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自然認識與生態倫理思想考述

2024-01-20 00:49薩其拉那仁畢力格
關鍵詞:山川古人萬物

薩其拉,那仁畢力格

(1.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雜志社,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內蒙古財經大學 人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中國古代有“不事而自然”“無為而自然”之說,體現了古人“凡是無意識的、非人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1]的認識。自古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復雜多樣,涵蓋著自然認知的多重涵義。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通過人腦反射出本源、本質、價值,實現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功用。人適應于生態系統并且適度索取自然資源的雙向性關系,既是本質統一的本體問題,也是透徹認識自然規律并且采取社會行為的根本基準和價值體現。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

人類從自然萬物中獲取所需的資源,這不是單向性的索取行為,而是飽含適度索取自然資源和合理保護生態系統的雙向性關系。人類置身于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不斷積累著與自然萬物同根同源、互惠互利、共生同存的知識。古人以“天人合一”的表述來體現自然與人之間的生態關系,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本體論認知范疇里矛盾統一的哲學論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古鑒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思想將為全球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方案。儒家的生態倫理的特質,與仁、義等儒家基本觀念有密切關系。儒家生態倫理不是一種補救措施而存在,而是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保?]由此可知,古人的自然認知與生態倫理意識相應呈現了萬物和諧共生的社會倫理思想。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指自然與人的辯證、共生、相諧的關系,具有“天者廣大自然,人者最優異之生物”[3]之義?!对娊洝ご笱拧な幹病份d入周宣王時期的尹吉甫《烝民》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4],表達了人是天之所生,有物象也有法則。民眾秉持常道,喜好善美品德的思想,既從物質和精神的哲學關系說明了人的德行源于物質基礎的本原問題,也從萬象之間“物統事理”的哲學視角闡釋了“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念?!疤烊撕弦弧庇^念起源于西周時代,多層含義都與自然界有關。張岱年在《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一文中認為:“人遵從自然規律是天道、也是天和人的協調?!保?]道家對這一論題也有“天人合一”的哲學闡釋,包括三大要義:“一是對大自然的熱愛;二是對事物存在多樣性的尊重;三是對個體感性生命的珍重”[6],這些論點清楚地解釋了人在生態鏈條中作為重要一環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張載《西銘》有言:“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7]1,張載《語錄》有言:“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7]269—270,進一步明確地肯定了人是自然萬物中“一物”的唯物觀念,形象地描述了人類是“天地”的產物之義。天地之道涵蓋萬物生成的、物質的、結構的規律,被稱為萬物之母。天地之道既是自然規律,也是萬物之變的本質,衍生出包括人類在內,萬物皆為同類之義,這是古代人與“天人合一”之說相輔相成的對自我起源的解釋,體現著萬物同根同源的認識本原。

張載的《正蒙·參兩》進一步解釋了生成萬物的陰陽結合規律,以陰陽循環和萬物榮枯來比擬自然規律[7]31,對萬物以“陰”“陽”二元對立統一規律為前提,通過陰陽的相兼相制,從生物學角度解釋陰陽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辯證規律,呈現了事物產生的本原理路,體現了自然界與人類共同遵循并且往來互動、新陳代謝的內在規律。其他史料也載入了與此相應的認識?!端问贰酚涊d,古人認為,克服人的私心并且知曉萬物的存在,就是“天人合一”之道[8],折射出對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的認知?!盾髯印窂母顚拥姆ɡ碇v述“天行”的規律、不因人為而改變之道[9]109:修養德行之人不會遭遇天災的吉兇之道;節約資源是循環利用資源的途徑之一,這樣就不會造成寒暑澇旱等災難的人與自然的多重關系。史料中涵蓋了古人認為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應當采取符合自然規律的社會治理措施、裁擇其他物類來奉養人類的自然生態認識,以此為人類社會創造財富。

從哲學的范疇來審視古人對生態鏈的認識,歸根結底體現的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辯證關系。古人通過人與自然的多重關系來感悟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形式、作用以及萬物之間的互動關系。自然界在時空維度上規律運轉,呈現在空間維度上保持相對靜態、在時間維度上保持絕對動態并且持續更新的存在形式。萬物在地球的自然地理空間之中的盛衰榮枯,是在時間維度上以季節為周期的相對動態的循環往復過程。人作為萬物之首,一方面站在遵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的立場,與萬物共同進行循環往復、更新換代的生命活動;另一方面對自然界的普遍規律適度發揮能動作用,改善人類自身的生活條件,豐富日常生活的內容。

二、“必依山川”的生態倫理意識

古人對“天人合一”的生態認識,源于自然、回歸自然,與“必依山川”之說相呼應,體現了古人生態倫理意識漸進提升的過程。一些人認為,沒有經過加工、沒有添加、沒有被污染的,持有原生性“自然”狀態的“東西”才是“自然”(nature)。實質上,人類只有通過演繹、范式化、人為操作等過程,才能在人類認識里產生抽象的“自然”概念。額爾敦高娃和那仁畢力格在《建構蒙古族傳統生態觀的形成》一文中認為,古往今來,人們對“自然”的定位和解釋呈現出的差異,取決于人們的自然觀和生態倫理意識,在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實踐活動中,也體現了不同情況[10]。古人的生態倫理意識說明,在人們的倫理意識范疇之中,儒家認為物性由天地所生,道家用萬物之德來表述物性[11,12]。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既體現了理性的一面,又蘊含著古人的樸素認知因素。古人以自然萬物之中的物種(例如山川、樹木)作為載體,體現了當時的生態倫理意識。

西周時期產生的“必依山川”之說,比“天人合一”更為具體地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形象的”和“抽象的”認識區別,飽含了古人認為“山川”對社會生活發揮了更直接的作用的生態理念,古人認為,“山川”同國家的興旺發達具有密切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周幽王二年(前780年)伯陽父所述的內容[13]146除了涵蓋古人的信仰意識之外,還體現著古人認為自身同山川共生共存的生態倫理意識,將保護山水上升到關涉自身生死存亡的高度。古人已經知道維系自身生存“必依山川”,并且認為“山崩川竭”是“亡國之徵”的生存法則,“必依山水”“天人合一”“天父地母”的具象化認識將自然萬物與人類自身的距離最小化,并且體現出以自然為本的生態倫理思想?!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萇弘對劉文公說:“周之亡也,其三川震。今西王大臣亦震,天棄之矣”[14],說明了周朝的滅亡以“川震”為先兆的情況。西周時期的伯陽父形象地描述了山崩地裂、河川干枯與國家存亡之間的關系,認為國都應該建造在依山傍水之處,宗廟社稷應當建造在山頂水源之處[15]。由此可見,古人對自然認識經歷了從宗教信仰到生態倫理意識的逐漸演進的過程。

生態鏈條中與人類生活關系最直接的是“山”和“水”。周朝人已經認識到“山川”的重要性,不僅談到“川竭必山崩”的自然萬物互聯互依的自然內在規律,而且以“國”“山”“川”三者的關系呈現了當時的自然觀。古人的這些認識體現了與人類生存密切聯系、與國強富民息息相關的社會功用思想,在哲學層面深度體認“山”和“川”對國家興衰和百姓貧富的重要意義,與古人自然認識密切關聯,體現了古人依靠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千絲萬縷關系的古樸的生態倫理意識智慧[16]。

西周是人倫思想的萌芽期,陳曉云和陳立柱在《說“國必依山川”》一文中認為,西周“開始了中國歷史理性認識的新時代,人們已能從現實與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人的作用值得重要?!保?5]用“必依山川”,以及“山崩川竭”來描述國家興亡,是古人形象思考的映射?!盾髯印酚涊d,“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保?]123古人認為萬物的成長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只認識某一種事物的一個方面,是無法全面了解自然規律的。在認識論范疇,古人將自己視為自然萬物的一員,涵蓋了古樸的本體認知思想,對本源的認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蘊含著生態哲學的古樸含義,映射著人與自然萬物相諧而共生同存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對早期人與自然關系的概括,認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原點是自然界萬物或者物象[17],是對“山”“水”“動物”“植物”的感知性形象認識,是物性和感性的簡單結合,經過了從簡單到復雜的互鏈關系,這是人對自然的生態性認知的升華過程。孟子的人性觀認為:“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18]。古人用杞柳和桮棬比擬人性和仁義,猶如圖騰信仰,形象地將自然萬物賦予人倫意識,成為各種活動的倫理基準[19]?!氨匾郎酱ā笔且陨剿疄榫唧w生態載體,從生態系統內在聯系出發而提出的生態本位思想的結晶,關注生態破壞而導致的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

三、以古鑒今的價值取向

古人“天人合一”和“必依山川”的認識在“與物同體”“愛惜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上得到體現,表達了自然萬物“同根同源、互惠互利、共生同存”的生態哲學的深層含義,在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上具有“以古鑒今”的時代價值。

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勞動過程中與自然逐漸產生依附、加工制作、過度索取的二元哲學關系。在生態哲學范疇中,人類早期受生態環境的制約,自然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人類社會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華均和劉玉屏在《從古代蒙古法中蠡測游牧民族對生態的保護——兼談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一文中認為:“由生態的人到社會的人的轉化時期,人類經歷了由適應自然、尊重自然到利用自然的漫長時期”[20],當今社會用“生態文化”的概念就能夠關聯各種社會制度、倫理道德、文化含義。古代儒家自然認識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即“仁民愛物”的生態善性原則?!墩撜Z·述而》提到了倫理道德與抽象認識結合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21]的生態倫理意識,意在告訴人們不能把野生動物趕盡殺絕,要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使它們繁衍生息,人們應當以仁愛之心待物,這樣才能可持續地獲取利益?!吨芤住は缔o》認為,陰陽相反相生,運轉不停,是自然萬物盛衰榮枯的本源[22]360。由陰陽之道衍生的人類仁德之見,既是善行的根本,也是人的智慧結晶。張新民在《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一文中認為,這是“提倡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一種生態智慧和思想”[23]。葛根高娃和烏云巴圖在《蒙古民族的生態文化》一書中認為,“以自然為本”的自然認知邏輯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哲學含義具有相似之處,關涉生物盛衰榮枯的自然規律,涵蓋生態自我恢復和人類適度索取資源有機結合的生態倫理意識[24],這就是對自然資源適度保護和利用的生態倫理思想??鬃佑藐庩栔?、萬物生長的規律來描述內在關系[13]1926,“天人合一”之說通過儒家和道家的人與自然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哲學概念,展現了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思想[25,26]。古人對生態系統的認識在深層次上源自天道本體,與天的“陰陽對立”、地的“剛柔相濟”的統一規律相呼應,人的社會生活以倫理意義來體現天地之德。古人“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以宇宙論的“天人合一”為學理基礎,張新民在《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一文中認為:“天道和人間的秩序一體不二,人文秩序根本就不能脫離自然秩序而憑空發展,也不能脫離與人類‘仁’與‘義’行為,亦即以人性為基本依托的社會倫理德德行為?!保?3]對生態的認識方面,儒家思想涵蓋著愛護自然萬物這一核心要素,《孟子·盡心章句》談到了仁愛百姓、愛惜萬物之理[27]。包慶德在《天人合一生存智慧及其生態維度研究》一文中認為,道家“嘗試克服人在實踐中可能對外界環境造成的根本性影響?!保?8]古人形象地認識自然萬物,帶有在社會倫理道德的意義上推崇愛護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意識。

古代哲學的“與物同體”的本體認識論包含“以自然為本體感知并不離所指意蘊的辯證邏輯”[29],古人的生態倫理意識取決于自然認知的哲學意象。在生態倫理觀方面,自然認識和生態倫理意識既克服各自的局限,也互鑒互融?!疤烊撕弦弧焙汀氨匾郎酱ā钡淖匀徽J識和生態倫理意識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生態環境的關懷,吳麗娟在《東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變遷中的體系危機與維度轉換》一文中認為:“鞏固并內化了對自然的親情意識和自然之子認知;知恩圖報的感恩意識;對自然具有義務意識的天人之約觀念;對自然的善惡觀的推己及物思想等樸素生態倫理意識”[30],滲透在生態保護法制和約定俗成的各項習俗文化之中。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了生計常識和符合生態鏈順暢循環的生存智慧,這種生存智慧世代相傳,成為有效、合理、適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倫理知識。

《周易·文言》提出了“與天地合其德”[22]350之說,這是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理想存在方式,包括陰陽對立、先天與后天之別等內容。這里所謂的“先天”,是指自然規律的前導,在未發生自然變化時加以引導;所謂“后天”,是指遵循自然萬象的變化、尊重自然規律,人類需要適度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古人的自然生態認識呈現著本真特征,以古談今會對當前對自然的認知和生態倫理意識帶來回望、啟迪、重構效應。以自然和人的相諧為本,以愛護自然、保護生態鏈、遵循自然萬象更新規律為行為準則,以信仰和禁忌習俗為前身的習慣法、成文的律法規制滲入生產生活,構成有機生態鏈,有效地保護生態平衡、遏制環境破壞,遵守自然資源循環再生規律,是人類早期生態倫理意識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古人的實踐活動時常體現對生態的脆弱性、修復的緩慢性的關懷倫理意識,動態地、適度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重視自然資源的恢復規律,主張人與自然相諧相處,并且頒布法律或者律令,遏制濫殺濫伐、濫挖濫采、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等破壞生態鏈的行為。古人采取以自然為本的生態性經營方式,具備了“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倫理意識,這是古人生態倫理意識的主要驅動力,有效地約束了貪婪索取和過渡利用自然資源的不合理行為。

四、結語

大自然既是能量的寶庫,也是生命的源泉,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各種資源。人是生態鏈條中的一個節點,通過社會活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多重關系,“天人合一”和“必依山川”之說是古人認識自然的起點。人順應自然生物的繁盛榮枯規律,與萬物相諧而共處,是從古到今流傳的生態倫理道德。古人的萬物和諧共生思想是生態倫理意識的本源,含義深沉而厚重,是在萬物“同根同源”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古樸哲學。張節末在《禪宗美學》一書中提出:“自然并非無關于認知主體(人)的單純作為認知客體的自然,它是在人的感官和智慧諦視之下的自然?!保?1]古人認知中的“自然”,在哲學范疇里用“天人合一”來表述,體現著以“必依山川”為主要載體的生態倫理理念,說明了“川竭必山崩”的自然萬物互依互聯的關系,闡明人類生存“必依山川”的深刻關系。人在與自然的多樣關系方面,既遵從自然的普遍規律,又對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能動地、適度地發揮作用?!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倫理價值理念,在戰略意義、經濟意義、文化意義上呈現出“以古鑒今”的時代價值。

猜你喜歡
山川古人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山川依舊 風味不改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退耕還林還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還林還草 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養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