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倫理道德價值研究

2024-01-26 13:52王澤璇樊子琪李宏亮
智慧農業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思想文化鄉風文明大學生創新創業

王澤璇 樊子琪 李宏亮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階段性研究成果(HB21MK015);河北大學思創融合思就融合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SC202208)

第一作者簡介:王澤璇(199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13

摘? 要:加強農村倫理道德建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農村建設步調逐步加快,但農村倫理道德風貌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鄉風文明”目標卻存在很大差距,農村倫理道德暴露出家風沒落、信仰迷失等一系列問題。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投身“三農”,成為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組織者和實踐者,通過帶領農民致富、提升農村法制水平、實現傳統道德的現代轉化等途徑,提升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水平,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充分的思想文化保障。

關鍵詞:鄉村振興;大學生創新創業;倫理道德;鄉風文明;思想文化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03-0049-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thics and moralit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 are essential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pac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came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ethical and moral outlook in rural areas and the goal of "rural civilization" required by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thics and morals have expo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declining family traditions, lost beliefs, and spiritual roots.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ecoming organiz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implementing the Party's variou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By leading farmers to become wealth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ral legal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they ai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rural eth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guarante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thics;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ideology and culture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盵1]的總要求,首次將鄉村振興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賦予“三農”事業發展的時代新意義。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實現鄉村振興不僅要振興農業和產業,還要充分重視振興和發展凝聚著鄉土之美和人文之美的鄉土文化。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首次將“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獨立的章節進行重點闡述,這不僅說明了國家對于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也深刻反映了加強農村倫理道德建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中堅力量,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農村創業,他們志愿扎根于農村廣袤的土地,與廣大農民保持天然的聯系。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倫理價值和作用,對于加強農村文化道德建設,讓農村成為人們的身心棲息之地,引導農民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品質,把鄉村振興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 我國農村倫理道德的發展變遷

中國的法制、禮俗、文化和工農商等都發軔于農村,而且中國傳統社會組織架構也是在農村產生并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因此,農村是孕育傳統倫理道德精神形成的搖籃,是融匯成中國倫理精神長河的源頭活水。

中國古代農村社會,以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依托親子血緣維系人際交往的生活方式作為社會運轉的基礎動力,緩慢而柔和地前進。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禮治”在中國古代社會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不同于西方“法治”的價值理念和思維范式,“禮”最初含義是宗教祭祀中的禮儀,后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逐漸延申到國家治理方略的高度,成為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并通過“定親疏,決嫌疑”的人倫要求和“別同異,明是非”等一系列理性評判。因此,禮治不僅囊括了禮儀、風俗、習慣等淺層規訓內容,更加映射出鄉村社會潛在的倫理價值選擇和思想道德觀念的深層次含義。傳統農村發展的平緩和穩定性決定了大部分的農村矛盾和糾紛不需要通過法律介入調解,而是更多根據當地的遺風舊俗和地方的村規民約來解決。故而,傳統中國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禮”作為人們公認的農村社會行為規范的“法律”準則,經過世代耳濡目染的傳頌教化,成為農村成員主動遵守的習慣,保障著整個農村社會相對平衡的運轉秩序,影響著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思想道德體系的建立。因此,傳統的農村社會,無論是以農為本、重本抑末的生產理念,還是彼此信任、互幫互助的人際交往,抑或是村規民約、約定俗成的規范制定,都展現出獨具“鄉土”氣息的人際關系、農村倫理、道德觀念,顯現出了傳統農村倫理封閉、穩定的基本特征,鐫刻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記憶。

19世紀末,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雖然中國農村社會的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萌芽和發展,部分地區也漸次出現農民進城務工、弄潮商海等現象,但與城市相較,這些現象僅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的農村依然席卷在傳統農村社會穩定的包容性和延展性的浪潮之中,在此基礎上依存的農村倫理和道德觀念也因此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農村社會發生根本變革的轉折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農村社會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農村城鎮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民職業化和市民化等方式,加速了農村改革的時代步伐,極大變更了農村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驅動了農村倫理價值關系和農民思想道德理念的發展變遷。今日的中國農村較傳統的鄉土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觀,伴隨著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傳統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維系人際關系的龐大精神根系發生動搖,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打破血緣和地緣枷鎖的桎梏,轉而從事職業化、商品化的生產勞動。隨著農村市場化的演進,農民的社會身份和財富積累的程度也發生變更,廣大農民開始逐漸擺脫單純土地勞動者的時空局限,呈現出農村企業家、農村個體戶、打工者和兼業務農者等新的社會分層,并逐漸突破傳統以“己”為中心相互交織的差序格局關系網絡。城鄉一體化、農村城鎮化節奏的加快,也帶動傳統農村共同體意識進一步自發地轉向式微。富于冒險和創新精神的現代經濟理念不斷攀升,村民的求富意識不斷增強。農村成員之間的信用程度、責任觀念、契約精神得到升華,法律觀念和維權意識得以強化。村民的自我意識也極大提升,村民私人生活的“道德自由”逐漸游離于農村公共生活的“道德共識”之外,并日漸獲得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村社會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也極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農村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長期受到小農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強大枝葉的蔭蔽,在農村社會的影響是歷久而深遠的。因此,解決好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在夾雜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因素下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基本構成了國家戰略層面鄉村振興的價值旨趣。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涵蓋了農村倫理價值和道德觀念的建設范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偉大構想。首次將“德治”提升到與“法治”并駕齊驅的決策高度,作為鄉村治理體系建構的3個指標之一,其中蘊含的“倫理意味”不言而喻。而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文件中,進一步細化了鄉村倫理道德秩序的建構,并從宏觀的角度明確了具體實施的規范。這些都為構建新時代農村倫理道德觀念,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提供了方向指引。由此可見,農村倫理道德建構的意義,不僅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和凝聚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同時又能帶動農村社會整體倫理道德秩序的有效運轉,使鄉村振興整體戰略充盈著滿滿的道德溫情。

2? 當前農村倫理道德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講,改革開放40余年來,農村社會倫理道德的發展趨勢是積極向上的,這也是我國農村倫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在這條奔涌向前的倫理道德建設的長河之中,也潛藏著暗波洶涌的急流險灘。目前,隨著農村建設步調的加快,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紛至沓來,但我國農村倫理道德風貌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鄉風文明”目標卻存在很大差距,傳統鄉村文明的優秀積淀正在逐漸被淡漠甚至遺落,農村發展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不斷涌現,在多元文化浪潮的沖擊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鄉村文明裸露出精神的“荒原”,農村倫理道德暴露出家風沒落、信仰迷失、精神失根等一系列問題,成為束縛諸多農村實現現代化發展的藩籬。

2.1? 傳統美德遺落,理想信仰迷失

農村是鄉土文化的根脈,是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載體?!皩懖槐M的鄉愁”是對家鄉熱土的無限摯愛與眷戀,至今依然在國人心中深深縈繞。從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整體層面來看,市場經濟的利益驅使帶動對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的拋棄和否定,農村落后的思想道德沉渣泛起,一些不良鄙俗在農村地區肆意蔓延甚至受到追捧,一度搖身變為進行道德評判和價值取向的標尺,這些都對農民的倫理道德觀念構建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目前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文化修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農村,大部分的農民還依舊僅僅達到小學文化水平,更甚者無識字能力,一些低俗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仍在農村地區傳播蔓延,總體來看,農民的文化素質依然處于偏低的狀態。

2.2? 家庭關系異化,美好家風沒落

家庭是農村社會的肌體細胞,鄉村的美好也離不開每個農村家庭的厚德重道。注重家風是建立在集體認同中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但是從當前農村社會的現狀來看,隨著農村社會的轉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和滲透力度受到沖擊,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農村人口尤其是廣大農村婦女的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相互尊重、自力更生等現代生活理念成為共識。但盡管農民的擇偶觀逐步自由、趨向多元,仍有部分農村地區的家庭關系呈現出緊張的狀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日漸物化,婚姻問題、子女教育問題、養老問題頻發,成為阻礙許多農村地區和諧建設的癥結所在。

2.3? 土地情愫淡化,美麗鄉愁失根

燦爛的農耕文明支撐了古代中國的繁盛,也是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迅速推進,新型的價值觀開始逐漸取代傳統倫理道德,成為農村年輕人熱議追捧的話題。新一代的農村青年人,常年外出務工,有的甚至定居城市,缺乏對農村土地的熟悉感和認同感,留村務農常被廣泛認為是沒有出路的表現。農村青年一代往往沉迷流連在城市生活的車水馬龍和燈紅酒綠,對傳統農村社會安土重遷、鄉土安樂的觀念不屑一顧。再者,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差距較大,呈現出明顯的城鄉二元體制的態勢,使得農村的醫療服務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加之,農民受到利益的驅使拋棄科學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念,很大程度上顛覆著傳統認知中農民勤勞善良、質樸敦厚的姿態,也導致他鄉游子繾綣“鄉愁”無以寄托。

3? 大學生創新創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倫理價值

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也是團結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和“排頭兵”。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礎,在文化知識的掌握、農村人際關系的處理、鄉村振興未來發展的謀劃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和較為開闊的視野。同時,他們扎根為民服務的鄉村大地,與廣大農民保持了天然的聯系,能夠為黨聯系農民群眾搭建重要橋梁和紐帶,進而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改善新農村治理格局,凝聚倫理道德共識。

3.1? 熟悉惠民政策,為改善農民生活提供物質支持

老百姓的殷切盼望、幸福安康是國家政策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大學生接受過高校的系統教育,擁有比普通農民更為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遇到問題能有較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善于學習農村政策法規、農村實用技術等專業內容,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方面的系列講話等理論思想,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百姓富不富,關鍵看農戶?;诋斍笆袌鼋洕内吚蕴卣骱娃r民不斷增強的求富意識,大學生能夠憑借自身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在村民倫理道德的培養中發揮作用。比如,他們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基礎、資源和客觀優勢,對土地、項目、產業科學規劃,開拓發展本村集體經濟的路子,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給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使他們在不離開本土的情況下進行勞動生產,從而能有效防止農村人才的流失,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帶動當地農民走上致富道路。與此同時,大學生充分了解當地發展現狀,能夠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在正確解讀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抓住農業農村發展的矛盾所在,因地制宜、廣開渠道,從而解決群眾難題,改善農民生活。這些都能為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經濟支持,也能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奠定物質保障。

3.2? 具備治理能力,為探索農村精神文明發展開拓新路徑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農村要實現快速發展,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拉低貧富差距的標準線,大學生返鄉創業所面臨的工作問題和任務也變得更為復雜、更加艱巨。這就要求扎根在第一線的大學生不僅要有為民服務的堅決信念和堅定毅力,更要具備突出的業務工作能力。經前期調研發現,目前大部分的農村基層干部大都采取從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中“考”等多種形式,來拓寬基層干部人才的選用渠道。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干部,農村人才選用渠道的拓展,為實現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礎。

3.3? 具有深厚情懷,為凝聚農村價值共識提供情感依托

村民對農村和家鄉的認同感日趨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動著農村共同體的倫理道德的深厚根基。這一困境的有效解決得力于返鄉大學生鄉土情感的厚積力量。返鄉大學生大多數根植于鄉村土壤,在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中培養出對家鄉眷戀不舍的記憶和濃郁的鄉愁,在日常交際中與村民搭建起一種真摯的情感。他們帶著熱愛土地的情懷,能帶有感情地真正地把自己融入工作和群眾,與家鄉的發展建設共進退,懷著扎根農村為民服務的信仰,把自己的青春撒在需要的土地上。他們依靠村民對地緣和血緣關系的認同,依靠自身倫理文化教化村民,讓村民對鄉村家鄉帶有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增強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4? 大學生創新創業倫理價值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1]。返鄉大學生是國家的政策執行者,是農村發展的驅動力。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在農村倫理道德建設中的作用,聚合各方力量帶領群眾致富,提升法制水平共謀鄉村發展,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村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展現農村的新面貌新氣象。

4.1? 在產業就業增收上著力,做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帶頭人”

經濟倫理學理論認為,道德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群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一個經濟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力量[2]。因此,經濟發展的齒輪與道德進步的齒輪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就提升農村倫理道德水平角度來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振興是基礎,這不僅事關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村產業的持續發展,而且事關農村就業機會的增多和收入渠道的拓寬,是關系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善于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當地企業調動起來,把發展機制健全起來。其次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圍繞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充分挖掘農村多種功能和價值,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最后在持續脫貧致富上挖潛力。加強對農科能手、返鄉創業青年的支持和培養,善于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農村倫理道德建設注入物質方面的動能。

4.2? 引導農民增強法治意識,做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示范人”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和保障,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大學生在農村創業要深化農村法治教育,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法律的普及工作,推進法治文化進農戶、進村莊、進地頭,通過持續的普法宣傳、守法褒揚、違法警示等手段,形成尊崇和踐行法律的良好風尚。結合村民實際,采取法律趕集、進村入戶、法律問答等方式精準普法,有效暢通了農村“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務。同時充分發揮村法律顧問優勢,圍繞基層群眾關注的扶貧、教育、就業、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做好農村法律顧問在法治宣傳、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工作,為村莊提供“全覆蓋”式法律服務。組織法律服務團主動上門提供法律服務,定期開展法律咨詢和法治講座,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

4.3? 實現傳統道德的現代轉化,做農村倫理道德建設的“筑夢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農村的倫理道德建設要與保護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要遵循農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又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大學生在農村進行創新創業時要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具有相應的知識和情感,熱忱地對待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深入村落充分調研,包括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當地懷有文化技藝農民的傳承與弘揚思路、村民對當地傳統文化優劣及其未來走向的樸素想法等。目前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村落外出打工、讀書、居住的人員能夠迅捷得知各種信息。在此基礎上,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在網絡文化平臺上以低門檻加入方式,運用詩詞、文章等抒發情懷,關注、轉發本村落文化。農村要發展現代性鄉村文化,必須建立在村落本土文化基礎上,這是再造之根。但是又必須汲取城市文化的現代元素,這既可以增強在城市生活過的村落人回老家的親切感,又給留守老家人帶來外面世界的文明進步之風。借鑒城市社區文化活動經驗,會使當地獨特民俗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走向大眾化、接地氣、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經濟發展的道德力[N].光明日報,2018-11-26.

[3] 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7/0213/c385476-29075

643.html.

猜你喜歡
思想文化鄉風文明大學生創新創業
皖北美麗鄉村建設中鄉風文明培育解析
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優化探究
高校教師赴東航機務產學研踐習之思考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商業模式分析
國學教育熱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新的認同分析
淺談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新途徑
在新形勢下,增強宣傳文化工作輿論引導能力的思考
政府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淺談怎樣做好企業黨建思想文化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