戰場”。走基層的頻率,深入基層的多少,決定了一個記者作品的深度和生命,也決定了一個記者職業生涯所能達到的高度。

【關鍵詞】基層? “三貼近”? 好新聞

“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你拍不到好照片,是因為你走的路太少”。從當新聞報道員到記者的30多年來,這是我理解最深刻的兩句話,也是指導我干好新聞工作最重要的兩句話。當記者,尤其是當攝影記者,很多人認為最重要的功夫在按快門的手上,而我認為,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功夫不在手上而在腳上。邁不開腿,走不了路,深入不到基層,再宏大的新聞理想都是一場空談,再高深的理論和再巧妙的策劃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堅定地認為,做好新聞工作,當好記者,首要的是邁開腿,走出去,深入火熱的生活,深入基層一線,這個時候你不用苦思冥想,用腳就能“走”出好新聞,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一、最好的新聞線索在基層,堅持“三貼近”才能采寫出好新聞

全國道德模范劉玉蓮,被當地群眾稱為“救命丫頭”,作為一名漢族女村醫,她一輩子扎根少數民族村落,不計報酬、不計得失為鄉親們看病,當時我最先發現,并采寫和拍攝了《維吾爾村里的漢族“丫頭”》的報道,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注,經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國家級媒體的廣泛報道,劉玉蓮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劉玉蓮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

我成為一名記者正是緣于我對劉玉蓮的報道。那時我剛從部隊轉業,做夢都想當一名記者,可事與愿違,我被分配到了哈密市委宣傳部工作,但我做記者的夢想一直沒有破滅,由于在宣傳部工作的便利條件,我能不斷發現好的新聞線索,發現之后就去主動了解情況并進行采訪。

當我在一次下鄉的過程中聽說了劉玉蓮的事跡后,我感覺這是一個很有典型性的好故事。于是,我利用休息時間多次下鄉,通過深入采訪,寫出了報道劉玉蓮的第一稿《維吾爾村里的漢族“丫頭”》,稿件以整版的篇幅在《哈密日報》刊登。這一稿不僅成為劉玉蓮的故事走向全國的開始,我也因為這篇報道成為新華社的簽約攝影師,并于2007年調入哈密日報社當了記者,沒想到2019年再上新臺階,調入新疆日報社工作。

由于酷愛新聞工作,因而從我成為記者的那天起就進入了忘我的工作狀態,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地拼命工作。我始終把鏡頭對準基層,將采訪工作沉在一線,聚焦社會,關注熱點,報道事實。也正是長期沉浸在基層,一條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通過我的鏡頭變為“鮮活”的新聞作品不斷落地,最終擔當起了新聞工作者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責任。

哈密交警阿瓦汗愛崗敬業,默默奉獻,我經過深入采訪,采寫拍攝了《馬路天使》的報道,使得阿瓦汗的故事被人熟知,由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賞,阿瓦汗獲得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對阿瓦汗的報道,不僅讓社會各界了解了哈密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工作追求,也為哈密廣大警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除此之外,我還采寫拍攝了“最美新疆人”沒里坎《“貼心姐姐”沒里坎》、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吳成功《社區是我家》等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在《哈密日報》《新疆日報》等媒體刊發,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三貼近”的作品,故事發生在基層、人物生活在基層、采訪拍攝的地點在基層。如果我沒有做到“三貼近”,那么基層這么好的故事我是不可能發現的,更不可能將他們報道出來?!叭N近”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收獲頗豐,我的新聞攝影作品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疆日報》《哈密日報》等眾多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刊發和轉載,累計數量突破1萬張;先后榮獲中國新聞獎1次、新疆新聞獎11次;先后獲得自治區十佳新聞工作者、新華社優秀攝影師、中國地市報“走轉改”先進個人等稱號。

二、做記者要特別能吃苦,用腳才能在基層“走”出好新聞

我是從部隊轉業到宣傳部門,后又調入新聞單位的。當過兵的我將部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帶到了新聞崗位上,在我的眼里,報社就是自己的家,所以我每天一半以上的時間用在了單位和對新聞的采寫當中,有時會工作到凌晨五六點。在我看來,每一次采訪都像一次戰斗,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2014年的清明小長假,我沒有休息,接受了哈密淡季旅游促銷活動之自駕游活動的采訪任務,3天里沒有手機信號,隨隊風餐露宿,活動結束后假期也結束了,回到單位的當天下午,我開始處理稿件和圖片,直到第二天凌晨5點半稿件編發后,我才回家休息。由于稿件接地氣、有特色,而且投遞及時,由11張圖片組成的新聞作品《走進魔鬼城》當天被新華社作為通稿播發,隨后被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網等多家媒體轉載和刊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3年10月,哈密地區出現罕見的降雪降溫天氣,為了把這條新聞及時準確地報道出去,我早上6點便趕往堵車現場,由于路面結冰、天氣惡劣,幾十公里的路,我艱難地走了6個多小時,直到下午4點發完稿件后,我才感覺肚子有點餓。這條稿件在新華社播發通稿后受到了200余家媒體關注,成為新華社每周十佳稿件、新浪網的頭條。中央電視臺當日的新聞聯播里采用了我拍攝的新聞圖片,由于報道及時和媒體的關注,多部門聯動于當日搶通了道路,對受困車輛進行了妥善的救助,沒有造成人員受傷等事故。

2022年3月,我在從伊吾縣采訪返回的途中,聽說由于風雪天氣致使許多牧民的羊走失在茫茫雪原,經過和當地邊防派出所溝通,我走入雪原。當時草原上的冰雪有20多厘米厚,由于春天氣溫回暖,雪的含水量很高,我不顧派出所同志的勸阻走入雪原深處,在哈密市伊吾縣乃楞格爾草原上,用鏡頭記錄下哈密邊境管理支隊前山邊境派出所“馬背服務隊”的民警為轉場牧民開展巡邏服務,并在《人民日報》2022年3月22日第7版以《 新疆民警守護牧民安全轉場——牧道之上 魚水情深》為題刊發,后來被評為《人民日報》每周和每月好圖,并進入2022年“人民日報期待你的好照片”第13期收藏作品名單。這些好評稿件說明做記者要有特別能吃苦精神,只有走到了才能采出好新聞。

三、把準時代脈搏,在基層實踐中反映時代精神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工作并沒有消磨掉我對新聞工作的熱情,也沒有降低我對自己、對工作的要求,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學習的重要、不斷進步的重要,追求更高的新聞價值、追求更高的作品質量成為我工作的目標。

蘭新高鐵自開工建設以來就一直備受新疆各族干部群眾的關注,尤其是在全線開通前的日子里,這種關注更加廣泛和熱切。2014年11月,在蘭新高鐵全線通車前的一個月,我和同事趙玉偉兩人駕車踏上了對蘭新高鐵的全程采訪之路,我們沿蘭新高鐵便道行進,歷時32天,行程6590多公里,先后經過新疆、甘肅、青海三省區,對沿線的30多個高鐵站進行了逐一采訪,《哈密日報》開辟專欄刊登我們發回的報道。我們從現場發回的報道回應了讀者關注,回應了社會各界的關切。

2014年12月26日,蘭新高鐵全線通車當天,《哈密日報》用兩個版面刊發了我拍攝采寫的《蘭新高鐵全線通車》的圖片新聞。從3萬多張照片中挑選出來的13張圖片,最大程度地濃縮了蘭新高鐵的精華,使讀者對蘭新高鐵的雄偉身姿、全程概貌有了清楚的了解?!短m新高鐵全線通車》在2014年度新疆新聞獎評選中獲得圖片新聞一等獎,同時這件作品也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狀態。此前,我圍繞“搬出大山住新家”這一主題,先后多次深入哈密市伊州區柳樹溝鄉所在的山區和牧民搬遷點采訪拍攝,作品《搬出大山住新家》在經濟日報社舉辦的“大美中國·小康印記”全國視覺大賽中獲得銀獎。

2021年6月30日,京新高速全線通車,這也是進出新疆的又一條重要交通要道,備受人們關注。當我接到這個采訪任務后,我就抓緊時間整理這些年來從建設到通車的關鍵節點和典型畫面。在通車前的一周里我又多次深入一線采訪拍攝,在通車的時刻,我精選了從北京正陽門前的中國公路零點標志牌開始沿線經過的內蒙古草原、甘肅酒泉,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喀什路立交橋全線的典型畫面和修建時的關鍵瞬間,組成了一組圖片新聞,報道播發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當年的新疆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了二等獎。

今年3月,我在喀什開展調研式采訪時,喀什地委宣傳部的同志告訴我,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有采訪線索,我及時來到慕士塔格峰下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聽說位于該縣的高原機場要復航,我激動不已,申請參加復航的采訪。到了現場后我前后圍著機場轉了好久,最后等到飛機起飛時,選好點位按下快門,定格了這一歷史瞬間,新聞圖片《新疆首個高高原機場今年首航》被當日的《人民日報》以四欄大圖刊發,并被評為《人民日報》每周和每月好圖,后又入選2023年“人民日報期待你的好照片”第13期收藏作品名單。這些無不體現了做記者要追求新聞價值、讓佳作不斷影響讀者的目標和追求。

四、行走在基層,記者的職業生涯之樹才能長青

記者是時代的弄潮兒,對時代的變化也最為敏感。社會時代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大背景,更是記者審視新聞事件的立足點和作品最為宏大的寫作“背景”。很多時候,對新聞理論的學習、對政治理論的學習,記者是自覺的、主動的,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對時代發展變化的思考,也是主動和自覺的,因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記者觀察社會、采寫新聞就會失去方向。

但很多時候,記者可能會忽略走基層對于記者保持新聞敏感、體察社會變化、感受時代脈搏的重要性。如果把對新聞理論和政治理論的學習比作坐在教室里學習中醫理論,那么深入基層行走在基層,就是面對患者運用理論把脈問診,把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沒有脫離患者的中醫理論,也沒有脫離基層的新聞理論,理論學習的目的是付諸于實踐,而實踐又是理論之源。不走基層,不深入基層,就看不到理論的功效所在,感受不到時間走過留下的最新印記。時間如滾滾向前的車輪永不停歇,流失的時間不會回頭,錯過的變化也不會再重復發生,離開了基層,記者就看不到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社會生活,捕捉不到新聞理論的落腳點,職業生命就失去了活力,與滾滾向前的時間車輪脫節,與與時俱進的理論脫節,從而停滯不前,并最終落后落伍。

所以說,基層需要長走,而不是階段性地走;是必須要走,而不是想走的時候走一走,不走的時候就不走。走基層,是記者這一職業的要求,也是新聞這一特殊精神產品發揮其價值的必然法則。從部隊的新聞報道員到地州黨報記者,再到省報記者,我一直行走在基層,感受在基層,采寫在基層。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心里裝著基層,鏡頭里裝的也是基層,稿件反映的同樣是基層。就這樣,我從一名新聞行業的“新兵”,成長為2016年的“自治區十佳新聞工作者”,可以說,基層沒有辜負我,我也沒有辜負讀者。從這一點上來講,基層是新聞的肥沃土壤,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基層是記者職業生命的大地母親,只有始終行走在基層,記者的職業生涯之樹才能長青。

走基層,被我視為當好記者的不二法寶,一直行走的基層,是我緊跟時代潮流,感受日新月異變化,實踐終身學習理念,保持旺盛工作動力的關鍵所在。所以當記者至今,我深深體會到好新聞在基層,好新聞是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眼下正是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期,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作者簡介:蔡增樂,新疆日報社圖片新聞部記者

編輯:孟凌霄

猜你喜歡
三貼近基層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基層在線
“基層減負年”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基層減負并非無度
影響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及貫徹“三貼近”原則的建議
聯系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滲透
習作指導須“三貼近”
淺論廣播電視如何守護主流媒體公信力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