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發展中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路徑研究
——以四川省五大經濟區為例

2024-01-22 08:20權維偉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經濟區協同區域

權維偉

(中共廣元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四川廣元 628017)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板塊性、區域性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協同發展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主題。[1]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對實施“五區共興”等作出部署,要求格外注重不同區域的梯次性與層次化內在發展訴求,各區域做到“各盡所能、各展所長、各得其所”。四川省是全國經濟大省和國家戰略大后方,同時作為西部欠發達省區,基本省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因此,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是歷屆省委接續治蜀興川的重點所在,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因素。鑒于上述背景,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總抓手,即“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其中“五區共興”就是針對四川省五大經濟區存在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區域協同創新體系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根據四川省內區域之間氣候地貌、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基礎等方面差異,打通“梗阻”,做強“主干”,發展“多支”,實現四川省經濟由“單極”支撐向“多核”驅動,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促進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同頻共振、協同共興。

一、四川省五大經濟區整體概況

(一)四川省五大區域戰略定位

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轄21個地級行政區,其中包括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全省面積 48.6 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5位;202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為56749.8億元,居全國第6位、西部第1位,占全國的比重由4.4%提高到4.7%;三次產業結構為10.5:37.3:5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7777元;常住人口837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35%。整體觀之,可謂地域廣闊,資源稟賦各異,地理差異明顯,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合理分工、相互補充、功能完善的區域新發展格局,從而增強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協同創新性。四川省一直注重發揮不同區域比較優勢,“落好棋子”,先后提出并實施“一線、兩翼”“依托一點、構建一圈、開發兩片、扶持三區”“多點多極支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五區共興”等區域發展戰略,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不斷優化區域經濟格局,取得積極成效,并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區域經濟“五大板塊”,但一直以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秉h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能級持續提升,呈現出協同聯動、競相跨越的良好發展態勢。2021年9月,為提升區域整體發展能級、縮小區域內部發展差距,四川省出臺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川南經濟區“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川東北經濟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攀西經濟區“十四五”轉型升級發展規劃》《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要緊抓區情特點、產業規模、發展潛力,提出戰略指引、目標導向和發展重點,為各經濟區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見表1)。

表1 四川省各經濟區情況

(二)四川省五大區域經濟透視

從區域角度來看,2022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區域面積達8.13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的16.7%),地區生產總值34670.8億元,占全省比重61%;川南經濟區區域面積達4.36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的8%),地區生產總值9324.7億元,占全省比重16.4%;川東北經濟區地區區域面積達6.4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的13.1%),生產總值8518.0億元,占全省比重15%;攀西經濟區區域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的13.9%),地區生產總值3301.9億元,占全省比重5%;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區域面積23.3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的47.9%),地區生產總值934.5億元,占全省的2.6%。由此觀之,各區域經濟增長雖均為正值,但區域間經濟差距懸殊,成都平原經濟區“一區獨巨”,“壓艙石”作用凸顯,其他經濟區卻一直發展緩慢,面臨“標兵漸遠”“追兵漸近”,折射出區域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直接導致四川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總體呈現出“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特征(見圖1)。

圖1 四川省五大經濟區2022年GDP總量及占比

二、蓄勢發力:四川省五大經濟區協同創新發展的現實狀況

(一)政策制度初步銜接

“五區共興”是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推進四川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明確實施“五區共興”發展戰略,高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經濟區為單位進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按照“一盤棋”謀劃、“一張圖”作戰、“一本賬”落地,以系統觀念科學規劃統籌經濟區發展,建立區域協同利益分享機制,分片區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舉措,做足“共”字文章,破解“各自為政”困局,形成“攥指成拳”合力,在協同共進、互利共贏中蹚出一條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來。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推動全省區域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做優成都“主干”功能、打造“多支”支撐局面,共創“干支聯動”五區協同競相發展新未來。2019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攀西經濟區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為五大經濟區樹立了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路徑。2021年,省政府印發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川南經濟區“十四五”一體化發展規劃》《川東北經濟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攀西經濟區“十四五”轉型升級發展規劃》《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十四五”發展規劃》,為五大經濟區明確發展目標、戰略定位和重大任務。2022年,省委印發《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的決定》,強調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因地制宜推動領先發展、特色發展、攜手發展。概言之,從指導意見、實施意見、發展規劃到決定,不斷堅持、健全和完善了五大經濟區的政策制度,劍指從“點上開花”到“百花齊放”的目標。

(二)協同機制日益完善

自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召開以來,省內各地目標一致、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全面落實“五區共興”發展戰略,聚力補齊區域協調發展短板,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著力破解跨區域交通不夠順暢難題,區域發展差距呈縮小態勢,加快把區域發展“短板”變成“潛力板”,全面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勢,因地制宜推動“五區共興”。為奏響高質量發展“協奏曲”,四川省高規格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暨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四川省推進區域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及辦公室工作規則、《四川省推進區域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五大經濟區相繼成立片區聯席會議推進機制,打好政策“組合拳”,設立激勵獎勵規則,出臺考核評價辦法,解決“誰來抓”“抓什么”和“怎么抓”的問題,提高推進全省區域協同發展的決策效率和執行力度。

(三)發展格局成效初見

成都找準“主干”角色定位,發揮極核主干引領作用,《成都都市圈城市發展規劃》是第三個獲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都市圈規劃,《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同意實施,成都平原經濟區八城“1+7”—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綿陽、遂寧、樂山、雅安全域一體,在協調發展中穩步前進、行穩致遠?!岸嘀А眳f同發展支撐不斷增強,2022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GDP總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3%、3.1%、1.6%、5.0%、2.4%,7個區域中心城市(綿陽、宜賓、瀘州、德陽、樂山、南充、達州)城市經濟總量達到22786.98億元(見表2),占全省經濟總量的40.1%,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h域經濟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底部支撐作用增強,四川有183個縣(市、區)、數量居全國首位,縣域在新時代治蜀興川全局中至關重要,2022年全省125個縣(市、區)經濟總量過百億元,28個縣(市、區)超過五百億元,11個區經濟總量超過千億元,西昌市、簡陽市、江油市、宣漢縣、彭州市、射洪市、金堂縣7個縣(市)入選2023年全國百強縣榜單,成都市武侯區、雙流區、龍泉驛區、金牛區、青羊區、錦江區、郫都區、成華區、新都區、宜賓市翠屏區、綿陽市涪城區、瀘州市江陽區、德陽市旌陽區13個區入選2023年全國百強區榜單,有效提升了縣區綜合承載、綜合服務、就業吸納能力。

表2 四川省21市(州)2022年GDP總量排名

(四)交通一體加快推進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針對四川綜合交通發展“大而不強”“東強西弱”的現狀,四川省政府印發實施《四川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建設聯動大通道“開路”,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戰略性綜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讓五區互通“快起來”。成德眉資全力推進綜合交通“同城同網”,印發《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交通發展規劃(2022—2025年)》,持續深耕“外建大通道、內建大網絡、共建大樞紐”,加快構建成德眉資1小時通勤圈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川東北經濟區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攀西經濟區提升航空樞紐能級、拓展鐵路動脈、完善公路網絡、協同推進港口建設,川南經濟區“鐵、公、水、空”齊發力織密交通樞紐大通道,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基本形成“快進慢游易出”的基礎設施網絡。

(五)主干引領愈發凸顯

“五區共興”重在全域協同聯動,在縮小地區差距中同步實現現代化。近年來,成都作為全省極核“主干”,堅定落實四川省委“先手棋”部署,2022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7.5 億元,比上年增長2.8%,GDP總量占全省的36.7%(見圖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8.4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6404.1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 13825.0億元,增長1.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4.9%、59.6%、35.5%。三次產業結構為 2.8 :30.8 :66.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8149元,增長2.0%。概言之,成都“主干”地位愈加穩固,打好發展“主動仗”,是全省區域發展當之無愧的主引擎和增長極。特別是成都完善區域協作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與21個市(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構建“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探索建立“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區域利益分享模式,推動建設重大合作平臺,形成合力推動區域產業鏈、知識鏈、資源鏈、供應鏈、價值鏈等深度融合,在資源共享中實現優勢互補、走向合作共贏。

圖2 成都2018―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三、難掩隱憂:四川省五大經濟區協同創新發展的主要挑戰

(一)區域經濟聯系合作不夠到位

“五區共興”戰略實施以來,五大區域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增強發展均衡性、平衡性、協調性,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差”依然比較大。成都平原經濟區在經濟要素集聚方面存在明顯優勢,“虹吸”效應致使四川資源共享率較低。近年來,這種不平衡性發展態勢不僅未得到根本改變,反而差距越拉越大?!?022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成都平原經濟區GDP總量分別高于川南經濟區25346.1億元、川東北經濟區26152.8億元、攀西經濟區31368.9億元、川西北生態示范區33736.3億元。同時,成都平原經濟區產業技術相比其他四大經濟區較高,其“高、精、尖、特”產業技術使其供應鏈遍布全國乃至世界,不會像中低端產業對周邊相應產業產生思維慣性、路徑依賴,導致成都平原經濟區對其他四大經濟區域輻射帶動不夠充分,其與四大經濟區尚未形成密切的經濟聯系、有序的分工協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四大經濟區不能積極承接成都平原經濟區的產業轉移,主動擁抱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溢出效應”。

(二)創新要素跨區流動不夠順暢

成都平原經濟圈集聚了技術流、知識流、人才流、物資流、信息流等各類優質發展要素資源,占據了全省價值鏈和資源配置的制高點,并深刻重塑了全省經濟地理格局。其余四大經濟區資源稟賦相對欠缺、區位條件不夠優越,加之歷史原因,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資源“先天性不足”,且資金、勞動力、資源等未在區域間大量流動,導致只存在一般性聯系,而未形成有機合理的發展依存性,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過程中仍然是“藩籬”重重,從而造成或加劇生產要素資源錯配、誤配,熱門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未完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區域發展命運共同體等問題。

(三)科創投入轉化成果不夠高效

成都圍繞產業建圈強鏈,聚焦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現代交通、生命健康等產業生態圈,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提升企業成果吸納轉化能力,培育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建立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果轉化機制,相比于其他市州,仍然是“一城獨大”、獨領風騷。從長遠看,除成都之外其他市州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存在承接平臺分散、本地轉化率低、轉化服務鏈條不完善、創新平臺成果溢出不足、金融支撐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打通“堵點”、破解“難點”、消除“痛點”。

(四)一體深度融合發展不夠深入

目前省內五大經濟區域的合作機制與溝通模式不斷升級,每年定期舉辦聯席會議,建立區域協調組織,政府間簽署諸多戰略框架合作協議,熱衷于“輪流坐莊”,但這些機制大多是臨時性的,充滿了隨意性和不可確定性,未能上升到制度層面,因此尚未完全建立健全能夠及時有效解決區域協同創新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的體制機制,且缺乏統一技術標準與機制體系。同時,各地區之間是平等的行政主體,區域合作往往進入反復磋商的“拉鋸戰”時期,加之地市之間利益分配協調機制不完善,更多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溝通成本高,協調周期長,往往需要相互讓步才能實現,導致區域合作整體性、協調性不足,長期合作難以為繼,基本處于務虛、分散、無序狀態,不可避免地陷入“口頭承諾”“紙上談兵”的泥潭,整體性、協調性不足。

(五)融“圈”、接鏈、進群步伐不夠緊迫

黨的二十大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列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將此作為四川省現代化建設的總牽引。因此,如何連好“線”、畫好“圈”,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東風”,享受區域發展紅利,成為“圈”內人,是五大經濟區把握大格局、搶抓大機遇、推動大發展的首要目標。但時至今日,成渝雙城經濟圈呈“啞鈴式”結構,成都、重慶雙核強勢,“圈”內外其他市(州)融圈、接鏈、進群步伐不夠緊迫,且經濟分化未有明顯改觀,形勢日益艱難?,F實情況是部分區域走向了中心城市“一城獨巨”,而其他城市陷入發展困境,如成渝城市群的“中部塌陷”問題、武漢都市圈的協同發展困境[3]。

四、相融共興:四川省五大經濟區協同創新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戰略引領:全面實施“五區共興”發展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五區共興”的區域發展戰略,這是貫徹中央精神、切合省情特征、謀求長遠發展作出的戰略部署,使新時代治蜀興川的方向明確、脈絡清晰、舉措務實,要凸顯經濟協同。做優做強成都都市圈,其經濟總量占全省的46.4%,常住人口占全省的35.7%,需努力增強極核能級,將“主干”優勢層層輻射和擴散,發揮帶動其他經濟區域發展主引擎、壓艙石、穩定器作用。要提升產業協作。立足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鞏固、拓展和完善各區域比較優勢,實現科學合理產業布局,構建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新框架,引導跨區域產業有序轉移、精準承接、通力合作,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拓展協調發展新空間。要賦能科技創新。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領頭雁”,完善協同創新體系,以科技創新強勢“破圈”,有力助推區域經濟社會“加速跑”。要依托資源稟賦,把握戰略定位,找準優勢產業,促進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整合資源,統籌開發利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版圖。

(二)要素共享:推進創新要素跨區合理流動

創新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軸心,其能力的提高決定了發展的速度、效能與可持續性。[4]樹立區域發展“一盤棋”思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善于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打破資源要素制約的瓶頸,實現“延鏈強鏈補鏈”。要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構建人才統一要素市場,搭建區域內和跨區域專業性、行業性人才資源流動平臺,健全人才供求、價格和競爭機制,增強用人主體自主權,推動人才國際化交流合作,建立人才一體化互動融通機制,破解成都就業困局,緩解其他區域人才匱乏困境。要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緊密對接國家和省重大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以開放、共享、協同為特征,突出功能健全、生態良好、機制靈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項目,動員各類創新資源共同參與,實現重點產業鏈與技術創新鏈雙向融合,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創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以維護金融信用為己任,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發展多元金融業態,努力打造資金“洼地”,營造服務“高地”,提升資金要素的流動穩定、集聚效應、轉化能力和使用效率,推動形成更高質量的“區域一體化經濟”。

(三)澎湃動能:完善科技成果投入轉化機制

立足新發展階段,區域協同發展歸根結底是以創新精神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機制,改革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深化機制改革激發科研成果轉化活力,加快打造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共同體,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要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匯交機制。打造全省統一、跨區域共享的各類科技計劃、獎勵成果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平臺,完善省科技成果匯交系統,公開發布各類科技成果信息,促進科技成果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推動更多應用類科技成果形成技術標準。要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體系。成立省、區域間科技成果轉化聯席會議制度,深化跨區域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重大關鍵技術,支持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范,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推動軍民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搭建科技成果區域性轉化服務平臺。加強科技創新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專業化、精細化創新創業“孵化引育”載體,引導科技成果對應特色產業需求轉移轉化,建設國家、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優化信息共享、共決互信、風險共擔和利益互惠等機制,讓“科技之果”結出“產業碩果”。

(四)互嵌同頻:構建多元立體高效共治體系

做好區域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產生1+1>2的效果,需以一體化規劃、協同性發展為原則,摒棄傳統“條塊分割”“單打獨斗”的格局,實現全鏈條聯動共建。要構建高質量一體化區域制度體系。建立高效組織管理架構,設立跨區域跨部門聯席會議,健全完善跨區域戰略統籌、合作互助、談判協商等機制,統籌推進“一鏈一策”精準招商,加快推進跨區域重大項目、園區共建的協同招商、落地實施,做到政策取向相互配合、實施過程相互促進、改革成效相得益彰。要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徹底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土政策”“土規定”,以“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為基本原則,完善區域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手建設區域性統一大市場,完善公平、開放、透明、法治、有序的區域市場規則,促進人口、產業、創新資源要素在區域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要開展區域合作相關指標督查考核。制定年度區域合作重點工作任務,深化細化實化工作舉措,曬出“時間表”、明確“任務書”、錨定“路線圖”,全面壓實各方責任,對重點工作常態跟蹤定期通報,監測分析合作目標任務落實情況,適時對合作任務進行評估。

(五)乘勢躍升:主動接受成渝“雙核”輻射帶動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5]。因此,需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當作工作“總牽引”、看作“動力源”,著眼“融”與“興”,實現“強圈”之外有“強極”。要打造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適度增加交通設施投資,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提升“老化路”,探索省際通道項目共同審批,率先建立跨區域交通“一卡通”,推動多種運輸方式高效協同,基本形成成渝“雙核”之間、“雙核”與兩翼等區域中心城市之間1小時交通圈、通勤圈,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要構建優勢產業互補體系。在成渝兩地產業“建圈強鏈”中充分發揮延鏈、補鏈、固鏈、拓鏈作用,精心繪制區域產業鏈圖譜,強化跨區域產業鏈協同合作發展,謀劃生成一批示范性、引領性、拉動性強的產業合作示范項目,重構產業新“四梁八柱”。要深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堅持標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實現川渝兩地公共基本服務“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異地可辦”,最大化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優質醫療資源跨區域合理流動、均衡布局,推進社會保障整體提升、擴面增質。

猜你喜歡
經濟區協同區域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分區域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區
協同進化
區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