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特性與機理

2024-01-11 04:39鄒寶玲陳宇丹
關鍵詞:跨學科學科研究

鄒寶玲 陳宇丹

收稿日期:2023-09-21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路徑與政策研究”(21AZD032);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新發展階段重慶保障糧食安全研究”(2022NDYB71);西南大學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項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機制與路徑研究”(SWU2209078)。

作者簡介:

鄒寶玲,女,湖南永州人,博士,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陳宇丹,女,重慶潼南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 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是現階段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不僅需要實踐經驗,更需要理論指導,這也是鄉村振興研究的應有之義。為此,文章基于跨學科研究趨勢背景,從鄉村振興領域面對復雜問題,內嵌于多元復雜系統,并需要多學科協同發力來說明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必要性。同時,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其階段性特點出發,說明鄉村振興研究具有戰略性、設計性、系統性的跨學科研究特性。最后將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機理凝練為以系統論和整體性思維為依據,以多學科互補整合為基礎,以跨學科科研合作為途徑,以期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啟示。

關鍵詞:

鄉村振興學;跨學科研究;特性;機理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3)06-0057-10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我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涵蓋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方面的全面振興,目的在于滿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實踐的科學性有賴于相應的理論引導與支持。實際上,傳統哲學認為實踐是理論的一部分,即實踐活動是理論規劃和深入認識的一個過程,只有理論才能獲得問題的答案[1]。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币蚨?,推進鄉村振興研究,促成鄉村振興研究理論成果,是不斷回答鄉村發展領域人民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做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的必然路徑。

從研究開展來看,隨著科技應用和經濟社會問題的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的現實挑戰不斷出現,僅靠單一學科獨立解決復雜現實難題變得愈加困難。與此同時,綜合化和整體化的特性逐漸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之中體現出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性和交叉性亦愈發突出。在知識體系的日益分化、知識生產的碎片化和學科壁壘重重的現實困境下,推動學科跨越融合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因此,就鄉村振興研究而言,鄉村振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領域,內嵌于鄉村地域系統、城鄉融合發展系統、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單一學科難以實現系統化、體系化研究,必須促進學科交叉,通過跨學科研究才能回答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一、跨學科研究趨勢及其特征

伴隨經濟全球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知識生產方式在20世紀末從“知識生產模式I”轉換為“知識生產模式II”,從本質上改變了具有明顯學科界限且在認知情形中以線性方式形成知識的傳統知識生產方式[2]。新的知識生產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以應用情景為根本特征,強調知識的應用性,將實際問題的解決程度作為知識正當性的評判標準,因而更重視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來進行跨學科研究??鐚W科研究已經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途徑,它通過跨越學科邊界,推動知識融合,從而在學科交叉中產生新知識。特別是在社會發展形態與運行機制不斷變革,科技應用和社會經濟問題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不管是面對社會發展需求,還是現代科學的發展,促進學科跨越融合已成為全球共識,也是未來研究的新趨勢。近年來,我國相關政策法規也逐漸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如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就強調“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202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2021年修訂)》在第二十二條明確指出“國家完善學科布局和知識體系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2021年修訂)》,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flfg/202201/t20220118_179043.html。;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專門針對“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提出了具體意見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由此可見,在知識體系的日益分化、知識生產的碎片化和學科壁壘重重的現實困境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開展跨學科研究,已成為社會共識與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并賦予了法律法規層面的保障。

鄒寶玲,等: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特性與機理

(一)跨學科研究相關術語辨析

單學科、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均屬于不同學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知識生產方式,代表著知識體系的某種組織形式[3]。單學科研究的優勢在于專注一門學科,可以更深入、更系統地學習該學科理論起源、演變、問題及其方法[4],但對于復雜性問題,單學科研究存在知識、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多學科研究旨在從多學科角度實現問題的解決以及知識的創新,因而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站在不同學科立場與視角對于同一問題進行獨立研究[5]。換言之,在多學科研究活動中每個學科存在單獨的貢獻??鐚W科研究與交叉學科研究近似,均力求突破學科劃分形成的限制,充分借鑒和綜合各學科的知識而進行的研究[6],進而更加深入認識一些社會現象或者突破那些不能用單一學科解決的現實難題[3]。由此可見,單學科、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之間存在一定的遞進發展關系。單學科研究主要是利用某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學科研究本質上是不同學科的并置,學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聯系,強調從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知識領域中獲取信息,運用多元化視角全面認識復雜事物[7]。而跨學科研究兼具單一學科深度和多學科廣度,強調以學科交叉優勢來解決現實復雜問題,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之間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深度融合,進而重構新知識體系[8]。

按照知識的互動與整合程度,研究活動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多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與超學科研究等類型[9]??紤]到超學科研究是在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將科學與社會進行聯合,涉及更多的外部利益相關者,是更高端的學科交叉形式,超越了學科范疇與科學研究領域[10],故在此僅對單學科、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進行對比分析。圍繞研究活動的基礎、過程、結果等方面,單學科、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的區別可以歸納如表1所示。上述三類研究范式的學科之間的聯系程度與學科邊界的跨越情況等可以表達如圖1所示,且學科整合程度按照高到低排列為: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單學科研究。

(二)跨學科研究的特征

借鑒已有研究,可以將跨學科研究的特征歸納如下:

1.問題復雜性

跨學科研究的興起和最終目的是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8]?,F代社會充滿不確定性,風險社會成為世界的常態存在方式,使得社會問題變得極為復雜[11],而單一學科研究活動對此越發凸顯其局限性。同時,人類對于社會風險的化解思路也從傳統的線性求解轉變為探尋可供選擇的多元化替代性解決方案,進而得以更好地解決風險社會中的難題[12]。因而,跨學科研究基于問題的復雜化應運而生,且復雜問題的每個方面通常是一個特定學科的重點??鐚W科研究超出了一個單一學科的視角,其將跨學科知識視為解決復雜問題的重要工具,堅持學科知識的實用性、應用性邏輯,突破單學科的“范式”約束,提出創新的理論闡釋和多元化的解決方案。

2.學科整合性

跨學科研究不是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的拼湊組合,而是要整合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1+1>2”的效果。在研究過程中,跨學科研究明確地借鑒了各個學科。各個學科提供了關于特定問題的具體實質性的見解,可能存在沖突,而跨學科研究需要進行視角選擇,視角選擇需要從相關學科的立場或觀點來分析問題,并確定他們的共同點和差異。在學科交叉處尋找學科之間內在關系和契合邏輯,突破學科間的藩籬,促成知識和思維的相互補充、借鑒,從而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7]。而且,新的學科體系可以脫離母體學科而獨立存在,具有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3.方法協調性

跨學科研究具有可識別的調查過程或模式。運用整體思維理解來自相關學科的觀點和信息,并思考其間的聯系及其與問題的聯系[13]??鐚W科研究會針對某一研究問題來構建一個共同的方法框架,在此框架內,將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因而需要不同學科的內在知識生產邏輯的調整與聯結。在學科視角背景下評價不同學科學者的見解,并進行整合,形成關于問題的更全面的整體理解[14]。簡單而言,面對研究與解決問題的具體需求,可以把不同學科的概念、理論、技術等進行深度融合,進而實現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知識上的創新,形成共同問題理念下的最優研究方法框架。

4.知識生產與實踐應用并重

跨學科研究是具有知識生產和實踐應用雙重屬性的實踐活動??鐚W科研究的目標是務實的??鐚W科研究允許知識的多元化,尊重不同學科所追求的不同認識論[15],而且跨學科研究以新理解、新知識等推動人類認知上的進步[16]??鐚W科研究存在的價值不拘泥于傳統學科范式的限定,而是人類知識體系構建和社會實踐發展的雙重需要[8],通過“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并行的發展路徑,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發展。

二、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必要性

(一)鄉村振興研究面對復雜問題

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戰略思維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和新突破[17]。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并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標,“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xgz/201802/t20180205_6136444.htm。。隨后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鄉村振興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從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邏輯可知,鄉村振興涉及農村經濟、組織、文化、生態、治理等多個方面,而不再是簡單地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

然而,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歷史交匯期,鄉村振興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如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升級困難;易地搬遷治理低效,城鎮化輻射力不強;自主脫貧意識淡薄,內生發展動力匱乏;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居環境遭受忽視;利益聯結要素缺乏,利益分配難以平衡等[1]。加之,長期以來的中國城鄉二元傾斜政策導致農村和農民為了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付出了巨大代價,如鄉村人力資本弱化[18]、空心化[19]、留守人口[20]等問題,出現了大面積的鄉村凋敝現象[21],也加劇了廣大鄉村發展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性[22]。換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應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解決涉及鄉村與城市發展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積深已久,復雜而難以解決,從而導致了以問題為導向的鄉村振興研究的復雜性。

(二)鄉村振興內嵌于多元復雜系統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涉及經濟發展,還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型,更體現了由城市偏斜到城鄉融合,再到中國社會平衡發展、充分發展的長遠目標[23]。在新時代共同富裕目標下的鄉村振興,又有著極為豐富的科學內涵,具體包括5個方面:一是全體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具有建設者與受益者的雙重身份;二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驅動力;三是鄉村振興包括五個維度,即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不同維度之間具有內在關聯;四是鄉村振興的實現依賴于高質量的產業振興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五是鄉村振興最終體現為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需要分階段有序推進[24]??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相對復雜,已有研究從不同的視角闡釋鄉村振興之復雜系統,主要以鄉村地域系統、城鄉融合發展系統、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為主。

1.鄉村地域系統

有研究指出,中國“三農”問題表達為鄉村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問題[25]。鄉村地域系統由物質性要素(資源稟賦、基礎設施、空間區位等)與非物質性要素(社會聯系、文化價值、行為規范與態度等)相互交織而成,同時也受到外部環境,如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等作用力的影響,導致鄉村地域系統的穩定性、要素構成等發生變化[22]。鄉村地域系統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可劃分為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和政策五個子系統,且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和關聯,從而發揮特定功能[26]。

2.城鄉融合發展系統

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緊密相關的,城鎮化建設通過擴散效應與輻射效應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并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與物質支撐;鄉村振興為城鎮化提供生產要素、生活資料等支持并保障城市安全發展[27]。城鄉融合發展可以視為安全、社會、生態、經濟四個子系統構成的整體。此外,在新時代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開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逐漸由經濟一維向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維度拓展,以城鄉整體發展以及各子系統發展為出發點,朝著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前進[28]。

3.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有研究指出當代若干重大社會問題,都與社會體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為生存提供載體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即內嵌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中[29]。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自然力和社會力的耦合導致不同層次符合生態系統特殊的運動規律[30]。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這也表明鄉村振興本質上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多個維度的綜合性和復雜性。

(三)鄉村振興研究需要多學科協同發力

基于前文所述,鄉村振興研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理論發展與現實問題,其實施面向的問題與所涉及的系統均具有復雜性。從問題來看,涉及到“三農”問題本身與城鄉融合發展;從系統來看,不管是鄉村地域系統,還是城鄉融合系統等,本質上都包含了社會、經濟、自然等子系統,而子系統之間,或是系統內部不同要素之間呈現出遞歸的、非線性的互動關系[31]。這些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要素間的互動關系創造了大量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而這些成為復雜性的根源[32]。

推進鄉村振興所面臨的問題復雜多變,單一學科所具有的孤立、靜止地看待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范式難以解釋鄉村振興研究的復雜特性。因而,圍繞涉及社會、文化、經濟、組織、生態等多方面的鄉村振興現實問題,以及考慮到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城市地域系統與鄉村地域系統等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內在關聯,從學理上去深化鄉村振興相關問題研究,必然需要經濟學、農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工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共同發力。而且,鄉村振興跨學科研究不僅僅是多學科各自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知識、方法、技術等層面的學科互補,更需要學科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以學術共同體的形式開展關于鄉村振興的研究。因而,鄉村振興的跨學科研究是多學科有機結合而形成系統的過程,該過程包括各個學科的知識整合、方法交叉融合等??傊?,鄉村振興研究需要跨越學科界限。

三、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特性

(一)戰略性

鄉村振興研究興起的背景有兩個,一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實施,已經在實踐上取得一定成效;二是中國邁入第二個百年新征程,重點在于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這些背景也成為鄉村振興研究的社會經濟基礎。鄉村振興研究,與其他涉農問題研究不同,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而其核心要義體現在“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對“三農”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的重大判斷、重大決策。把“鄉村振興”作為一個“戰略”提出來,這有別于以往任何一個農業農村發展政策,體現的是一個宏觀的、系統的、綜合性、全局性的發展方略。因而,鄉村振興研究需要具有戰略性思維,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三農”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边@意味著,在鄉村振興研究中要充分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重要地位,以及鄉村振興在中國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第二,鄉村振興戰略以人民為主體。國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體,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各方面的實力不斷提高,“三農”發展逐漸具備比較充裕的物質、技術方面的支持,國家得以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然而,歸根結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依靠的是人民,且鄉村振興的最終歸宿也是人民。鄉村振興研究始終需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三,鄉村振興內容是綜合的、完整的、多元化的。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是對我國積攢已久的“三農”問題的再思考、再認識、再探索,另一方面又是基于新時代歷史起點,重新對我國“三農”問題進行部署與推進。其戰略內容不僅局限于農村農業經濟建設,還涉及文化、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等多方面的建設。

(二)設計性

鄉村振興研究服務于振興鄉村的長遠目標,而“振興”體現于鄉村發展、興盛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振興鄉村可以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理念維度進行理解。第一,時間維度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的時代背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國家政府也意識到,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于其他現代化,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農村農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因而,“鄉村振興”既延續了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不忘本來;又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解決“三農”問題發出的新號召,面向未來。第二,空間維度上,“鄉村振興”是黨中央在全面統籌“三農”之間新空間結構、城鄉、農業農村現代化與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發展,以及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前提下,提出的一種新型發展戰略。第三,理念維度上,鄉村振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追求鄉村全面振興,反映了村、鄉鎮和城市發展格局中的城鄉融合發展、城鄉互動、城鄉協調。

從上述三個維度可見,鄉村振興的跨學科研究要求具有設計性。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只要讓事物朝好的方向演進的行為都可以稱為設計[33]。設計可以泛指伴隨著人類的工具性產生的一切創造性活動,也可以特指按照某種目的和要求對事物進行規劃的實踐活動[34]。因而,有研究提出未來是創新創造的時代,也是設計的時代,需要運用設計思維去探索方法創新以更好地解決問題[35]。鄉村振興研究,就是一種設計,是迎合鄉村振興實踐與理論發展而進行的創造活動,服務于鄉村振興實踐,需要運用設計思維研究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理論、方法等,深化關于鄉村振興的認識,拓展鄉村振興的可行途徑,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系統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定位在“鄉村”,鄉村是包含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豐富內容的有機整體,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特大系統。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要滿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0字總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智力和精神支持,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政治保證,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36]。這表明,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五大振興是相輔相成的,協調發揮作用的,從而使得鄉村振興本身具有系統性。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鄉村要與城市融合發展[25]?!俺青l融合”與“城鄉統籌”(黨的十六大提出)是有區別的[37]。具體而言,“城鄉統籌”是以政府為主導,對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與管理進行宏觀統籌,致力于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大”“城鄉要素分配不均”等問題;“城鄉融合”則將城鄉視為命運共同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38],試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來強化市場功能,構建社會、市場和政府各主體的創新體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迸發農村要素市場活力。

綜上,鄉村振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系統性以及在城鄉融合發展趨勢下城鄉之間的系統關聯性,要求鄉村振興研究應該有系統性。這體現在鄉村振興的研究中,特別是在進行多學科的研究范式、知識體系、理論體系、方法與技術等的整合中,運用系統性思維進行整體性把握,考慮現實問題需求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簡言之,鄉村振興的跨學科研究就是要為解決問題而系統性地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而非多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

四、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機理

跨學科研究是鄉村振興研究的重要方法。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那么對其研究也應當打破單一學科邊界,基于鄉村振興問題的復雜性、系統性進行多學科知識與方法的深度融合。因而,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機理,可以歸納為以系統論和整體性思維為依據,以多學科互補整合為基礎,以跨學科科研合作為途徑,最終發揮跨學科研究優勢,攻克鄉村振興重大復雜科學問題。

(一)以系統論和整體性思維為依據

系統論和整體性思維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學理依據[7]。系統論認為將世界看成系統和系統的集合,系統內部各要素和系統與外部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39]。系統論中最基本的觀點就是認同系統的整體性,即系統是許多部分構成的整體[40]。根據系統論的基本思想,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41]。根據整體性思維,人類從現實中抽象歸納出的理論不可能被分解為獨立的知識單元或單一學科來應對現實中的復雜經驗,理論只有作為一個理論整體存在時才有價值和意義[42]??傊?,在跨學科研究思維方式中,如果對現實世界的研究與分析基于單一學科視野,這是不可靠的,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研究中的問題,反之,必須基于系統論和整體思維。而且,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階段,系統論成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43]。因而,鄉村振興學研究更需要系統論和整體思維作為指導依據。

(二)以多學科互補整合為基礎

每一門學科都有各自獨特的知識系統,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分支、基礎學科等要素[44]。在鄉村振興研究中,就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技術、資源的共享和融合,以及知識創新和知識創造。例如,鄉村產業興旺領域就涉及到農業產業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理論;生態宜居領域需要村莊規劃管理與生態環境建設,就涉及到城鄉規劃學、生態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相關知識體系與技術體系;治理有效領域需要強化鄉村的政策制度與體制機制,涉及到公共管理學、行政組織學、農村政策學等相關知識與方法。而且產業興旺離不開生態宜居的載體支撐與治理有效的鄉村環境,鄉村振興學中的問題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情景,與其他問題存在內在關聯,必然需要多學科知識的互補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分析與見解。

(三)以跨學科科研合作為途徑

近年來,跨學科科研合作已逐漸受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研資助機構與科研人員的關注,一批致力于推動其發展的機構與項目相繼建立。根據研究的組織形式,跨學科研究合作存在不同的類型,除了跨學科研究實體組織的合作,還有個人自發形成的合作、研究項目組成的團隊合作等[45]。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跨學科科研合作,都將在共同目標下進行知識整合、共享、創造和創新。鄉村振興相關研究的推進與發展,也需要跨學科科研合作,以研究團隊的知識整合、共享、創造和創新為主導,探究思維差異和方法論差異帶來的交流問題。圍繞鄉村振興學的發展,在目標設定、合作氛圍、相互認同、尊重與信任、時間與精力投入、共同愿景等組織管理問題中探索科學的運行模式,實現平衡、協調與創新[45]。此外,在鄉村振興學跨學科科研合作中,還需考慮不同學科評價體系的差異性所導致的科研人員在合作項目中需求和目標的差異,據此明確跨學科科研合作的利益相關者,將政策制定者、項目資助者、合作研究者、成果轉化者相聯系,形成系統的生態鏈。

綜上,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機理可以表達如圖2所示。

五、結語

實踐是否具備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論,因為理論是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和指導實踐的重要工具??茖W研究的開展是理論的主要來源,為此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就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對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特性開展進行了思考。本文首先著眼于跨學科研究的趨勢,闡釋跨學科研究的基本特征,進而說明鄉村振興研究跨學科的必要性。其次,從戰略性、設計性與系統性說明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特性。最后,從跨學科依據、基礎、途徑三個維度分析鄉村振興研究的跨學科機理,即以系統論和整體性思維為依據,以多學科互補整合為基礎,以跨學科科研合作為途徑。期望能為鄉村領域研究的推進,甚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些許啟示。

參考文獻:

[1]

王軍,曹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困境與關鍵舉措[J].農業經濟問題,2022(9):1-11.

[2]GIBBONS M,LIMOGES C,NOWOTNY H,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4.

[3]張燕婷.中國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知識體系的建構[J].學海,2021(4):92-98.

[4]姚新中.PPE的歷史機緣及其時代任務:新文科建設的三大轉向[J].社會科學文摘,2021(7):25-27.

[5]李立國,張海生.以知識創新為導向的大學治理變革邏輯與秩序維度[J].高等教育研究,2021(12):12-20.

[6]LANSIQUOT R D.Introduc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US,2016:1-18.

[7]張琳,黃穎.交叉科學:測度、評價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8]鄭浩,睢辰萌.青年學跨學科研究的依據與方向[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4):27-35.

[9]李立國,趙闊.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四新”建設的知識邏輯與實踐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07-116.

[10]蔣穎.超學科研究評價:理論與方法[J].國外社會科學,2021(4):128-139.

[11]烏爾里?!へ惪?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下篇:關于人類生存、社會結構和生態啟蒙等問題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5):60-72.

[12]武西鋒.法學跨學科研究的中國之道[J].學術論壇,2021(3):44-56.

[13]REPKO A F,SZOSTAK R,BUCHBERGER M P.Introduc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9.

[14]REPKO A F,SZOSTAK R.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process and Theor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20.

[15]CORNELIUS-WHITE J,MOTSCHNIG-PITRIK R,LUX M.Introduc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M].New York:Springer,2013:3-9.

[16]ABOELELA S,LARSON E,BAKKEN S,et al.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conclusions fro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7(2):329-346.

[17]楊華,陳奕山,張慧鵬,等.多維視野中的鄉村振興(筆談)[J].西北民族研究,2020(2):53-69.

[18]LONG H L,TU S S,GE D Z,et al.Th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under Restructu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6,47:392-412.

[19]LIU Y,LIU Y,CHEN Y,et al.The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6):876-888.

[20]CONNELL R,MAURER-FAZID M.Left behind,At-risk,and Vulnerable Elders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37:140-153.

[21]梅立潤.鄉村振興出場的復合性邏輯與可能困境[J].寧夏社會科學,2018(5):107-114.

[22]李玉恒,閻佳玉,劉彥隨.基于鄉村彈性的鄉村振興理論認知與路徑研究[J].地理學報,2019(10):2001-2010.

[23]唐任伍.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及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26-33.

[24]張琦,莊甲坤,李順強,等.共同富裕目標下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內在關系與戰略要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44-53.

[25]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4):637-650.

[26]馬歷,龍花樓.中國鄉村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模擬仿真研究[J].經濟地理,2020(11):1-9.

[27]呂萍,余思琪.我國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縱橫,2021(11):76-82.

[28]施建剛.增強城鄉融合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J].國家治理,2020(21):9-11.

[29]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1):1-9.

[30]王如松.從農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轉型期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方法[J].中國農村觀察,2000(1):2-8.

[31]EPPEL E A,RHODES M L.Complexity Theory and Public Management:a “Becoming” Field[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8(7):949-959.

[32]張賢明,張力偉.復雜性:大變局時代的公共行政研究范式[J].學海,2022(2):121-130.

[33]SIMON H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Third Ed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6.

[34]BUCHANAN R.Systems Thinking and Design Thinking:the Search for Principles in the World We Are Making[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19(2):85-104.

[35]LEWRICK M,LINK P,LEIFER L.The Design Thinking Playbook:mindfu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eams,Products,Services,Businesses and Ecosystems[M].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18.

[36]郭遠智,劉彥隨.中國鄉村發展進程與鄉村振興路徑[J].地理學報,2021(6):1408-1421.

[37]張克俊,杜嬋.從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到城鄉融合發展:繼承與升華[J].農村經濟,2019(11):19-26.

[38]文豐安,王星.新時代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科學內涵、理論基礎與推動路徑[J].新視野,2020(3):39-44.

[39]錢學森.論系統工程:增訂本[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40]錢學森.創建系統學:世紀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1]BERTALANFFY L.An Outline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J].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50,1:134-165.

[42]W.V.奎因,李真.實用主義者在經驗論中的地位[J].哲學譯叢,1990(6):31-39.

[43]昝廷全.系統思維:第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44]王志超.存在決定意識抑或物質決定意識:試論中國咨詢心理學的發展道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15-121.

[45]曾粵亮,司莉.跨學科科研合作:背景、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21(10):127-140.

(責任編輯:楊? 洋? 郭? 蕓)楊? 洋? 楊? 波,張? 婭,王勤美,蒲應秋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ZOU Baoling1,2,CHEN Yudan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400715;2.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China,400715)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of the country to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needs not only practical experience,but also theoretical guidance.This is also the mean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To this end,in the contex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rends,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following ways: complex problems are faced by rural revitalization,which is embedded in multiple complex systems,and to solve them need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fforts.At the same time,starting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ts phased characteristics,i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n rural vitaliz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design and systematic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 the end,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chanis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as follows: systematic theory and holistic thinking as its ground,multidisciplinary complementarity and integration as its basis,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s the approach,all of which work together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to promote the road of socialist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mechanism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科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