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成己成物”思想的生態倫理意蘊及其當代價值

2024-01-21 18:37董軍李夢佳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心主義儒家萬物

董軍,李夢佳

“成己成物”思想可追溯至中華民族人文先始伏羲所奉行的“人文化成”精神。所謂“人文化成”意指遵循天道,以人文來教化民眾,使其有序有倫地生活,形成文明社會。堯舜禹以此精神作為治理國家的原則,建立了豐功偉業。周代對“人文化成”精神特質做出了具體闡釋,即“崇德貴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1]??鬃釉谥芄?、禮的基礎上集大成,將“人文化成”精神轉化為每個人應自覺遵守的“仁”。子思將“仁”轉化為“誠”,明確提出“成己成物”?!吨杏埂返诙逭螺d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盵2]35從根源上,“成己成物”出于“誠”,順著“誠”這一理念也更加有利于理解“成己成物”思想。

一、儒家“成己成物”思想的主要內容

“誠”最早見于《尚書·太甲》的“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3],旨在強調對鬼神的“誠敬”之心,后來出現在用作“卜筮”的《周易》中?!吨芤住分械摹罢\”是用“孚”來表示的,“孚”除個別表示“俘虜”外,大多數為“信服”“誠實”之意。在儒家經典中,關于“誠”的論述紛繁眾多,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2]32,又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2]35。這些都是在描述“誠”的內涵、特征以及“效果”?!罢\”的最基本的含義是真誠、真實,指向人的本心?!吨杏埂返诙抡f:“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盵2]34儒家將“成己”“成物”與“誠”聯系在一起,認為作為主體的人通過至誠之道才能邁向“成物”。儒家認為,人應秉持至誠之性,發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進而發揚他人和萬物的本性,最終通達天性。無論是發揚自己與別人的本性還是萬物的本性,都需要做到“誠”。一方面,人首先要真誠,認清自我的本質,回歸內心的良知,這正是“成己”的源泉;另一方面,在成就自我之際,人又將自身的道德性滲透至與自我有所通感的他人他物,對他人他物盡善,達到“仁”的境界。人與人、人與萬物形成和諧共生的關系,從而實現了“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由此看來,“誠”是“成己”與“成物”的基礎,造就了“成己”與“成物”。

“己”是指與“物”相區別的“人”,即“自我”。子思說“成己,仁也”,成全自己即仁義。儒家的“成己”也就是《大學》的“明明德”,指的是以“仁”來成就自我、修煉個人的德性,包括自我生存與發展的維持和道德修養的完善,也就是“以認識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為具體內容”[4]??鬃又鲝垺盀槿视杉骸?,認為施行仁德完全在于自身這一主體。德性只要修成,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趨勢,在后天的發展中會逐漸與人們自身融為一體,成為人內在的品德?!叭藦牡滦猿霭l,既善假于物,又維護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和萬物共存共生和諧發展?!盵5]孟子也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盵2]327一個人始終如一地堅持本心,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那么就有可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個理性的人,他會有自己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能會隨著自身的成長經歷有所變化,但是,其行為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朝著某種目標(即人生目的)前進,這也就是人們所言的“為什么而活著”或者“活著為了什么”。人的自我實現以及人生目標的滿足,都需要回歸人的本性?!叭诵缘募词堑赖碌?,道德本身是趨善、向善的?!盵6]人要承擔自己應盡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修煉個人的德性,實現“成己”。

在儒家經典中,“物”有三層含義:一是指與天相對的天地萬物,如“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2]35;二是與人相對的外物,一般指天地之間的自然之物,如“鳥獸蟲魚,草木動植”等自然生物;三是指相對于自己的外物,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2]35。這三層含義相互依存,共同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物”的概念?!拔铩痹凇吨杏埂分幸浴叭f物”的形式出現五次,以“物”與“誠”的關系出現一次。儒家的“物”指一切自然存在物,既包括有生命之物,也包括無生命之物,其指向與當今環境倫理學的道德對象范圍一致?!吨杏埂返谑哒轮姓f:“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盵2]27上天要根據萬物的生長習性而厚待它們,使其充分發揮本性,實現“盡物之性”?!氨M物之性”是“成物”的具體內容,要求人既盡己性,也要自覺地盡物之性,充分挖掘物的潛力?!啊晌铩哪康氖鞘谷寮疑鐣惱淼赖孪蚨炔粩嗟玫届柟??!盵7]這意味著人不僅要修煉自我,更要幫助萬物顯現本性。儒家的“成物”要求人不僅幫助自我之外的他人他物達誠、趨仁,也要平等地善待、愛護天地萬物,讓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自由生長且各得其所,實現“參贊萬物之化育”。這不僅是“盡物之性”的過程,也表明了“盡物之性”基于“盡己之性”和“盡人之性”。

“成己成物”的實現遵循同心圓般的外推模式,是從“小我”到“大我”的生態轉向,體現出“推己及人以至萬物”的邏輯進路。朱熹引程子言:“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于喪己”[8]。朱熹認為“為己”就是讓自己有所得,人類通過完善小我,使小我達到打通人、我、物的大我之境,從而成就萬物。在先秦儒家的世界觀中,“成物”以“成己”為基礎?!凹骸笔桥c他者相區別而出現的,“親親”“仁民”“愛物”就是愛自我和他者?!俺杉翰粌H展現了仁的自愛與他愛的特質,也充分顯示了‘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性?!盵9]人首先要愛自己和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即“親親”;以此擴展,愛無血緣關系的人,即“仁民”;隨著道德境界的上升,愛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即“愛物”。這種“親親”“仁民”“愛物”之法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體現了“成己”于自然和社會雙向度中邁向“成物”的過程和“推己及人以至萬物”的邏輯進路。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隨意攫取與利用,將自然界視作外在于人的物的存在。因此,人成為異化的人,自然也成為異化的自然,這就需要重新思考同心圓模式中的“人”“物”及兩者間的邏輯進路。

“成己”要求“成物”,“成物”推動“成己”?!叭藗冊诟脑鞂ο笫澜缁蛲獠渴澜绲膶嵺`中也改變著自身,是‘成物’與‘成己’的辯證統一過程?!盵10]人在維持生存的基礎上修煉自身的德性,提高道德水平,如此方能成為“成物”的根基且實現“成物”;同時,人于自我道德實踐的產物中反觀自身,促使自身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體現了“德性”和“德行”的雙向之美和“推己及人以至萬物”的雙向邏輯進路。故而,人成為真正意義上大寫的人,實現了“德性”和“德行”的一致,即為“合內外之道”?!俺删腿f物,在根本上仍是人之為人的最后實現?!盵11]但是絕大多數人常常會側重于“成己”,不重視“成物”,這種看法是失之偏頗的?!俺晌铩笔恰俺杉骸钡耐饣^程,是“成己”的體現,更是“成己”的最終目的。偏重“成己”會影響“成物”的形成,不利于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也會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儒家“成己成物”思想的生態倫理意蘊

儒家的“成己成物”思想是“成己”與“成物”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俺杉骸币馕吨艘奚眇B性,發自內心地保護生態環境,將自然萬物視為有價值且平等的存在,呵護自然;同時,人應該將內在的德性體現于實踐,實現“成物”。

(一)“參贊萬物之化育”的自然價值論

美國著名環境倫理學家克里考特認為,自然是否具有內在價值是環境倫理學的核心問題[12]。自然具有工具價值,這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有著確鑿的印證。認可并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是環境倫理學在倫理學領域所實現的重要變革之一。自然的內在價值主要表現在其具有生命創造性,而“成己成物”思想中所蘊含的“參贊萬物之化育”理念是自然具有生命創造性的體現。

儒家提倡“天之道”即“人之道”,“人道”本于“天道”?!吨杏埂返谑哒抡f:“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盵2]27在儒家看來,天即自然界,是最高的實體性存在。天將一切自然存在物視為有價值的存在,會借助自身力量去化育萬物,使萬物自然生長。萬物發展的趨勢體現了天這一存在,天的存在又表現在萬物的存在和發展上。人類能夠并且應該擔當起維護自然萬物自由生長的職責,這是人類本身的職責和使命?!吨杏埂诽岢龅摹俺晌铩闭f正是對這種使命感和認同感的印證:“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盵2]35可以說,“成己”是成就人之性,成物是成全萬物之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牟宗三也認為《中庸》的“成己成物”中“個人的成德”是關聯著他人與國家的,“個人的盡性,民族的盡性,與參天地贊化育,是連屬在一起的”[13]。天道流轉運行創造出世間萬物,天道之下,萬物也依據自身的順序法則進行自身的生命運動。人們修身養性,使人道契合于天道,實現“盡人性”。人不僅要修身,還要使自然界萬物的本性真實地顯現,在“盡己之性”的基礎上“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人與自然萬物充分自由發展,不彼此破壞,這樣就“參贊”“化育”了自然萬物。相較于儒家的“修己安人”“博施眾濟”,“成己成物”的對象已超越了他人,擴展至天地萬物?!皡①澣f物之化育”的自然價值論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啟示在于:既要遵循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即自然界的整體性;也要肯定自然萬物作為整體具有自我的生命創造性,尊重其內在價值。這一理念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價值依循。

(二)“推己及人以至萬物”的生態平等意識

孔子把“仁”視為立身行事的最高道德標準,并將“仁愛”的對象由親人擴展至自然萬物。循著這一過程,“生生之德”由此展開。這里的“生”不僅指個體的人的生命,還包括非人類存在物的生命。子思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倡對他人他物盡善、盡美,成就自我與自然萬物。儒家的“成己”是要讓人的個性和潛力充分發展,實現成就自己的道德品格的“盡人之性”。在“盡己之性”的基礎上“盡人之性”,推己及人,由人及物,完成“成物”。人將自身的道德品性滲透到外界,賦予了個人行動的合理性與自然萬物存在的合法性。這樣不僅擴展了道德對象,更重要的是將人與萬物置于平等地位。從“成己”層面看,修煉品性的過程暗含了將自然萬物視為平等的存在,否則是不符合道德的,無法“成己”;就“成物”而言,是一個由“己”到“人”再到“物”的對象范圍擴大的過程,倘若出現了不平衡,就不能稱其為“成物”?!对烙枴分姓f:“夫天下者亦吾有也,吾亦天下之有也;天下之與我,豈有間哉?”[14]道家認為天下萬物與人類是互相歸屬的關系,人類與其他非人類存在物是同源的,并沒有比其他物種高級,即“人亦物也”“物無貴賤”。美國環境倫理學先驅利奧波德也指出,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等級之分[15]。儒家的“推己及人以至萬物”的生態平等意識直接否定了人類至上的觀念,同時也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在本性上的內在一致性,將人類從人與自然絕對對立的主客二分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要求人類以一種萬物平等的情懷去關照自然、愛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三)“成己以成物”的道德實踐要求

《中庸》強調“君子誠之為貴”,即君子應當做到“誠”。但做到“誠”并不僅僅是一種內在德性的確立,還要將人內在的德性體現于實踐——行?!俺杉撼扇丝稍诘赖聦嵺`和超越的實踐中見之,成物可從社會的規模實踐和超越的實踐看出,而成己成人成物作用的完滿統一,則在超越的實踐中充分地顯現?!盵16]“成己”的實現依靠內心的道德準則,人踐行了道德標準,不忘初心又遵從內心,才能回歸自我的本原?!俺晌铩钡膶嵺`范圍是整個自然界,人類在“成己”后以更高的道德和品性修養要求自己,達到至誠,自然就實現了“成物”。人類與自然界相處的過程也就是“成物”的道德實踐過程。人類只有內心真正達到至純,擁有至高的道德品性,才能“成物”。人類保護生態環境倘若是為了滿足更多的私欲,看似遵循了倫理道德準則,實則因利益而建立起的道德倫理準則必然會因私欲而坍塌。

按照儒家“成己成物”的生態倫理思想,“成己”的過程伴隨的是“成物”的道德實踐行為。那么,為什么人們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必須達到“成物”的道德實踐要求呢?這與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人與萬物一體”的思想有密切關聯。處理天人關系是人類活動的基本主題?!疤烊撕弦弧北灰曌鞴湃颂幚砣伺c自然關系的倫理準則,也是我們當今應該傳承的生態倫理觀念??鬃铀f的“天生德于予”以及“知天命”就表達著天與人內在的貫通性?!叭寮也粌H承認人是一種道德存在,同時也肯定自然之天具有德性?!盵17]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盵2]327盡心能夠知道人的本性,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性,人性與天性是相通的。在天命之“人性”“天性”產生變動時,應回歸人的本心。孟子的天人觀念被宋明理學進一步發揮,張載明確提出,“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18]65。他主張:“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大小之別也?!盵18]20誠在天與人的關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人為了與天道合一,必須達到誠的境界。誠既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物之道。儒家主張人與天、萬物融為一體,人類修養品性的過程伴隨著“事天”“成物”,那么保護自然環境就成為人類本身的道德義務。而這種道德義務,必須經過“成己以成物”這一實踐過程才可實現?!俺杉骸笔峭ㄟ^“成物”實現的,“成物”檢驗著“成己”?!暗滦陨埔龑碌男袨樯?,表明主體具有完全的道德善性?!盵19]人類將自身的倫理觀念通過實踐滲透到自然界萬物中,造就了人與萬物的和諧統一,實現了“成己”與“成物”的統一。

三、儒家“成己成物”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成己成物”中所包含的生態倫理思想不僅為解決生態倫理學領域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對立問題提供思路,而且是新時代實現“兩個結合”的重要理論資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現實啟迪。

(一)為解決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對立問題提供了思路

在生態倫理學領域,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都關注現實的生態環境保護,但兩者的理論依據和出發點卻是相互對立的,不利于生態倫理學的發展。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的利益作為保護環境的出發點,如此功利性的環境保護行為會使人類忘記“成物”且偏離環境保護行為的目標;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保護自然環境是因為自然環境本身擁有不依賴于人的內在價值,這很容易導致一種否定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忽略“成己”。儒家“成己成物”思想將人自身的美德與成就萬物的美德聯系起來,先確證人之為人的存在,完成“成己”,并以此作為生態倫理何以合理正當的依據,實現“成物”。一方面,實現了人與自然本質上的統一,告誡人類維護自身的利益與保護自然環境并不沖突;另一方面,啟示人類如何更好地從自身這一視角出發去保護自然環境,造就一個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世界。人類具有特殊的知識積累和創造能力,能意識到自身行為會被自然界的整體結構所束縛,也完全有能力將自身行為控制在自然系統價值的限度內?!俺杉撼晌铩边@一思想既考慮到人類的存在價值,又充分考慮到自然的價值,平衡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解決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對立問題提供了思路,也為人類與自然更好地和諧相處指明了實踐路徑。

(二)為實現“兩個結合”提供了重要理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考、指導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自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將傳統文化中可以吸收、借鑒的內容融入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動地詮釋了“兩個結合”。早在2013年5月,習近平就指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20]30。在2018年5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梳理、引用了古人經典著作中關于保護環境、愛護生命的語句,如“《易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独献印分姓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睹献印分姓f:‘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盾髯印分姓f:‘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洱R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20]1。從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用典可以看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中,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

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學說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結合,將“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升華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觀,將“敬畏生命”的生命倫理觀升華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將“取用有節”的節儉觀升華為“取之有度,耗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消費觀,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儒家的“成己成物”思想將“人、自然、社會”作為統一的整體來考量,摒棄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發展至上”的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高度契合,為新時代實現“兩個結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三)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現實啟迪

“成己”與“成物”是相互的,自然界的善體現了人的善,自然界的美證實了人的美。人將自然界改造成美麗和諧的自然界,自然環境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延續”。無視自然直接去追尋所謂的美好生活是舍本逐末的行為。儒家“成己成物”思想啟示我們,在考慮個人發展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益而獨特的啟迪。

第一,反思人性,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日本著名學者巖佐茂曾說:“這里所要研究的自然環境破壞,并不是自然本身變遷中發生的生態系破壞,而是由人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球生態系破壞?!盵21]儒家把整個現實世界看成一個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認為生態倫理的目標是達成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并將這種道德品性滲透于人與自然界的相處方式之中。省思當今愈演愈烈的全球生態危機,人類為了經濟利益不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界變得“千瘡百孔”?!白匀簧鷳B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來自人類無限膨脹的私欲,直接體現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焦躁和不安,喪失了生命原本的平靜之美和生活的本真之靜?!盵22]因此,生態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人類的醒悟,須將人的內在德性解放出來。人通過修煉內在德性不斷完善自我,成為至善存在的人。人在與大自然相處時發揮主體的“至善”,尊重客觀規律,自覺地而不是被迫地為了現實利益去保護自然環境。從倫理觀角度而言,這是人要達到的最高道德境界,其靠的是內心的自省,而不是外在因素的驅動。因為外在行為的道德合理性源于人的品性,人對自然的道德職責所在也正是人的主體性所在??傊?,儒家反對一切不正當的人類欲望,要求人們完善人格修養,克服“異化”的生活方式,尋求內心真正的幸福感,愛護自然、保護環境。

第二,尊重自然萬物的自由生長權利,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宋代王昭禹提出“遂其生,盡其性”的觀點,把“遂”上升到處理人類與自然萬物關系的高度?!八臁庇许標?、放任之意,即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讓其生長、發展、持續。這是維護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也是“愛物”的道德體現?!耙话阏J為,人類和動物都具有基本的生存利益和非生存利益,人類基本的生存利益高于動物的生存利益,但人類的非生存利益并不高于動物的基本生存利益?!盵23]人類利益和動物利益的兩難選擇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規避的問題。人類為了基本的生存可以捕殺動物、采摘植物,但是不能為了逐利、貪婪、享樂去傷害動植物。在利用自然上,人要尊重自然萬物生命性的存在,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實現“與天地參”的理想狀態;在改造自然上,人類要明確其目的是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需要,實現人之為人的存在,進而選擇合理的手段,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恪守人與萬物一體化的生態理念,樹立愛護自然的意識。原始文明、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依賴于自然;工業文明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口的激增使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大增強,由此引發了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而肆意破壞自然等一系列問題。因此,人與自然走向了分離,割裂了人、自然與社會的命運共同體關系,造成了整個生態系統的斷裂?!爱敶鷳B倫理是現代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發展的文化根基,它不僅提升了人類文明的層次,而且提升了人類道德的境界?!盵24]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保護自然環境是出于人類本身的利益,并沒有站在人與自然這一整體理念上為自然考慮;而生態中心主義則以整體主義的視角看待自然萬物。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論、生物中心主義而言,這只是道德關懷對象層面的超越?!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賡續中國傳統文化‘與天地參’至高至極人生境界的價值追求?!盵25]儒家“成己成物”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有機統一,昭示“人與自然是同根同源,是統一的有機體”[26],告誡我們:人類應該以包容的胸懷對待自然萬物,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照應,融為一體?!氨仨氃谌伺c自然的關系上堅持一種整體主義的立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生態共同體?!盵27]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像對待生命一樣尊重和愛護自然,永久地棲居在地球母親的懷抱中。

歷史發展到今天,生態問題亟待解決。儒家“成己成物”思想將個人內在修養與外在的實踐行為統一起來,其中包含的生態倫理思想,滲透于人本身、人與自然相處的行為之中,是研究儒家生態倫理思想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傳承與創新儒家“成己成物”思想中的生態倫理智慧,是“第二個結合”的應有之義,其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猜你喜歡
中心主義儒家萬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