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米拉·莎樂美的尋根之旅
——析《以莎樂美之名》的家園重構

2024-01-01 05:21林文靜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 2023年1期
關鍵詞:多米尼加卡米拉家園

林文靜

內容提要: 當代美國加勒比女作家茱莉婭·阿爾瓦雷斯的小說《以莎樂美之名》講述了19世紀多米尼加共和國知名詩人莎樂美·烏雷尼亞和她的小女兒、現旅居美國的卡米拉·莎樂美·亨里克斯·烏雷尼亞的故事。論文結合阿爾瓦雷斯對《以莎樂美之名》這部作品的敘事編排,分析卡米拉和母親莎樂美之間的聯結,論述卡米拉的尋根之旅??桌膶じ貌粌H追尋母親和祖國,而且還探索過去、認知自我;在這樣的尋根之旅中,卡米拉不僅領悟了家園的含義,而且為自己重構家園并尋得生命的意義。本論文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分析《以莎樂美之名》這部作品的家園重構,進而探索流散的加勒比裔群體的文化身份與歸屬。

茱莉婭·阿爾瓦雷斯(Julia Alvarez,1950—)出生、成長于加勒比西班牙語區的多米尼加共和國,童年時期家境優渥。在阿爾瓦雷斯10歲時,全家人為了逃脫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Leonidas Trujillo Molina,1891—1961)的迫害,緊急逃往美國定居。初到美國的阿爾瓦雷斯一家不僅失去經濟上的優勢,還得艱難地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習俗,這些經歷都反映在了她的文學作品中,小說《加西亞家的女孩不再帶口音》(How the Garcia Girls Lost Their Accents,1991)即帶有相當的自傳特征,反映特定歷史背景下加西亞一家的移民經歷。

《加西亞家的女孩不再帶口音》是阿爾瓦雷斯的第一部小說,她在這部小說中將個人歷史和民族歷史相結合,在之后的小說中基本延續了這一書寫范式,《蝴蝶飛舞時》(In the Time of the Butterflies,1994)、《悠!》(Yo!,1997)、《以莎樂美之名》(In the Name of Salomé,2000)、《在我們自由之前》(Before We Were Free,2004)和《拯救世界》(Saving the World,2006)等都屬于歷史題材小說;散文集《有所宣告》(Something to Declare,1998);少年兒童小說《神秘的腳印》(The Secret Footprints,2000)和《羅拉姑媽是怎么住下來的》(How Tia Lola Came to Stay,2001),以及紀實文學作品《曾經的成人禮: 在美國的成長故事》(Once Upon a Quincea?era:Coming of Age in the USA,2007)都帶有明顯的歷史取向。阿爾瓦雷斯對于歷史,特別是多米尼加歷史的書寫,在美國讀者中引發了廣泛的興趣,她的作品得到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加西亞家的女孩不再帶口音》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并榮獲1991年的PEN 奧克蘭/約瑟芬·邁爾斯文學獎,而《蝴蝶飛舞時》入選美國圖書館協會著名圖書系列,并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阿爾瓦雷斯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與讀者之間有較多的互動,散文集《有所宣告》就記錄了她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移民經歷及創作歷程的故事。

阿爾瓦雷斯的作品突出移民經歷、身份建構以及尋找家園的主題,小說尤其給予她充分的創作空間,因而她在小說創作中較多反思多米尼加共和國的歷史,特別凸顯女性視角下移民經歷對女性成長的影響,進而審視移民作家與祖國及移入國的關系?!逗w舞時》和《以莎樂美之名》便是如此,這兩部作品不僅從女性的視角重新書寫歷史,而且在創作中對歷史進行重新想象,對歷史人物加以多層面的解讀,讓阿爾瓦雷斯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祖國、對抗被迫流放的創傷以及理解自己流散的身份。

阿爾瓦雷斯小說的精彩之處不僅在于其歷史題材,而且敘事也是別具一格。她常常在作品中糅合歷史、自傳以及虛構敘事這三種文類;其次,非線性敘事及多視角的敘事是她慣常采用的手法。譬如《加西亞家的女孩不再帶口音》以及《悠!》這兩部作品皆是由若干相互關聯且各自獨立的短篇小說構成,并且作品中加西亞一家人的移民經歷多取材于作家本人的經歷,因而常被認為是虛構性自傳體小說。多視角敘事將個人歷史和民族歷史相結合,特魯希略時期的獨裁歷史也在人物的經歷中不時浮現出來?!兑陨瘶访乐肪哂幸陨系倪@幾個特點,不過在敘事上更是別出心裁: 阿爾瓦雷斯通過不同的時間順序,講述19世紀多米尼加民族詩人莎樂美·烏雷尼亞和她的小女兒卡米拉·莎樂美·亨里克斯·烏雷尼亞的人生故事,母親生活在19世紀的多米尼加,女兒旅居20世紀的美國,母女倆的故事以各自的章節交織一起,她們相隔著時空和生死進行靈魂的交流,從而構成這部奇特而又引人入勝的小說。

阿爾瓦雷斯的小說頗受讀者和批評界的歡迎。多數批評者偏愛《加西亞家的女孩不再帶口音》和《蝴蝶飛舞時》,所以研究討論這兩部作品的文獻頗豐,而關于《以莎樂美之名》的批評文獻則為數不多。多數批評者從歷史的角度解讀這部作品,比如瑪雅·索科洛夫斯基(Maya Socolovsky)闡釋了阿爾瓦雷斯如何通過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思考個人和民族記憶,回憶個體和民族的創傷,以及對于幸存者如何面對過去進行探索(Socolovsky 2006)。另外一些批評者則討論阿爾瓦雷斯對歷史的表征體現在揭開被淹沒的女性的聲音以及她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瓊恩·M.霍夫曼(Joan M.Hoffmann)在《我從母親這里所學的: 茱莉婭·阿爾瓦雷斯〈以莎樂美之名〉的母女關系》這篇文章中討論莎樂美和卡米拉母女之間的紐帶以及女兒與祖國、母語以及母系傳統的關聯(Hoffmann 2002)。

本文將從阿爾瓦雷斯在《以莎樂美之名》這部作品中的敘事編排入手,分析卡米拉·莎樂美和母親之間的聯結,論述卡米拉的尋根之旅。對于卡米拉而言,尋根之旅不僅是對母親和祖國的追尋,而且還是一個探索過去、了解自我的旅程;在這樣的尋根之旅中,卡米拉逐漸明白家園的含義,她為自己重構了家園,也尋得生命的意義。

《以莎樂美之名》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莎樂美1850—1894年間的人生經歷,以她的童年、成長、成名、戀愛與婚姻、為人母、遭受病痛與背叛,及最后離開人世為主要的敘事脈絡,仿佛引領讀者走進歷史長河、揭開一位歷史人物的面紗,讀者得以從小說的每個章節了解到莎樂美的人生經歷。不過,小說講述女兒卡米拉的人生故事時卻采用完全不同的敘事形式: 從整體敘事時間來看,故事采用了倒敘的方式,小說伊始卡米拉出場時已到了退休之年,小說在卡米拉故事的每個章節講述的是卡米拉經歷的具體事件和地點,這些經歷的時間與空間各異,并且相互之間留下空隙。最后一章講述的是卡米拉于1897出生的場景,而這恰好與莎樂美故事的結尾相銜接,表明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莎樂美生下卡米拉遭遇難產之時。在小說最后一章的兩個片段包括莎樂美逝世,還有女兒卡米拉三歲時登上一艘船離開圣多明戈的情景。從某種意義上說,莎樂美和卡米拉母女倆似乎從未真正謀面,因為小說沒有具體描述從卡米拉出生到莎樂美逝世的這三年都發生了什么??桌龤q的時候同時失去母親和家園,而她之后似乎也在窮盡一生去找尋母親和家園;卡米拉多處流散,“每隔十年就更換一個新地址?!敝钡阶詈罂桌庾R到:“我一直在尋找的是我的母親啊”(Alvarez 242)①本文所有引自《以莎樂美之名》的內容均出自Alvarez(2000),由本文作者翻譯。下文僅標注頁碼,不再一一注明。??梢?由于時間、語言和地域的不同,小說中兩位女子似乎沒有多少交集,甚至她們的故事都未見明顯的關聯,但通過這樣首尾相接式的敘事編排,她們的故事交織一起,向讀者呈現歷史人物莎樂美和活在當下的卡米拉的故事,進而探索母親、女兒和祖國家園的關系。

《以莎樂美之名》這樣的敘事編排寓示著卡米拉與母親莎樂美及祖國多米尼加(家園)之間的復雜關系。阿爾瓦雷斯在小說開篇引用了莎樂美的詩句作為題詞,同時用西班牙語和英語呈現給讀者:“家園是什么?我親愛的,你知道你在問什么嗎?”(4)而詩句中的這兩個問題也引導著卡米拉探尋答案。因為小說開始時,卡米拉是一位“高個兒、優雅的女子,柔和的棕色皮膚(意大利南方人?來自地中海的猶太人?還是淺膚色的黑人女子由于高學歷而得到認可?)”(1)她雖然美麗優雅,但是這位看似煢煢孑立的女子一生卻如同難民,不斷漂泊于塵世——從加勒比海地區到美國,輾轉古巴,從西語區到英語區??桌錾盹@赫,母親莎樂美是多米尼加共和國的民族詩人與英雄,父親弗蘭西斯科·亨利克斯曾于1916年擔任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總統,哥哥佩德羅是著名的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教授,另外一位哥哥馬克斯是大使、歷史學家和作家。然而,卡米拉的這些家人似乎都忙于自己的事業與名聲,令她感覺自己一直生活在顯赫家族的陰影之下。她自認為是家族里唯一的無名之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安靜地教書,她情愿隱藏自己的身份,希望不引起注意甚至被遺忘。她總愛把中間名“莎樂美”去掉,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中間名字與名聲顯赫的母親有著太過明顯的關聯??桌錾鷷r隨母親取的名字,但長大之后卡米拉總是堅持說“我只是普通的卡米拉”——一位棕色皮膚的尋常女子(37)。在卡米拉后來的人生經歷中,她“沒有子嗣也沒有母親……一顆從幾代家族串成項鏈掉落的珠子”(2)。對于卡米拉的習慣性謙卑和自我隱匿,同父異母的弟弟羅多洛佛認為這種生活狀態來源于她所從事的教師這個職業,職業習慣形成了障礙,即她讓自己隱身于任何教學材料中。的確,卡米拉進入教室前就開始隱藏自己,或者把自己變成一個次要人物——奄奄一息的男女主角的最好朋友(或者女兒)(8)。然而,卡米拉這種生活狀態也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從小說第一句話卡米拉對自我質疑就可以看出,她缺乏真正的安全感,而且對自己也不夠自信。此時,她正面臨退休,她的人生也似乎來到一個不知如何抉擇的交叉路口??梢?卡米拉的流散經歷是她心理漂泊的寫照,似乎一生都漂泊不定,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知何處是家園。

卡米拉對于自我的質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對母親的拒絕,以及她和自我歷史的割裂??桌暧讍誓?對母親的記憶非常模糊;她的中間名字“莎樂美”本來是與母親的一個意味深遠的紐帶,但卡米拉一開始拒絕接受母親的名字,仿佛想切斷與母親的關聯。安德烈婭·奧萊利(Adrea O'Reilly)認為卡米拉這樣的抗拒不僅切斷了對母親(母系)的傳承,也使得她無法更好地認識真實的自我(O'Reilly 20)。因此,卡米拉需要回到過去探尋母親的故事,了解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家國,如此才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空白,與失去的母親和家園重新聯結。事實上,卡米拉正是通過母親的詩歌重新建立起了母女之間的聯結。而母親留存下來的詩歌正是她與母親、母語和家園唯一觸手可及的關聯。奧萊利認為,“女孩們需要傾聽母親的故事,從而形成穩固的母女紐帶并構建以由女性自己定義的身份”(O'Reilly 19)。確實,小說一開始退休之年的卡米拉正在整理家族的信件和材料。家族的信件,尤其是母親莎樂美·烏雷尼亞的詩歌讓她得以了解母親的故事,從而填補失去母親和家國的內心空白。這些信件和詩歌也宛如一把鑰匙,一步步解鎖了卡米拉對自己身份的疑問和困惑??桌粌H了解自己的母親和家國,而且最終了解了自我,“我正在談論的是我自己啊”(8)??梢?尋找母親的過程也是她認識自我的過程,而語言/敘述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引領卡米拉面對過去、重新建立與母親和家園聯結的,正是母親莎樂美的詩歌??桌ㄟ^閱讀、教授及賞析莎樂美的詩歌,不僅得以走近母親,也開始認識祖國:“我得從母親開始,這就意味著祖國的誕生,因為祖國與母親幾乎是同時誕生的”(8)。而在探尋母親故事的過程中,卡米拉也更好地認知自我、建構身份。

莎樂美的詩歌對于卡米拉的自我認知、母女關系的聯結以及家園的探尋及重構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說別出心裁的敘事編排更是凸顯了莎樂美詩歌的意義。讀者打開小說就能看到阿爾瓦雷斯為小說寫的目錄,與其他小說目錄不同的是,《以莎樂美之名》的目錄采用英西雙語書寫而成。小說分為兩大部分,始于“序言”,結于“尾聲”,講述都是卡米拉的人生經歷,構成整部小說的基本敘事框架,喻指卡米拉的尋根之旅。每部分又進一步分成四對看似不相關的章節標題,交替使用西班牙語和英語。序言和尾聲西班牙語的章節標題采用的是莎樂美·烏雷尼亞的詩句,西班牙語標題下的故事講述了莎樂美的人生經歷,因為她從未離開過多米尼加,始終生活在西班牙語環境中。英文的標題實際上是從西班牙語的標題翻譯過來的,這些英語標題之下的章節講述的是卡米拉的人生經歷,因為卡米拉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四處漂泊,從西語區到英語區,似乎與母親的影響漸行漸遠。然而,當讀者依次讀著莎樂美和卡米拉的故事,卻逐步發現,母親和女兒的故事仿佛跨越年代、語言和地域的界限連接起來。

莎樂美的故事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事而展開。莎樂美的一生雖然不長,但是卻經歷了多米尼加的動蕩年代,見證了多米尼加擺脫殖民主義影響走向獨立的歷程。作為一名非傳統且頗有激情的女性,莎樂美這樣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多米尼加獨立六年之后,我人生的故事和我的國家的故事一同開啟”(13)。這個斷言正是莎樂美整個人生的根本基調: 她的人生經歷折射了國家的發展歷程,她先后經歷了30多個政府的更迭,切實感受到了多米尼加為了尋找合適的道路而做出的努力。小說按照時間順序,追溯了莎樂美的童年,尤其聚焦于她的詩才的萌發和個人成長,諸如她年輕時以“赫米尼婭”為筆名發表詩歌并開始獲得聲望,她跟波多黎各知名教育家尤金尼奧·瑪利亞·德·霍斯托斯的友誼,她作為校長踐行霍斯托斯的教育理念,并以身作則教育多米尼加女孩如何獲得獨立的人格。小說還聚焦于莎樂美的個人生活,諸如她的婚姻,丈夫的背叛,她的四個子女(其中最小的孩子就是卡米拉),以及人生最后幾年里與肺結核的搏斗??梢哉f,莎樂美的一生中,家庭和國家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可以說,國家意識在她的心里占據了首要的地位,她在年紀尚輕時就不斷追問:“何為國家?”作為一位民族詩人,她除了踐行獨立思想、致力于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她意識到自己可以用語言為武器,去喚醒、激勵多米尼加人為夢想而戰斗:“詩歌,我的詩歌,正喚醒身體!”(62)莎樂美一出生便與家國命運緊密關聯,這樣的聯結堅不可摧,也無法磨滅,為了響應她內心的追問,她“決定致力于創作,通過寫詩讓同胞們在如此艱難時世留存內心對解放的熱愛”(133)。莎樂美的力量來自內心的激情,更來自國家命運在心中激蕩起的使命感,她以手中的筆為武器,以文字為號角,為了讓國之希望永存而畢生不懈奮斗。

卡米拉的故事與莎樂美的故事不同,采用了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暗示著一直沉默的卡米拉沒法講述自己的故事或找到自己的聲音。另外,敘事時間的序列也截然相反: 莎樂美的章節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組織,卡米拉的故事則是從她的退休開始講起,以倒敘的方式追溯她早年的經歷。小說的第一章中是66歲的卡米拉,第八章則是三歲時離開多米尼加的卡米拉。此外,敘事的地點也有著明顯的變化,不同于莎樂美故事中多米尼加歷史的再現以及強烈國家意識的投射,卡米拉每個年齡階段所處的地點各不相同,讀者在她的故事中不僅看到以下地點的切換: 紐約州的波基普西(1960)、福蒙特州的米德爾伯里(1950)、麻省的劍橋(1941)、古巴哈瓦那(1935),首都華盛頓(1923)、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1918)、古巴圣地亞哥(1909)以及多米尼加的圣多明戈(1897),而且感受到這些地理概念在卡米拉心理上的投射: 她宛若一個無根之人,漂泊不定,難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獲得真正的認同感。再者,卡米拉的敘述在很多時候呈現的并不是她本人的故事,而是他人的故事或者她與他人的關系,比如卡米拉從姑姑莫恩那里了解到母親莎樂美和繼母提維斯提塔的往事,她和家人一起遷居古巴圣地亞哥又輾轉美國,在首都華盛頓照顧年老的父親,到哈佛拜訪兄長的經歷,在同父異母的弟弟羅多洛佛的鼓勵下來到古巴參加文學運動等等??梢?卡米拉很少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習慣通過別人的視角來看自己”(243),并且她的敘事聲音也不像母親那般堅定有力,她所呈現的更多是不自信,對自我的困惑,因而在試圖通過她和別人的互動來獲得自我的認知。

如此看來,莎樂美和卡米拉母女之間似乎差異之處多于相似點。對于莎樂美而言,國家對于自我的身份至關重要,而卡米拉時常覺得自己是無根的,也缺乏對自我的明確認識。再者,莎樂美一生雖然短暫,但她通過詩歌的創作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信念,通過教育實踐影響多米尼加年幼的一代,她的人生態度積極、充滿激情。相比之下,卡米拉人過中年卻仍然將希望寄托于他處,在期望著外的一番現實:“對她而言抽象地活著比實際活著是不是更容易些?”(151)從這些現象也許可以推斷,莎樂美和卡米拉這對母女由于年代、地域和性情的差異,彼此之間似乎無所關聯。

然而,細讀文本會發現,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小說巧妙的敘事讓讀者分別了解莎樂美和卡米拉的故事之后,重新思考母女之間的關聯。在阿爾瓦雷斯的敘事編排下莎樂美的每一個故事都與卡米拉的人生經歷重疊一起。比如,小說以西班牙語“el ave y el nido”作為標題的第一章節講述的是母親莎樂美童年的故事,而小說以英語“Bird and Nest”作為標題的最后一章講述的是女兒卡米拉的童年故事。以此類推,讀者讀完整部小說之后發覺莎樂美和卡米拉母女倆的實際人生經歷各不相同,但母女倆的人生階段幾乎重疊一起。此外,西班牙語的章節標題源自莎樂美的詩句,而英文的標題實際上是從西班牙語的詩句翻譯而來。作者阿爾瓦雷斯對小說目錄的編排寓意母親和女兒的人生相向而馳卻最終重疊一起,彼此映射、回響。讀完莎樂美和卡米拉的人生故事,讀者停下來思考,這時發現母親和女兒面對面站著,消解了所有想象出來妨礙母女聯結的障礙。

在卡米拉審視自我、重新聯結與母親的紐帶過程中,莎樂美的詩歌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母親的詩歌縈繞在卡米拉的耳畔,促使她認知并確認自己的身份,并試圖找到得以歸屬的地方:“甚至現在,在某些孤單的下午[……]她會聽到那些聲音在腦海里回響,讓她吟詠著母親的詩行回家”(236)。在閱讀中她領悟到母親對于國家的責任,她說“我發誓我聽到母親一個非常低沉而堅定的聲音跟我說: 熱愛你的祖國意義在于此。責任是最高尚的美德”(207)。母親的詩歌還不斷激勵著卡米拉,引導她行動起來,去重訪加勒比家園??桌露Q心走自己的道路,她回到加勒比通過語言來實踐理念;如此,卡米拉變成了母親莎樂美,傳承母親的精神,延續母親的故事,也更加真切地認知了自我和家園的含義。在20世紀60年代,卡米拉在古巴做一個文學運動的項目,其目標在于“(……)當我的某位學生拿起一本書,如饑似渴地閱讀,我知道我們又朝著我們想要的國家邁進一步”(347)。像當年母親通過詩歌表達堅守和希望一樣,她也利用語言所構筑的橋梁,幫助人們建立起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桌浺驗椴涣私饽赣H而認為自己活在母親光環的陰影之下,如今通過詩歌這個紐帶她認識了母親,并且感受到了母親的激勵,并在尋根之旅中發現了自信和勇氣。更重要的是,她在“尾聲”中終于獲得了自己的敘事聲音,得以講述自己的故事,由此象征性地構建了屬于她自己的精神家園:

當我意識到她[莎樂美·烏雷尼亞]再也不會回來,我不愿意聽到誰提及我的母親。我想念她——這樣的想念會在夜深人靜之時涌上心頭,讓我到處游走。我試過所有的策略。我了解了她的故事。我將她的故事和我的故事放在一起。我將我倆的故事交織起來,編成一股結實的繩子,然后在這根繩子的幫助之下把自己從壓抑和自我懷疑中拉出來。但不管我做了什么嘗試,她還是走了。直到最后我在死者唯一能夠找到的地方發現了她:媽媽仍然活在人間,在古巴活得好好的,而我在這里和其他人一起努力構建她曾經夢想的國家。(335)

卡米拉的尋根之旅不僅讓卡米拉真正走近母親莎樂美,而且母女之間的紐帶也隨之構建;如果母親是源頭,女兒是延展,兩人離開誰都無法完全理解或欣賞對方,如羅西奧·戴維斯(Rocio G.Davis)所說:“通過重構過去、母親的形象以及家園這個概念,卡米拉超越了離別與死亡,實現了與母親(祖國)的和解”(Davis 61)。小說的尾聲可謂卡米拉人生故事的完結,然而讀來卻令人意猶未盡??桌ㄟ^探索母親的故事,修復了所有的聯結,在這樣的尋根之旅中,她發現了母親、自我、人生目的以及精神家園。

阿爾瓦雷斯選擇多米尼加共和國19世紀民族詩人莎樂美·烏雷尼亞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編排讓莎樂美的小女兒、現旅居美國的卡米拉·莎樂美·亨里克斯·烏雷尼亞從賞析母親莎樂美的詩歌開始,追尋母親(祖國)、認知自我和重構家園。阿爾瓦雷斯選擇這樣的題材及如此的敘事編排其意義不僅向讀者展示流散他鄉的多米尼加人與祖國之間的關聯,更重要的是告訴讀者: 如同莎樂美的詩歌促成莎樂美和卡米拉跨越時空進行對話,文學作品,不管是流散移民的創作,還是流放他鄉的移民閱讀本土作家的作品皆有助于聯結流散的移民和祖國家園。因此,流散異國他鄉的移民如何認知跨國身份并維持與祖國之間的紐帶、如何重構家園,在阿爾瓦雷斯看來,答案在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創作,或者用她在采訪中常用的一個詞“想象力”。想象力使得阿爾瓦雷斯寫下《以莎樂美之名》這部作品,想象力使得莎樂美和卡米拉的人生故事交織一起,想象力使得卡米拉最終認知自我、尋得人生意義及精神家園,想象力也促使讀者積極思考,從而讀懂莎樂美與卡米拉母女倆的對話,把整部小說拼成一幅完整的畫。最后,想象力讓流散的移民與祖國家園聯結起來,彼此不斷認知與對話。

猜你喜歡
多米尼加卡米拉家園
將大自然帶進室內的家園
家園
尋找失落的家園
打卡
多米尼加1~8月出口超65億美元
美國的影響不容忽視
卡米拉終于要“扶正”了?
綠家園
與喵星人的相處指南
多米尼加主要種植有機香蕉并用于出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