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教學策略

2024-01-28 18:04湯佳敏
教育界·A 2023年35期
關鍵詞:詩歌教學小學語文策略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內容占比頗大,其不僅是學生文化學習的重要源泉,也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契合單元“金秋時節”人文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詩人筆下秋天的風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帶領學生感知秋的變化,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文章以這三首古詩為例,提出小學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以規范朗讀為基礎,初步了解詩歌文本;以合作探究為方法,橫向對比求同求異;以品析字句為途徑,產生情感共鳴;以跨學科繪畫演繹為手段,鍛煉學生審美與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湯佳敏(1998—),女,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其是語文學科實現立德樹人之根本、升華意境之美感的重要途徑。小學教材中的“詩歌美”主要體現在凝練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是詩人逐字推敲、精雕細琢的結果。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詩歌語言凝練,意蘊深遠,且多配有插圖,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來看世界??v觀部編版新版教材,詩歌部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篇目逐漸增加;詩歌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有詩詞、絕句、律詩、民歌、樂府詩等;詩歌題材也更為豐富,其中不乏思鄉、思友、敘事、詠物、寫景等題材。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為例,探究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單元導語,統整教學目標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金秋時節”為主題,編排了《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三篇課文。統籌三首古詩和三篇課文不難得出,單元旨在從不同的角度展現金秋時節的美麗光景,其導語和配圖也充分展現了秋的意象[1]。雖然都是一樣的單元主題,但《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卻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秋天之景?!渡叫小芬灶伾鸺t的楓林展現肅秋之景,在詩人的筆下,秋并非蕭條冷落,而是生機盎然的,在詩歌的結尾,詩人還悟出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趣味哲理?!顿泟⒕拔摹穭t是借景抒情的勉勵之詩,詩人借“傲霜”“橙黃橘綠時”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的,要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兑箷姟穼懗龅膭t是客愁縈繞的溫暖之秋,借眼前之景懷念家鄉,更顯現出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結合三首詩中“秋”的意象,融合單元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學習寫日記”,可提煉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認識“徑”等10個生字,會寫“寒”等13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山行》;3.借助工具和注釋,了解三首詩的意思,并清楚三首詩所描寫的季節。結合語文核心素養目標,教師可帶領學生以“霜葉紅于二月花”等詩句品味文化內涵,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掌握對比手法,發展對比思維;以“霜葉紅于二月花”品味比喻手法,實現語言能力提升;以“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體會秋景之蕭瑟,感知詩人所營造的悲涼氛圍,明確借景抒情之美感[2]。

在本節課中,教師充分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融合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四項語文核心素養要求,積極落實詩歌教學目標,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立足教材文本,細化教學設計

《古詩三首》是以“秋”為主題的三首詩歌,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以朗讀為基礎,讀準字音,通讀詩句,在了解文本的基礎上感知詩中所描繪的秋景;其次,采取橫向對比的方式,同中求異,對比三首詩中意象所表達的“秋的內涵”有何異同;再者,結合具體文本品讀詞句,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最后,以跨學科繪畫為途徑,帶領學生在審美創造中品讀“秋味”。

(一)規范朗讀,了解文本

本節課的課后第一題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三首詩歌的特點規范學生的朗讀,帶領學生通過初步朗讀了解文本。朗讀要做到有層次、有目標,先引導學生自由朗讀,再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泛讀,從而實現讓學生整體感知、自悟詩意的目標[3]。首先,詩歌朗讀要注意韻律和節奏變化。這三首詩都為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朗讀有“二二三”節奏,如“人生/自古/誰無死”;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一般而言,古詩朗誦的節奏按表音節奏劃分的多,按表意節奏劃分的少。結合詩意,這三首絕句在朗誦上,全部都是“二二三”節奏,如“遠上/寒山/石徑斜”“荷盡/已無/擎雨蓋”“蕭蕭/梧葉/送寒聲”。通過明確停頓,朗誦能夠更有韻味,更有美感。其次,朗誦要注意韻腳。何為韻腳?在古代詩歌絕句和律詩當中,一般情況下奇數句不押韻,偶數句押韻,且大部分絕句和律詩一押到底,中間不產生韻律變化,因此韻腳指的就是押韻的字。要讀出韻味,韻腳就要重讀。如“白云生處有人家”“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家”和“花”就是韻腳,非韻腳輕讀,韻腳重讀,這樣才顯得上下句和諧對應。最后,詩歌閱讀要根據升調和降調來表現情感,其中升調用“↑”表示,降調用“↓”表示,以實現一句詩中聲調交錯對應,有起伏跌宕的效果,如“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學生能夠從升降的基調中感知詩人情感,在升調中逐漸加強語氣、增強力度,尾音上揚,降調則相反,從而把握詩歌情感基調。

(二)橫向對比,同中求異

橫向對比是帶領學生參透詩歌的基礎?!渡叫小贰顿泟⒕拔摹贰兑箷姟啡自婋m然都是以“秋”為主要話題,但實際上關于秋的描寫卻不盡相同。本部分以助學任務單形式(見表1)帶領學生品味三首詩的秋景意象,同中求異,對比三首詩中意象所表達的“秋的內涵”有何異同。

學生結合如上任務單,以四個問題展開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三首詩中“各有千秋”之意。在《山行》中,與秋天有關的詞語有“寒山”“楓林”“霜葉”;在《贈劉景文》中,與秋天有關的詞語有“荷盡”“菊殘”“傲霜枝”“橙黃橘綠”;在《夜書所見》中,與秋天有關的詞語有“梧葉”“寒聲”“秋風”“促織”。結合問題2、3、4,問題1的答案顯而易見,之所以將這三首詩放在一起學習,是因為這三首詩皆與秋天有關。在詞語意思探究中,小組通過探究、分析,提出了詞語意思解讀的不同方法。首先,借助注釋來理解詞語是首要方法,很多古詩詞在教學中都配備注釋,解釋平時不常見的、晦澀難懂的字詞;其次,借助生活常識也能夠實現詞語解讀,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生活知識應用能力,拉近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最后,關注課文插圖也是一種方法,插圖中為學生展示的內容(見表2)是有助于解讀的[4]。

學生結合已解讀的詞語意思翻譯詩句;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理解比較難的詩句。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一句,指的是在半山腰中,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白云繚繞的山腰中有人家居??;再如“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指的就是遠遠望去,籬笆內有一盞燈火,料想應該是孩子們在斗弄蟋蟀的景象。結合這樣的解讀方式,小組學生分別翻譯解釋出了三首詩的意象。最終,通過橫向對比,得出《山行》所描繪的是“顏色火紅的楓林肅秋”;《贈劉景文》所描繪的是“孕育收獲的碩果之秋”;《夜書所見》所描繪的是“客愁縈繞的溫暖之秋”。

(三)細讀文本,品析字句

對詩人的遣詞造句進行反復推敲,也是學習詩歌、品味詩歌的重要方法。本單元的教學要素中體現了“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一要求,這表明了細讀文本、品析字句是開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舉措。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當金秋的陽光灑在詩人杜牧的身上,他站在寒山小路上,眺望遠方,看到大片楓林,此時,他看到的景色是怎樣的?他看到的楓葉是什么顏色的?從哪句話中能夠體現出來?詩人對于這樣的金秋景色賦予了怎樣的情感?從哪個字中可以體會出來?其次,教師可帶領學生品讀“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思考:蘇軾為什么要把“殘荷敗菊”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呢?他想讓自己的朋友記住怎樣的事情?讀到“橙黃橘綠”時,你能想象到怎樣的畫面?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杜牧和蘇軾感受到的是秋天的陽光和溫暖,而對于詩人葉紹翁來說,金秋又蘊含了怎樣的情感?為何首句“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中以“蕭蕭”營造出悲涼的氛圍,但是結尾卻體現出了“動客情”?結合對葉紹翁的生平資料簡介,分析“動客情”的“情”之所向。詩人在船上隔江相望,看到了“一燈明”的畫面,想象到可能是“兒童挑促織”,實際上作者看到兒童了嗎?除此之外,他根據“一燈明”,還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實際上,回歸到詩歌中,情感在遣詞造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金秋的陽光灑在樹葉上,灑在花瓣上,灑在杜牧的心上,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灑在劉景文的心上,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灑在葉紹翁的心上,則是“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學生可以結合字句品析詩句,嘗試尋找與詩人的“共鳴”[5]。

(四)繪畫演繹,巧解意境

在小學詩歌教學中,要想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不僅需要做到知人論世,而且需要與詩人產生共鳴。常言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雖然很多詩歌中所描繪的秋的意象都透露著悲涼,但是在本單元三首金秋之詩中,別樣的秋景,描繪著不同的秋天的溫暖??梢哉f,秋天是古代詩人、文人賞景抒情最活躍的季節。讀到《山行》,學生所體會到的是山林秋景圖、楓林秋景圖;讀到《贈劉景文》,學生所體會到的是菊殘傲霜圖、橙黃橘綠圖;讀到《夜書所見》,學生所體會到的是江上行舟圖、挑燈促織圖。這六幅圖各有千秋,流露出詩人的心聲和情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和審美體驗,開展繪畫活動,在繪畫中解讀詩人的詩情畫意,將意境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如《贈劉景文》一詩中的插圖是水墨畫形式,詩人坐于湖邊亭,左手邊是湖里的“荷盡已無擎雨蓋”,右手邊是園中的“菊殘猶有傲霜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蘇軾對好友勸勉的場景,嘗試繪制“勸學劉景文圖”,以好友劉景文的視角,將秋景展現出來,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設計繪畫任務,教師以多媒體展示、板報宣傳等形式創新語文詩歌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審美與表達能力[6]。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更為密切,加之部編版新版教材增加和重新編排了詩歌內容,使詩歌在單元主題的統領下主題更為明確,內容更加豐富?;诖?,教師也應當提高詩歌教學素養,深挖詩歌內涵,創新教學方法,不斷適應新時代對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朱文輝,胡美玉,冀蒙.統編版小學語文逆向教學設計的研究:以小學四年級下冊“詩歌單元”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3):34-39.

[2]曾宇寧.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價值分析[J].語文建設,2022(2):74-76.

[3]武萬.詩歌共感教育對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影響[J].文學教育(上),2020(7):96-97.

[4]謝美玲.詩以涵情? 歌以蘊美:小學語文詩歌審美教學的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5):60-62.

[5]姚興梅.探析小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方法[J].華夏教師,2019(35):63-64.

[6]呂俐敏.立足文本“自足性”的小學詩歌學習活動設計[J].語文建設,2019(18):4-9.

猜你喜歡
詩歌教學小學語文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探索
淺談技校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語詩歌教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