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教研賦能高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

2024-01-23 00:31開有珍
關鍵詞:教研專業活動

開有珍

(寧夏育才中學,寧夏 銀川 750021)

高中學校的高質量發展主要依托兩條主線,一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高水平教師團隊的精心培育,而教師的專業發展則依賴于學校搭建的成長平臺和高質量的教研活動。寧夏育才中學作為寧夏一所規模較大的高中,建校初期,因教師崗位需求,曾大規模招聘全國各地應屆畢業大學生入職,使得學校教師團隊呈現年輕化及群體成長態勢。截至目前,學校通過各種平臺搭建、資源整合、自主探索等形式,已經完成了教師集群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大部分教師已成長為學校的主干力量,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成績。在這期間寧夏育才中學探索的教研道路為教師成長、學校發展提供了足夠動力。然而進入新時代,信息化賦能教師集群發展已經成為學??沙掷m發展必須依賴的新活力。

一 依托互聯網實施信息化教研的必要性

1.“數智時代”教師發展的新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經經歷了“數字時代”和“智能時代”,未來將步入“數智時代”。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學校的“財產”已經由傳統模式下的物質資產轉向信息時代的“數據資產”。對于高中學校來說,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體現在教學成績方面,更體現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數據中,這些數據在時間軸上的排列形成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軌跡”。這些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數據財富”,也是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研究的“數據資源”。開展信息化教研能夠整合教師專業發展信息,形成關于教師個人和學科組的良構數據,為學校和教師個人發展積累“財富”。

2.促進“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師的“二次成長”。隨著“三新”改革的逐漸落地,每個教師面臨著專業領域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更新機會,在這個新的窗口期,教師依靠原有的知識儲備和長期的經驗積累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以“價值”“能力”“素養”為導向的今天,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個人專業能力,更要通過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的二次成長,完成從職初教師到骨干教師,再到卓越教師的發展轉變。只有經歷由“站穩講臺、站好講臺”的“一次成長”到“成為創新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的“二次成長”,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合格的教師。而在新時代對教師“二次成長”的需求面前,學校范圍內的教研平臺顯然已無法支撐教師發展需求,我們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教研空間和更深層次的教研問題研究中。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研活動必將開拓教師教學研究的視野,豐富教學研究的形式,把握教學研究的方向,提供給教師追求進步的動力,從而加快教師“二次成長”的步伐。

3.信息化背景下通過網絡打破傳統校域、區域限制開展的教研活動已經常態化。在信息化手段日益發展的今天,學校之間、區域之間早已通過網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這種線上教研活動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傳統教研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教師的參與面更廣。日益豐富的教學思想理念、教學方法、手段的交流碰撞,提升了教師們的教研參與積極性,相對更自由的交流形式也給教師們提供了更多探究和思考的空間。同時,許多省級教研活動直接通過網絡向全國直播,許多教育界大家通過網絡開展學術發布會和討論交流活動。一線教師通過不同平臺的直播,聆聽教育發達省份的名師公開課也已經成為常態,不用走出校門,便可以走進名師的課堂,這為教師成長提供了更優質的學習資源。與此同時,教育主管部門通過行政手段聯系整合區域內名校開展校與校之間的教研活動,寧夏教育廳教研室也有意組織廳屬各高中開展聯合教研活動,以確保各高中高質量教研對教師的發展促進作用。

4.教師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內在需求。教師專業發展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特別是會受到學校教研平臺、學科發展、個人需求、師資水平、繼續教育、技術條件等因素影響。統一的教研平臺和一成不變的教研環境無法滿足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教師專業發展要求。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是有周期的,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存在不同的發展要素需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其實也需要教師具備更全面多元的教育教學水平與能力。在有局限性的現實教學環境中,資源獲取途徑相對比較單一,信息化背景下教研活動的開展,能提供“私人訂制”式的教研平臺服務,教師可以在豐富的網絡教育教學資源中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求。由此而展開的教學研究活動,更具針對性與多元化。依托互聯網開展教師集群化、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是未來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二 寧夏育才中學教研現狀分析

寧夏育才中學成立于2006年,為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在2007、2008、2009年從全國各大師范院校應屆畢業生中大規模招錄新教師。年輕教師的組團式成長成了學校的一大特色,教師快速成長也是寧夏育才中學教研工作一直關注的重點。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集聚在寧夏銀川一起投身于扶貧教育事業,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讓這些大學生們很快站穩講臺,通過不斷地磨礪、學習,部分年輕教師迅速成長為優秀教師,甚至成了學校的骨干教師。這背后,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特別是“青藍工程”師徒幫扶模式功不可沒。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剛剛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離開了校園,但逐步又有新的面孔補充進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開展,一部分有著遠見視野和更前衛學習能力的教師開始借助網絡實現自己的快速成長,因此傳統的教研模式、教師教學思維的固化與新時代教師成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目前學校教研工作依舊存在許多問題。

1.存在供給失衡現象。寧夏育才中學規模較大,語數外大學科組人數分別達到70 多人,政史地小學科組也分別達到了20 多人。各學科組在開展大教研方面雖然有人數優勢,但也意味著在以學校為單位定員開展的各項培訓和推薦展示面前,學校教師個人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少。在培訓基金相等條件下學校教師接受高質量培訓和幫扶的機會相對減少。近年來,很多教師慢慢“沉浸”在熟悉的教研舒適區,沒有接受新環境的“刺激”,教研動力不足、教研意識不強的現象逐漸凸顯,究其根源依舊在于教研資源供給不足。教師的成長依賴于高質量的教學研究平臺,但學校提供的常規平臺不能滿足青年教師組團式成長的需求。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沒有喂飽”的積累效應越來越明顯,部分教師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許多平臺機會的錯失造成了整個專業發展的道路受阻,從而造成了許多教師缺乏進取突破的動力與途徑,由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最終影響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與高質量發展。

2.存在幫扶失準現象。寧夏育才中學的“青藍工程”在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方面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大批教師成為學科帶頭人,能夠在教學和教研方面獨當一面。然而依舊有部分教師專業發展滯后的現象,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逐漸失去了青年教師頭銜,自然也就沒有了“被幫扶”的資格。而真正需要幫扶的是經過多年“捶打”后教學能力依然不強、教學水平依然落后的教師,然而在現有教研體制下,這些教師往往成了高質量教研活動被忽略的群體。高質量的教學研究活動應該具有長效機制,因為教學研究本身就應該是與時俱進、應時而變的活動,教師也需要常新常變,不斷充實自己。教研活動需要更廣泛的參與面,只有參與教研活動且成為教研主體的教師,成長的速度才會加快,這些“落后”的教師在傳統教研中往往充當“配合者”角色?;钴S在幫扶兩端的卻總是老教師和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很足,學習的欲望很強,專業發展需求很大,他們在享受被幫扶的同時,那些真正需要幫扶的教師反而失去了成長和改變的機會,也漸漸造成了這些教師缺失了教學探究積極性的問題,形成不良的循環模式??偨Y起來,就是幫扶失準現象。

3.模式失效現象分析。寧夏育才中學教研模式主要體現在四級教研機構的運行,即全校各學科大教研組、各學科年級教研組、各學區學科教研組、學科備課組四級教研模式,分別由學校教研中心和學區教務處管理。這樣的運行模式有效整合了教研力量,在育才教研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四級教研模式也存在管理鏈條過長、活動次數過少、教研成本較高的弊端。特別是學科大教研組開展教研活動,會出現人數不齊、集中困難、活動次數過少、教師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長此以往,四級教研模式將面臨失效的風險。近年來,在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學校積極嘗試四級教研模式在信息化環境下的活動創新和結構改革,特別是三校區通過“互動課堂”模式開展聯合教研,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滿意。

4.近兩年的教研狀況分析。疫情期間,寧夏育才中學通過積極開展相關教研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線上教研經驗,然而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在封校管理期間,教研活動的形式主要以教研組會議為主,然而最能體現互動教研的聽評課研討活動無法正常開展。曾經有備課組嘗試線上公開聽評課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研討內容也被詳細記錄。然而通過線上視頻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和線上授課一樣有弊端,主要是教師之間面對面交流的缺失造成了“教研生成”環節的缺位和互動氛圍的不足,最終導致教研效果的下降。與此同時,因疫情影響,許多本應該開展的省、市兩級教研活動無法開展或只能在線上開展,學校曾積極嘗試各類形式教研活動,但是線上活動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疫情背景下探索教研活動新模式、新范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總體而言,互聯網教研探索之路依舊艱難。

三 “3 融1 主N 創”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3 融1 主N 創”教研新模式是由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提出的信息化賦能教師專業成長道路新模式,“三融合”指“教研理論和教研實踐深度融合”“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深度融合”“校本教研和區域教研深度融合”,“一主”指以線上線下相融合混合教研為主模式,“N 創”指基于信息化教研和學校特點的各種衍生教研活動[1]?;趯幭挠胖袑W教學研究活動的現狀,結合“3融1主N創”教研新模式,嘗試進行如下實踐探索。

1.推進“三融合”理念在教研工作中的落實。學校明確通過教研理論指導教研實踐的發展路徑,明確教師信息素養在教師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明確以校本教研為主積極助推區域教研的新思路。學校對于教研活動的整體方向與“3 融1 主N 創”教研新模式的理念高度契合,這也是新時代信息化發展大背景下,學校教研活動的必經之路。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深入探究現代化的教研理論,了解學科素養與信息素養的內涵實質,拓展校本教研與區域教研的新思路,反過來也在教研實踐中強化教研理論學習,強化信息素養培訓,強化“走出去、請進來”思路,推動“三融合”在實踐中的落地。

2.依托智慧平臺,建立學校信息化教研新空間。借助學校智慧平臺,建立在數據分析和智能技術支撐下的教研相關應用場景,為教師成長鋪路搭橋、精準賦能。

(1)傳統教研活動產生的教研成果在紙質媒介時代分享較為困難,紙質留存記錄也不具備長期性。信息化背景下,有諸多網絡渠道可以輔助教研活動記錄,比如依托智慧平臺建立“繼續教育管理助手”“教師個人教研成果賬單”和“教研行事歷”等小程序,可以幫助教師記錄和梳理個人教研成果、合理安排繼續教育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依據科學數據建立個人專業發展信息圖表。

(2)教研活動信息采集平臺建設。針對學校線下開展的聽評課、教學研討、案例分享等教研活動,通過向各備課組配發專業信息采集設備,依靠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語音記錄方式記錄、留存教研活動狀況。再通過專業分析模型獲取教研活動中教師參與度、教研時長、教研活動照片等信息進而開展教研評價和教研質量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的教研活動,充分利用大數據,會使教研思路更清晰,教研方向更明確。

(3)依托智慧平臺開展教研調研活動。在智慧平臺建立隨時錄入、時時更新、全面系統的教研調研體系,調動教師積極性,廣泛參與,時時關注,通過網絡調研平臺營造學術型的教研氛圍。同時建立能夠使各學科組、備課組開展教研活動狀況的信息平臺,為學校把握教研工作動態、精準分析教研現狀、科學決策未來規劃提供幫助。

(4)借助智慧校園體系實現校內教學視導工作機制。教研工作基于學校教學實際開展,準確了解學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準確把脈、確保教研活動能為學校教學服務、為教師成長服務。真正的智慧校園系統能夠記錄和分析每一節課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利用大數據對課堂進行定位和分類,能夠準確發現“滿堂灌”式的教學和學生關注度低、吸引力弱的課堂。引導教師及時調整與反思,并能通過網絡化的評價交流,找到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傳統教學導視具有片面性的缺點,一是不能夠全面進入課堂,二是不能夠深入了解課堂。智慧體系取代了人為的教學視導工作,提升了學校運行和分析的效率,提高了教學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并且為教研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

3.線上線下衍生創新教研新模式

(1)教師專業發展讀書專班。閱讀專業書籍是教師加速成長的助推劑,同伴互助、團隊分享是教師快速提升的讀書模式。學?;谥腔燮脚_成立教師專業發展讀書專班,以高定位吸引學校優質教師參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讀書專班,提升學校整體教研質量。通過線上組織分享閱讀書目,推薦高質量線上閱讀平臺、線下分享讀書心得和成長經歷,由系統完成活動記錄、成員評價。新時代,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理念要始終與時俱進,通過專業化的閱讀更新理念是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必由之路。而借助智慧網絡平臺去豐富提升途徑,拓展閱讀視野是具有創新形式的思路。讀書專班意在匯集教育理論、教研理論、專業發展新動態,并通過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育案例和故事的分享,促進全校教師形成通過專業書籍提升自我的新業態。

(2)開展以課例為支點的長尺度教研。傳統模式下的聽評課活動,觀看、評課的時間局限性較大,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值得探究的環節,往往無法實現全方位的再回顧,只能對課程進行輪廓式或片段式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會抓住重點或針對性的問題,但還是會遺漏部分細節性問題。而在智慧平臺支持下,教師精心準備的課例可以永久保存,這意味著可以在不同時空下實現永久觀課、評課、議課、學課。備課組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展開對同一節課的使用和探討??梢詫崿F與不同年代、不同層次下教師的隔空交流。青年教師可以觀摩學習,老教師可以在不同視角、不同情境下開展對課例的教學研討和研究使用。這種長尺度的教研形式延伸了聽評課的時間跨度,讓教師參與不受時空的絕對限制,提升了課堂評價的精準度,可以通過反復研磨打造精品課堂。

(3)開展以命題為抓手的特色教研。在“三新”改革的背景下,命題是把握新高考方向的重要抓手,要求學校通過高質量的教研活動,提升教師的命題水平,推動命題質量的提升。借助智慧平臺和學校教師人數優勢,把建立學校的原創命題庫作為目標,鼓勵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在“三新”理念指導下,鉆研新高考真題模式與變化,把握新高考命題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度融合,明確“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在新高考試題中的體現。通過有計劃、分體系填充、完善線上校本題庫。從“考”的角度思考“教”的行為,開展高考模擬命題競賽,通過智慧平臺進行線上評價與評比,由此來引領學校教師鉆研新高考、把握新趨勢的潮流。把評價、應用、分析原創命題作為常態化教研內容,提升命題能力、研究能力、答題能力、教學能力。智慧平臺保留命題材料及各位教師點評信息,供出題者修改完善,并成為學校正式用題。

(4)網絡名師工作室建設。借助學校已經較為成熟的名師工作室資源,將名師著作、論文、課堂實錄、學習活動、指導活動作為資源進行展示分享,在促進成員快速成長的同時也促進名師工作室活動的有效開展。學校名師工作室以往活動開展形式相對傳統,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經驗交流與教育教學探究。而借助信息化平臺,能夠擴大名師工作室的影響力。在原有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建立網絡名師工作室,豐富創新名師工作室的活動形式,讓名師工作室的教育教學引領作用,不只局限在有限的教師局部群體中,而是能夠把名師工作室的成果分享給更多教師。同時,通過名師工作室展開教研能夠通過網絡擴大名師影響力,避免“名師走不出校門”的現象,這樣既能規范工作室開展活動的行為,擴大活動開展范圍,提高名師工作室的活動水平,還能通過平臺保留活動資料和活動痕跡,方便資料整理和后期評估工作及調查研究工作。

(5)同步課堂教研。通過先進網絡技術的支撐,保障同步課堂已經成為常態。在寧夏大興結對幫扶框架的背景之下,學校之間開展同步教學、同步評課活動,擴大了教師專業接觸面,也開拓了教師的教學思維,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校際之間的同步課堂教研活動,經驗共享,思維碰撞,是提升學校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徑。教學探究最忌坐井觀天,信息化背景下的跨區域教研,真正拓寬了教研渠道,只有視野走出校門才可知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同時,也可以通過校內合作,實現學區之間、班級之間同步課堂,互觀互評,讓課堂反思與教學思路、形式的調整更有時效性與針對性,發揮名師效應,提高優質課的覆蓋面與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同時通過跨時空交流促進教師發展。

(6)“游戲化”教學新探索。在網絡支持下,通過學生熟悉的“游戲化”模式開展教學已經越來越被認可,“課堂游戲”環節已經成為部分公開課的“突出亮點”。部分教師結合學科特點,融合信息技術手段,開發了很多“游戲化”教學成功的案例,雖然學生也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中受益,但主流教師團隊對此仍然存有偏見。仍需通過網絡豐富的資源匯集教育同行開展跨區域的基于“游戲化”主題的教研活動,這種教學新模式,值得探究與實踐。

(7)借助人工智能探索教研新未來。在chatGPT流行于全球的今天,教師不能忽視人工智能在未來教育中的作用,應該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師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和專業成長輔助方面的作用,主動融入時代,嘗試新理念、新工具背景下的創新課堂模式,讓時代孕育的新技術服務于新時代、新人才的培養。

4.促進教師組團式成長

(1)“教師畫像”工程建設。借助智能教研數據以及教研成果賬單收集教師成長數據和教研成果信息,通過智能分析,為每位教師實施“畫像”工程,科學、專業分析教師專業發展成就及個人風格,幫助教師了解自我,分析個人專業發展優劣條件,在專業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我、充實自我,規劃職業發展的科學路徑。

(2)促進優勢學科組建設。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業務能力的可視化在增加教師工作壓力的同時也成為教師注重專業發展的內驅力。學校從正面引導形成積極向上、良性競爭的局面,引導學科組通過專業領域的數據,明確學科組建設內容,確定學科組教師專業成長方向,進而推動學科組建設。學校也要積極打造能夠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優勢學科組,最終促進學校教研工作發展。

(3)良性競爭環境的創設。信息化平臺建設將實現數據可視化表達,對每一位教師教研及專業成果進行全方位分析和評價,進而為教師之間創造“優秀引領,模范示范”的良性競爭環境。

總之,在“數智時代”,要求每位教師都具備豐富的數據思維,懂得數據的價值,學會用智能手段獲取數據和應用數據,教師專業發展是需要實踐和探索并不斷堆積的過程,教師成長的智慧同樣不能被告知,所以學校只能構建更新穎、更寬闊、更高維的場景讓老師去體驗、去進步。

猜你喜歡
教研專業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