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力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路徑

2024-02-03 03:42高雪依楊軍良宋云霞
榆林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就業指導職業大學生

高雪依,楊軍良,盧 凱,段 鈺,艾 玉,宋云霞

(西北大學 物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為“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提供了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就業是社會民生根本之所在,也是提升大學生發展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落實人才引領驅動戰略的抓手。國務院頒布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指出,青年就業發展目標為“青年就業比較充分,青年就業權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資待遇、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1]。在新時代,隨著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等因素的影響,應屆畢業生就業不充分、就業質量低于預期等問題逐漸顯現,“就業難”和“招工難”現象并存。為解決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國家不斷出臺就業政策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截至目前,高校2024屆畢業生預計達到1179萬人,存量和增量均創新高。然而,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學生缺少職業規劃,就業動力不足,對未來充滿迷茫,就業能力存在專業基礎薄弱、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實踐能力欠缺、動手能力較差、綜合素質缺乏、奮斗精神欠缺等一系列普遍問題。為實現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這一目標,將把握學生求職心態為工作基礎,把學生需求、家庭關切、社會需要相聯系,細化分類個性化指導方案,多維構建就業指導體系。

一、研究設計

(一)調查問卷設計及發放

項目組在訪談的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針對高校在校生開展調查。根據調查方案,項目組依托工作單位,在西北大學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西北大學理工科專業在讀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通過網絡問卷發方法為主、紙質問卷為輔的形式收集數據,進行集中錄入和數據分析。

(二)調查樣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共收回318份,有效問卷316份,有效率為99.37%。通過對調查過程的嚴格監控和仔細判別,并通過計算機進行邏輯檢查與糾錯,充分保證了數據質量和代表性。

二、大學生就業分析

(一)就業期望分析

升學和就業是大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學歷層次對下一階段職業選擇有顯著影響。在所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首先本科生中有89.94%的學生將升學作為第一選擇,其中在國內讀研的有88.05%,出國深造的有1.89%;其次,碩士研究生中傾向于直接就業的學生有81.08%,選擇升學讀博的占比16.22%;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無任何就業升學意向的學生占比僅為2.22%,這體現了學生的憂患意識普遍增強,大部分學生對自我發展有一定的規劃。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33.93%的學生期望在高校及研究所等事業單位就業,緊隨其后的是期望在國有企業就業的學生占比27.32%。其余選項則較為分散,9.82%的學生期望在政府機關就業,7.86%的學生期望在中初教育單位就業,7.68%的學生期望在民營企業就業,6.79%的學生期望在外資企業就業,1.96%的學生期望參軍入伍,1.76%的學生準備自主創業,另有2.88%的學生選擇沒有確定。這體現了在校大學生就業選擇更加求穩,青睞于高校、研究所、國企、中初教育單位等穩定性高的單位。

根據勞動經濟學理論,勞動者結合自身能力和市場狀況的綜合考慮,得出可接受的最低工資,當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最低工資時,勞動者傾向于選擇離職[2]。在校生期待的保留工資與學歷層次成正比,本科生主要集中分布在5000至8000元之間,碩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分布在8001至12000元之間,博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分布在12001元至20000元之間。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生期待的保留工資普遍明顯高于社會可提供的薪酬待遇。

(二)就業心理分析

仕途心理和鄉土心理是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的主要心理內因,分別占比39.03%和28.83%,與此同時,有22.96%的學生存在逃避心理,9.18%的學生存在攀比心理。而不同的學歷之間對比心理狀態也有很大變化,對本科生影響最大的是仕途心理占比53.46%,對研究生影響最大的是鄉土心理占比52.23%。對學生求職心理內因的準確把握,是做好就業指導的基礎。

在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外因分析中,個人發展需要是大學生最重視的因素占比36.87%,緊隨其后的是個人能力特點占比24.68%,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也是大學生考量的重要因素,分別占比15.66%和11.23%,家庭因素和其他因素影響不足一成,分別占比9.34%和2.22%。從調研對象的選擇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規劃職業發展的時候個人的需求和能力占主導地位,可見“90后”和“00后”的大學生物質更加豐盈,在就業選擇中更加看重工作帶給本人的精神需求和社會需求。

(三)就業前準備分析

在校大學生進行就業前準備時更注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在被調研對象中,有職業規劃并嚴格執行的學生占比5.38%,有職業規劃并進行了初步嘗試的學生占比24.05%,有職業規劃還沒有行動的占比29.43%,無職業規劃準備后續制定計劃的學生占比35.76%,無職業規劃且認為沒有必要制定計劃的學生占比5.38%。我們可以看出,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已經在學生中普遍萌芽,近六成的學生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超過三成的學生準備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且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性、科學性、持續性也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步提升。

缺乏實踐與工作經驗是大學生認為在就業時最困擾的問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26.67%的學生認為缺乏實踐和工作經驗最困擾自己,被就業信息不足困擾的學生占比21.46%,被就業目標不明確困擾的學生占比15.63%,被所學專業不對口困擾的學生占比13.65%,被缺乏社會關系困擾的學生占比13.52%,被不公平競爭如院校性別戶籍歧視困擾的占比7.2%,其它原因1.86%。同時,在調研中發現,認為目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學生竟高達93.67%,他們認為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應屆生無法達到企業傾向較高就業能力或者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和畢業生的就業主動性不足且就業定位不合理。

在談話中發現,在校大學生開始認識到社會實習和社團經歷等實踐鍛煉對于求職的正向作用。在被調研學生中,52.22%的學生有參加團學組織、社團活動的經歷,36.39% 的學生進行過兼職及實習,41.77%的學生選擇考取各類證書,29.75%的學生選擇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等強化專業技能的活動,3.59%的學生嘗試過初步的自主創業活動,26.58%的學生未進行過任何實踐鍛煉。對于就業前準備,在校生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是行動力卻明顯不足。

三、不同就業群體學生的特點與指導思路

根據科特·勒溫提出“群體動力理論”,即個體的行為由其內在需求和所處的外部環境兩方面因素決定,可以用數學函數B=f(P,E)表示,其中B代表個人行為,P代表個體的內在需求,而E代表環境外力[3]。在動力理論視域下的就業指導工作,當同一群體環境(E)中就業意識增強,個體的行為(B)也將體現出更多的積極能動性,于此同時,作為構成同一就業群體中每一個個體(P),個體的意識行為也會對群里動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大學生求職的行為中,求職行動是一種行為對象,受到群體就業效果、積極性等群體外在因素和個人就業需求、就業動機、就業情緒等個人內在動力的雙重影響。在開展指導工作時,依據動力理論,結合因家庭因素、專業能力、學歷層次、綜合素質導致的就業層次和需求差異,以分類指導、科學激勵的方式對癥下藥,可以有效提升就業率,進而在低層次就業需求滿足后進一步提高就業層次,從而達到高質量就業的目標。

(一)升學學生的特點與指導重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產業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源密集型轉變,就業市場也日益傾斜于高技能、高學歷人才,我們應該及時轉變觀念,認識到考研已經是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途徑之一[4],也是大學生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一種主觀意愿體現。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視域下,構建培養、提升學生考研意識的長效工作模式,從考前、考中、考后三個時間維度,學校、二級學院、考生、家長四個對象維度,結合交流動員會、形勢分析會、科研意識啟蒙等形式,按照年級特點進行分層指導,做好考研全過程服務教育工作。當然,我們也要準確把握學生考研心態,及時分辨“回避型”考研學生,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做出合理判斷慎重選擇。

(二)就業學生的特點與指導重點

在校大學生的求職,不僅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更需要與之匹配的崗位技能,才能有效的實現人崗匹配,個人能力主要指崗位所需的知識儲備、專業技能、人際交往、職業價值觀、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而在調研中發現在校生普遍存在職業路徑設計不合理、職業目標不明確,具有隨意性、盲目性和被動性,個人“軟能力”不足等情況。鑒于此,應建立重視個人發展的求職指導體系,堅持以生為本,根據個人意愿進行“職業咨詢”的工作方法,著力解決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求職目標不夠明確、個人能力準備不足、執行能力欠缺等問題。

(三)出國深造學生的特點與指導重點

雖然目前出國深造還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但是選擇出國深造的學生人數卻在逐年增加,出國深造成為緩解國內升學壓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出國留學需要引導學生盡早明確留學的目標和意義,在找準學校和專業定位的基礎上做好求學發展路徑規劃。高校應講清楚各國教育體制差別、留學申請及簽證辦理要點、回國后就業前景分析等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理清出國留學的規劃要點,并從留學國家的選擇、留學高校的選擇、留學專業的選擇三個難點作為指導重點,引導學生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留學方案,避免學生將主要精力用于事務性問題而非技術性問題中。

(四)自主創業學生的特點與指導重點

“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解決學生就業難的舉措之一也逐漸得到了社會、家長和學生的認可。目前,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因經驗不足、缺乏資金、項目選擇偏差大、認識趨于理想化、對政策不夠了解等問題,成功率偏低。同時,高校的創業教育尚未納入到主流教學目標中,創業教育僅僅通過零散的活動組織,內容有限且缺乏系統性。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創業品質、提升學生創業定位、豐富學生創業實踐經驗、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等方面入手,不斷促進學生更積極地、更堅定地、更有效地走好自主創業之路。

四、動力學理論視域下,構建分類指導體系提升在校生就業質量的政策建議

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放緩、行業分類細化、就業政策變化、供需匹配不足等外在因素和客觀認識不足、就業預期過高、就業目標模糊、就業心態消極等內在因素導致。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重點要解決因求職內驅力不足導致的個體內因,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以行為動力學理論為基礎,通過解決學生的就業需求、就業動機、就業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激發就業內驅力,提升工作成效。

與此同時,就業指導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系統就業技能的培訓,從而幫助學生認清市場需求、了解就業政策、判斷就業形勢,先就業再擇業,逐步明確個人職業發展規劃,要達到這個目的,項目組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動力理論視域下高效就業分類指導模型(如圖1)所示,以期將外部助推力和內在驅動力結合不斷提升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效果。

圖1 動力理論視域下高校學生就業分類指導模型。

(一)加強課程體系改革,著力解決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目前,國家因經濟結構、增長方式的變化不斷進行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優化,但是高校的教育體制卻改革緩慢、專業設置滯后,無法及時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導致學生學習的專業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出現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情況[5]。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頂層設計出發,提高專業設置的前瞻性和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6]。首先,要將社會需求作為重要考量,對于現有學科設置,應詳細分析論證其科學性、合理性,引入以“問題為中心”的課程設置理念,重點針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新機遇開設對應新課程,促進課程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其次,專業課程要體現學科知識發展前沿,增強課程內容和社會工作的聯系,以“整合式”的方法將培養學生高質量就業的目標、要求、內容有機地整合到專業課程中。最后,將學生的非專業能力培養嵌入通識課程體系中,針對當前就業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及時拓寬課程設置范圍,注重基本職業技能培養,將管理科學、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等內容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生就業“軟實力”。

(二)加強生涯發展教育,激發學生求職內驅力

有效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7],準確評估個人理想與現實目標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在正確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和社會需要來規劃人生發展,最終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機會。而在正確目標的引領下,學生才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職業規劃,持續激發其求職內驅力,促進職業規劃教育系統化、持續化、全面化實施。為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及時掌握學生群體心理狀況,全面分析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開展狀況,將大數據分析和重點約談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專業特色、自身特點和社會需要,建立具體的、可行的、動態的職業規劃方案,同時給予長期的、適當的指導和監督,保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執行效果。其次,基于群體動力理論,群體環境中就業意識增強有助于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8],從而幫助個體克服就業需求不足、自我意識不明、意志品質不堅定等內驅力不足的狀況。通過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身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促使學生產生改變現狀的“需要”,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自身特質不斷實現能力的提升和內驅力的強化,并通過對學生就業心理輔導與心理問題干預,及時排解學生就業心理障礙,促使就業內驅力持續發揮作用。最后,通過樹立先進典型的榜樣教育能夠激起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從而喚醒學生向榜樣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榜樣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其最終的落腳點是塑造特定的個人品格和社會氛圍。榜樣教育要達到效果,重點在于榜樣的選取,在就業教育中可以選取升學一流大學的學霸、進入世界500強等大型企業的學生干部、勇于到基層一線或艱苦地區工作的同學、就業困難需要提供幫扶的學生,求職受挫喪失就業自信的學生,求職意向與所學專業不相關學生等,且榜樣人物事跡、經驗要有針對性、操作性和指引性,甚至學生可以直接聯系到本人求教,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榜樣在身邊,榜樣有力量”。榜樣教育應用于就業指導過程,對于提高就業指導針對性、強化就業指導效果、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強實踐訓練多維構建,發揮求職外驅力助推作用

實踐是塑造學生職業人格、鍛煉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9],有關研究顯示具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在就業能力認知方面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差異明顯較小[10]。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實踐教學和實習環節重視程度,在學生評價體系中增加實習實踐比重,通過分類精準指導體系、校友命運共同體、校企定制培養方案等途徑構建實踐訓練多維體系,充分發揮求職外驅力的助推作用,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增強職業適應性[11]。首先,樹立分類精準指導的理念,針對升學學生實踐訓練應側重于專業知識應用、學科競賽、科研思維啟蒙等方面,針對就業學生實踐訓練應側重于提供實習機會、培養職業能力、參與職業大賽等方面,針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踐訓練應側重于創新意識培養、創業類競賽、實習觀摩等。其次,校友作為高校的“命運共同體”,校友與在校學生相似的在校受教育經驗能夠使校友與在校學生產生共鳴,從職業價值觀引導、求職經驗引導、職業榜樣引導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12]。將校友資源應用于學生就業體系中可以解決就業指導與社會需求的錯位問題、更加便利的獲得實習機會以了解各個行業的人才標準、發揮校友的外部保障優勢加大“產學研”合作等,為學生求職提供強大的助推力。最后,搭建緊密的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定制化培養是提高學生就業質量、保持高校與社會需求間穩定供給關系的有效手段。校企定制培養可以通過高校根據企業需求定制課程方案,使專業課學習與崗位需求精準對接,企業可以通過講座、論壇、實習等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搭建快捷有效的就業渠道,同時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消除學生初入職場的落差感,降低離職率,提升幸福感,獲得高校、企業和學生的“三贏”。

五、結語

大學生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其就業質量不僅關系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反應著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而學生就業指導本質上是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教育、引導和管理。在進行就業指導的過程中,不能將內因和外因割裂來分析。通過動態把握學生就業心理變化和就業前準備情況,開展個性化分類就業指導服務,在注重學生內在就業需求的基礎上強化就業動機、消除負面情緒,持續激發學生就業內驅力。與此同時,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實習實踐體系構建、校友資源反哺、校企定制培養等途徑,幫助學生在求職就業中實現有目標、有渠道、有能力,為實現高校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強大助推力。

猜你喜歡
就業指導職業大學生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工作開展對策探討
略談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職業寫作
大學生之歌
我愛的職業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以人為本,深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