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尿道針狀電極膀胱腫瘤整塊剜除術治療非浸潤性膀胱癌的臨床效果

2024-01-22 10:57唐曉龍甄洪濤王繼征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浸潤性膀胱癌膀胱

唐曉龍, 甄洪濤, 王繼征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一病區, 河南 鄭州 450007)

在各類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中, 膀胱癌發病率居于首位, 其中以非浸潤性膀胱癌最為常見。 以往臨床主要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 (TURBT) 治療非浸潤性膀胱癌, 雖然能夠清除部分病灶, 但所切除組織多為碎塊, 難以保持腫瘤完整性, 不僅會加重局部受損程度, 影響患者術后康復, 同時復發率較高,整體效果不甚理想[1]。 研究[2]表明, 經尿道針狀電極膀胱腫瘤整塊剜除術 (ERBT) 能夠明確解剖學層次, 對腫瘤組織進行精準切割, 將整塊腫瘤切除, 有效抑制病情發展, 近年來被臨床越來越多地用于非浸潤性膀胱癌的治療中。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ERBT 治療非浸潤性膀胱癌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非浸潤性膀胱癌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 (n =30) 和對照組(n =30)。 研究組男性22 例, 女性8 例; 年齡36 ~74 歲, 平均 (57.29 ± 4.71) 歲; 單發腫瘤25 例, 多發腫瘤5 例; 腫瘤直徑0.9 ~3.2 cm, 平均 (1.92 ± 0.24) cm。 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11 例; 年齡39 ~72 歲, 平均 (56.75 ± 5.19) 歲; 單發腫瘤23 例, 多發腫瘤7 例; 腫瘤直徑0.8 ~3.7 cm, 平均(1.98 ± 0.27) cm。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符合非浸潤性膀胱癌相關診斷標準[3]; ②CT 等影像學檢查顯示膀胱存在腫瘤, 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 ③影像學檢查顯示未見肌層浸潤或上尿路侵犯, 未出現淋巴結征象; 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 ②合并血液系統功能異常; ③合并嚴重感染性疾??; ④既往存在泌尿系統手術史; 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 ⑥對手術存在禁忌證。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對癥治療, 包括抗感染、 抗炎、糾正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等。 此外, 對照組給予TURBT 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麻醉、 消毒鋪巾處理后, 取膀胱截石位, 利用影像學明確病灶具體情況, 在膀胱充盈狀態下, 置入電切環,從腫瘤頂端直至基底, 切除部分腫瘤組織, 一般切除腫瘤基底周圍的組織大小約0.5 ~1.0 cm, 以能夠見到肌層組織為最佳,檢查確認切除部位后, 充分對創面進行止血, 并使用沖洗器將殘留腫瘤組織沖出體外。 研究組給予ERBT 治療: 常規處理(麻醉、 消毒鋪巾、 體位調整等) 與對照組一致, 使膀胱保持充盈狀態, 將奧林巴斯針狀電極置入膀胱內, 在影像學輔助下做好標記, 一般標記部位為距腫瘤基底0.5 ~1.0 cm 處, 采取電切方式將黏膜、 黏膜下層逐層切開, 直至切開至肌層, 隨后對腫瘤組織進行鈍性剝離, 在水流沖洗下使腫瘤組織向上掀開, 使腫瘤基底充分暴露, 以推剝、 電切相結合的方式沿肌層切除基底, 在確保腫瘤基底完全游離后, 采用電凝方式對創面進行止血, 將腫瘤組織 (大塊腫瘤切成小塊) 沖出體外。 兩組患者出院后均隨訪1 年。

1.4 觀察指標 ①圍手術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 膀胱沖洗時間、 尿管留置時間、 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②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膀胱反射、 膀胱穿孔、 膀胱刺激征、 血尿、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③復發情況: 統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的復發情況, 以影像學、 組織病理學檢查作為是否復發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手術期指標 研究組手術時間、 膀胱沖洗時間、 尿管留置時間、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0 249.36±11.24 25.13±4.29 20.79±3.06 36.54±4.37 4.62±0.84對照組 30 331.23±13.69 37.08±3.47 24.26±4.11 40.22±5.19 5.90±1.16 t25.31611.8623.7092.9714.895 P 0.0000.0000.0000.0000.000組別n術中出血量 (mL)手術時間(min)膀胱沖洗時間(min)尿管留置時間 (h)

2.2 并發癥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低于對照組的30.00%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2.3 復發情況 研究組隨訪期間復發率為3.33% (1/3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 (8/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706, P =0.030)。

3 討論

目前, 手術是臨床治療非浸潤性膀胱癌的主要手段,TURBT 為治療常用術式, 通過切除腫瘤組織, 達到延緩患者病情發展的目的, 但由于該術式由淺入深、 由遠到近切除腫瘤組織, 過程中不僅容易殘留組織碎塊, 還會引起電灼熱損傷, 破壞腫瘤層次, 影響患者預后恢復[4-5]。 研究[6-7]表明, ERBT能夠最大程度保持腫瘤完整性, 操作難度相對較小, 對設備要求相對較低, 既能夠提供較為完整的腫瘤標本, 有助于明確病理分期, 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還能夠整體剜除腫瘤, 防止其在膀胱內種植, 保證手術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手術時間、 膀胱沖洗時間、 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與TURBT 相比, ERBT 可促進非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盡快恢復, 縮短手術時間、 膀胱沖洗時間、 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分析原因在于, ERBT 將針狀電極與影像學充分結合, 能夠保留常規切除術優勢, 提高操作精確度, 促進視野清晰度提升, 精準、 完整切除腫瘤組織, 并灼燒局部組織, 在使剝離平面保持完整、 平穩狀態的同時避免損傷正常組織, 減輕對機體的刺激性, 保證手術操作順利進行, 從而明顯縮短手術、 膀胱沖洗等相關操作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 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與TURBT 相比, ERBT 可減少非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并發癥的發生, 降低復發率。 分析原因在于, ERBT 采用針狀電極進行切割, 利用其物理性機械力量在分離膀胱肌層與薄層疏松結締組織的同時, 減輕操作對組織的損傷性, 避免引起強烈應激反應, 從而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此外, ERBT 能夠充分暴露腫瘤基底部, 并沿肌層將其切除, 保證腫瘤完整性, 使切除腫瘤組織維持層次清晰性, 有效避免病灶組織殘留, 防止術后腫瘤種植, 從而明顯降低腫瘤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 與TURBT 治療相比, ERBT 治療非浸潤性膀胱癌, 能夠明顯縮短膀胱沖洗時間、 手術時間、 尿管留置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

猜你喜歡
浸潤性膀胱癌膀胱
VI-RADS評分對膀胱癌精準治療的價值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膀胱鏡的功與過
浸潤性乳腺癌超聲及造影表現與P63及Calponin的相關性
優質護理在預防全膀胱切除術回腸代膀胱術后并發癥中的效果觀察
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研究進展
膀胱癌患者手術后癥狀簇的聚類分析
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β-catenin、cyclinD1、CDK4蛋白表達及臨床意義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腸膀胱術
miRNA-148a在膀胱癌組織中的表達及生物信息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