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蔡甸故事

2024-01-10 10:51李忠會
中國生態文明 2023年6期
關鍵詞:蔡甸區綠色生態

□ 李忠會

擦亮國際重要濕地和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兩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抓手,積極開展濕地保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打造沉湖國際重要濕地和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特色名片,不斷擦亮生態環境保護的金字招牌。2023 年10 月28 日,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濟南年會上,蔡甸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一、打造國際重要濕地金字招牌,向世界展現中國作為

沉湖濕地位于長江和漢江交匯的三角區域,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水成湖,主要由沉湖、張家大湖和王家涉湖組成,總面積為17.4 萬畝,是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澤濕地,也是武漢市最大的“生態之腎”、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沉湖濕地生態系統保存完整,是鳥類重要的越冬地、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被生態學專家譽為“鳥類天堂”和“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

2023 年11 月初,已有逾5萬只越冬候鳥抵達沉湖濕地,吸引了大量觀鳥者的“鏡頭”追蹤。作為第十四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參觀考察點,沉湖濕地受到約300 家中外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自1994 年1 月建立區級自然保護區,到2013 年成為“國際重要濕地”,再到2022 年迎來濕地大會中外代表參觀,再到2023年舉辦全國濕地保護管理座談會,30 年來,蔡甸區久久為功,不斷擦新擦亮“生態濕地”的金字招牌,在豐美的江漢平原上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一)久久為功,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

堅守濕地保護底線,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014年以來,武漢市、蔡甸區分別出臺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政策,在全國率先實施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有效緩解濕地保護管理與周邊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蔡甸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解決了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歷史遺留問題,拆除了養殖圍網3.2 萬畝、看護房等人工設施410 處約3.2 萬平方米,區域內歷史遺留的7.8 萬畝生產經營活動全部有償有序退出。

充分發揮科技作用,追蹤監測飛鳥信息。目前在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安裝了水質、氣象、野生動物等59 個前端物聯感知設備,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建成了武漢市首個智慧濕地平臺,通過使用聲音識別、視頻識別以及遙感解譯等先進技術,打造沉湖濕地數字孿生體,實時調度指揮巡護人員的工作。在保護區智慧濕地監測系統的大屏幕上,點擊有關圖表,就可以看到佩戴衛星追蹤器的20 只水鳥的圖像,并能立即顯示它們的遷徙線路和活動地點圖像。

積極推動部門協作,共建共享生態福利。11 月9 日,武漢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示范點——蔡甸沉湖濕地片區在沉湖國際重要濕地七壕保護站揭牌。蔡甸區積極構建園林和林業、生態環境、公安、農業農村、水務等部門聯防聯控的日常巡護管理和考核機制。同時,與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湖北省地質調查院等科研單位,以及武漢觀鳥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積極開展鳥類監測、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濕地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監測、濕地碳匯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等科研監測項目,為沉湖濕地保護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飛鳥用翅膀“投票”。2022 年綜合科學考察結果顯示,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與2005 年綜合科學考察結果相比,濕地維管束植物由315 種增加到414 種,鳥類由153 種增加到277 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64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14 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50 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瀕危動植物紅皮書極危物種的鳥類有3 種,分別為青頭潛鴨、白鶴、黃胸鹀。2023年1 月,來沉湖濕地越冬的水鳥達10.4 萬只,打破了歷史紀錄。青頭潛鴨、白鶴、卷羽鵜鶘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以及國內罕見的大紅鸛、白頰黑雁等,也現身沉湖濕地。

(二)人民至上,以共享理念創新管理模式

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上岸漁民端起生態飯碗。蔡甸區實施了《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打造沉湖濕地的生態旅游名片。結合沉湖濕地自然風貌,重點發展蘆花蕩、漁鳥趣、田園風光等特色景區,舉辦了油菜花節、觀鳥節、荷花節、蘆花節等活動。金色花海、萬鳥齊飛、蘆花爛漫等濕地魅力吸引了大批游客。

鄰近沉湖濕地的消泗鄉七壕村上下動員,村民們自覺行動,共退耕還湖700 多畝。如今,走進村內,一排排白墻黛瓦的村舍錯落有致,家家戶戶推窗可觀湖景,因觀光、觀鳥來吃飯和住宿的游人越來越多,村民們順勢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昔日的漁民走上了新型農、文、旅、濕地融合發展的新路,收入逐年增長,一些年輕人才返鄉創業,綠水青山正在成為金山銀山。

二、打造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金字招牌,落實先進規劃指標體系,提升區域生態價值

2014 年3 月26 日,中 法 武漢生態示范城(以下簡稱中法生態城)項目正式落戶蔡甸區。中法生態城是中法兩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方面挑戰,探索后工業化時代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而推動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示范城。中法生態城融合了中法兩國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和經驗,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技術,突出低碳交通體系和綠色建筑應用,發展高技術研發創新,全面開展各項規劃建設工作,在規劃體系、環境治理、低碳市政、綠色產業等方面進行了許多積極有效的實踐探索,區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價值和經濟社會價值不斷提升。

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

(一)規劃引領,全域治理,搶占綠色崛起新賽道

編制高質量規劃體系。堅持規劃引領,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中法兩國專家團隊聯合編制完成了中法生態城總體規劃。2017 年2 月,中法生態城總規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 個部委聯合審議后委托湖北省政府批復。根據總體規劃,編制和優化完善區域路網、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低碳城區和綠色建筑、水系、生態景觀、智慧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等22 個專項規劃以及總體城市設計和啟動區詳細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

推進全域生態環境治理。嚴格生態管控,全面加強生態空間格局保護和環境治理提升。大力實施山體復綠、跡地治理工程,關停區域內全部采石場。嚴控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外遷不符合產業規劃的企業10 余家,關停養殖場、小作坊和“三合一”場所70 余家,實施老舊社區污水排放治理項目7 個。成立湖泊保護管理領導小組與湖泊巡查工作專班,加強后官湖、什湖、石洋湖等湖泊監管,嚴查嚴控沿湖周邊和重點項目排污源。

全面開展低碳市政建設。遵循“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態后業態、先生活后生產”的理念,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低碳市政體系。秉承低碳市政理念,分區域建設能源站,開展分布式能源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建成后將實現108 萬平方米建筑的集中供冷采暖。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已全面建成投用,廣泛運用地源熱泵等環保技術,被評為二星級綠色建筑,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規劃建設展示中心。

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立足中法合作,推動綠色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打造輻射海內外的綠色經濟特色名片。遵循“產城融合、綠色發展”原則,圍繞“生態立城攜手共建”等主題連續舉辦了6 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按照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要求,引進了中建?中法之星、優炫信創園、光控特斯聯(武漢)智慧產業園、新城吾悅廣場、長江日報文創園、金地?中法SE國際社區等重點項目。光控特斯聯智慧產業園已入駐企業21 家,科技企業數量占比達80%。

(二)生態示范成效明顯,區域生態價值不斷提升

生態示范作用充分發揮。中法生態城建立了由創新產業、協調發展、環保低碳、中法合作、和諧共享等5 大類13 小類24 項具體指標組成的規劃指標體系,形成了以量化指標為導向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模式,主要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通過連續舉辦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等重要活動,進一步凝聚綠色發展共識、深化國際環保領域合作,已成為湖北武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示范平臺。中法生態城先后獲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區)、第五屆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和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并獲評湖北省近零碳城鎮試點示范項目、武漢市碳中和先鋒示范創建單位。

生態產品價值日益凸顯。中法生態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保證了足量的生態空間和生物多樣性,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實現了地區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區域內的后官湖濕地公園總面積約20 平方公里,于2016 年正式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目前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濕地率達78.03%,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共有動植物416 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26 種,年客流量達500 萬人次,旅游收入增加到2200 萬元。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傞L度110 公里的環后官湖綠道全線貫通,是武漢市最早建成的郊野綠道,進一步豐富了市民的休閑文化生活空間。加快形成“江河湖連通、山水城相融,湖塘映城、河網穿城、城在園中”的共生格局。中法生態城在優化提升生態環境的同時,同步推進能源站、綠色交通網絡等低碳市政設施,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天藍、地綠、水凈、城美、人和”的幸福家園。

猜你喜歡
蔡甸區綠色生態
綠色低碳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應用三螺旋理論進行蔡甸區域經濟發展分析
生態之旅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蔡甸區沉湖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措施探討
對蔡甸區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思考
全國文明村——武漢市蔡甸區星光村巡禮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