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的發展與嬗變研究

2024-01-24 05:45孫禺慧許海燕
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桐城文化遺產文化

孫禺慧 許海燕

(1.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 安徽 桐城 231400 2.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安徽 銅陵 244000)

對桐城歌進行研究,怎樣也繞不過桐城這一地域因素,這一片土地的古今變遷影響著桐城歌的形成脈絡,這也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的發展的根基。清代廖大聞在《(道光)續修桐城縣志(卷一)》《輿地志·服域》刻本中有記載: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清代桐城疆域,東西廣280 里,南北長159 里,通境面積17340方里。東界廬江府無為州,南鄰懷寧縣,西毗潛山縣,北抵廬州府舒城縣,西南、東南與潛山縣、池州府貴池縣接壤,西北,東北與舒城縣,廬州府廬江縣相望,自縣治至府治兼省會安慶120 里,至江寧590 里,至京師2397 里。[1](2)

這里詳細描述了桐城的地理位置,可謂依山臨江,交通發達之地??梢娡┏鞘羞@一地區歷史悠久,且文人迭出,有著豐厚的文化環境,進而滋生出了桐城派、桐城歌這樣的文化瑰寶。但是對于桐城歌的記載,我們現在也多見于古籍文獻記載中。在明代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時尚小令》中也有記錄寫道:

嘉隆間,乃興《桐城歌》《銀紐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2](647)

桐城歌的鼎盛時期是在明清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桐城歌的傳唱也逐漸走向衰落。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興盛,桐城歌的保護與傳承也在積極推動,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桐城歌在2008 年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當我們再一次將鏡頭聚焦在這一璀璨的民間文化上面,更應該將桐城歌放在現代的傳媒語境解讀。

一、傳統語境下桐城歌審美形態

“文化是一個大的人群在許多代當中通過個人和集體的努力獲得的知識、經驗、信念、價值、態度、角色、空間關系、宇宙觀念的積淀,以及他們獲得的物質的東西和所有物。文化表現千語言的模式以及生活和行為形式。這些模式和形式是人們適應性行動和交際方式的樣板,它使得人們在特定的技術發展階段、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的社會里生活?!盵1](3)桐城歌在它所形成的歷史文化空間中沉淀著這一時期的審美形態,我們可以從桐城歌的唱詞語調中探尋它的文學形象表達和審美構建。

(一)桐城歌文學形象的內在意象表達

桐城歌雖然是民間的傳唱歌謠,但是它其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深受當時主流文學思想影響?!巴┏桥膳d起千清初,衰落于清末,到了民初則開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先后歷經兩百多年,從中國的古代走到了近代。桐城籍人方苞、劉大槐、姚鼎創立古文理論,漸漸自成一派,到后來陽湖派、湘鄉派的加入,桐城派開始枝繁葉茂。桐城派作為清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散文學派,從康熙年間起,它延續了兩百年之久,其文學流傳至廣,師友授受關系源遠流長,支流余裔蔓延天下, 號稱一代文壇正宗,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盵3](1)因此,桐城歌與桐城派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學術”與“民間”,桐城派作為當時文化思想傳承的主流學派,得到了諸多文人學者的認同,并且由于其所興盛時期為清明時代,受到清王朝政治文化影響,價值桐城派的著學思想“以孔道為學生修德之基”因此,桐城派文人所著書籍與文章其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而這些思想又會影響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在桐城歌歌詞中體現出儒家思想的表達,這種表達是老百姓對于儒家思想解讀后融入桐城歌唱詞中的理解,如桐城歌《報花名》中的唱詞表達(選段),

四月里什么花敞口白面,是何人背書箱萬古留名?

六月里什么花青藤白面,是何人騎白馬跨海征東?

四月里小麥花敞口白面,孔夫子背書箱萬古留名。

六月里葫蘆花青藤白面,薛仁貴騎白馬跨海征東。①

這種在桐城歌中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傳唱古時的圣賢故事,用歡快的民間手法,體現出老百姓對于桐城派文學思想的民間解讀。這種對于儒家思想的認可,老百姓的表達方式不會進行長篇大論的言語辨析,也不會進行洋洋灑灑的文字書寫,而是體現在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唱曲小調上。除了儒家思想的審美影響,勤勞努力的傳統美學體現也隱藏在桐城歌的唱詞中。桐城歌的流傳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口口傳唱,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勞動期間,為了緩解疲勞,調動勞動氣氛而創造的,如:

太陽起山紅滿天,蒸蒸大地生紫煙。

小田插得團團轉,大田插得邊到邊。

天大地方連天片。②

這首桐城歌的唱詞中將插秧這一田間勞動進行藝術美化,不僅朗朗上口便傳唱,更體現了當時人們積極樂觀的心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桐城歌的民間定位,那就是桐城歌的唱詞中蘊含的文學審美態度是樂觀歡快的,并且對于儒家學說積極響應的民間藝術。

(二)傳統審美經驗下產生桐城歌的創作題材

基于上文觀點,桐城歌創作于民間、傳唱于民間,那么桐城歌的創作題材則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對于桐城歌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傳唱禮儀教派的事理歌外和勞動歌外,還有一些傳頌風土人情的歌曲和兒歌。而在桐城歌中,最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則是情愛歌。明代文人馮夢龍在他所著的《明代雜曲集?山歌(卷十)》中記載了24 首桐城時興歌,而這24 首桐城歌則全是描寫男女的情愛之歌,如《秋千》《素帕》《葫蘆》③等,這些桐城歌中所描繪的情愛題材,大都不是直白的訴說,而是“以物喻情”,這樣含蓄的表現手法則從側面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中內斂、矜持的審美意蘊。

因此,在桐城歌的不同題材中都體現著特定時期下的審美經驗所造成的藝術表達,這也就是桐城歌最吸引人的地方,用歡快的唱腔唱調還原了一個時代的生活圖景。桐城歌中記載的大多是民間的生活瑣事,正所謂通過民間歌謠可以延伸出一幅清明上河圖全貌,而這些呈現在唱詞中的生活正是明清時代當時的傳統審美思想主導下產生的。這種基于一定地域一定空間的審美經驗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產物,這是不可復制的文化現象,因此在桐城歌的創作題材中映射出了當時極具傳統的審美經驗,如尊師重道,崇禮尚教,尊老愛幼,夫妻恩愛等等。

(三)桐城歌表達媒介的審美構建

“晚清時期的桐城派作家,除曾國藩、張之洞等極少數權傾一方、名譽一世的經國大臣,大部分都是處于社會中層的知識分子,他們既有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和焦慮,亦有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的悲憤‘獨善其身’的思想較為普遍。因此,閱讀首為求真,為學做真人?!盵4](4)桐城派文人在當時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底蘊的文人,因此他們的學術觀點以及審美觀念會影響老百姓以及整個社會的審美品位。而桐城歌作為一個可以輸出的媒介表達,則起到了連接上層學術大夫與普通老百姓的作用,使得一些文學思想通過桐城歌謠口口相傳,在民間自然而然的傳播。

而且,桐城派中的文人大多衣食無憂,每天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寫作,而他們閱讀的大多都是中華文化典籍,但是處于清朝這一歷史時代,他們對于西方文化思想也并沒有抵觸,因此,在桐城派的文化視野中,既受儒家文化影響,也不排斥西方文化的吸收,這樣開放兼容的審美文化自然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因此,在桐城歌的傳唱中體現出了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且積極向上的特點。這也是桐城歌作為表達媒介的另一個特點,即兼并包容,開放并舉。

二、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

(一)現代傳媒對于公眾審美接受的影響

“‘正像伊格爾頓認為的那樣,在后現代主義文化中,藝術本身成為一種不斷邊緣化的探索,但美學卻不是?!缹W話語之所以存在轉型,其實也是美學觀念和美學思想的更替發展?!盵5](3)任何一個時代的審美接受都與這一時代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因此現代傳媒對于公眾的審美接受的影響得益于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情趣。諸如《航拍中國》,以及各類國產動漫被人們所接受,可以看到傳媒藝術對于大眾視覺藝術審美引導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也就是新技術促使產生更優質的視覺影像,進而吸引大眾的目光,但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又對大眾產生更深層次的觸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即大眾審美促使新媒體和傳統文化催生出更精良的作品,精良的作品又推動大眾審美接受的提升。這是現代傳媒技術對于視覺藝術的審美推動,但是在影音藝術作品上,現代傳媒對于公眾的審美影響則更傾向于對于大眾音樂的影響,但是對于傳統民俗音樂,例如桐城歌這樣的民間小調,現代傳媒的介入相對較少。

(二)現代美學對于桐城歌傳承發展的影響

“在東方的美學思想中,自然和諧美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在藝術中極力去表達這種和諧美。中國道家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與自然保持和諧與完美?!盵6](98)將桐城歌放在現代的美學環境中,它的欣賞者依然是小眾的,這其中還不乏一些研究者,因此,這種極具東方美學的民間小調會受到現代美學怎樣的影響呢?這又繞回到了保護與傳承的老問題上,我們應該站在歷史觀這一廣闊的角度對于民間文藝進行他者的研究,還是迎合現代審美融入現代生活,通過現代的話語來闡述。桐城歌的審美構建離不開民俗文化的影響,因此對桐城歌的研究應該基于完整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之上,對于傳承人的走訪以及對于民族志的搜集,可以更全面的推進桐城歌的保護。整體性保護已經達到了研究者的共識,那么對于桐城歌表達媒介的構建則是多元化的,是各個學科交叉的審美文化集合。

筆者認為,無論是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存在都是客觀的,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凝聚了特定時間和空間的文化產物?!皩τ诿袼孜幕谋Wo,關鍵問題不是有沒有人懂得它和會表演它,而是要通過這種文化保護,實現社會化、現代化過程中防止社會關系中情感紐帶的斷裂?!盵7](105)就像桐城歌,在創作與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勾勒的畫面就是小橋流水人家,而把這一幅畫面放在現代,則是高樓大廈的畫面,因此,現代環境中不可能再重現清明時期桐城歌的興盛狀態,也更不會出現當時人人傳唱的局面,筆者在桐城市進行走訪調查時發現,對于桐城歌的了解除了老一輩人和一些專業工作者外,年輕人傳唱的也較少,他們通過短視頻、新聞報道以及一些公益活動了解到桐城歌。而現代的審美思想使得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產生認可,認可之后產生的興趣則是現代美學對于桐城歌藝術傳承最有力的保障。

(三)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

我們可以利用聲音檔案對桐城歌進行記錄和留存,盡可能地保留桐城歌的藝術形態?,F代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已經達到了接受它們的原生態的模樣,即生產力并不發達的情況下對于民間文藝的創作本體。也就是說這些民間藝術也許是不完美的,曲調音色包括唱詞都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而我們現代的接受也更傾向于原汁原味,而不是融入現代元素的改編,包括是的打著傳承名義的改編,我們的記錄傳統,接受傳統,在特定的環境中傳承傳統,不是利用現代的審美觀念改編傳統。

對于桐城歌來說,現代傳媒語境對他進行的一些聲音記錄則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從這些聲音記錄中還原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場景,對于歷史的尊重是探求人類文明的基礎,聲音檔案對于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的民間藝術,如桐城歌,桐城歌除了傳承人的口口相傳,更多的是出現在一些典籍中,這些文字記載為現代傳媒提供了很好的背景板。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對桐城歌的審美形態進行還原,利用聲音檔案和文字記載以及傳承人多種模態的形式對桐城歌進行保護傳承。

三、現代傳媒語境下桐城歌的創新性保護與傳承

(一)通過現代傳媒對桐城歌進行多元化表達

現在每當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進行探討的時候,似乎都避不開這一現狀:即無論怎樣大力宣傳和保護,都擺脫不了傳承人日益減少的問題,也就是愿意關注和欣賞的人多,但是真正做到花時間精力與學習與傳承的話,無論哪一項非遺項目,都會落得傳承人稀少的下場。造成這一問題的歸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都不適應當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無法產生現代人期望的經濟效益。而一些現代傳媒的興起,例如短視頻,新媒體的發展,也許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變得更迅速更廣泛。

桐城歌作為口口相傳的民間小調,在明清時代的生活土壤是相對閉塞的生活環境,鄉里鄉鄰的生活狀態,而產生的具有娛樂性的歌謠。但放在現代傳媒語境中,我們對桐城歌的態度不應該拘泥傳承,這猶如我們摘了池塘中盛開的蓮花,它在荷塘里熠熠生輝,鮮美奪目,但是離開了生活環境,則很快衰敗。因此,我們更多的應該將目光放在對桐城歌多元化的表達上面,即:用更專業的設備在專業的環境中,對于桐城歌謠進行演唱、欣賞、記錄?,F代傳媒是時代的產物,我們要善于利用,如果我們不加以審查和過濾,僅僅是讓小視頻通過大數據無差別的篩查推送,那么對于桐城歌整體性的保護是不尊重的。在這里我們要討論誰才是傳承桐城歌的主體,桐城歌興起于民間,傳承于民間,那么毫無疑問,老百姓就是當時桐城歌的傳承主體?!懊耖g文藝有著集體性、地域性、傳承流布性和變異性等特征”[7](105)因此,桐城歌的現代主體是需要明確的,當這一民間文化脫離了它的集體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定環境,我們則需要采取現代傳媒技術讓其更完整的呈現,而不是將他放在現代的社會背景中被肆意流傳,隨意改編。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推動桐城歌的融合共進

“近年來,有眾多學者對桐城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桐城文化館的葉瀕、上海師范大學的章歡等,他們為桐城歌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辟了桐城歌研究的新方向。但是目前的匯總還是停留在錄音和文字層面,桐城歌是集歌詞、演唱和表演于一體的,應當全面整合媒體資源,在全媒體時代,建立系統的保護機制?!盵8]結合上文中提到的多媒體技術對于保護桐城歌完整性的保護,我們可以將視線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特殊性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帶有特定地域慣習的文化印記。形態各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有不同的地域所屬、民族所依,但作為各地區民族精神特質與心理結構的承載體,它們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間審美的藝術性與道德信仰的規約性?!盵9]針對這些特殊性,我們對其記錄更應該選擇具有客觀性的紀錄片的方式。但是,“針對紀錄片進行的主題研究基于當今媒介傳播生態環境下也與新媒體時代發端之前出現了極為明顯的嬗變。其中表現的最為明顯的研究主題就是‘微紀錄片’與‘新媒體’。此二者立足于當下不同于以往的新型非遺文化紀錄片傳播方式和傳播理念,從影像語言和媒介傳播兩個方面的多個角度解析了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的發展途徑?!盵10]非遺紀錄片的客觀性可以保存桐城歌的完整并且還原其歷史屬性。

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更專業的多媒體技術團隊對其進行拍攝,而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一些相關學者教授的專業性指導。目前cctv-9紀錄片《傳承》目前制作精良,可供借鑒。在對于非遺紀錄片的拍攝中,我們更應該將主體關注在“人”上面,這也是近年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趨向,學者們更多的將歷史-人文-藝術這一條審美鏈串聯起來,而將“人”作為了鏈條的重要環節進行研究?!?988 年,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記憶”的概念,把記憶現象從個人的、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拓展到了文化層面,他認為文化記憶建構的身份認同是民族或國家得以存續的基礎……”[11]也就是說人們對于桐城歌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是有記憶的。如果對于民俗文化中所體現的古典美學與現代的大眾審美進行的分離,以站在現代的時空視角去揣度古人的生活。那么,蘊藏在紀錄片中的客觀歷史則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這種共鳴是文化認同的體現。

(三)促進桐城歌文化數字產業化發展與開發

筆者對于桐城市文化館進行了走訪調研,桐城歌文化館對于桐城歌的保護與傳承一直秉持著積極的態度,據了解,目前已經搜集并且整理,進行音頻、視頻錄制的桐城歌有800 首。在桐城市文化館的官方網站也幾種展示了《桐城好》《啞謎歌》《黃梅大鼓》等桐城歌曲的數字媒體的影像資料,甚至進行了資料庫的建設。各個學科的學者也分別從音樂學、民俗學、傳播學、人類學等不同的角度對桐城歌進行深入研究,而且社會上各個群體以及桐城市的高校都在積極宣傳桐城歌、研究桐城歌并且組織傳承人開設學校進行教授。對于桐城歌的保護,幾乎做到了整體、全面的保護,社會各界積極發力,各取所長,不遺余力的對桐城歌的傳承與保護貢獻力量。即便如此,桐城歌的傳承還是不盡人意,依然面臨著傳承人歲數偏高、專業人才匱乏、現代傳媒的沖擊以及法律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見下面的表1, 桐城歌主要傳承人統計表。制表:孫禺慧)

表1 .桐城歌主要傳承人統計表

基于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將桐城歌的保護問題放在更廣闊的維度中探討,在數字化時代,運用數字化的傳播策略,搭建數字化平臺,將桐城歌進行“文化空間”整體性的呈現?!啊幕臻g’衍生于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的拓展,其研究理論認為空間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它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在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對文化空間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盵12]即我們要創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活空間,這個空間并不是現實中進行空間的搭建,場地的布置,而是利用數字技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同時期還原,這種還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人物生活環境等等。

“從文化空間視角分析非遺傳承困境具有一定的新意。與自然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于所在的文化空間,其傳承和保護不僅注重搜集、記錄和展示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傳承、保護和運營其文化空間?!盵13](31)這種內部的文化空間的還原可以將所要呈現的內容作為主體,脫離了現在這種政府、管理者、研究者、傳承者進行主體性保護的模式?;谶@一理念,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數字技術中盡可能的還原和桐城歌有關的所有文化范疇,這樣可以把所有研究者、傳承者以及管理者的研究成果集成于一體進行全方位的保護與記錄。這一方面可以參見故宮博物館的官方網站的建設,它就是將故宮作為一個主體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其中的全景故宮更是還原了故宮全貌,并且搭配有解釋的詞條,圖片(見圖1,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館官網。制圖:孫禺慧)。這種數字化的展演使得民眾更直觀、全面了解實體性文物。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借鑒這一做法,以桐城歌為例,對于明清時代桐城的生活環境進行整體還原,結合同城民俗、桐城派、桐城書法等進行整體性的展示,對應詞條或者直接對應演唱的小調,也可以進行具有故事性的關聯,以便人們更多元的了解時代背景從更深刻的理解產生這一民間文藝的文化內涵。

圖1

結 語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桐城歌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上,桐城歌主要通過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但現代傳媒的出現,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極大地方便了桐城歌的傳播和推廣。這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和欣賞桐城歌,同時也為桐城歌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F代傳媒對桐城歌審美形態的塑造和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桐城歌往往以樸實、質樸的形式呈現,但現代傳媒的介入,為桐城歌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創新。我們要利用好這一舞臺,對于影音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真性的傳承,而不是因為信息泛濫,造成其失真的情況?,F代傳媒的便利性和全球化特點,使得桐城歌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頻繁和緊密,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自己的作品、觀摩他人的演出,從而互相借鑒和學習,推動桐城歌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傊?,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的發展與嬗變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過程。傳統的桐城歌在現代傳媒的影響下,不僅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審美形態也得到了豐富和創新。這為桐城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為人們欣賞和了解桐城歌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可能性。

注釋:

①摘錄自桐城市文化館官方網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址來源為:桐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_桐城市文化館 (tcwhg.cn)。

②摘自安徽安慶市桐城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葉瀕主編的《桐城歌謠》,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12.7,第67頁。

③摘自馮夢龍編著的《明清民歌時調集》山歌卷十中《桐城時興歌》。

猜你喜歡
桐城文化遺產文化
桐城三祖傳記文創作之差異探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淺析桐城歌的藝術特征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安徽桐城六尺巷
誰遠誰近?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桐城歌”的保護和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