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產品視角下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路徑

2023-12-25 23:42
國際展望 2023年5期
關鍵詞:北極公約國家

談 譚

北極屬于全球公域。在國際法語境下,北極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毗鄰北冰洋的北方大陸和相關島嶼,以及北冰洋中國家管轄范圍內的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北極政策》,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 頁。絕大多數北極問題,如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航道安全等都具有跨國境和跨區域的特點,本質上是全球公共問題。在對此類問題的治理過程中,無論是正外部性(資源開發、航道通行等),還是負外部性(極端氣候、生態環境惡化等),都會對區域內外國家甚至全球產生巨大影響。北極國家無法獨自解決這些問題,而非北極國家在這些問題上又與北極國家具有共同利益。2022 年2 月,《全球北極》(Global Arctic)一書出版,②Matthias Finger and Gunnar Rekvig eds., Global Arcti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ltifaceted Dynamics of the Arctic, Cham, Switzerland : Springer, 2022.其中提出的“全球北極”概念即表示北極地區已成為全球政治、經濟、技術、環境和社會變化的一部分,在關鍵的北極治理領域需要全球行為體的參與,以強化治理進程和效果。③Mathieu Landriault, Andrew Chater, Elana Wilson Rowe, and P. Whitney Lackenbauer,Governing Complexity in the Arctic Region, New York:Routledge, 2020, p.18.

一、北極問題的全球性與公共產品視角下北極治理的研究現狀

根據查爾斯·羅杰(Charles Roger)和彼得·多弗涅(Peter Dauvergne)的觀點,治理是政治、經濟、社會行為體制定、接受和執行相關領域人類活動規則、標準和規章制度的過程。④Charles Roger and Peter Dauvergne,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Governance as a Field of Study,”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18, No. 3, 2016, p. 416.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也認為,“治理是各類公共或個人機構管理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雹軨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4.治理主體是指相關領域的利益攸關方,包括國家、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企業或其他機構等各類行為體。而北極治理是指“由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組成的治理主體,圍繞共同關心的北極治理議題,通過政策溝通與合作管理的方式,構建并遵守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北極治理規范的過程”①肖洋:《北極國際組織建章立制及中國參與路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年版,第9 頁。。各行為體為實現治理目標或完成治理績效而彼此協調和合作,沒有一個行為體能夠將自己的意愿完全強加于其他行為體。治理的合法性不僅取決于目標實現和績效完成,而且取決于治理主體的責任心、治理過程的透明度和眾多利益攸關方的參與。②Mathieu Landriault, Andrew Chater, Elana Wilson Rowe, and P. Whitney Lackenbauer,Governing Complexity in the Arctic Region, p. 4.

當前,北極治理效果不彰且存在著機制滯后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③楊劍:《域外因素的嵌入與北極治理機制》,《社會科學》2014 年第1 期,第4 頁。機制滯后本質上也是公共產品供給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北極治理對各類公共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現有北極治理機制存在公共產品供給困難的問題。供給困難的原因,一是相關國家對區域內的權益和地緣政治爭奪趨于激化,尤其是俄羅斯與其他北極國家的矛盾尖銳;二是北極域內國家與域外國家的不平等地位和分歧。

目前,北極治理機制以北極理事會為主體,盡管這一機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半封閉或封閉式的制度框架限制了治理主體范圍,特別是以北極理事會為代表的“羅瓦涅米進程”和以北極五國外長會議為代表的“伊盧利薩特進程”,均強調北極區域內部的身份認同和排他性利益,形成對外排他性和內部協商性共存的格局,這種區域治理模式無法適應北極問題全球屬性的治理需求。④趙?。骸侗睒O區域治理范式的核心要素:制度設計與環境塑造》,《國際展望》2014年第3 期,第115、125 頁。

北極問題的全球性決定了北極治理不可能僅由區域國家參與和主導,其所需的公共產品也無法僅憑北極國家和北極理事會這樣的區域論壇提供。⑤ACAP and AMAP, “Mercury from outside the Arctic is Polluting the Region,” Arctic Council, May 10, 2021, https://arctic-council.org/en/news/mercury-from-outside-the-arctic-ispolluting-the-region/.換言之,全球性問題無法僅由區域治理機制得到解決,北極域外國家、全球性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非國家行為體等北極治理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共享式”參與已成必然。⑥章成:《北極治理的全球化背景與中國參與策略研究》,《中國軟科學》2019 年第12 期,第19 頁。同時,北極國家在北極治理中需要改變“分擔其負,獨享其利”的思維和做法,合理納入域外國家或其他域外行為體,可彌補僅有北極域內國家治理的不足,解決北極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①楊劍:《域外因素的嵌入與北極治理機制》,第12 頁。

目前,國內學術界大多是從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討論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必要性,已提出不少針對性建議和策略,②王新和:《推進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北極問題”國際治理視角》,時事出版社2017 年版;劉惠榮、李浩梅:《國際法視角下的中國北極航線戰略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9 年版;趙?。骸抖嗑S北極的國際治理研究》,時事出版社2020 年版。但從國際公共產品視角分析的學術成果相對有限。既有研究成果中,有學者論證了國際公共產品理論在北極治理中的適用性,認為中國構建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身份將是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重要路徑。③丁煌、趙寧寧:《北極治理與中國參與——基于國際公共品理論的分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3 期,第39 頁。在北極治理所需各類國際公共產品方面,也有學者研究了中國科學家群體與北極治理議程設定的關系,認為中國科學家能夠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公共產品和政策工具,在極地治理中起到顯著作用。④楊劍、于宏源:《中國科學家群體與北極治理議程的設定——基于問卷的分析》,《國際關系研究》2014 年第6 期,第37 頁。在推進北極治理制度化建設方面,學者們或是提出具體領域(漁業、航運等)治理比全面綜合的區域化治理更具可行性,⑤郭培清、盧瑤:《北極治理模式的國際探討及北極治理實踐的新發展》,《國際觀察》2015 年第5 期,第56—60 頁?;蚴侵赋觥堵摵蠂Q蠓üs》(以下簡稱《公約》)在北極治理中的適用缺憾,進而分析完善《公約》和制定專門的區域性國際公約(“北極條約”)的可行性。⑥章成、顧興斌:《論北極治理的制度構建、現實路徑與中國參與》,《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第64—72 頁。

在國外學者分析北極治理的文獻中,也有間接涉及公共產品的理論研究成果。奧蘭·楊(Oran R. Young)在分析當前北極治理機制碎片化的基礎上,試圖論證北極治理機制復合體(Arctic regime complex)的合理性和可行性。⑦Oran R. Young,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Regime Complex for the Arctic: Current Status and Next Steps,” The Polar Journal, Vol. 2, No. 2, 2012, pp. 391-407.蒂姆·考伊夫茹瓦(Timo Koivurova)等從國際法角度比較了中國、芬蘭及歐盟對北極治理的法律與政策立場,指出中國與北極國家在北極治理中互有需求,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利用北極資源與航道,北極國家需要中國為本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作出貢獻。①Timo Koivurova, et al. eds., Arctic Law and Governance: The Role of China, Finland and the EU, Oxford: Hart Publishing Ltd., 2017, Foreword-China.馬修·蘭德奧特(Mathieu Landriault)等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北極治理的復雜性——各行為體(集團)正式或非正式地通過多種路徑塑造北極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前景,他認為將北極治理局限于北極國家或將北極理事會作為首要治理平臺都是不完整的。②Mathieu Landriault, Andrew Chater, Elana Wilson Rowe, and P. Whitney Lackenbauer,Governing Complexity in the Arctic Region, 2020, p. 2.范·皮爾特(Van Pelt)等指出,當前海洋研究和海事協作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中北冰洋廣闊的“消失的中部”(missing middle),既沒有泛北極的科學協作活動,又缺少基于北極地區海洋研究的政策動議。③T.I. Van Pelt, H.P. Huntington, O.V. Romanenko, and F.J. Mueter, “The Missing Middle:Central Arctic Ocean Gaps in Fishery Research and Science Coordination,” Marine Policy, Vol. 85,No. 11, 2017, pp. 79-86.這些都是從國家間合作提供公共產品的角度來分析北極具體領域的治理。

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術界已認識到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與北極治理適用性之間的關系,但尚未全面分析北極治理所需公共產品的具體種類、供給困境及其主要原因,也沒有具體探討中國在提供北極治理公共產品方面的權利、義務和合適路徑。據此,本文首先論述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權利和必要性,再著重分析當前北極治理所需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礎上論證中國提供北極治理公共產品的具體路徑。

二、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權利與必要性

北極的未來關乎全人類的福祉,北極治理需要各方參與和貢獻。域外國家在北極地區雖然沒有領土或管轄海域,但同樣享有國際法規定的相關權益,在北極問題全球化背景下也有提供區域公共產品的義務。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由來已久,早在1925 年,中國就加入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Spitsbergen Treaty),這為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提供了法律依據。中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多項國際公約的締約國,也是國際海事組織(IMO)頒布的多個有關污染治理、航行規則、海上安全等國際公約的成員國,同時還是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和三大北極區域治理法律文件的簽署國。①三大法律文件是2011 年《北極??账丫群献鲄f定》(Agreement on Cooperation on Aeronautical and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 in the Arctic)、2013 年《北極海洋油污預防與反應合作協定》(Agreement on Cooperation on Maritime Oil Pollutio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n the Arctic)和2018 年《預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漁業協定》(Agreement to Prevent Unregulated High Seas Fisheries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從全球治理層面來說,作為“海洋憲章”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既是北極治理的核心,也是多項北極區域治理機制的法律基礎,它規定了締約國享有領海無害通過、專屬經濟區內航行和飛越自由、公海自由、人類共同繼承財產、海洋科學研究等權利。2018 年1 月,中國政府首次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本著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參與北極治理。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北極政策》,第5—6 頁。

對于北極國家來說,拒絕中國進入北極和阻止中國參與北極活動是不合法、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③Yun Sun, “Defining the Chinese Threat in the Arctic,” in Sanna Kopra ed., The Arctic Institute’s China Series 2020, Washington, D.C.: The Arctic Institute, 2020, p. 19.參與北極治理既是中國的權利,也是中國履行負責任大國的義務,尤其是在當前北極治理成效有限和缺乏代表性時,中國參與治理十分必要。中國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近北極國家,北極環境變化和治理情況與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中國不僅直接受到北極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在諸如北極航道航行規則制定和北極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有合理的利益關切。公共產品外部性理論認為,區域性公共問題不僅影響域內國家,也影響域外第三國或第三方,“這個第三方將會成為域內事務的關聯者,成為解決域內問題的參與者,并在域內國家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的公共產品中分擔成本、分享收益?!雹芊旅?、薄思勝:《區域公共產品理論與實踐:解讀區域合作新視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2 頁。這在北極治理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明中國有意愿和能力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同時,作為北極治理的利益攸關方和負責任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有權利也有義務為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北極政策》,第22 頁。

進一步來說,在氣候變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北極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資源開采利用和治理規則制定等多項議題都需要有域外國家或其他行為體的參與,也需要在域外采取行動。②Oran R. Young, “Is It Time for a Reset in Arctic Governance?” Sustainability, Vol. 11, No.16, 2019, p. 4497.比如,北極地區經濟發展對域外國家和市場的依賴程度會不斷增加,尤其是東亞和歐洲國家及其市場。北極地區油氣或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采、遠洋貨物運輸、旅游及相關物流支持服務都需要來自域外的資本和技術。概言之,北極問題已成為全球關切或全球挑戰,需要全球協力共同治理。事實證明,北極域外國家及其他利益攸關方參與北極治理有助于提高北極治理成效,推動相關技術進步。③2015 年12 月,中、日、韓、冰島和歐盟應邀加入北冰洋五國當年7 月發布的《關于防止北冰洋中部公海無管制捕魚聯合宣言》談判,并于2017 年11 月通過《防止北冰洋中部公海無管制漁業活動協定》,十方代表2018 年10 月正式簽署該協定。從宣言發布、利益攸關方后期加入談判到十方簽署協定,這說明北極五國意識到北冰洋中部公海漁業資源管理需要相關利益主體或捕撈方參與才能實現可持續開發。質言之,現實治理需求必須讓相關利益主體加入相應領域國際規范的制定過程。因此,提高北極治理績效的關鍵是讓多元利益攸關方充分參與決策進程,使它們的聲音能夠通過不同渠道進行表達并得到充分尊重,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單獨有效應對與北極地區事務相關的挑戰,必須訴諸國際合作和努力。④孫凱:《機制變遷、多層治理與北極治理的未來》,《外交評論》2017 年第3 期,第118、124 頁。

三、當前北極治理中主要公共產品供給困境及原因

區域治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相關行為體的公共產品貢獻能力和意愿。當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時,治理目標難以實現。⑤楊劍:《域外因素的嵌入與北極治理機制》,第8 頁。一般認為,北極治理所需的國際公共產品主要集中于知識技術類、環境和生態保護類、資源開發利用類(見表1)。

(一)認識北極——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

北極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經濟價值,但人類對北極的認知還遠遠不足,對北極資源儲量及其潛在價值仍需進一步勘探和調研。比如,科學界目前對北極地區氣溫升高的倍增效應認識不一,導致現有科學認識很難為決策提供堅實依據。其他有關北極地理、海洋生物等的知識類信息也需要不斷累積和更新。知識上的有限性不僅制約了人類在北極地區的日?;顒?,而且妨礙各國制定和出臺有效的北極治理政策。因此,當務之急是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升人們對北極的認識,即大力擴展有關北極的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供給。

然而,由于科技實力、經濟水平、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別,各國目前的科學考察和分析研究水平極不平衡。俄羅斯在北極科學考察方面擁有一支能夠直航北極點的核動力破冰船隊,是唯一在北極建立漂移冰站的國家。俄羅斯海冰和氣象預報信息觀測區域集中在巴倫支海和白令海附近的海域。美國依靠其衛星、浮標、實地觀測等能力,建立了強大的北極地區觀測數據庫,其中包括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NSIDC)。美國的氣象和海冰預報重點在白令海、波弗特海、西伯利亞海等區域。這些預報信息和數據是一種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獲取、分析和處理這些數據又能衍生出更高質量的知識和信息。不過,美俄兩國突出的數據觀測和分析能力未能根本改變當前北極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供給困境,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美俄兩國的觀測范圍有限,均未能覆蓋全部北極海域,尤其是地理上難以到達和環境條件非常差的海域;二是美俄兩國未能實現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共享,有些國家通過限制相關信息的公開程度和增加獲取難度來實現壟斷或保護自己的觀測數據和分析結果的目的,或通過雙多邊國際協定將其他國家排除在外,限制了觀測數據的利用率和質量的提升;三是北極國家通過設立環境評估與許可證制度對非北極國家的極地科考活動設置障礙,而非北極國家的科考活動常常需要進入北極國家具有管轄權的海域。這些都妨礙了各國開展北極科考合作,限制了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供給。

(二)保護北極——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有待加強

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是北極治理的重點,這類公共產品一般以規則、協定、條約形式呈現,其治理范圍包括核、石油、廢物污染及生態保護等領域。限于篇幅,本文僅討論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的代表性國際公約、區域規則和雙邊協定?!堵摵蠂Q蠓üs》相關條款對防止、減少和控制海洋環境污染作出原則性規定。1972 年通過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簡稱“《倫敦傾廢公約》”)是唯一針對海洋污染問題的全球性條約,適用于各國內水以外的所有海域。1996 年11 月,該公約締約國特別會議審議通過了《〈倫敦傾廢公約〉1996 年議定書》。該議定書主要規范海上傾廢行為,并對傾倒設施、傾倒方式及傾倒區域進行了具體限定,要求各締約國采取預防措施,保護海洋環境不受傾倒活動的危害。①《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1975 年8 月生效,此后經締約國協商會議對少數條款有修正,1985 年12 月該公約對中國生效。2006 年6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1996 年議定書》。1996 年《議定書》第7 條“內水”規定:在內水范圍內由締約當事國“自主決定”應用何種規定或措施,但應向國際海事組織提供“在海洋內水中實施、遵守和執行的立法和組織機制的信息”。參見《〈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1996 年議定書》,外交部網站,2018 年7 月18 日,http://treaty.mfa.gov.cn/tykfiles/20180718/1531876075871.pdf。1997年9 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通過《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以下稱《聯合公約》)。2001 年6 月,該公約生效?!堵摵瞎s》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加強本國措施和國際合作……在世界范圍內達到和維持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管理方面的高安全水平。②《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外交部網站,2018 年7 月18日,http://treaty.mfa.gov.cn/tykfiles/20180718/1531876076146.pdf。2016 年9 月12 日,中國交存加入書并附帶聲明,同年12 月12 日,該公約對中國生效。2015 年5 月,國際海事組織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極地水域操作船舶規則》(簡稱《極地規則》)和《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修正案?!稑O地規則》2017 年1 月生效,其目標是“為船舶安全運作和保護極地環境予以規定”,設定了強制標準。一方面是針對極地水域的獨特環境從船舶設計、裝備、航行等方面規定了強制性安全措施,另一方面是防止船舶污染極地海洋環境的強制性規定?!秶H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為防止船舶在海上航行時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除軍艦、海軍輔助船、僅用于政府非商業性服務的船舶外,對幾乎所有船舶的海上排污行為都進行了規制。這幾個代表性的全球性公約為北極環境污染治理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

區域層面的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機制主要是由1996 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作出的相關安排。北極理事會是在1991 年北極八國和部分北極原住民代表簽訂的《北極環境保護戰略》(AEPS)基礎上成立的,目的就是保護北極環境。北極理事會現有的六個工作組都與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有關。雙邊協定主要是指有關北極地區核污染治理的雙邊條約,包括俄羅斯與美國、挪威等國簽署的雙邊協議,例如,1994 年美俄《關于防止北極地區環境污染的協議》和1998 年挪威與俄羅斯簽訂的《環境合作協議》。

然而,這些全球性條約、區域安排、雙邊協定在實施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有四方面關鍵原因。首先,國際條約和協定條款中規定了主權豁免?!豆s》第236 條“主權豁免”——“本公約關于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規定,不適用于任何軍艦、海軍輔助船、為國家所擁有或經營并在當時只供政府非商業性服務之用的其他船只或飛機。但每一國家應采取不妨害該國所擁有或經營的這種船只或飛機的操作或操作能力的適當措施,以確保在合理可行范圍內這種船只或飛機的活動方式符合本公約?!蓖瑯?,《倫敦傾廢公約》第7 條及《〈倫敦傾廢公約〉1996 年議定書》第10 條都有本公約或本議定書“不應適用于根據國際法享有主權豁免的船舶和航空器”?!堵摵瞎s》第3 條也規定其“不適用于軍事或國防計劃范圍內的乏燃料或放射性廢物的管理安全”,除非締約方另有約定?!秶H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第3 條“適用范圍”第3 款也規定,“本公約不適用于任何軍艦、海軍輔助船舶或其他國有或國營并目前只用于政府非商業性服務的船舶?!逼浯?,《北極環境保護戰略》同樣不能涉及有關國家主權的軍事安全問題,該戰略本質上是北極八國致力于保護北極環境的集體承諾或共同行動計劃,是各方達成的共識和采取行動的綱領。各國在發起階段就有意識地將其定位為軟法,明確各國參與該項活動是出于自愿,“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強制力”,具體實施效果依賴于各國的國內立法或政策。北極理事會成立后,作為區域性政府間論壇和北極國家與其他利益主體進行溝通的重要平臺,主要職責就是實施《北極環境保護戰略》,它不是一個超國家的治理框架,既無決策權也不掌控資源,“沒有約束成員國的權利”。①董躍、陳奕彤、李升成:《北極環境治理中的軟法因素:以北極環境保護戰略為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1 期,第21 頁。簡言之,目前的北極治理合作機制都沒有達到讓渡主權或共享主權的程度,僅顯示出北極國家自身對區域治理的堅定承諾。②Linda Jakobson and Neil Melvin eds., The New Arctic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182-183.再次,北極理事會的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北極理事會的合法性來自其成員數量和治理績效。一方面,隨著北極問題的“全球化”,以北極理事會為主導的“區域治理機制已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北極問題”;另一方面,“限制非北極國家的參與權損害了北極理事會的整體治理效果”,因為限制在北極理事會的參與機會促使非北極國家尋求其他替代性的地區合作方式。①Shiloh Rainwat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rctic: Assessing the Rights of Non-Arctic States in the High North,”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Vol. 30, 2015,pp. 115-153.北極理事會中北極國家占據主導地位,非北極國家作為觀察員國,其參與治理的權利受到嚴格限制,特別是在設計和制定北極治理規則和制度方面。②Arctic Council, “Observer Manual for Subsidiary Bodies,” May 15, 2013, https://oaarchive.arctic-council.org/bitstream/handle/11374/939/EDOCS-3020-v1B-Observer-manual-with-addendum-finalized_Oct2016.pdf?sequence=13&isAllowed=y.其四,由于北極國家不接受類似《南極條約》模式的《北極條約》,無法出臺一個關于北極環境治理的綜合性區域協定或條約,全面的具有約束力的北極生態環境管理體系仍舊缺失。③褚章正:《北極環境治理及其中國參與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 年,第90 頁。簡言之,當前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機制既有多樣性、碎片化和軟法約束的特征,又在硬法性質的全球性公約中“不當免除”了國家責任,嚴重影響了北極治理機制的有效性。④唐堯:《北極核污染治理的國際法分析與思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第1 期,第7—8 頁。

(三)發展北極——合理利用北極資源和航道通行的規則亟待制定

北極地區潛在的經濟價值巨大,有豐富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北極資源開發、航道通行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高當地民眾生活水平的關鍵,其最終成果也是一種公共產品。換言之,發展北極符合北極國家利益,也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由于已探明的北極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北極五國的專屬經濟區內,五國都已將北極資源開發納入本國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事實上的激烈競爭態勢,推動北極地區進入“開發時代”。然而,北極資源開發事關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其影響已超出北極范圍,北極國家能否基于可持續開發原則,對北極地區資源進行有序開發和利用,這需要由包括北極區域內國家和北極域外國家在內的北極事務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制定資源開發的相關原則和政策。⑤孫凱、張佳佳:《北極“開發時代”的企業參與及對中國的啟示》,《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2 期,第71—76 頁。

與此同時,海冰快速消融使得北極地區夏季通航成為現實,北極航道(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開發和利用也擁有潛在的商業和戰略價值,因為北極航道將縮短歐洲與東亞以及北美與東亞之間船舶航行的時間并降低經濟成本。目前已部分投入商業運營的是位于俄羅斯北部的東北航道和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西北航道,兩國都制定了相關的國內法規來加強北極航道管理。盡管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愿意參與有關北極航道開發利用的國際合作,對外國船只利用北極航道秉持“申請即通行”的合作態度,①加拿大2010 年《北加拿大船舶航行服務區規章》把自愿性報告修改為強制性報告制度,僅收取領航等事實費用,不收取受困船只的搜救費用。俄羅斯在東北航道管理中執行“經濟導向性”方針,向通行船只收取高額破冰船領航費用。但2010 年根據《加拿大航行法》(Canada Shipping Act)出臺的《北加拿大船舶航行服務區規章》和2013 年俄羅斯《關于北方海航線水域商業航運的俄羅斯聯邦特別法修正案》都強調各自對航道水域的主權和環境保護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對航道通航活動進行“管理”。這顯然與其他國家堅持的北極航道國際通行權利存在沖突。②Aldo Chircop, “Regulatory Challenges for International Arctic Navigation and Shipping in an Evolving Governance Environment,” Ocean Yearbook Online, Vol. 28, No. 1, 2014, pp.269-270.俄羅斯為了最大化本國的國家利益,制定了視北方海航線為“國內航線”的《北方海航道水域航行規則》,該規則雖然在定義上區分了俄羅斯北方海航線和東北航道的范圍,但在法律適用層面與《公約》的無害通過原則、過境通行制度、冰封區域航行規則等分歧巨大。③談譚:《俄羅斯北極航道國內法規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分歧及化解途徑》,《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第24—26 頁。加拿大對西北航道的主權訴求也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認為西北航道是《公約》規定的用于過境通行的國際海峽相互矛盾。由此可見,國際社會需協商制定以《公約》為核心的北極航道航行規則。

四、中國提供北極治理國際公共產品的具體路徑

北極治理的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和質量。北極治理的全球屬性導致其所需的公共產品無法僅憑北極國家和北極理事會這樣的區域機制提供,域外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是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合作供給是最優供給模式。就中國而言,在充分發揮自身“單一最大努力”的基礎上,力求與其他國家合作供給可能是最佳方式。中國參與北極治理應從科學研究、海洋環境和生態保護、航道及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展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引領,以增進各國共同利益為目標。

(一)大力提升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

北極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國北極活動的優先方向和重點領域。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北極政策》,第9 頁。包括治理行動在內,人類在北極的任何活動都依賴于充分且準確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換言之,全面準確地認識北極是有效開展北極治理的前提。在北極治理中,北極科考能力和知識儲備是域外國家參與北極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獲得話語權和提高影響力的重要途徑。②秦樹東、李若瀚:《新時期中國參與北極治理:身份、路徑和方式》,《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5 期,第61 頁。中國應大力提升北極治理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既要提升對北極的科學監測技術和科學研究能力,又要積極參與北極科考和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

中國需加大力度提升自身的北極科考能力和技術水平,不斷深化對北極的探索和認知。1996 年4 月,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成員國。1999 年7—9 月,中國極地考察船“雪龍”號首航北極。2004 年7 月,根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中國在北極建立了第一個科考站黃河站。2016 年12 月,中國在瑞典北極圈內的基律納(Kiruna)建立了遙感衛星接收站。從1999 年7 月至2023 年7 月,中國開展了13 次北極科學考察,獲得了大量寶貴數據和經驗,為北極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此外,我國科學家團隊研發的“北極?!獨鉄o人冰站觀測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北極考察和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MOSAiC)計劃。③2019 年9 月至2020 年10 月,由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倡導、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極地研究所(AWI)牽頭,20 多個國家600 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參與的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MOSAiC)計劃順利實施,該計劃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北冰洋國際聯合科考活動,其觀測數據將通過數據共享平臺開放使用。17 位來自中國科研機構或高校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本次科考活動,提高了我國極地科研能力和影響力。參見《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MOSAiC)計劃中方成果推進會召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網站,2021 年11 月4日,https://www.sio.org.cn/a/snyw/16571.html。中國科學家還一直參與極地預報計劃(Polar Prediction Project),這是一個為期10 年(2013—2022 年)的項目,是世界氣象組織(WMO)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極地環境和天氣預報服務。①《世界氣象組織“極地預報計劃”增選預報中心孫啟振副研究員為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2020 年 4 月 22 日,https://www.nmefc.cn/newsDetail?infoId=16659b17-03fd-11ed-a620-df73c9babc45。

盡管中國在北極科考中已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所建設的科考設施和擁有的技術水平尚無法支撐長期、復雜的北極行動,更無法及時準確搜集相關情報,并對情報進行分析研判。②羅英杰、李飛:《大國北極博弈與中國北極能源安全——兼論“冰上絲綢之路”推進路徑》,《國際安全研究》2020 年第2 期,第101 頁。因此,更新北極科考設施和提升科考技術水平是一項緊迫任務,特別是在技術層面,中國的科考船能力總體上落后于美、俄、日、德等國,需要積極學習他國船舶的設計優點,自主研發和設計新型極地科考船,為提高極地科考水平提供裝備支持。同時,針對目前科學考察難以到達的北極區域,中國可大力發展和利用自身無人裝備技術優勢,如近年專門針對北極科考研發的“無人冰站”、水下滑翔機等,借助無人裝備進入環境復雜的北極區域,為各國科考提供無人技術支持。

中國還應積極參加北極科考或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對于北極科考和科學研究來說,一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其提供北極治理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客觀局限之一,因為各國進入其他國家領海、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在法律上應經沿海國同意。但從目前的實踐來看,除公海外,各國一般都在相對固定的海域進行科考活動。而且,各國的科學測量技術水平存在差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進行覆蓋整個北極地區的科學研究。從提升對北極認識的角度看,各國相互借鑒和合作非常必要。國際合作是促進各國提升北極科考和科學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提供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關鍵手段。這方面可以借鑒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數字化海冰數據庫”合作模式,該模式聯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個國家(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丹麥、瑞典、芬蘭、中國、日本、阿根廷)進行多邊合作,實現了20 世紀以來歷史海冰信息的電子化。有鑒于此,中國應積極共建開放性國際合作平臺,特別是促進亞洲國家在極地科考和研究上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協調“極地科學亞洲論壇”(AFoPS),“支持就北極考察情況加強信息交流,并鼓勵數據共享和進一步實施聯合考察?!雹佟兜谌喼腥枕n北極事務高級別對話聯合聲明》,新華網,2018 年6 月8 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08/c_1122959283.htm。同時,在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和北極可持續觀測網(SAON)框架下,②“可持續北極觀測網(SAON)”是2011 年根據北極理事會《努克宣言》由北極理事會和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共同成立的,目的是推動開展北極觀測的國際合作。2018 年,“可持續北極觀測網”確立其目標之一是建立一個充分一體化的北極觀測系統。參見“Senior Arctic Officials’ Report to Ministers 2021,” Arctic Council, May 20, 2021, p. 105,https://oaarchive.arctic-council.org/handle/11374/2602。推動各方合作構建一體化的泛北極觀測和預報系統,提升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

(二)積極參與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類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

本質上,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各國可以從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改善中共同受益。國際社會已基本形成北極環境治理是全球性義務的共識。

第一,針對當前北極環境治理全球性條約或雙多邊協定中存在的“主權豁免”條款,以及北極理事會環境治理機制的軟法特征,北極國家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利益攸關方應共同致力于削減或限制有關環保公約或協定中“不當豁免”國家責任的條款。在國際法上,國家間主權平等,非經同意,一國不受他國司法管轄,即國家主權豁免是一項重要的國際習慣法原則。為提高北極環境治理績效,各國需在談判或修正涉及北極環境治理全球性條約或雙多邊協定中自愿對主權豁免條款加以限制,對于因軍事、國防計劃以及其他政府非商業性行為產生的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各國政府應主動承擔由此所帶來的責任。比如,各國可就北極環境治理中的主權豁免問題做出特別約定,明確“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引起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并就預防原則、損失分配原則、賠償原則或其他救濟責任原則達成共識,在專門的全球、區域或雙邊協定(中)就賠償、應對措施及國際和國內救濟作出有效規定。③《國際法委員會第五十八屆會議工作報告》,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2006 年8 月11日,第67—71 頁,https://legal.un.org/ilc/reports/2006/chinese/chp5.pdf。當前,各國至少應按照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治理相關條約或協定規定,采取適當措施,以保證其享有主權豁免的行為按照符合相關條約或協定的宗旨和目的行事。

第二,推動北極理事會治理機制從“軟法”向“硬法”過渡。中國一直積極支持北極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響應北極理事會各工作組關于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的倡議、戰略計劃和行動綱領。中國的支持是提升北極理事會國際合法性的關鍵,也是其倡議、戰略計劃或行動綱領獲得更多利益攸關方認同的關鍵,有利于各方自覺遵守北極環境和生態保護治理中的“軟法”規定,提高規制效率。為了提升“軟法”治理機制的合法性和治理效果,需要擴大制定北極治理“軟法”的主體,在北極國家基礎上吸收相關國際組織和北極利益攸關方參與,目前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只能陳述建議不能參與決策的狀況必須改變。同時,北極治理“軟法”在制定程序上必須堅持公開、公正、民主原則,尊重或接受永久參與者、觀察員國及各方對相關議題的意見。簡言之,改革北極理事會及其治理結構是提高北極理事會治理規則約束力和增加其治理機制“硬法”屬性的必要環節。

第三,中國可以在與部分北極國家(美、俄、加、芬蘭)已簽訂的雙邊環境保護合作協定或備忘錄基礎上,積極與其他尚未簽署相關協定或備忘錄的北極國家商簽相關協定。同時,將雙邊合作領域擴展至整個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在此基礎上,中方可建議《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承認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一樣為“特殊區域”,對防止在北極地區排放有害物質作出與南極地區同樣的特殊強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在公海自由和海洋保護之間達成平衡,因應國際社會對海洋環境問題的關注已從消極應對海洋污染轉向積極提高海洋生態環境承載力,中國積極推動《公約》框架下就公海以及國家管轄范圍之外海域的可持續利用和管理進行國際合作,鼓勵更多國家參與《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BBNJ)國際協定談判,實現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海域由各國均有權利利用轉向各國均有義務保護。中國提出的海洋命運共同體既為各國普遍參與BBNJ 協定談判,也為設計和貢獻BBNJ 治理公共產品的中國方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價值引導,①姜玉環、張繼偉:《BBNJ 國際協定環評規則制定中的焦點問題分析及中國應對》,《太平洋學報》2021 年第5 期,第92—93 頁。促成了2023 年6 月聯合國193 個成員國通過共計75 條的BBNJ 協定。除推動BBNJ 協定盡早生效之外,中國未來還應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遺傳資源和海洋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數據庫公開訪問、海洋保護區建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知識傳播和海洋技術轉讓等方面推動必要的國內立法或采取政策措施,包括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努力實現BBNJ 協定目標——確保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當前及長期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

(三)積極參與北極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一貫主張開發和利用北極資源的各類活動應遵循一般國際法和涉及北極地區的國際條約,尊重北極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同時在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尊重北極土著人的權益和關切的前提下,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北極政策》,第13 頁。中國合理開發和利用北極資源的主張不僅有利于北極國家和北極原住民,而且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這一主張本身就是一種國際公共產品。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本身并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在保護環境、防止產生環境和生態系統風險的前提下,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一,中國需大力提升和創新極地工程技術,研發適用于極地環境和高環保標準的裝備、技術和材料,積極參與共享創新、可持續和低排放技術的知識和信息。2021 年5 月,北極理事會第12 次部長級會議通過第一份《北極理事會戰略規劃(2021—2030)》(Arctic Council Strategic Plan 2021 to 2030),其中提出北極理事會著力推進的目標,包括環境保護目標和可持續社會及經濟發展目標,實現這兩個目標的關鍵是“基于最佳可及科學”的“最佳可及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BAT),②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并成功推動各國間完成談判的《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第2條)中指出:“最佳可及技術”系指在考慮到某一特定締約方或該締約方領土范圍內某一特定設施的經濟和技術因素的情況下,在防止并在無法防止的情況下減少汞向空氣、水和土地的排放與釋放以及此類排放與釋放給整個環境造成的影響方面最為有效的技術?!蛾P于汞的水俁公約》,外交部網站,2018 年 8 月 31 日,http://treaty.mfa.gov.cn/tykfiles/20180831/1535706287167.pdf。比如,能源循環利用技術、降低油氣尤其是北極油氣供應鏈中的碳密度技術、碳捕捉和儲存技術,包括通過陸基設備和遠程感應技術準確監測排放源和計算排放數量。技術的改進可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升排放數據的準確性,進而為排放影響研究、公司行動、決策層制定相應政策和規則提供重要依據。中國可以探索創新性的政策和規則,倡議和推動各國在減排技術標準、最佳實踐和政策目標上協商一致,這對于工業界自愿采取措施、提升規則的有效性和影響范圍都有積極意義。

第二,北極地區航運基礎設施存在短板,中國可以發揮自身基建特長,通過推進“冰上絲綢之路”貢獻力量?!豆s》規定成員國具有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第192 條)且有責任采取措施“最大可能地減少來自船舶的污染”(第194 條)。既然這兩條是成員國的義務和責任,那么成員國就應該在其港口提供足夠的用于接收船舶廢棄物的設施?!秶H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也明確要求成員國要在確保其港口可以提供充分的設施和裝備來接收船舶廢棄物方面達到公約標準,未能提供足夠港口接收設施的成員國就違反了條約義務。依據國際海事組織的標準,要滿足“足夠”這一條件,港口應考慮用戶的正常操作需求,為正常使用港口的船舶產生的各種類型和數量的廢棄物提供接收設施。①“RESOLUTION MEPC.83(44): Guidelines for Ensuring the Adequacy of Port Waste Reception Facilities,”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March 13, 2000,https://wwwcdn.imo.org/localresources/en/KnowledgeCentre/IndexofIMOResolutions/MEPCDocu ments/MEPC.83(44).pdf.2021 年5 月,北極理事會雷克雅未克部長會議通過的報告中指出,北極地區航運基礎設施存在短板。②“Senior Arctic Officials’ Report to Ministers 2021,” Arctic Council, May 20, 2021, pp.39-40, https://oaarchive.arctic-council.org/handle/11374/2602.同時,《北極理事會戰略規劃(2021—2030)也強調,物理和數字聯通是北極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交通、搜救和其他活動的關鍵議題和重要前提。③“Arctic Council Strategic Plan 2021 to 2030,” Arctic Council, May 20, 2021,https://oaarchive.arctic-council.org/bitstream/handle/11374/2601/MMIS12_2021_REYKJAVIK_Strategic-Plan_2021-2030.pdf?sequence=1&isAllowed=y#:~:text=Arctic%20Council%20Strategic%20Plan%202021%20to%202030%20This,the%20Arctic%20Council%E2%80%99s%2025thannive rsary%20at%20the%20Council%E2%80%99s%2012th.這些條約或規劃都指向北極沿岸國家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升級船舶設備、提高寬帶通信傳輸速度、優化綜合航運管理系統等。因此,中國在“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尤其是北極地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能源管線、通信、飛機、破冰船等特種設備供應①楊劍:《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環境及應對》,《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11 期,第14、19 頁。方面都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國際合作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為北極治理貢獻力量。

第三,推動北極航道航行規則合理化。除了氣候因素,北極航道航行面臨的主要困境是航道通行方面的法律爭議,即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國內法規與《公約》相關條款的分歧,其原因主要是兩國尋求國家利益最大化與國際公約提倡的公正、公平與合作的理念相沖突。俄羅斯通過多樣化管理模式和國內立法來強化其對北極東北航道(部分與北方海航道重合)的管轄權,在管理模式上賦予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和俄羅斯交通運輸部協調管理北方海航道航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權力,在立法方面則要求其他國家船舶經過北方海航道時必須向俄羅斯管理機構事先申請航行許可、使用俄籍領航員等,懸掛外國國旗的船舶除非獲得特別許可,否則將由懸掛俄羅斯國旗的船舶進行海上搜救、破冰等業務。②劉鋒、劉瑞:《俄羅斯強化北方海航道管轄權的戰略考量及其潛在影響》,《東北亞經濟研究》2020 年第2 期,第67—68 頁。2013 年重新制定的《北方海航道水域航行規則》盡管取消了原先有關強制性破冰船領航服務的規定,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許可證制度,但修訂后的航行規則依然規定“破冰引航由懸掛俄羅斯國旗的擁有航行權的破冰船實施”。在此規則下,不僅船舶航行權需事先申報獲得許可,而且對可以破冰引航的船舶也有特別規定。

加拿大則通過國內立法的方式主張整個西北航道位于其內水。1970 年,加拿大頒布《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AWPPA),以防治水域污染的名義主張對北極水域的主權和管轄權。2001 年,加拿大出臺《加拿大航行法》,要求任何進入加拿大水域的船只,均應向其主管機關提前申報,以便獲得通行許可。2009 年,加拿大議會通過《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強制要求過境其北極水域的所有船舶均需提前申報。實踐中,加拿大對其他國家船舶的通行申請采取相對寬松的登記批準制度,并未阻止其他國家的船舶通行。1988 年1 月,美國與加拿大簽訂《加拿大和美國關于北極合作協定》,美國承諾其破冰船將事先申請“在被加拿大稱為內水水域”的通行許可,但該承諾及協定其他內容“不改變雙方各自(對西北航道或其他北極海域主權歸屬)的立場”。①“Canada 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greement on arctic cooperation (Signed at Ottawa on 11 January 1988),” United Nations, January 27, 1995, https://treaties.un.org/doc/publication/unts/volume%201852/volume-1852-i-31529-english.pdf.

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是《公約》締約國。俄羅斯和加拿大有關北極航道的國內法規與《公約》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國際社會與兩國尋找法律解決路徑。2008 年5 月,兩國與美國、丹麥和挪威共同發布了《伊盧利薩特宣言》,確認并強調《公約》是北極治理包括制定北極航道航行規則的基礎。兩國都認為,北極航道(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適用《公約》第234 條規定。實際上,北方海航道包括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適用《公約》的過境通行制度。俄羅斯作為《公約》締約國和《伊盧利薩特宣言》簽字國,應該在《公約》框架下解決北方海航道水域國內法規與《公約》的沖突問題。關于西北航道,中國可主張其在法律上是“特殊情形的”“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中國亦可與加拿大簽訂類似于1988 年美加北極合作協定的雙邊協定,此類雙邊協定的簽訂“有助于日后國際社會達成普遍認同的國際公約”。②趙宇:《北極西北航道的國際法律地位分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 期,第190—191 頁。將來,中國要繼續參與北極航道航行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推動建立為各國普遍接受的法律制度,維護各國的北極航道航行等權益。因為在北極航道開發利用方面,無論是供給端(領航、破冰、救援等服務),還是需求端(油氣等資源的大規模海運需求),單靠北冰洋沿岸國家無力滿足,必須吸引潛在的航道使用國參與并作出貢獻。

結 束 語

2023 年5 月,北極理事會主席國職位已從俄羅斯平穩過渡到挪威,這表明8 個北極國家仍有努力維持該論壇和保持環北極對話的意愿和行動。③Emilie Canova and Pauline Pic, “The Arctic Council in Transition: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new Norwegian Chairmanship,” The Arctic Council, June 13, 2023,https://www.thearcticinstitute.org/arctic-council-transition-challenges-perspectives-new-norwegian-chairship/.因此,盡管當前俄羅斯與其他北極國家的緊張關系破壞了各國參與北極治理的合作氛圍,增加了北極治理的不確定性,但并未影響到它們在北極地區基于條約或協定的國際合作,以條約為基礎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北極治理國際合作框架依然有效。北極本身“依然是一個‘低緊張’地區”,即使戰略利益存在分歧,主要參與者也有機會在特定問題上進行合作,并將注意力轉向北極國家和其他各利益攸關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上。①奧蘭·揚、楊劍、安德烈·扎戈爾斯基:《新時期北極成為和平競爭區的發展邏輯》,《國際展望》2022 年第3 期,第1、21 頁。就提升北極治理績效而言,關鍵在于改善相關國際公共產品供不應求的現狀。作為有能力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北極利益攸關方和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強化在極地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包括簽訂極地科研機構國際合作協議、資助極地研究項目和為科學家提供國際科研合作機會,通過國際科研合作來擴大知識技術類公共產品供給。在北極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保護機制方面,中國可與亞洲其他觀察員國一道,努力讓觀察員國擁有更大的決策發言權和更自由的北極地區科研目標選擇權,尋求一個更具包容性、公平性和協同性的北極理事會,改善北極生態環境保護類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現狀。同時,在北極資源和北極航道開發利用方面,中國應加強與北極國家、北極利益攸關方及北極原住民團體的對話和交流,推動北極國家和國際社會共同制定并遵守公平合理的北極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北極航道通行國際規則,提升相關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

猜你喜歡
北極公約國家
圖書借閱公約
北極有個“放屁湖”
制定《圖書借閱公約》
尋找最大公約
北極兔乖乖,唱起歌來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制定《圖書借閱公約》
北極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