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儒道哲學探析黃元御“一氣周流”氣化體系※

2023-12-29 08:20陽緣樂楊志軍梁永林楊秀娟
中醫藥通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周流中氣一氣

陽緣樂 劉 碩 李 敏 楊志軍 邵 晶 梁永林 楊秀娟

一代宗師黃元御,其著作豐富,理論周密,方藥臨床效驗顯著,近年來黃氏“一氣周流”學術思想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耙粴庵芰鳌弊鳛辄S氏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貫穿其理論始終,不僅邏輯嚴謹,且繼承于經典,契合臨床實踐,是后人研究黃氏思想一座繞不過去的橋梁。諸多學者應用一氣周流學術思想,在深化中藥藥性與藥物配伍[1-2],探討病因病機,及豐富臨床疾病論治[3-4],乃至指導針灸實踐[5-6]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對于一氣周流的理論研究尚未深入挖掘。黃氏妙悟岐黃,兼通理學,其醫學思想根源于《易經》《道德經》[7],因此筆者試從黃氏理論源頭探析“一氣周流”思想及其思想內涵。

1 黃氏學術思想之源

黃氏學術思想本于“二經”,發于“四圣”,黃元御尊《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為“四圣”[8],尊《道德經》《易經》為“二經”?!八氖ァ蹦酸t學之基,“二經”乃玄學之基,此皆蘊含大道之機。是以黃氏尊“四圣”而掌五運六氣之化滅,尊“二經”而得握中氣陰陽之終始,并將此六書之理深入淺出地糅于《四圣心源》之中,而又布散在其余作之中,雖化繁為簡,但世人卻難以深刻地發現其本質。筆者在此以《四圣心源》中的一氣周流構架作為基礎,結合其理論之源闡述“一氣周流”學術思想,為同道展現黃氏學術思想的深刻內涵。

2 一氣周流氣運觀

黃氏理論思想核心主要體現于《四圣心源》中,書中開篇言道:“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9]旨在點醒讀者研究醫學當從天道中尋找答案,然“天道”即道也,始于“二經”,發于“四圣”,歸于“心源”。

2.1 萬物并作

2.1.1 中氣為本,陰陽為使 老子于《道德經》開篇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秉S氏以老子之意,認為“無”乃天地之本,是為太極,蘊含中氣,中氣虛靜,陰陽無序,糾纏難分,即陰陽未判,一氣混茫,一氣周流實為中氣周流。然中氣于至虛之境而備萬物之有,于其虛靜之時,雖尚未化一切形質,卻是一切形質之祖,靜極而動,于其方動之時,施輪旋之令,積陽左升乃為天,積陰右降乃為地。是以天地乃為中氣使,以純陽純陰昭萬物之序而化萬物之有。

2.1.2 中土為關,五行為載 中氣陰陽雖能化萬物,但必須依賴一重要物質,那就是土,老子在《道德經》中將其比喻為“玄牝之門”,又將“玄牝”比作“谷神”。黃氏對此解釋道:“中氣在戊己二土之間……是曰谷神?!庇衷疲骸凹和磷笮齽t此門開,開則陽升;戊土右轉則此門闔,闔則陰降……故玄牝之門乃陰陽升降之關?!盵10]谷神乃中氣,沖虛靈妙,恰似玄竅,是為天下始,以為天下母。而土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又被稱為“倉廩之官”,可見土掌管著中氣陰陽升降出入之機,中氣輪旋則陰陽生,陰陽生則脾胃化,而后陰陽升降化生萬物。脾胃二土為陰陽升降的關鍵,故老子稱土為天地根,黃氏喻土為陰陽關。是以中氣與土多合稱中土,以示天地萬物之始。黃氏基于此,并參《黃帝內經》之言,總結出“一氣周流”基本框架,以中土為軸、四象為輪的軸輪并行系統,即中土作為氣機運動的軸,以其本身的運行而帶動其他四象的運行,中氣輪旋,陰陽始生,脾胃乃用,脾土上浮,陽升而化木火,胃土下沉,陰降而化金水。是以土之政,發于中而覆蓋四象,木火為己土之分,己土為木火之合,金水為戊土之分,戊土為金水之合;二土為中氣之分,中氣為二土之合。正如《四圣心源》中寫道:“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盵9]一氣周流以五行載中氣陰陽,又以中氣陰陽統五行之變。

縱觀此過程,從中氣到陰陽,從陰陽到中土,從中土到四象,此乃《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言“天以陽生陰長”,黃氏釋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陽升陰降,故能生能長”[11],生成之初,天氣主之,陰陽皆生長,于一歲而言歲半之前,于一生而言生半之前,于一日而言日半之前……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近或遠,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老子稱其萬物并作,具體而言則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天地秩序,一為太極,太極內含中氣,中氣生陰陽是為二,陰陽交接則萬物生,而萬物皆處天地之間是為三,是三亦是萬物,即陰陽接則變化起。

2.2 復命歸根然萬物有盛必有衰,有葉必有根,有作必有復,一定之理。老子在《道德經》中言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終也。此乃道家有無相生之妙,以此即彼,以彼即此,以中氣輪旋觀四象之作,以四象旋縮觀中氣之復,“有”根于“無”而又饋于“無”,即四象根于中土而又復饋于中土,充分體現了道家萬物為一整體觀??梢娪袩o相生是世間萬物能夠不斷延續的永恒定律,是以《素問·天元紀大論》亦言“地以陽殺陰藏”,黃氏釋之“歲半之后,地氣主之,陽降陰升,故能殺能藏?!盵11]物盛之后,地氣主之,陰陽皆衰,萬物復歸本源以厚其根,使來年能夠繼續蓬勃生長。正如其在《四圣心源》中說道:“陽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濁陰,則又含陽氣,是為陽根……陰自左升,升于離位,而化清陽,則又含陰精,是謂陰根?!盵9]可見陽降陰升是為歸根、養根,而陰陽之根又由中土所出,是以中乃萬物之大根,既是歸根亦是歸中氣也。于天地是如此,于人更是如此,人以圓融為立身之本,亦從中來而復歸中去。是以黃氏將中氣盛衰來復貫穿于疾病診治與轉歸之始終,謹守根本,并以一氣周流的形式展現于其著作之中。這也是黃氏之所以如此重視中土,認為中氣是大命之根,不歸此根則命原不復的原因。

綜之,太初一氣混沌,未有之先,是為太極(中氣)。古人引入陰陽以示太極運動,陽生陰長是為氣之動(萬物并作),陽殺陰藏是為氣之續(復命歸根),動而續之,四象迭出,旋縮運動,復歸太極,循環往復,生命不息。萬物并作實為開玄牝之門,復命歸根實為闔玄牝之門,作中有復,復中有作,作復調和,生命不殆。充分認識此過程方是靈活運用“一氣周流”診治思想的前提。

2.3 氣運原力然氣若要運,必然需依賴一定的動力。黃氏依照易理,將氣運的動力總結為“陽倡陰隨,陽施陰受”?!兑捉洝分星允尽扒?,元亨利貞”“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黃氏認為元亨利貞象四象之德,乾為純陽統此四德,并以龍喻之,春為陽之初生,萬物并作之始,以此統萬物之序,陽由初而盛,上以統天,陰順其勢乃布云雨,萬物豐成,品物添形。盛極而復,龍又復潛于地府,以此正其性命,保其元氣,陰亦隨其令而復歸天宮。此理在坤卦篇又以陰的角度再次強調——“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牝馬乃雌馬,馬以柔順與坤陰相合,是以利牝馬之貞,坤陰以順從之性自元始就順承乾陽之令,依勢而行。歲半之前,地氣左升,陽出于地,春回凍解,萬物資生,以伴陽生長;歲半之后,天氣右降,陽復歸地,詔陰代其行令,萬物收藏,以護陽收藏。故陰只有順陽勢而行,方才得其正道,萬物得以化生,不然陰凌陽辱,陰先行則迷而失道,陽不資始,萬物無生,可見陽氣為一氣周流之原動力,主導著生長化收藏的各個環節。清末火神派鼻祖鄭壽全、現代火神派代表人物李可亦認為“天施地潤水才通”,兩位醫家的扶陽思想亦皆源于乾坤二卦中的微妙之理,與黃氏扶陽思想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皆以陽氣為人身立命之本。

以此結合老子之學,可總結為中氣輪旋(播種),陽升陰降,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自此生化,天地既成(陰陽互根),萬物乃生。然氣運之初,以陽為大,以陽為先,蓋陽主生,陰主殺,陽主動,陰主靜,而虛無之至,乃化萬有,陰隨陽長方才化生萬物,是以陽倡陰隨一定之理也;物長極而復命,陽施陰令,萬有復歸虛無,陰伴陽復而化生不息,是以陽施陰受一定之理也??梢娙f物于生命始終皆以陽詔陰附。

3 一氣周流氣象觀

黃氏“一氣周流”理論不僅是對氣運學說的論述,更包含了氣象學說的論述,即六氣學說。其在《四圣心源》中單立《六氣解》篇以示六氣學說與五行學說的關系及其重要性,即六氣作為五行的外象,是中氣陰陽五行病變診治最重要的線索與依據。

3.1 三陰三陽之氣象正所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盵12]虛無化中氣(谷神),中氣化陰陽之“氣”(陰陽者,神明之府也),陰陽之“氣”化天地萬物之形氣(五行六氣),形氣化則萬物之形象可見,是以“氣”為形象(氣)之主,形象(氣)為“氣”之載?,F代中醫氣功學學者龐鶴鳴教授[13]亦提出了三層物質理論假說,分別為實體物世界層面、能量世界層面、時空結構混合信息體,認為萬物皆是本體結構(信息體)與現象結構(實體、能量)的統一體。此理論類似于道論中氣與形(形象)的關系。是即《素問·天元紀大論》言:“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弊韵路e陽“氣”為天(象)而生風、熱、濕;自上積陰“氣”為地(形)而生相火、金、水。然陰陽又互根,陽化氣,陰成形,即陽“氣”化氣(陽象),陰“氣”化形(陰形)。是以天地皆有陰陽,陰中有陽根,則能使陰形化陽氣,而陰復陽作生木、火、土;陽中有陰根,則能使陽氣化陰形,而陽復陰作生暑、燥、寒。故體陰用陽,體陽用陰,以三陰三陽示五行陰陽之體,而奉六氣之五運陰陽之用,陰形化陽氣而行陽之用,陽氣化陰形而行陰之用。即厥陰能生則化風木而行疏泄;少陰能長則化熱火而行宣通;太陰能化則化濕土而行運化;少陽能降則化暑火而行宣通;陽明能收則化燥金而行收斂;太陽能藏則化寒水而行封藏。此六氣名目之所由來,亦三陰三陽之氣象。是以天氣地形為“氣”之外象,三陰三陽為“氣”之本身,此所謂“氣有多少,曰三陰三陽”。

3.2 臟腑經脈之氣象人處天地之中亦秉天地之氣而生,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9],是以六腑為陽體,五臟為陰體,五臟六腑互為表里。而足之三陰又為陰中之陰,足之三陽又為陰中之陽,手之三陰又為陽中之陰,手之三陽又為陽中之陽??此品彪s,實亦不出六氣,黃氏以五運六氣為基,結合岐黃之學,總結出經雖十二,六氣統焉,各有司從。

3.2.1 厥陰少陽之氣象 足厥陰為厥陰之方盛,手厥陰為厥陰之已衰;足少陽為少陽之始生,手少陽為少陽之方盛。體陰用陽,此當足厥陰肝木主風令,始化其表里之少陽,是以足少陽膽木從其令,陰升化陽,足少陽膽木升而化手少陽三焦相火,足厥陰肝木升而化手厥陰心包相火。體陽用陰,此當手少陽三焦相火主火令,始化其表里之厥陰,是以心包相火從其令,陽降化陰,手少陽三焦相火降而化足少陽膽木,手厥陰心包相火降而化足厥陰肝木。前者乃木盛火弱,是以足厥陰主風木之司化,手厥陰從足厥陰風木之化,而兼秉相火之氣;后者乃火盛木弱,是以手少陽主相火之司化,足少陽從手少陽相火之化,而兼秉風木之氣。3.2.2 太陰陽明之氣象 足太陰為太陰之方盛,手太陰為太陰之已衰;足陽明為陽明之始生,手陽明為陽明之方盛。體陰用陽,此當足太陰脾土主濕令,始化其表里之陽明,是以足陽明胃土從其令,陰升化陽,足陽明胃土升而化手陽明大腸金,足太陰脾土升而化手太陰肺金。體陽用陰,此當手陽明大腸金主燥令,始化其表里之太陰,是以手太陰肺金從其令,陽降化陰,手陽明大腸金降而化足陽明胃土,手太陰肺金降而化足太陰脾土。前者乃土盛金弱,是以足太陰主濕土之司化,手太陰從足太陰濕土之化,而兼秉燥金之氣;后者乃金盛土弱,是以手陽明主燥金之司化,足陽明從手陽明燥金之化,而兼秉濕土之氣。

3.2.3 少陰太陽之氣象 手少陰為少陰之始生,足少陰為少陰之方盛;足太陽為太陽之已衰,手太陽為太陽之方盛。體陰用陽,此當手少陰心火主熱令,已化其表里之太陽,是以手太陽小腸火從其令,陽極生陰,手少陰心火降而化足少陰腎水,手太陽小腸火降而化足太陽膀胱水。體陽用陰,此當足太陽膀胱水主寒令,已化其表里之少陰,是以足少陰腎水從其令,陰極生陽,足少陰腎水升而化手少陰心火,足太陽膀胱水升而化手太陽小腸火。前者乃火盛水弱,是以手少陰主君火之司化,足少陰從手少陰君火之化,而兼秉寒水之氣;后者乃水盛火弱,是以足太陽主寒水之司化,手太陽從足太陽寒水之化,而兼秉君火之氣。

黃氏之《六氣解》在岐黃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發揮,將《素問·陰陽離合論》中陽外陰內的三陰三陽氣運分布規律與三陰三陽氣運消長變化相結合(圖1),從而確定臟腑經脈的六氣司從關系。這種以六氣統六經的模型,可使人身之上下內外、有形無形之病,皆無所逃,是以黃氏所言“六氣了徹,百病莫逃”即源于此。

圖1 三陰三陽氣運分布及消長變化圖

以上所有內容為“一氣周流”氣化全過程的基本要素,亦是一氣周流生理病理觀的理論依據。即黃氏所做的最大貢獻是將中氣、陰陽、五行、六氣統于一體,并進行系統的闡述,以至可從高視角俯觀整個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氣化??v觀其所著之論,無不體現這樣的診治觀,一環扣一環,六氣不離五行,五行不離陰陽,陰陽不離中氣,逐步揭示病理生理本質。是以人體氣化可概括如下:中氣為陰陽之本;五行為陰陽之形;六氣為陰陽之象;三陰三陽為陰陽之量以定其氣;氣先定,形乃成,象乃顯。即陰陽之動以氣為化,以象為見,以形為載,以中為本。

4 展望

當代對于一氣周流思想著重從理法的方面對其進行系統研究的尚不多見[14],并未完全將其理論具象化。以儒道思想充分將中氣、陰陽、五行、六氣及十二經脈緊密聯系在同一氣化體系中,可使臨床運用一氣周流理論診治疾病時形成系統的診治思路,即通過在外之六氣象的異常變化透視人體內之中氣陰陽五行的偏頗。這是將黃氏學術思想在臨床上充分利用好的必要條件。因此,以此氣化系統作為基礎逐步剖析一氣周流之病生觀及藥用法論乃至時空診治觀,則可使“一氣周流”理論體系指導臨床診治變得系統化。

猜你喜歡
周流中氣一氣
全真一氣湯治療中青年高血壓病驗案舉隅
黃元御“一氣周流”理論在針灸臨床中的應用
“一氣周流”理論與針灸補瀉手法思路探討
運用李可老中醫學術思想從“中氣”論治術后腸梗阻的療效觀察
一氣周瑜(二)
一氣周瑜(一)
淺析中氣與濕溫病發生發展的關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氣周流新釋
從一氣周流學說淺析中風病的根源
24節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