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導向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探究

2024-01-22 06:30
海南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導向教學內容思政

熊 飛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天津 300350)

思政課是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人們更加認識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和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此次會議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問題導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當前,問題導向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未在高校得到大力推廣,普遍存在問題意識淡薄、教師教學能力不足、教學內容偏理論、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發現,學生主體性被忽視,教師缺乏問題思維,最終造成思政教學效果欠佳。針對上述問題,應從教師、學生、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入手,深化師生的問題意識,以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為基礎,優化思政教育教學方法,完善考核評價手段,探尋提升思政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科學指導。

一、問題導向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的意義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主旋律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改革迫在眉睫。高校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思政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價值,為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2]69。

(一)貫徹時代發展要求,明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方向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新篇章。特別是面對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肩負新的時代使命,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方面,在新的歷史變革下,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還肩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任務。在此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高校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3],與中國社會發展相結合,培養與時俱進的問題意識,并以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為導向,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另一方面,在多元思潮的影響下,高校學生的思想較為活躍,對社會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常用質疑的眼光審視事物,不愿接受傳統的說教式教育。面對學生思想上的獨立性,高校教師要因勢利導,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強化問題意識的養成;同時,加強課程與時代發展的聯系,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研究,不斷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說服力[2]55。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明顯滯后于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避免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化和概念化,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價值。

(二)發揮教育主體作用,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師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導者,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障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大學生在網絡時代的熏陶下,容易受到紛繁復雜的信息影響而喪失判斷力,形成不正確的認知觀和價值觀。此時,提高教師話語權十分必要,通過在思政教育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用思政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促進學生思政理論知識向品德修養的內化[4]20。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覆蓋面廣,課程體系嚴謹,語言高度凝練,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難以吸引學生主動探究,不利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發揮輔導者的作用,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思政教育中采用問題導向和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既滿足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好奇心,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1]15。只有發揮教學雙主體優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才能讓學生自覺接受思政教育,最終達到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目的。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戰場,思政課堂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思政教育貫穿大中小學,一些學生會對教學內容產生老生常談的錯覺,進而對高校思政教育缺乏興趣。此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通過設置各種現實問題,讓學生形成“為什么” “怎么辦”的問題解決思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2]136。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利用自身的知識架構找到問題的關鍵,并初步給出問題解決方案。而且,問題解決過程不僅限于單個問題的解決,而是側重鍛煉學生運用方法及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能夠舉一反三,學會對類似問題解決思路的歸納[4]22。例如,教師以電影《我不是藥神》中主人公因代購低價仿制藥而入獄的故事為切入點,分析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內化與應用。

(四)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激發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活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快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進程。高校利用網絡智慧平臺,整合各類媒介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也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學效率。一方面,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以圖片、視頻等具象化形式呈現,豐富學生的直觀體驗。另一方面,教師借助網絡媒介,將熱點資訊與思政教育融合,采用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教學環節中設置答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善于思考、勤于發問的學習習慣[1]41,既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又滿足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需求,提高了高校思政教學質量[5]。網絡媒介拓寬了思政教育的場所,教師可以分享思政教育范例,方便與同行進行經驗交流,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引導。

二、問題導向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以問題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創新途徑。但中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還處在發展階段,普遍存在師生問題意識淡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教學內容缺乏現實意義、評價方式不合理等問題,學生淪為知識的容器,缺乏應有的質疑和提問能力。

(一)問題意識淡薄,批判思維缺失

問題意識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師生能夠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維碰撞,增強雙方的問題意識。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認識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部分師生的問題意識缺失,思政教育的功能發揮受限。一方面,教師為有序開展思政教學活動,通常以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如此,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只采用教師提問的方式,難免會限制學生整體思考的能力,禁錮學生的問題意識[6]28。另一方面,在課堂中,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被動成為知識的接受者,出現不敢提問、不愿提問、不會提問的現象。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失語現象,不只表現在對教學內容缺乏思考上,更表現在缺乏基本的批判和質疑意識方面。特別是在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教材被視為權威,提問成為教師的特權,長此以往學生缺乏主動思想意識。

(二)教師能力有限,課堂創新欠缺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導者,教師在教學中起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以滿足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但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對問題的把握和應用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思政教學內容的敏感度不高,重理論輕實踐。一項針對高校思政教師教學重難點的問卷調查發現,74.02%的教師認為教材中概念、原理、結論較為重要,37.80%的教師認為各種社會思潮較為重要,36.22%的教師認為多元價值觀重要,29.13%的教師認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重要[7]18,由此可見,多數思政教師僅關注教材本身,將教學重心放在理論講解上,忽略學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專業知識研究不深入,沒有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導致其在教學設計中不能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問題規劃及設計不合理;教學過程中不善于利用問題導向思維,無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本質[4]34。

(三)教學內容局限,教學效果欠佳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興趣出發,引導其主動提出問題,學會用所學知識找到問題解決辦法。但高校教學改革還處在過渡階段,教學內容工具性、理論性問題較為突顯。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雖然課程內容多、任務重,但多數高校對其缺乏重視,普遍存在課時安排少的問題。而且高校思政課程多為大班授課制,教師需要在緊迫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導致部分教師將重心放在知識點傳授上,忽略了課堂上問題導向思維的滲透,最終影響實際教學效果[1]27。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教學活動完全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擴充,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程缺乏興趣。同時,在灌輸式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關注理論內容的輸出,學生則機械地記憶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此外,網絡技術發展背景下,多元教育資源較為豐富,但部分教師缺乏教育資源整合意識,不能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政教育,造成教學內容空洞,技術優勢發揮受限[8]。

(四)評價體系單一,學習態度不足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功利性過強,以分數作為唯一評判標準。在此評價機制影響下,教師以考點為教學重點,忽略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被磨滅[9]。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采用固定化評價方式,一些學生為獲得高分,忙于熟記各種“標準答案”,無暇思考問題,更沒有精力去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部分教師只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導致高校思政教學氛圍沉悶,缺乏積極的課堂反饋[2]81。另一方面,評價內容缺乏實效性,多采用固定的標準化題庫,且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較少涉及思辨性考題。固定的評價內容會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采取考前突擊的方式應付考試,而在日常生活中對時政信息漠不關心,自主思辨能力受到束縛[6]28。

三、問題導向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的策略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高校思政教育要將理論知識與時代關聯,發現并解決現實問題,才能實現思政理論的創新應用[10]18。

(一)強化問題意識,增強綜合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對師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充分發揮雙主體的優勢,提升師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一方面,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摒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問題意識的養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通過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同時,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強化理論知識的內化和吸收,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2]131。另一方面,高校學生處在三觀建立的關鍵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直面引發學生焦慮的現實問題,并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例如,為區分不同社會形態,深入了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一黨執政與多黨執政”等問題,教師可將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東西方政府對于封控、醫務人員調動、儲備物質供給等的處置方式作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總結社會制度的差異,更加堅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6]29。此外,平等的師生關系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學生敢于質疑教師,教師樂于接受學生的意見,雙方在交流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10]16。

(二)提升專業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各項技能培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讓學生在靈活的課堂設計中,體會理論知識的實用性。一方面,合格的思政教師需掌握思政相關理論,并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要關注時事政治和熱點資訊,并能將其與理論知識建立聯系,讓學生明白學有所用,實現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章節時,可與當下盛行的“網紅”問題相關聯,引導學生辨別“網紅”的本質,并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思政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以學科相關事件為問題導向設計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4]38。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對思政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定期開展思政教師研討活動,著重探討思政教育中問題導向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并將研討結果融入教學內容;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增強教師對國情、民情等的了解,提升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143。此外,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通過教學經驗總結或問題分析,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慮,以便為后續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三)善用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多元媒介,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也有利于問題導向教學方式的滲透[11]。一方面,現代媒介擴寬了思政教育的形式,使教育活動不再僅限于課堂教學,還可利用網絡資源開辟第二課堂,將拓展知識轉移到第二課堂,從而提升思政教學的深度[1]35。同時,可借助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思政問題,并能就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視構建思政教育網絡教學平臺,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和狀況自主調控學習內容及進度,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12]。媒介的廣延性拓展了問題的輸出渠道,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下被調動,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4]41。此外,網絡的普及降低了信息獲取的成本,學生能在問題導向教學法引導下,不斷充實自身知識理論,培養正向積極的品德素養。

(四)完善考核體系,深化教學改革

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性改革的關鍵在于調動人的主動性,通過完善的評價考核制度,增加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并引導教師關注問題導向教學法的應用,注重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其一,以高校學生、思政教師、領導等多元評價主體對師生問題意識、課堂設計中問題教學法的滲透程度進行評價,設置理論深度、分析角度、拓展內容、思辨能力等指標,考察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將此結果與教師的績效、評優、工資等掛鉤,激勵教師不斷完善教學設計,重視思政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7]35。其二,重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察,增加過程性評價,將提問、參與度、專注力等課堂表現按比例融入成績,激發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理論背后的問題。并通過設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13]。其三,改革評價內容,除必要的理論知識考核外,減少標準化、記憶化考核內容的比例,增加主觀問題的比重。學生只有真正理解理論知識,才能對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結 語

思政教育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品德修養的重要任務。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推進,思政教育存在的弊端更加突出。為加快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進程,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同時,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提問,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猜你喜歡
導向教學內容思政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偏向”不是好導向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需求導向下的供給創新
犬只導向炮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