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介入下的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共空間重構研究

2024-01-19 06:50方飛武璇吉林建筑大學吉林長春130119
安徽建筑 2024年1期
關鍵詞:五臺山名勝區風景

方飛,武璇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9)

1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區域活力資源概況

五臺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擁有豐富且獨一無二的區域活力資源。

1.1 自然山水資源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是中國著名的5A 級旅游勝地。五臺山山體高大,五座臺峰峰頂像平臺一樣平坦,因此被稱作五臺。 北臺的葉斗峰,海拔3061m,是華北地區最高的山峰,被稱為“華北屋脊”,五臺山旅游區是以此為主的方圓約25472km 的旅游資源分布區[1]。五臺山地形復雜,氣候多變,生物多樣,生態植被保留相對完整,臺外多以森林和草地為主,河流、溪水和泉水交錯縱橫其中。

1.2 傳統文化資源

五臺山歷史日久歲深,擁有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其文化旅游資源在五臺山旅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3],是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活力資源的主體部分。它是中國青廟與黃廟共處的禮佛道場,是中國佛教的圣地,也是著名的文殊菩薩道場圣地。五臺山處處有廟、廟廟是景、景景藏典、典典生輝[1],同時“傳統文化脈絡”是五臺山區域不容忽視的活力源頭。

1.3 人文歷史資源

關于此地歷史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明顯。五臺山經歷過數個發展高峰期,被歷代皇帝朝拜以及重視,并在唐朝佛教發展達到高潮,逐步在中國佛教界獲得一定的統治地位。它作為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其興起之早、歷時之久、規模之大、聲譽之盛、影響之廣、宗派之多、禪學之精是得天獨厚的,在國內外佛教文化變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

1.4 佛教建筑文化

五臺山被譽為“中國建筑史的活教材”和“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文物價值非常高[3]。古寺廟與古建筑群保留程度較高,景區以臺懷鎮為核心,其中現存寺院47處,包括臺內39處、臺外8處。

1.5 佛教飲食文化

佛教素食是漢傳佛教的戒律,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游客在游覽之時享受美食,增添游覽的價值與魅力。五臺山有許多特產,如山核桃、金蓮花茶、臺蘑、臺硯等。

2 現代旅游業的介入對公共空間與五臺山根脈的沖擊

2.1 公共空間解讀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共空間即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和公共生活自然形成的連續空間,承載上述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活力資源,包括以文化遺存為主的文化體驗空間、以自然山水為主的緩沖保護空間以及商業服務空間。多個主體空間由道路交通串聯融合,區域之間形成平衡共生的和諧關系。

在文化旅游的介入下,中國當代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直接導致了景區公共空間的異化與缺失。公共空間打破原有的平衡,同時公共空間的功能及空間形態不斷發生更迭變化。以寺廟為主的文化體驗空間受到以文旅商業功能為主的服務空間的不斷侵蝕擠壓,許多寺廟的傳統公共空間均出現功能異化及過度商業化等問題。

2.2 五臺山根脈解讀

五臺山根脈即傳統文化脈絡,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分別是五臺山物質空間資源和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在以自然山水為主的旅游景觀空間和以寺院為主的文化體驗空間??v觀歷史長河,五臺山曾是歷代文人墨客拼詩拼詞的大舞臺,歷朝歷代的皇帝以及極富盛名的大家幾乎均未缺席,向后人彰顯五臺山獨有的文化魅力,正所謂“文脈百代傳,天下無此山”。

在旅游開發背景下,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公共空間是其傳統文化脈絡延伸的重要載體。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一方面,其服務對象由單一化人群向多元化人群轉變,另一方面,由于人們保護意識薄弱、多方博弈無果以及保護機制不健全等,五臺山根脈遭受“時代沖擊”。

圖1 五臺山根脈解讀框架圖

針對現代旅游業對五臺山帶來的沖擊,有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兩種修復手段,分別是空間重構與文脈修復,二者缺一不可。物質手段干預即公共空間的重塑,是改善公共空間功能異化與傳統文化得以延續與保留的關鍵所在。本文就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共空間重構展開研究,首先從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核心利益主體的訴求分析入手。

3 現代旅游業介入下多方利益主體的重構訴求

五臺山根脈作為一種極具稀缺性的特色文化資源,旅游市場一旦挖掘其潛在價值,將產生持續性的旅游經濟價值[4]。當地村民、外來游客、投資方以及政府作為利益相關者是拉動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開發的四大主力[4]。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應在法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多方的利益,以最小化的沖突斬獲最大化的收益。

3.1 當地村民的利益訴求

當地村民是文化旅游資源的直接所有者,自身的利益訴求常被外界所忽視,難以得到切實保障。當地村民利益訴求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方面。首先希望旅游發展帶來自身收益提升與家庭創收,希望政府能為利益受損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與保障。其次旅游企業應保護與傳承當地活力資源,以防商業空間對文化空間的過度壓縮。最后希望政府與投資方有節制地開發旅游資源,堅守生態底線,保障當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外來游客的空間訴求

外來游客是當地居民以及政府、投資方等經濟收益來源的根本,因此關注外來游客訴求是文化旅游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外來游客大多希望政府能夠公平有效地進行市場監管,保護生態本底以及文化空間,保障游客切實利益;期望投資方能夠盡可能開展各類文化演藝以及民俗活動等,營造多層次、舒適的旅游環境;希望景區能夠定期進行游客滿意度調研并做出針對性整改,增加游客的共建性。

3.3 投資方的發展訴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下,旅游產業的開發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吸引外來企業對其進行資本投入與恰當開發,因此投資者必然在文化旅游發展之中擔任利益相關者角色。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是旅游企業的首要訴求。投資方期盼政府能夠通過政策和財政支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保障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希望居民和外來游客能夠支持企業的發展,進而達到旅游經濟效益長遠化。

3.4 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求

政府要科學地歸納整理先祖遺留下來的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遺產,并給予現代化詮釋,賦予時代特征,喚醒中國寺廟,永葆傳統文化和民族自豪感。五臺山文化資源包括佛教文化(包含佛教音樂)、民俗文化、佛教飲食及其歷史人文等,應當深度挖掘傳承并依法予以保護[3],最大限度地傳承與守護五臺山根脈,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夠堅守發展底線,將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實現五臺山文化空間與商業空間的動態平衡,兌現申遺承諾。

4 文化旅游介入下公共空間的重構原則

在五臺山區域整治拆改的歷史機遇下,綜合考慮各方利益主體的訴求,協調旅游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對此制定以下重構原則,在文化旅游開發中盡最大可能保護五臺山的原貌。

4.1 保護原始生態與景觀

營造景觀環境的基礎是保護。當今時代用綠色來定義生活的美好,五臺山現存生態環境條件相對優良,五臺山旅游開發應嚴守生態紅線,以最純真的原生基地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駐足。

4.2 挖掘本土資源與價值

本土資源的深度挖掘與保留是文化旅游發展的關鍵。五臺山現有被開發的主要資源并不夠深入全面,還有許多思想與民俗有待挖掘其旅游價值,如三晉文化縮影、民族融合、“天人合一”、佛教曲藝、傳統美食等。五臺山是一部活著的多元文化史卷,它為山西省、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資源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仍需繼續深入探究與刻畫多維度的本土資源。

4.3 維持本土特色與文化

“佛教圣地,清涼之境”,這是五臺山的招牌[3]。傳統文化軟實力就是五臺山特有的吸引力。文化旅游資源的內涵決定了旅游資源的開發潛力、開發深度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五臺山融合了佛教、儒教、道教三大突出的傳統文化,并結合民間民俗、三晉文化以及鄉土文化等,在兼容與碰撞中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五臺山文化。五臺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作為五臺山區域活力源泉必須得到充分保護和展示。

4.4 發揮旅游效益合理化

在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中,旅游效益是多元利益主體的共同訴求。旅游效益是指旅游業所帶來的相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不能為了追求極致的經濟效益,而損害社會以及環境效益,同理,極端地追求一個效益而不顧其他的兩個效益亦不可,只有三者均衡發展,才可進入良性永續循環。

5 文化旅游介入下公共空間的重構策略

探究核心區空間底圖,通過重構策略,劃定公共空間多功能區域,作為文保單位的緩沖地帶,形成核心寺廟文化空間的有效保護屏障,加強對文化功能的守護。同時公共空間亦是串聯游覽景點、安全疏散人流以及戶外文化展示的重要場地??梢酝ㄟ^3D式立體化重構,豐富公共空間的文化體驗,只有這樣的公共空間才能更具感染力與生命力。

5.1 新舊功能的合理組合

在重構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時,公共空間的功能劃分需合理組合、趨利避害、新舊融合。

首先要實現居住功能的有效疏解。五臺山風景名勝區長期承擔著鎮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功能,隨著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核心區內居住功能的疏解最為緊迫[5]。應當疏解核心景觀區的非核心功能,創造獨具特色的五臺山民宿以及集觀光游覽于一體的大型活動場所,進一步還原并彰顯五臺山獨特人文底蘊,進而充分展現世界遺產的壯美風景。

其次要針灸式植入文化功能。寺廟空間作為中華民族佛教發展史和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應加強文化功能的守護。公共空間文化功能植入與保留是為了維持寺廟歷史環境的延續性以及增強五臺山文化旅游的生命力,也是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成為文化環境宜人、文化與商業和諧共生的美好空間的重要途徑。

同時商業功能應進行精簡化處理。對商業功能與空間做相應“減法”[6],淡化核心景區商業化氛圍,提升景區品質,完成商業空間的精細化與高效化。將精簡掉的空間進行二次功能整合、文化植入與環境優化等,達到文化、生態、商業、服務的良性平衡。

最后應升級并優化服務功能。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堅實的硬環境,更需要有利的軟環境支撐,應通過良好的服務環境與網格化服務手段不斷推動傳統文化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5.2 公共空間的布局優化

提出全新的文化空間概念,即將地域文化空間保護格局加生態空間安全格局作為空間中保護與延續的內容。這種保護針對的是完全開發或尚未完全開發的公共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點狀保護與片狀保護結合的手段進行修復,減少了自然與人為作用對古村落和寺廟空間的侵蝕破壞。除此之外,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應該對原有的建筑群及內部空間進行高度復原和改善,這種有目的的修繕與恢復可以體現出五臺山景區對當地文化延續的積極作用。

在旅游開發大背景下,寺廟文化是多元維度的。它并非是靜止不變的,傳統文化空間也會被賦予時代特征。這種非自然設置或新生的公共空間不僅是五臺山景區中一道亮麗的新風景線,亦是五臺山文化脈絡延伸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5.3 公共空間的文化體驗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共空間在一脈相承的動態發展中形成了相對應的場所精神,應有重點地挖掘和延續當地習俗、人文歷史、民俗故事等,將具有傳統文化的元素保留且延續。同時結合時代創意元素滿足游客的體驗感與新鮮感,提供新穎的場所、活動和文化,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即提供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體驗[7]。使游客能夠在游覽創意文化空間的同時,沉浸式體驗五臺山當地的社會生活氣息。

圖2 五臺山公共空間優化流程圖(作者自繪)

6 結語

由于過度強化以文旅商業功能為主的服務空間,使其侵蝕了以寺院為主的文化體驗空間和以自然山水旅游為主的景觀空間,模糊了文化空間與服務空間的邊界,五臺山根脈受到重創。為解決如上問題,首先從整合活力資源概況入手,分析多方利益主體訴求并制定相應的重構原則,最后提出五臺山風景區公共空間的功能合理組合、布局優化與文化體驗提升等重構策略。本文通過研究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共空間的優化,能夠為解決旅游快速發展對傳統文化、功能、空間帶來的負面問題提供一定的思路,為其旅游發展建設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時也為山西乃至全國同類型的其他文化旅游型城市提供空間優化策略的參考。

猜你喜歡
五臺山名勝區風景
上饒集中營名勝區
五臺山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紅色文化教育園
五臺山掠影
眺望心中最美的風景
某風景名勝區懸索吊橋檢測探討
不可錯過的絕美風景
往五臺山(外一首)
隨手一畫就是風景
五臺山的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