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

2024-01-30 18:09安旖?王春前?黨蓉蓉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7期
關鍵詞:心理危機

安旖?王春前?黨蓉蓉

摘要:針對師生及家長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認識誤區、心理問題篩查工具不科學、干預能力不足和干預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鄭州市回民高級中學經歷了前期積累、體系構建、體系完善等三個階段,編制了“三因素”心理健康檢測工具系統,構建了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形成了心理危機預警防控機制,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提高了干預隊伍的能力水平,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校本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99-0062-04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發布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健全預警體系,優化協作機制。鄭州市回民高級中學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開展了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問題的提出

(一)普遍存在認識誤區

家長、教師、學生普遍對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認識不清,不少人有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和“病恥心”傾向,擔心被“貼標簽”和“有色眼鏡”看待,故意回避問題,嚴重影響心理危機的識別和干預。

(二)心理問題篩查工具不科學

以往在開展心理健康普測時,常采用癥狀取向的測評量表,容易讓學生“對號入座”,給健康人群造成不可低估的“污染”,甚至有學生故意給自己戴心理問題的“帽子”,達到回避責任的目的。

(三)教師和家長干預能力不足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和學習,相關理論、技能缺乏,無法及時識別和干預心理問題。當學生出現心理困擾時,往往以個人經驗和傳統認識進行道德說教,實效較差或適得其反。

(四)學校干預機制不健全

在應對心理危機的機制方面,主要靠心理測評篩選、心理教師干預或轉介。缺乏學生、學科教師、班主任、家長、心理教師協同參與的識別與干預體制,尚沒有建立起預警管理制度,影響危機識別、預警與干預的反應速度,無法滿足心理危機干預的實際需要。

二、探索過程與方法

(一)前期積累階段

作為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和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在心理危機的識別方面,在2015年以前,主要由班主任和專職心理教師承擔,識別的途徑主要為日常觀察、家長反饋和心理測評;干預與轉介工作由專職心理教師承擔,主要途徑為有針對性地跟蹤輔導和特定學生轉介。

(二)體系構建階段

2015—2019年,我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和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為目標,通過隊伍培育、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和危機干預體系探索,完成了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初步構建。首先,學校借助假期教師培訓和校本研修等途徑,對全校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和危機干預技能的系統培訓;通過家長學校,開展心理危機影響因素、危機識別和干預指導,形成了系統的課程體系;通過班級心理委員的專項指導、定期交流等途徑,不斷提升學生的識別和初步干預能力。其次,在進行危機干預隊伍建設的過程中,建立了三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由學生、家長、教師日常識別,并輔以心理測評,建立心理危機預警庫;然后針對不同級別的預警學生,分別由教師(主要是班主任)、年級兼職心理教師和學校專職心理教師分類干預。

(三)體系完善階段

2020年以后,我校與高校合作,更加深入研究和探索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工作。首先,我們在分析前期危機干預體系建設工作的同時,梳理和明確了心理健康檢測工具、心理問題識別路徑、心理危機影響因素、危機分級干預策略、重點關注人群等研究方向;其次,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在高校專家的指導下,組織專兼職心理教師,采用逐項攻堅的策略,邊研究邊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實踐案例、成功經驗和工作反思。再次,以上級督導工作落實為契機,開展教師培訓、案例分享、問題交流等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動,促進全體教師能力提升。最后,在專家的支持下,利用專業工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評估工作,進一步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提出新的努力方向。

三、取得的成果

(一)編制了“三因素”心理健康檢測工具系統

我校以服務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宗旨,經過篩選比對,挑選信效度高、適合高中生的心理量表,構建了涵蓋心理能量、心理問題、影響因素等“三因素”的心理健康檢測工具系統。如圖1所示,在檢測中,首先選用適合全體學生的簡式量表進行初檢,區分心理健康人群和疑似有心理問題的人群;然后,疑似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使用適合高中生的癥狀取向量表進行復檢,排除健康學生,進一步確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接下來,參加初檢的所有學生均進行心理能量和影響因素測評。最后,按照健康學生和疑似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分類,進行心理能量和心理問題產生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健康學生的潛力開發策略和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干預策略。

(二)構建了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首先,依照普查結果以及學生近期不同程度的情緒表現、人際關系、遭遇事件等方面表現,將心理危機分為三級(如表1)。然后,按照全員關注、分級輔導的原則進行干預(如表2)。

(三)形成了心理危機預警防控機制

如圖2所示,經過實踐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心理危機預警防控機制。即以心理危機產生機理理論為基礎,以相關保障為支撐,系統化開展心理危機預警和防控工作。其中,預警按照假設—排查—澄清—評估,再到建立預警庫的順序開展。防控是在預警信息庫的基礎上,抓住重要時機,采取分類分級的策略進行干預,開展應急處置,適時進行相關告知。

四、效果與反思

(一)效果

1.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

我校學生接受了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絕大多數能客觀認識心理問題,具備危機求助意識。多年來,我校沒有發生惡性心理危機事件。同時,我們使用相關評估量表和測評系統,從學習力、溝通與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生涯發展水平等四個方面,對比了2022年的畢業生在高一和高三時的測評數據,結果顯示學生在四個方面均獲得明顯提升。

2.提高了干預隊伍的能力水平

學生心理委員熟練掌握了心理危機識別的方法、初步干預策略,明白危機處置與求助的基本流程。絕大多數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危機干預求助意識明顯增強,能夠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開展教育和干預工作。我校教師的心理危機識別和干預能力獲得大幅提升。全體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能夠對心理健康學生進行常見的心理指導,能夠及時識別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

3.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我校先后被評為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河南省首批基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基地、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學科基地。同時,我校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經驗,通過高校及地方培訓項目、學術論壇、接訪交流等平臺,廣為傳播,并被省市多家媒體報道。

(二)不足

1.缺乏全體教師專業能力進階提升的課程資源,急需基于問題、對應理論、提供策略、演示技能的課程資源。

2.預警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重點是針對不同的潛在危機人群,在不同情境下的識別與干預策略,亟待科學化、體系化研究。

猜你喜歡
心理危機
構建普通高中校園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的探究
高職院校心理危機學生的問題分析研究
關于深化心理危機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議
大學生心理危機表現以及應對策略淺析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專業化干預
警衛官兵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
淺析中小學教師心理危機的形成機制
高校輔導員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時出現的心理危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