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頦下島狀皮瓣和游離前臂皮瓣對口腔癌術后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效果比較

2024-01-22 10:57盧泰青張煒施鵬偉
臨床醫學工程 2024年1期
關鍵詞:口腔癌供區前臂

盧泰青, 張煒, 施鵬偉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外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口腔癌是發生于口腔及鄰近解剖部位的惡性腫瘤, 癌灶根治性切除手術是臨床治療主要方式, 但因頜面部結構復雜且存在較多器官, 術后口腔頜面軟組織缺損不可避免, 容易引起口腔功能障礙, 影響患者生存質量, 故需及時予以修復[1]。 頦下島狀皮瓣、 游離前臂皮瓣修復是目前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較常使用的兩種皮瓣。 本研究對比頦下島狀皮瓣和游離前臂皮瓣對口腔癌術后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效果,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我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0 例口腔癌術后軟組織缺損患者, 根據修復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 對照組男性25 例, 女性15 例;年齡38 ~80 歲, 平均 (59.22 ± 5.12) 歲; 體質量指數 (BMI)16 ~26 kg/m2, 平均 (22.35 ± 1.25) kg/m2; 原發灶: 舌體14例, 頰黏膜10 例, 軟腭8 例, 口底 (未侵犯口底肌肉) 5 例,咽側壁3 例。 觀察組男性22 例, 女性18 例; 年齡40 ~80 歲,平均 (59.39 ± 5.15) 歲; BMI 16 ~26 kg/m2, 平均 (22.12 ±1.21) kg/m2; 原發灶: 舌體12 例, 頰黏膜11 例, 軟腭9 例,口底 (未侵犯口底肌肉) 4 例, 咽側壁4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經病理檢查證實為口腔癌; 接受口腔癌根治術; 年齡<80 歲; 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合并凝血功能障礙; 合并精神功能障礙; 術前接受過頭頸部放療; 皮瓣供區有外傷手術史。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游離前臂皮瓣修復: 常規消毒鋪巾, 使用亞甲藍在前臂區域根據缺損部位大小設計皮瓣。 驅血后, 切開皮膚、 皮下組織尋找并結扎橈動靜脈及頭靜脈遠心端, 切開皮瓣的兩側緣達前臂淺肌群肌膜, 銳性分離, 向上分離血管蒂到設定長度。 將制備好的游離前臂皮瓣移植于口腔內原發灶切除區, 仔細檢查皮瓣血供情況, 注意前臂皮瓣血管蒂不能扭曲折疊, 放置兩個負壓引流球于頜下和頸部, 分層對位關閉創區。 觀察組采用頦下島狀皮瓣修復: 在平行于下頜骨下緣1.5 cm 處作切口劃線, 尋找面神經下頜緣支, 在下頜下腺深面尋找面動脈, 制備好皮瓣通過下頜骨內外側面修復缺損部位, 皮瓣供區頸前部皮膚可通過減張后直接拉攏縫合。

1.4 觀察指標 ①圍術期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和皮瓣成活率。 ②咀嚼效率: 指導患者在修復前和修復后6 個月咀嚼大小均勻的花生米, 咀嚼20 s 后吐出殘渣, 將殘渣進行沖洗、 烘干、 稱重, 咀嚼效率=(原重- 殘重) /原重× 100%。 ③并發癥: 包括傷口裂開、 移植片壞死、魚際區感覺減退、 面神經下頜緣支損傷等。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術期指標 兩組的皮瓣成活率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觀察組手術時間、 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 n (%)]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 [, n (%)]

組別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住院時間(d) 皮瓣成活觀察組 40 306.67±70.53 225.41±57.4313.21±2.11 39 (97.50)對照組 40 510.77±70.52 318.22±71.1517.41±2.25 38 (95.00)t/χ212.9426.4208.6120.346 P 0.0000.0000.0000.556

2.2 咀嚼效率 修復后6 個月, 兩組的咀嚼效率均有所提高,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效率比較 (, %)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效率比較 (, %)

組別n修復前修復后6 個月tP觀察組4057.11±5.2180.41±6.4317.8060.000對照組4057.21±5.4478.22±6.1516.1840.000 t 0.0841.557 P 0.9330.124

2.3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 低于對照組的32.50%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3 討論

口腔癌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口腔癌的常用手段, 但手術會造成舌、 頰、 軟腭缺損, 導致口腔咀嚼、 吞咽障礙, 因此在口腔癌根治術后盡早對缺損位置進行皮瓣修復臨床意義重大[2]。 臨床上, 術后組織缺失與生理功能恢復是治療后需積極思考的重要問題, 現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 針對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口腔功能影響頜面部缺失問題, 可通過軟組織缺損皮瓣修復進行改善[3]。 近年來, 利用血管吻合的游離組織皮瓣修復組織缺損越來越廣泛。 游離前臂皮瓣是我國首創游離皮瓣, 已成為頭頸部腫瘤外科常用游離帶蒂皮瓣之一, 現擴展為可用于口腔頜面部軟組織修復重建皮瓣種類。 前臂皮瓣薄且有彈性, 色澤與面頸部皮膚色澤接近, 制備皮瓣后供區功能障礙比較小, 適合中等量軟組織缺損和口、 頰缺損修復, 但因前臂皮瓣過厚, 抗感染能力較差, 前臂供區色素沉著、 瘢痕增生較嚴重, 部分患者前臂供區會出現麻木感[4-5]。頦下島狀皮瓣相較于其他皮瓣修復方法具有皮瓣面積大、 制作簡單、 源血管位置恒定、 皮瓣色澤與口內黏膜顏色相近、 無需開展第二術區、 供區創面可直接縫合、 直接轉蒂修復受區無需血管吻合、 技術難度較小等優點[6]。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皮瓣成活率和咀嚼效率均顯著改善, 且改善效果比較無明顯差異, 同時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 術后住院時間較短, 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較低 (P <0.05), 提示頦下島狀皮瓣修復對患者的創傷小、 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較少。 分析原因在于, 頦下島狀皮瓣與受區相近, 可直接拉攏供區縫合, 簡化手術操作, 進而減少手術創傷, 減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促使患者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 頦下島狀皮瓣和游離前臂皮瓣修復均可有效改善口腔癌術后軟組織缺損患者的咀嚼效率; 但與游離前臂皮瓣修復相比, 頦下島狀皮瓣修復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少, 患者術后恢復更快, 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猜你喜歡
口腔癌供區前臂
基于DFAD-FBS的自適應前臂骨折外固定護具設計
肩關節、肘關節及前臂活動范圍
前臂完全離斷再植術后持續康復護理對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髂腹股溝接力皮瓣修復股前外側皮瓣供區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吸二手煙會增加口腔癌風險
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趾甲皮瓣移植供區創面處理探討
同一供區兩塊穿支皮瓣修復多指缺損創面1例
游離皮瓣移植修復手部及前臂皮膚缺損47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