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典籍英譯教學的思路與方法

2023-12-30 07:50劉蘋張若青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6期
關鍵詞:教學思路問題分析教學方法

劉蘋 張若青

摘 要:中國古代典籍是世界知識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典籍翻譯教學作為培養翻譯人才的重要環節,對于中華文化的世界化闡釋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與意義。針對我國各高校典籍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宏觀教學思路和具體教學方法兩方面出發,從課程體系的完善、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以及動態考核機制的建立三方面入手,探討解決方案。從案例教學、譯本比較、項目實踐和譯本論辯等教學方法切入,落實課堂教學。教學思路的完善能加強教師課前備課的科學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課后教學評估的檢測效度;教學方法的探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與翻譯水平。兩者的結合將為中國高校典籍翻譯課程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典籍翻譯持續縱深發展,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堅定步伐。

關鍵詞:中國典籍英譯;問題分析;教學思路;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6-0061-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6.007

一、引言

中國古代典籍是世界知識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典籍翻譯是對中華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傳播,對于中華文化的世界化闡釋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環節。中國典籍博大精深、流傳久遠、影響廣泛,包括文學、語言學、哲學、醫學、數學等極其豐富的人文和科學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文明互譯是文明互鑒的必要前提,作為培養翻譯人才重要環節的典籍翻譯教學因此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目前,我國各高校典籍翻譯教學存在各種問題[1]。首先,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并非所有高校都具備單獨開設典籍英譯課程的能力,典籍英譯教學以課程形式出現并不多見,更多是以翻譯課程中主題單元的形式出現。但是,典籍英譯本身承載的教學任務眾多,個別單元的課時難以滿足教學目標與要求。有些學校即使單獨開設了此課程,也未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課程級別劃分和教學內容安排等,因而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理論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很多學校的典籍英譯課程內容設置中甚至缺乏古代漢語的內容,而古代漢語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傳統語言文化知識在中國典籍翻譯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影響著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的準確性。

其次,專門教授典籍英譯課程的師資力量還有待擴充。很多高校的典籍英譯課程多由研究語言學或文學的教師教授,專業性有所欠缺。典籍英譯教學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應成為一個重要任務。

再次,我國目前沒有全國統一使用的典籍英譯教材,這導致各個高校課堂內容的差異性較大、合理性缺失。任課教師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易出現缺乏典型性、主題單一化等問題。一方面,選取的文本缺乏代表性(如僅以文學類文本進行授課),忽視了其他學科類別的文本。另一方面,選取的文獻不能準確傳達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最后,對于典籍英譯課程的考核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檢驗,對教學效果的判斷缺乏科學的數據支撐,對進一步的教學反思造成障礙。目前,很多學校仍然采用“一卷定終身”的傳統考核方式,僅憑單次試卷評定成績,這樣既無法全面測評學生的能力,也無法綜合評價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鑒于此,為培養擁有扎實翻譯功底兼具文化素養的翻譯人才,加強典籍翻譯事業人才隊伍建設,本文根據中國古代典籍文本的特點,從目前國內典籍英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從宏觀教學思路和具體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探討,以期推動典籍翻譯課程的持續發展,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堅定步伐。

二、完善整體教學思路,促進課程發展

教學思路的完善是典籍英譯課程教學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其中,建立課程體系是前提和基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是確保典籍翻譯教學效果和質量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學動態的考核機制是反饋教學效果和調整教學思路的最佳方式。

(一)建立課程體系

要建立典籍英譯教學的課程體系,需要確定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理論、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材料等內容。

第一,確定合適的教學對象。授課對象以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最為合適。翻譯能力的提升涉及學生對源語和目標語兩種語言的掌握和轉換能力。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尚處在打牢英語基礎的階段,不宜在此時進行典籍英譯教學,而三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已通過專業英語四級的考核,具備翻譯文本的基本能力。各??筛鶕W生的實際情況,在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階段、碩士研究生階段和博士研究生階段開設相應課程。

第二,確立系統、科學的教學目標。各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適當級別(本科、碩士與博士階段)的典籍英譯課程,并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如針對本科生的典籍英譯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典籍欣賞能力和基礎翻譯能力,通過翻譯技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水平。碩士研究生階段典籍英譯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通過大量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學習的持續深入,進一步提升翻譯水平,使學生具備完成相關典籍英譯項目的能力。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典籍英譯課程,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站在學科前沿,不斷尋求理論的突破與實踐的創新,推動我國典籍英譯事業向前發展。

第三,選用適當的教學理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選擇適當深度和難度的翻譯理論進行教學。如針對本科階段的學生,教師可教授常用的翻譯理論,學生譯文應力求忠實于原文、通順明白,如果可能,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文采意境。針對研究生的課程,則可教授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同時用該理論指導典籍翻譯實踐,強調譯文與原文間的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盡可能再現源語文化。博士生階段的典籍英譯課程則可以選擇性地讓學生接觸中西方的多種翻譯理論,要求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和討論,引導和要求學生把其中的一些理論作為研究對象。

第四,完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需明確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知識和技能范圍、課程深度等方面的內容??茖W、規范、完整的教學大綱有利于開展教學實踐和實現教學目標,反之則會影響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應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根據學生的年級和知識水平,依次加入語言基礎能力、翻譯技能訓練、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鑒賞、翻譯理論、典籍試譯和典籍翻譯實踐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水平和授課內容制定科學、動態、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

第五,合理設置課程類別及內容。結合各校實際及學生學習情況,可將典籍英譯課程設為通識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分別對應普及化教學和專業教學的授課目標,以便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在課程內容上,在已有外語和翻譯課程的基礎上,還要增設文言文、訓詁學等有關中國語言文化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典籍理解能力;同時開設中外文化課程以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和目的語國家文化的理解,保證譯本在語言層面的高水平和文化層面的準確性。

第六,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在典籍英譯課程的主體教材之外,教師還應注意典籍翻譯訓練材料的選擇。中國典籍浩如煙海,對典籍翻譯教學材料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翻譯水平,還要注意學科門類的多樣性。既要選擇《紅樓夢》《論語》《莊子》等文學和哲學典籍,也要選擇《天工開物》《九章算術》《本草綱目》等科技典籍。

第七,培養專業的師資隊伍。只有具備中國典籍翻譯素養的教師才能更好地教授相應課程,教師的選擇應以“長期從事專業翻譯的專業教師或業界的職業翻譯”[2]為標準?!斑@些教師既有職業的特點,又有教學的能力?!保?]開設典籍翻譯專業的院校應為教師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不定期邀請專家開展針對性的講座,鼓勵和支持教師外出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

(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典籍英譯要求譯者不僅有扎實的雙語基礎,還要熟悉了解中國文化,如此才能保證典籍英譯本的質量。源語言翻譯單位和目標語言翻譯單位之間具有翻譯等價關系[3],但是在目前的漢語典籍英譯實踐中,由于對原文語言層面的誤讀造成的誤譯不少,對原文所涉及的文化要素的誤譯更多,而且文化層面的誤譯遠比語言層面的誤譯更難攻克。因此,在本科階段的教學工作開展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知識儲備以及雙語基礎做簡單考查,按學生水平進行分班,以便日后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文化素養和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典籍英譯課程的準備階段必須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精髓。例如,在學生還處于低年級階段時,教師便可推薦學生選修公共文化通識課,進行有目的的系統性學習,也可推薦相關影視作品或書籍讓學生觀看和研讀。

典籍翻譯涉及的文化知識范圍較廣,對語言翻譯要求較高,翻譯難度相對較大。如果在教學初期,不能正確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典籍翻譯的興趣,后續學習中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降低課堂效率。因此所選翻譯文本與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翻譯能力以及文化知識儲備相匹配十分重要。整體上應把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典籍翻譯的奧妙。若所選文本過于簡單,學生難以學會如何克服各種翻譯困難,也體會不到文明間交流互鑒的精髓;若所選文本難度過大,課堂可能會出現教師獨自講解的灌輸式教學,不僅影響學生上課情緒,還會逐漸消磨學生對典籍英譯的興趣。

同時,英譯典籍要求譯者不僅熟悉中華文化,還要有扎實的雙語基礎,這樣才能保證典籍譯本的質量。由于學生水平與知識儲備往往參差不齊,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摸底測試,對學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并對所挑選的教材進行難度分類。根據學生現有的水平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翻譯的信心,避免讓學生在接觸課程之初就懷有畏難情緒。

(三)建立科學動態的考核機制

為全面、全過程反映學習和教學效果,課程考核應采用動態考核方式??己瞬粦獌H僅是知識考查,更應該是能力的試金石。對學生譯文的考核,除了常規情況下對語言和意義的對等考查,還應考核學生在語言含義和文化意蘊的譯介方面是否達到較高水平。動態考核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期中譯文實踐報告,二是過程評價,三是期末考試(見表1)。

期中譯文實踐報告重點考查學生翻譯技巧運用、譯文語義表達、文化傳達等方面。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翻譯實踐。翻譯學習脫離實踐只談理論與賞析都是空中樓閣。在這一階段,學生至少應做到能夠運用學到的方法與技巧,翻譯出語義對等的譯文。若能在短時間的訓練過程中兼顧文化意蘊的傳達,可認為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達到了較高水平。另一方面,督促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主動尋找符合要求的文本進行翻譯。所選翻譯對象應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同時在西方具有較大影響力。若文本涉及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也應恰當處理。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了解典籍的海外傳播狀況,將視野投向翻譯文本之外的廣闊世界,讓他們對中華文化走出去有實實在在的感知與認識。

過程評價包括對學生在課前預習、文化積累、課堂發言、互評譯文、課后實踐等方面的考察。動態評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及時把握學生學習和實踐情況,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按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估內容應包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文化積累情況、課堂發言情況、譯文互評情況、課下實踐情況等。根據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教師能夠較為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與方式,提升課堂效率。

期末考試以試卷的形式進行,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相較于期中譯文實踐報告,期末考試對翻譯文本的主題選擇及考試時間的長度應有規定性。除了關注學生譯文中語義是否對等、文化傳達是否準確等方面,還要重點關注學生處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文化差異的水平是否提高。通過期中、期末的兩次對比,能夠直觀反映學生翻譯水平的變化。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升興趣和能力

(一)在案例講解中培養興趣和能力

把翻譯興趣的培養放在實際翻譯案例的教學中,能讓學生對經典譯本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經典譯本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以許淵沖先生翻譯的《春江花月夜》為例:

例1

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譯文:In spring the river rises as high as the sea,and w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4]26.

詩歌翻譯首先要注意中西方詩歌意象的差異,同一意象在中西文化里所代表的含義往往有所不同,因此讓譯文與原文的意境對等,正確理解原文思想感情并準確傳達就十分重要。例1 節選的詩歌中出現了“月”這一意象,“月”的意象在中國傳統抒情詩中十分常見,往往表達思鄉之情。前句描寫江潮連海、月上中天,是為了給后句的抒情作鋪墊。詩人觸景生情,感嘆人生短暫而江月長存,表達離愁別怨與相思之苦。在西方文化中,月亮意象與思鄉之情沒有必然聯系,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月”這一意象翻譯出來,西方讀者難以體會到中華文化所獨有的情感。因此,許淵沖在翻譯時將重點放在了“生”字上。這里的“生”不是古漢語里常見的“出生”“生長”之意,而是蘊含比喻之意——賦予明月和潮水以生命。明月與潮水不僅在詩人眼前“升”起,更是詩人看到明月隨潮水涌升后內心情緒的波動。

由此可見,當同樣的意象在跨文化語境中不能完全傳達原文意境的時候,動態的情景描寫往往能夠彌補這一缺憾?!皐ith the river’s rise the moon uprises bright”既譯出“生”字所傳達的“升起”之景,又進一步用動詞“uprise”傳達出詩人內心情緒的波瀾,堪稱絕妙。教師在教學中援引此例,引導學生在將古漢語譯為英文時,注意正確理解中西文化的意象差異與文化差異,在譯文中譯出對等的意境。為使學生理解更加透徹,還可引入反面案例加以分析。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片段的兩個譯本為例:

例2

(譙周曰:)“臣昨夜仰觀天文,見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東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兇之事?!?/p>

鄧羅譯: “…Surely it forebodes a misfortune to the king or his First Minister.”[5]

羅慕士譯: “…signifying great disaster for the prime minister.”[6]

例2中“主”的意思是“預示”,即預示吉兇禍福、自然變化等?!爸髫┫嘤写髢粗隆币鉃椤坝^察到的天象預示丞相有兇禍”。鄧羅對原文的理解不準確,導致其將“主”譯為“king” (君主),將原文的“主丞相有兇禍”譯為 “king”或者his First Minister”(丞相)二者之一有兇禍。相反,羅慕士正確理解了此處的“主”,并用“signify”準確地表達了其含義。

再以《荀子·修身》中的“良賈不為折閱不市”[7]為例。對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是:精明的商人不會因為一時的虧損而放棄經商。諾布洛克是這樣翻譯的:A good merchant does not fail to go to the marketplace because of occasional losses on the sale of his goods[8]?!笆小痹谶@里作動詞使用,意思是“交易、做買賣”,而不是名詞 “市場”之意?!安皇小敝傅氖恰安蛔鲑I賣、放棄經商”,而不是諾氏譯本中的“fail to go to the marketplace”(不去市場)。譯者在此顯然忽視了古漢語名詞作動詞的這一重要特點,可見其對古漢語的了解不夠深入。

這些誤譯常常出現在外國譯者的譯文中,說明外國譯者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全面、準確,難以真正進入中華文化意境理解原文。其實,無論是外國譯者還是中國譯者,若想得到高質量的譯文,了解源語與目的語的文化必不可少,因為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間的碰撞,更是兩種文明的互相交流。因此,在典籍英譯教學中,要提醒學生不僅要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相關知識,確保譯文具有可讀性,還要注意在傳達中華文化時不能有誤。

(二)在譯本比較中探索文化闡釋與互動

教師可選擇同一文本的不同譯本,通過直觀比較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翻譯策略帶來的效果,學會判斷何種翻譯是適宜和可取的。以《長干行》中一句的三個譯本為例:

例3

原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龐德譯: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9]11.

韋利譯:When you came by, walking on bamboo-stilts. Along the trellis, playing with the green plums[10]19.

許淵沖譯:On a hobbyhorse you came upon the scene. 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4]47.

“騎竹馬”指古代的一種兒童游戲,即兒童騎在竹竿上,竹一端有馬頭模型,兒童跨立其上,假作騎馬。龐德和韋利將其翻譯為“bamboo stilts”,許淵沖則將之譯為“ hobbyhorse”?!杜=蛟~典》對“hobbyhorse”的解釋是:“a toy made from a long stick that has a horse’s head at one end. Children pretend to ride on it?!保?1]不難發現,“騎竹馬”與“hobbyhorse”的語義和所指都非常接近。因此,采用讀者熟悉的文化內容進行正確的替代翻譯,是最合適的做法,許淵沖的譯文正是如此。而龐德和韋利的翻譯——“bamboo stilts”,即“用竹子做成的高蹺”,顯然是不了解中國民俗文化而造成的誤譯。

中華文化中有很多獨特之處。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譯者要對中西社會文化差異有清晰的認識,并能透徹理解中華文化特色,保證翻譯的正確性。例如,中國古籍中常常出現的各種典故,短短兩三字中往往蘊含著另一個故事。另一方面,譯者不僅要熟知其中的文化內涵,還要站在外國讀者的角度,考慮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譯文是否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傊?,要得到理想的譯文,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必不可少,如例4中對《長干行》另一句的翻譯:

例4

原文: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龐德譯: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9]11?

韋利譯:I thought you were like the man who clung to the bridge. Not guessing I should climb the Look-for-Husband Terrace[10]19.

許淵沖譯: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 high[4]47?

“抱柱信”出自《莊子·盜跖篇》,講的是尾生與女子相約橋下,女子未到卻突遇漲水,尾生守信不肯離去,最終抱柱被淹死?!巴蚺_”的故事是說丈夫遠行,妻子常常登上山石,每日盼望他歸來,但丈夫卻一直未歸,妻子便化作一塊山石?!堕L干行》此句所表達的意義是:我對你有著忠貞不渝的信任,因此我絕不會登上望夫臺,因為我相信你一定會回來。從例4的三個譯本可以發現,三位譯者對詩中所體現的社會文化差異都有著清晰的認識,因此選擇將原文用意譯的方式處理。從保留文化特色的角度來說,龐德的譯本對典故的省略使譯文失去了原文的文化韻味。韋利與許淵沖均從女主人公的視角進行翻譯,韋利用的是闡釋法,且闡釋的過程中保留了兩處典故的文化負載詞,但從西方讀者的視角來看,他們也許并不明白“抱著柱子的男人”是何意,因而并不能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情感。而許淵沖對“抱柱信”典故的譯法是抹去故事,直接譯出典故所要表達的寓意,這樣的處理使西方讀者更能明確知道原文表達的意思。在對“望夫臺”這一意象的翻譯上,許淵沖從女主人公的視角進行了生活的想象與延伸,提升了譯文的畫面感。

在翻譯中,若想盡可能保留原文中獨有的文化典故,可以用闡釋加注釋的方式,即簡要譯出典故并用注釋加以解釋,這樣既能讓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也能保留原典,呈現源語文化底蘊,保證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12]。典籍翻譯教學中的這種比較,意味著將本土闡釋與域外闡釋結合起來,建立地方知識與世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探索不同語言間的比較與互文關系。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與文化;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尊重異域知識與文化的差異,在反思中建構開放的思想空間,在翻譯中進行跨文化雙向闡釋。

(三)在項目實踐和譯本論辯中強化能力訓練

教師可以在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翻譯項目的實踐過程中進行引導和點評。為更好實現這一教學模式,教師可在項目教學法中融入論辯法的思想,讓學生的實踐過程更具思辨性。馮全功詳述了論辯結構的發展歷程,并在圖爾明的論辯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雙主體互動的論辯修辭模式”,以彌補前者在進行價值和審美判斷時留下的主觀性強的缺憾[13]。這一新模式在進行文學翻譯或文學翻譯批評時更加有力。

根據圖1,同一文本的不同譯本究竟哪種更好,可以通過論辯得出結論。例如,對《論語·顏淵》中“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14]的翻譯,教師可以近代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與辜鴻銘的譯文為例,請學生分析二者的優劣。

例5

理雅各: Let the superior men never fail reverentially to order his own conduct, and let him be respectful to others and observant of propriety: -then all within the four seas will be his brothers[15].

辜鴻銘: In his conduct towards the others he behaves with earnestness, and with judgment and good sense. In that way he will find all men within the corners of the earth his brothers[16].

原文中有文化負載詞“四?!??!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對其的解釋是:“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濱海,因此稱全國、國內為四海?!保?7]那么究竟是直接保留“四?!钡姆g更好,還是將“四?!币越忉屝宰g法呈現給讀者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呢?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支持的主張,然后尋找論據和材料來論證其觀點,并要求他們在此過程中運用各種表明態度的限定詞語來說明對這一主張的認同程度。若對論證過程存在異議,可再次進行論辯。

表2僅為舉例,在課堂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做出更多思考。經過激烈的論辯后,教師可讓學生總結所有觀點,引導學生分析論辯者給出的理由是否充分。不同文明間想要通暢地傳播交流,少不了站在雙方的角度分別進行探究與借鑒。因此在翻譯時,中國的譯者要對西方語言文化有所研究,考慮什么樣的譯本在西方接受度會更高,更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出去。譯本的接受范圍越廣泛,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速度也將越快,兩種文明之間不斷加強交流,促進各自文化的發展。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保?0]古代典籍作為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翻譯和傳播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環節??缥幕涣鞣g人才的培養少不了文化知識的熏陶和積累,更少不了典籍翻譯能力的培養。翻譯課堂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訓練場,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課程體系、文化素養和考核機制等教學宏觀對策為基礎,以案例法、比較法、項目法和論辯法為具體教學方法,將翻譯教學與文化傳播并重,為典籍翻譯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培養一批又一批將中華文化帶向世界的人才,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劉性峰.中國典籍翻譯教學:問題與對策[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77-80.

[2]柴明颎.對專業翻譯教學建構的思考——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翻譯,2010(1):54-56.

[3]譙曉南.簡論我國英漢詞典法學術語譯名的四個缺陷——以《英漢詞典》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22,14(6):132-136.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漢英對照[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5]LUO G ZH.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vol.Ⅱ[M].Vermont & Tokyo:Charles E.Tuttle Company,1959:470.

[6]LUO G ZH.Three Kingdoms[M].Roberts Moss (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126.

[7]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7.

[8]KNOBLOCK J.Xunzi: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vol.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54.

[9]POUND E.Cathay[M].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10]WALEY A.The Poet Li Po[M].London:East and West LTD,1919.

[11]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EB/OL].[2023-09-08].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hobby-horse?q=hobby+horse.

[12]周杰,楊敏.《苗族史詩》英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22,14(3):44-51.

[13]馮全功.廣義修辭學視域下《紅樓夢》英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283-284.

[14]朱熹.名家批注論語[M].沈陽:萬卷出版社,2008:149.

[15]LEGGE J.Chinese Classics[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93:380.

[16]辜鴻銘.論語:漢英對照[M].武漢:崇文書局,2017:442.

[17]王力,岑麒祥,林燾,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8.

[18]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68.

[19]王佐良.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03.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9-0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LIU Ping, ZHANG Ruoq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4)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ar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world's knowledge system. Teach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developing translators, has profound academ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globalize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s transl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olutions, considering the aspects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ideas and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tarting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ynamic assessment mechanism.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teaching, comparison of translation editions, project practice and debate of translation editions are used to implement in-class teaching. By improving teaching ideas, teachers' pre-class preparation will be more reasonable and students' knowledge reserve will be increased, and the testing effectiveness of after-class teaching assessment will be enhanced;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class teaching, and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ranslation abilit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will channel new vital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classics translation course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firm pace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Key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problem analysis;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ethods

(責任編輯:梁昱坤 郭 蕓)

收稿日期:?? 2023-08-11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術團隊項目(KTS20026)。

作者簡介:劉 蘋,女,湖南湘潭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

張若青,女,湖北武漢人,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教學思路問題分析教學方法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提高高校聲樂教學形式與方法探析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教學設計
高中體育教學思路與方法創新
談數學建模時的問題分析步驟
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家校合作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