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模型:用“五個問題”解釋和指導教學創新

2024-02-02 13:14周付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教學創新

周付安

摘 要:隨著“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等賽事的舉辦和高校愈加重視,教學創新已經成為當前“熱詞”之一。但是,許多教師對于教學創新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達到系統性理解的高度,只是憑借感覺或者樸素經驗進行。有效的教學創新必須圍繞課程特點、育人目標、學習發生的機制、有效教學的原則開展,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理論支撐,要經得起實踐效果檢驗。整合教學創新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形成包含“五個核心問題”的整合模型,可用于解釋和指導教學創新?!皢栴}一:什么值得教?”能引導提升教學創新的格局站位,站在全局和課程之外審視課程;“問題二:如何構建理解?”能引導針對認知過程中的難點障礙,探尋有效的特異策略;“問題三:如何監督理解?”能引導設計外化表達,監控學習過程以便及時干預;“問題四:如何培養高階思維?”能引導真實問題的布置,達成融會貫通;“問題五:如何以評促學?”能引導利用評價改進學業表現?!拔鍌€問題”形成的整合模型,將無處下手、不可捉摸的教學創新變成了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流水操作,提升了教學創新的效率。

關鍵詞:教學創新;“五個問題”;整合模型

創新根源于對現狀的不滿,或者說是現狀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針對不滿和存在的差距,厘定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找到解決問題或彌補差距的策略,然后加以實施落地,最后是創新效果的檢驗,這就是創新的底層邏輯。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大致包括:不知道從哪些視角或者層面尋找差距;不知道如何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不知道如何針對性地采取策略,也不知道如何落實策略,無處下手、無章可循。因此,教師需要獲得必要的指導和支持,需要思維框架的指引和啟迪,需要創新流程的示范和借鑒。

通過對大量的教學創新案例進行梳理,發現教學創新主要從內容重構、優化講演、精設過程、高階加工、改進評價等方面加以展開,將這些方面凝練為“五個問題”,可以作為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工具。該工具既能夠作為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引導工具,也能夠作為課程團隊共同語言,提升交流效率;既能夠用于解釋和檢查已有的教學創新策略,也能夠提供修改完善的思路;既能夠支持單一組塊的單獨發揮,也能夠將創新要素統整協同。這一整合模型,有望發揮類似“商業模式畫布”工具的作用,成為進行教學創新的重要參照。

問題1:什么值得教?

在國家蒸蒸日上、社會日新月異、行業發展迅猛的前提下,如果課程還停留在“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自娛自樂”的階段,那么就會遠遠地落后于時代,所培育的人才也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更遑論能夠自動、自發地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和價值感?!笆裁粗档媒??”這一問題,引領著教師要從更高站位、發展全面能力、教書育人等視角來審視課程,補充和更新相關內容,重構內容的內在邏輯,升級育人目標。

1.從封閉到開放,要在更高站位審視課程

任何一門課程都不應是封閉的獨立王國,都應該采取開放的態度。從課程群的視角,一門課程應該服務于整體育人目標,應和前導課程、后續課程做好銜接;從OBE成果導向的角度,一門課程應該為畢業指標的達成貢獻力量,支撐若干畢業目標;從社會發展的維度,課程內容應該關照現實,將現實生活和當前熱點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從國家層面,課程的育人目標要與國家宏觀戰略和發展方向同向同行。所以,課程內容要以教材為基但是又不能被教材所束縛,要開放性地將國家發展需求、社會真實問題、行業最新進展、學界前沿動態等有效地整合進來,提升課程的站位,加強與外部的聯系,持續性地更新課程的內容,讓課程處于開放的狀態。

2.從認知到非認知目標,幫助學生發展全面能力

專業能力之外,溝通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親和力等對于勝任工作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課程僅僅把目標局限于概念與技能等認知目標的學習,而對于一般性技能等其他非認知目標絲毫沒有顧及,毫無疑問是不合理的。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梳理勝任某項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模型,從提升學生專業勝任力的角度,將認知目標與非認知目標加以統合,在實現認知目標的同時,兼顧非認知目標的實現。

3.從教書到育人,要讓學生明白為何而學

課程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做的問題,而且也要幫助學生弄清為什么,除了完成教書的目標,也要完成育人的目標。結合課程內容,從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角度,說明專業的主要任務,增強學生的使命感;通過榜樣示范,朋輩模范,建立起學生價值認同和歸屬感;通過利于他人、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增強學習的意義和動機。這其中,如何讓學生產生充沛的情感是核心的導向,多與社會、現實場景、具體的服務對象關聯是設計要義。

問題2:如何構建理解?

面對同一個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教法不同,則可能導致最終效果呈現出巨大差異,甚至可能達到20倍以上。在教學創新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教、高效地教需要特別重視。換言之,從學生視角“如何構建理解”,大有可操作空間。一般可以從三個方向加以考量:一是針對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堵點,采用的策略主要是以優化表征表象為主;二是針對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如何構建教與學的一致性,采用的策略主要是以項目、案例、問題的形式作為概念的組織載體;三是針對學生的基礎和學習偏好,如何進行內容難度階梯、組塊設計,使得學生更易習得。

1.優化表征表象,遵循“學習是從具體開始” 的定律

演示實驗、動手實操、材料模型、實地探研、教學道具、生活場景、虛擬仿真、模擬仿真、3D演示、物理魔術、樣本庫等創新策略屢見不鮮,實踐也證明了其教學效能之巨大。該類策略基本的方向是優化概念的表征表象,把概念實物化、道具化、可視化、操作化,因此能夠激活更多的感官通道,實現將圖像與概念結合、特征與細節結合、概念與實物結合,彌補學生直觀經驗不足的問題,幫助學生獲得具身認知。

優化表征表象,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理解,特別適合概念抽象程度高、晦澀難懂、學生缺乏基礎知識、存在畏難情緒的境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學習是從具體開始的,越是具體的示例、圖像、實物,就越具備較高的教學效能。簡言之,一般的概念沒有教學功能,而細節刻畫具有教學功能。

2.精選概念組織載體,遵循“學習是在觀察與模仿中產生”的定律

項目化教學、貫穿式案例、完整案例、情境教學、工程問題、攻關案例、實戰案例、問題式學習、科研實踐案例等創新策略同樣是屢見不鮮,其核心要義在于這些載體能夠有機統合多個概念。該策略的基本方向是圍繞問題解決進行項目化、整體化、綜合化、實戰化,因此能夠彰顯問題解決的過程,實現圍繞問題整合概念,逐步生成心智過程,形成解決問題的腳本,為學習遷移奠定基礎。

精選概念組織載體,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理解,特別適合綜合性強、情境性強、現實性強、學生缺乏解決問題思路的訓練、存在碎片化學習的境況。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學習是在觀察和模仿中產生的,當教師圍繞項目、問題、案例進行講解和演示的時候,學生才可能從中學會如何處理項目、問題和案例。反過來說,如果學生學習到的都是碎片式的、原子化的概念和技能,并不能有機地加以組合來解決問題。

3.優化內容組塊設計,讓內容組塊更利于認知構建

將內容按照基礎模塊、高階模塊、應用模塊進行重構;將內容按照結構、性質、提取和分離進行重構;將內容按照理論整合、實踐貫穿進行重構;將內容按照初階、中階、高階模塊進行重構;將內容從知識體系重構為行動體系。

以上這些策略的核心要義在于,遵循學生已有的基礎,設計內容的難度層級;遵循問題解決和意義導向,將教材章節邏輯變成問題解決和意義導向;遵循學習發生的規律,讓學生在學習理論之后進行練習操作獲得親身體驗等,雖然策略各有側重,但是方向都是一致的,就是將學科邏輯導向轉化為更適合學生認知構建的路徑。

問題3:如何監督理解?

信息呈現不等于教學,當接受到了外部刺激,就會引發學生的內部心理反應,在教學之中,要積極地設計學生外化表達的環節,及時對于學生的理解進行監督,以便進行動態調整和及時干預。監督學生的理解要同時考慮三個要素:一是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學習結果,就是學生完成學習內容之后要做出什么;二是引導學生思考的“腳手架”,就是學生怎樣一步步形成對于概念的理解、達成對于問題的解決;三是活動組織的步驟,就是利用學習共同體、信息化工具等將活動有效落地。

1.學習結果: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學習證據

逆向設計幾乎是一切有效教學設計的共同特征,即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來驗證是否達成了目標,這是一般教學設計的基本操作。在教學創新背景下,學習結果的設計被提到了更高水準上,表現為認知加工水平高、“中間態結果”可選組合多的典型特征。認知加工水平高就決定了最高認知層級的學習結果不能是簡單化、統一化的,因此要仔細考慮有哪些結果是可以接受的,如何清晰地描述對于結果的要求,如何讓學生明白這些成果要求。同時,在達成最高認知層級結果的過程中,有哪些“中間態結果”的需要作為過程的重要標志點,需要哪些“里程牌點”設計對于結果的要求。如若設計節點過多,則可能導致最終結果的失焦;如若設計過少,則可能導致無法有效監督學生的過程性理解。

2.思維過程:通過“腳手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在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心理獲得之間,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橋梁和指南,一般采用“腳手架”的方式對于學生加以引導?!澳_手架”的形式有圖形組織者、交互筆記、序列問題、引例、范例、步驟框架、建議、向導、圖表、學習支架等?!澳_手架”有三大作用:一是減去學生的無關認知負荷,將其注意力聚焦在圍繞目標進行加工;二是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激活舊知的基礎上有效地和新知進行關聯;三是“腳手架”有利于思維的養成。

3.活動組織:利用共同體、信息化強化效果

在教學創新的背景下,同儕互助、朋輩效應、共同體作用應該被發揮到更高的水準,之所以采用這樣的策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講解演示之后的內化吸收階段,搭檔交流是效能極大的策略,這樣的策略既是保證教學效能的需要,也是優化學習體驗的需要,還可以增強學習過程中的社會興趣和外部動機。信息化能夠幫助教師發布資源、發布活動、組織分組、互相評價等,將復雜的組織過程變得簡單易行,將學生在過程中產生的成果變成資源,信息化可以讓很多的設計意圖有效落地實施。

問題4:如何培養高階思維?

認知心理學早有結論,學習的效果只取決于認知加工的深度,淺層的加工不足以保證有效學習的發生,深度加工則是教學有效性的保證。淺層的加工是孤立的、表面的、割裂的、無意義的,深層的加工則是圍繞問題解決,相互關聯、達成融會貫通。

1.方向一: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作品

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作品的能力,是教學創新的終極目的之一,也是學生真正理解內容的意義和價值的最終依托。面對社會發展、行業未來的不確定性,培養學生應對未來的能力,需要學生有意識地訓練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概念和概念所適用的情景,需要學生嘗試在更多的情景中應用,也可以鼓勵學生列舉出某概念所適合的更多應用情景;遷移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基于基礎的概念和技能加以有效的應變,以增強應用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的內部興趣和動機,需要依托學生在創造作品過程中的積極體驗。

2.方向二:形成主題網絡,達成融會貫通

形成主題網絡,需要把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關聯,需要兼顧概念本身和概念的結構,需要借助知識圖譜、精細化加工、提取練習和螺旋式上升等方法加以落地。知識圖譜包括知識地圖、概念圖、思維導圖等;精細化加工包括分類、排序、對比、總結特征等;提取練習是指針對某概念聯系起與其相關的其他概念;螺旋式上升是指階段性的重現和復習。從專家和新手的比較來說,專家不僅僅掌握更多的概念和技能,并且專家大腦中的知識組織方式是高度結構化的,因此為了加快新手向專家的轉變速度,就需要注重主題網絡的建立,需要使用多種策略達成融會貫通。

3.方向三:掌握學科思維,精熟學科方法

學科思維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選擇少而重要的多學科核心概念,在這些概念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這樣的聯系能夠解讀該學科大部分的概念,幫助學生超越事實性知識的學習,上升到對于核心概念的理解,最終發展為學科理解。

問題5:如何以評促學?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閉環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發揮了診斷、教學、評級等巨大的作用和價值。在教學創新的背景下,評價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能,要進行更大的創新架構設計。概括地說,大致包括簡單易行導向、精準數據導向。

1.以評促學:簡單易行導向

極致批改網、句酷批改網、起點作文網等工具可以輕松地對學生的英語作業進行評價和反饋,節省了教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這就是典型的簡單易行導向。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行為表現、技能操作、成果作品、簡答論述、體例格式、文法修飾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的采集、標準的比對、詳細信息的反饋,可以實現多元評價、智能評價、精準反饋,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給予學生下次改善表現的必要信息。

2.以評促學:精準數據導向

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精準數據挖掘,相對于傳統的仰仗教師經驗和模糊判斷的情況,大數據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數據、學習結果數據,并系統整合教師、學生、同伴的評價數據,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學評估。

結語

圍繞教學創新的“五個問題”,形成了解釋和指導教學創新的統一模型。該模型兼顧了教、學、評三類事件的完整性,滿足了教學設計的閉環性要求;兼顧了基礎理解和高階目標,既重視學生的已有基礎,也強調圍繞著意義進行學習;兼顧了創新之中的靜態預設和實踐之中的動態調整,保持了穩定性和開放性得兼;兼顧了認知目標和思政目標,注重教學創新要與社會關聯、與現實呼應;兼顧了有效教學與技術運用的整合思考,在仰仗技術同時又按照學習的規律來應用技術。

該模型可以用于以下的教學創新場景:一是完全不知道如何進行教學創新的教師,可以把整合模型視作流程,按照“五個問題”的順序進行教學創新的構思,對于每一個階段都進行設計思考;二是已經完成基本創新策略厘定的教師,可以借助該模型進行一致性檢查,補齊其他相關的創新要素,使得創新完整有效;三是當教學創新成效不盡如意的時候,可以參照該模型進行復盤和核檢,找到問題的癥結。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

[責任編輯:翟 迪]

猜你喜歡
教學創新
多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創新性分析
服裝 CAD一體化教學課題論述
高校英語語言思維培養探析
網頁設計教學的創新探索
分析基于網絡的高職英語教學創新
《民航基礎知識》課程SPOC混合學習模式的教學創新研究
中職美術創新教學實施的方法探究
學有所悟,學有所樂
讀寫結合探尋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新路徑
中職 《電機與拖動》 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