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商科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

2024-01-15 08:04胡明琦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商科會計專業校企

付 兵,胡明琦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掀起了技術變革的浪潮,催生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范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推動著我國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宣昌勇,2020)[1]。數字經濟對社會生產和管理方式帶來了深刻變革,傳統生產、消費、物流、結算系統被重塑,促使商業形態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楊慧玲等,2020)[2]。數字化商業環境改變了會計實踐環境,促進電子發票、數字貨幣和電子稅務等基礎條件與設施不斷完善,對會計職能、會計組織方式和會計工具運用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財務共享、商業創新等行業訴求下,會計職業領域從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拓展到內部控制、價值管理、戰略規劃、公司治理和會計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領域(曹永平等,2023)[3]。會計職業領域的拓展對企業財務技術和管理實踐的技術邏輯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提高了社會和企業對財會人員掌握新技術的要求。高職院校肩負著為企業進行人才培養的重任,探索在新商科背景下,培養受社會歡迎、具有競爭力和產業亟需的大數據與會計人才,是推動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直面并解決的問題。

已有研究從實現人與數字技術的協同共生角度探究職業教育教學層面的數字化轉型(熊晴,2023)[4],以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教融合方式探索新商科數智化實踐教學體系(王艷武等,2023)[5],采取“工學結合雙元育人”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苑梅等,2021)[6],對數字經濟時代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改革進行探究(程巖,2023)[7]。雖然這些研究從技術角度、產教融合等方面對新商科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教學改革、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舉措,但缺乏結合新商科的教育內涵剖析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實際問題,也鮮有構建具體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新商科人才培養體系。因此,本研究在厘清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在新商科背景下面臨的關鍵問題的基礎上,構建校企“共建、共管、共培”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期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催生的新商業環境對商科人才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新商科教育應運而生。新商科教育是在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通過與產業無縫對接,將新技術、新商業和人文素質等方面進行深層次融合、為學生提供的、適應社會需要及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跨學科教育。落實到具體的人才培養實施,首先需要準確把握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張慶亮和楊蓮娜(2020)認為新商科的“新”體現在新環境、新變革、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8]。朱鐵壁(2019)從職業院校角度提出新商科人才培養具有新目標、新內容和新方法等新的特征[9]。張國平(2021)提出新商科具有立足本土、跨界整合、應用實踐的顯著特征,體現為新思維、新理論、新工具和新能力[10]。綜合以上各位學者對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詳細表述,本研究總結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1.塑造學生新商業思維

數字經濟帶來的數字化商業環境對企業生產與運營、組織與協同、營銷與配送、客戶體驗與互動等方面產生新的要求,新制造、新零售、新金融、新管理模式頻現。數據被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數字商品及人工智能服務等正在改變和拓展傳統商品生產方式的屬性和邊界,數字營銷和交易方式顛覆了傳統規則,生產出數字經濟時代的經濟管理理論,引導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社會分工、市場細分和產品研發等理念。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素質和商業實踐逐漸融合,經濟轉型和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企業迫切需要能夠以跨界融合及未來發展視角理解數字化新環境和新理論下蘊含深層邏輯的新商科人才。塑造具有跨界融合及未來發展的新商業思維人才成為新商科人才培養的首要要求。

2.培養學生新商業能力

數字經濟形態下商業組織比較松散,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柔性和動態,在數據已經深入到商業各領域的情況下,企業所需的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管理或應用型人才,而是需要能夠借助新的算法和數據工具完成海量商業數據分析的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能夠以適應新商科的新業態、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技能為導向,將商科共性的基礎和素養知識、具體專業的個性知識與數字技術發展要求的特性知識等跨學科知識體系進行融合,展現出運用新技術、新工具解決不確定性商業環境下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新商科人才的培養要著重關注數字化與多專業領域知識融合的新商業能力培養。

3.響應學生服務新商業實踐的內在要求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推進,數字技術滲透到商業領域各方面,對數字產品、商業模式、管理方式和治理體系等產生了全面影響,在線數據挖掘、分析和管理等新的商業實踐在不同的行業、業態之間交叉和滲入。企業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數字化實踐技能快速應用于實際場景,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使知識和實踐內容更新的更加快速。因此,新商科人才培養需要滿足學生對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化技能和自主學習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在要求。

4.應用新商業方法改進教學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技術在商科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極大改變了知識獲取與共享、任務協作和學習方式,使商科教育更強調實踐式、體驗式和沉浸式學習。圍繞新技術給商科教育帶來的新變革,新商科人才培養應重視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商科教學與實踐中的應用,不斷探索智能學習技術與教學工具等的使用,開發在線開放課程資源、打造虛擬現實的仿真實踐情境,以改進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二、新商科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在教育部2021年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高職會計專業更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該專業是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會計信息呈現海量數據處理、實時云計算化、會計智能決策等新型財務數字化轉型而設置的,這與新商科適應現代商業環境的新興趨勢和挑戰一致。然而,通過用人單位及畢業生調查發現,大多數高職院校對該專業崗位培養還停留在會計核算崗位,不能滿足財務數字化轉型對管理會計、運營會計等的迫切需求。對比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可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有如下四方面。

1.人才培養定位與企業用人標準不匹配

數字化重新定義了社會運行、企業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打破了企業原有業務與財務的分工,數字技術與會計工作相結合的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企業核算處理業務大幅度減少,部分基礎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和機器所替代,企業逐漸從業財一體化向智能化和自動化財務過渡,業財融合和財務共享等方面的比重不斷上升。企業對只具備財務核算能力的就業人員需求大大降低,而對具備數字化分析與應用能力的新型會計人才需要變得十分迫切。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痼疾,大多數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還停留在核算型財務人員,難以滿足企業轉型迭代所需的數字化人才的培養需求,與企業需求脫節。

2.課程體系設置不適應人才需求

新商科在注重培養人才專業知識技能、數字技能和交叉融合能力的同時,還重視鍛煉不確定性商業環境下處理復雜管理問題能力,需要將產業人才需求標準嵌入人才培養模式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不僅要考慮跨學科結合的課程設置,還需從企業人才需求角度出發,使培養的新商科人才能滿足產業需求和自我發展需要。但多數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過分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缺乏知識體系的全面考慮,沒有以跨界融合的思路去設置課程體系。而且由于存在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應用的現實問題,雖然所設置的理論課程更新較快,但實踐應用類課程比較匱乏,從而導致產業發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培養不充分,使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

3.實踐教學與培養要求不協調

新商科教育更強調實戰與真實場景的模擬,其教學內容既要教會學生各類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運用于實踐場景中的能力。會計的業務往來是課程體系的“映照”,在財務模擬實驗中,會計核算、報表處理、資本運營、股利分配等會計業務處理和決策都需要附以真實的情境。從高職會計實踐教學的脈絡走向來看,其大致分為會計手工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理實一體化實習三個階段。就目前來看,各高職院校缺少對企業財務管理流程的模擬仿真,會計業務實踐一般在事先設計好的場景中進行操作,學生缺少在復雜環境進行財務管理分析和決策的鍛煉,影響了學生處理復雜財務管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和提升。當前高職院?;趥鹘y核算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條件不符合會計新商科人才培養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融合的要求,實訓實踐教學條件與人才培養要求的協調一致性有待加強。

4.師資隊伍數字化實踐能力不足

企業財務工具在數字化轉型下不斷迭代升級,財務共享中心、基于云端的財務管理軟件、財務機器人應用等大批的財務處理技術和工具已經在企業大量使用。雖然企業財務業務處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高職教師隊伍在脫離企業真實業務和處理場景的情況下對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原因、實踐應用、對專業的影響一知半解,無法給學生傳遞前沿動態,甚至無法有效做出教學規劃和調整。如何利用新技術、流程再造、業務財務深度融合進行自身的教學數字化轉型成為高職教師隊伍面臨的重大難題。即便高職院校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教育教學及委派專職教師進入企業進行脫產頂崗實踐等措施來彌補數字化實踐教學薄弱的問題,但由于區域限制、企業教師的時間安排和頂崗實踐的非連續性等因素使問題的解決徒有其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足將會導致教學培養過程中專業教學與崗位實踐的實質性分離,不利于會計新商科人才的培養。

三、新商科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一)校企共建、共培、共管: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不僅意味著傳統商科教育向數字經濟發展需求進行適應性變革,同時包含受技術創新、商業變革和社會發展影響的多專業領域知識技能在人才培養中的交叉融合(劉玉,2023)[11]。一般的做法是緊跟技術變革和企業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將新技術、新內容和新模式融入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教育。然而,具體采取什么樣的路徑才能將新商科帶來的新的人才培養要求有效地融入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是解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首要難題。從職業人才培養的現實角度出發,高職院校尋求行業企業合作支持,能及時獲取行業前沿知識、企業豐富的實踐資源和產業一線的師資資源,此舉滿足新商科人才培養的新思維、新能力、新實踐和新方法的融入(付兵等,2020)[12]。因此,根據新商科目標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培養的應用分析,校企“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如圖1所示)能夠促進新商科人才培養新要求的有效融入。校企雙方通過建立深度戰略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平臺(如學生發展與職業教育中心),組建師資研修院,據此建立跨專業的校企教學團隊和兼職教師庫,根據產業發展趨勢提升師資能力和動態配置師資團隊,聯合落實教學各個環節的有效實施。依據企業用人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搭建就業通道,最終實現為企業輸送適應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圖1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二)基于校企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人才培養路徑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提供了指導方向,即校企雙方要突破傳統的“接觸式”合作為“協同式”的專業共建方式。在秉承財力物力投入、智力資源互補、教學過程有序對接的前提下,校企雙方協同規劃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實施和教學服務等各個育人環節,從目標層、實施層和服務層三個層面構建“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1.目標層:“數智化”會計人才培養定位

依據合作企業提供人才需求報告和企業崗位能力分級模型,以及專業課程國家標準,確定新商科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前期調研發現,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與流程、內部組織架構及崗位職能、從業人員能力要求、新技術應用都發生重大變化。財務職能從重交易向價值管理和決策支持進行智能轉型,財務組織向戰略財務、專業財務、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分離等模式轉型,財務人員從傳統發展路徑向戰略層面的前瞻思維能力和高超技能組合轉型,財務技術從簡單的電算化到企業內部信息深度集成和財務信息自動產出轉型,會計人才的要求從核算型走向業務型和戰略型。財務轉型后財務管理變為圖3所示的新模式。因此,立足學校專業課程實際,在深入認識新技術和新經濟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育的影響的基礎上,形成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帶來的財務轉型要求的“數智化”會計新商科人才培養定位,確定以管理與運營會計為主的“云財務管理師”培養目標。著重培養能夠創新性運用數字技術和智能財務系統進行數據挖掘、業財一體化處理的“精財稅、會技術、善分析、懂管理”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圖3 財務轉型后財務管理新模式

2.實施層:校企協同全過程育人

(1)校企協同推進教學培養改革

①動態更新“數智化”要求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更新重點把握三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需要強化數據分析技能。在教學內容中重點增加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等知識,如數據挖掘、統計分析等內容,以過硬的實踐技能應對實踐中不斷增長的數據量和復雜度。其次,教學內容需要整合商業智能工具。在教學內容中定向增加商業智能工具的運用與學習,并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數據分析和決策中的應用,促進學生結合數據可視化和財務報告智能化等操作更準確、高效的解釋和管理財務數據。最后,教學內容需要重視數據倫理和隱私等職業素養的培養。由于數據倫理和隱私保護在數字經濟時代轉變日益重要,在教學內容中應該重視與數據處理相關的倫理標準和隱私保護規范,以便學生養成處理和分析財務數據的職業道德素養。

②適時調整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在與深度合作企業就課程體系問題展開全面調研,并邀請地方標桿企業代表、外校同行專家參與論證的前提下,基于“云財務管理師”的人才培養目標,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需要將新技術的學科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形成跨學科交叉融合的“通識+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個性化選修”課程體系,同時據此流程適時調整專業課程體系,確保所設培養規格與社會經濟接軌。

在通識課程方面,重點將聚焦服務數字經濟的信息技術類專業新興課程(如云計算、人工智能)納入課程模塊,利用交叉學科優勢促進學生大數據思維和財務分析能力培養。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增加專業新知識、新理論,并分類整合專業間的其他課程,以內容“新+”的形式補充優化課程,實現專業基礎內容的融合更新。在專業核心課程方面,強化新商科應用性和方向性課程建設,引入會計行業新技術與服務標準,增設如財務數據可視化、云會計與智能財務共享等特色課程,切實滿足學生多元化、“數智化”的培養要求。在個性化選修課程方面,深入調研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實踐的過程中的知識需求來拓展選修課程,開展如財務機器人等前沿課程,盡量滿足大部分學生在個人潛質開發和未來職業發展對于知識、技能和素養等方面的需求。此外,課程建設過程中同步強調思政價值引領。在提高通識課程中思政課程學時比例的同時,全面挖掘其他模塊課程中蘊含的數據倫理等思政元素,以實踐案例、經驗分享和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具有過硬職業道德素養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③系統搭建理實一體的教學方式

新商科背景下,教學方式的變革主要體現在新的商業技術手段在教學與實踐中的深度融合。依托合作企業的技術平臺、方法和實踐資源,通過將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數智技術深度融合,系統構建仿真財務共享服務的理實一體化云技術教學場景。云技術場景引入企業真實案例數據、配套教學軟件和在線教學視頻等課程資源,在專業核心課程中融入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借助數字技術創新組合“教與學”的情境,構建財務業務仿真的工作場景。同時,在各種實踐項目增加“現場實踐、現場實習”等實戰教學內容,改變傳統以“知識、教師、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項目化、案例和角色參與等教學方式,形成“理實交融”的“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數智化”技能的實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④全面推行個性多元的評價機制

鑒于新技術和新知識在課程內容中的動態更新,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僅包括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還要注重學生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的差異性表現,以多元與個性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反映出學生真實能力水平。在多元評價方面,根據考核過程和考核內容的不同,一是要繼續推進“理論+實踐”的“過程考核”課程評價,在完善學生自主學習考核方式的同時實現從單一知識評價向聚焦能力提升為主的多元化評價轉變;二是要采取項目任務結果導向的評價方式對實訓實踐任務進行綜合評估,側重考核任務完成情況和團隊合作表現;三是將與實踐項目相關的社會或企業認證考試也納入到項目考核評價中,以此完善對學生實踐技能掌握的評估。在個性化評價方面,側重對學生國際視野、前沿知識、軟件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自我成長的多維度考量,引導學生探索新事物和新環境,促進他們以主動學習的方式應對“數智化”挑戰。

(2)打造專兼結合的校企師資團隊

依托校企師資研修院,通過校企師資互聘、跨學科師資引進等舉措打造一支專兼職結合、多學科交融的“技術+專業+跨學科”的師資隊伍,同步完善師資研修、頂崗實踐、企業導師和師資培訓等服務功能。在師資研修方面,通過打破學科壁壘,指導校企師資共同參與新行業標準、新課程開發、教學研究等研修活動,共同促進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在頂崗實踐方面,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聯系,打通教師頂崗實踐的穩健渠道,定期選派校內專任教師赴合作企業進行規定時長的頂崗實踐,增強校內教師對行業最新動態的了解,同時明確頂崗實踐具體任務并對實踐后的教學成果轉化情況進行考核。在企業導師服務方面,對一部分實踐性強的課程以及因市場變化新開設的課程有計劃地聘請企業人員兼職擔任部分或全部的教學任務,并建立企業大講堂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方案,定期邀請財務主管給學生做財務管理和職業生涯經驗分享,及時補充教學培養的前沿知識。在師資培訓服務方面,注重加強對校企雙方交叉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引導學校教師學習新技術、更新知識結構,向跨學科融合型教師轉型,并按照實際需要對企業導師進行教學能力水平提升培訓以促進他們實踐教學轉化的有效性。

(3)建設校內外互補的實訓教學基地

根據新商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要求,可通過校內外兩個方面逐步對現有實訓實踐條件進行優化改造。一方面是優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通過整合原來分散的實驗室和實踐教學資源,整體建設如職業能力訓練中心、校內企業財務中心等實訓中心。建設的實訓中心對接合作企業的會計實際工作崗位,加大業務性與仿真性的實訓室改造,并搭建會計業務軟件平臺,為學生在校內創設業務實操的應用場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校內實訓中心承接企業賬務處理、財務數據分析等業務,切實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另一方面是優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結合合作企業的設施、設備和人員等條件,以滿足學生相關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訓需要為出發點,建設緊跟會計前沿的業務和崗位的新型實訓中心,如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和智能財務體驗中心等。校外實訓中心既可以解決校內實訓條件不足的問題,還能化解校內實訓室建設滯后產業發展需要的難題。

3.服務層:完善校企合作平臺的管理制度

基于“共建、共培、共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立足于校企合作平臺,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實現校企協同服務于人才培養的關鍵。第一,明確校企合作平臺的管理機構和具體責任。合作平臺應設立校企共同參與的專門管理機構或管理團隊,明確各個管理人員的職責和權限,以此負責協調、組織和監督合作項目的開展。第二,確定人才培養的具體項目和培養管理流程。校企雙方應明確擬定具體的人才培養和資源建設內容,涵蓋教學培養師資匹配、企業實踐、頂崗實習和就業服務等方面,并制定相應的操作規范和管理程序,以確保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預期目標達成。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和溝通機制,確保校企雙方的信息交流和協作順暢進行。利用在線平臺或專門的信息交流平臺,以及定期線下人才培養反饋會議的方式促進校企雙方人才培養工作的問題反饋和經驗交流。第四,建立校企合作評估制度,確保人才培養項目的質量和效果評價。評估內容可以括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實習和就業評估、學生滿意度、企業滿意度等方面的內容。評估結果能夠幫助校企雙方及時發現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為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最后,建立健全的合作合同及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的權益。在建設的法律條款中明確人才培養合作過程中涉及的爭議和可能出現的糾紛問題的責任歸屬,為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猜你喜歡
商科會計專業校企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商科院系建立咨詢委員會的思考
應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學改革與實踐
對會計專業教學的思考
基于商科人才培養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之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
基于云計算構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