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風險及教育應對

2024-02-18 22:46王露
現代教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教師專業發展

[摘要]數字化時代考察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倫理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專業發展具有數字技術跨行業共融、數字資源跨地區共享、數字溝通跨時空互動、數字意識跨專業融合等時代表征,其蘊含著深刻的倫理自省、倫理互動、倫理堅守、倫理復歸等多重倫理意蘊。教師專業發展存在自主意識消弭、具身勞動異化、自我空間遮蔽等微觀層面自我關懷困境;中觀層面存在個體邊界坍塌、人際關系阻隔等他者關懷困境;外觀層面遭遇教育泛化、數字擴張、數字更迭等問題;宏觀層面面臨多元價值的沖突與規制,數字轉化的規約與限度等阻礙。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在數字化時代面臨的倫理風險,提出如下應對策略:教育愿景擘畫,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方向;數字技術運用,助力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數字價值澄清,喚醒教師專業倫理責任;數字算法監管,呼喚教師專業倫理復歸。

[關鍵詞]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倫理風險;教師專業倫理;數字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1-0094-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15

2023年2月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同志作了《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的主旨演講。數字技術擘畫世界數字教育發展的宏偉藍圖,從前瞻性、全局性、融合性、創新性等方面開創了數字時代發展的新世界。數字化驅動引領教育未來發展,重塑新時代教育發展形態。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面臨倫理風險挑戰,對專業倫理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倫理素養是在專業實踐中形成的、能夠滿足教育教學活動中復雜道德需求的能力和品質,包括倫理精神、倫理知識、倫理能力[1]?;谏鐣Α昂媒處煛睒藴实目剂颗c審判,從善的倫理學概念出發,教師之善存在“專業本質模糊、關系立場錯位、主體判斷阻抑、實踐高格失落”[2]等偏差性問題。從倫理角度考察教師專業發展,發現教師專業發展存在“倫理理念淺薄、倫理路徑異化、倫理路基松散”[3]等問題。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必然引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機制變革,在學習資源、學習方式、數字思維、數字責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轉向。數字鏈接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省察機制,而對數字風險的理性判斷掣肘教師內在倫理精神的堅守。數字為本的隱憂呈現出“數字敞視監獄的異化理性、數字至癮機制的內卷依附、數字價值繭房的趨同迷思”[4]。為進一步理解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風險,從“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精神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結出發,審視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迷思,筆者旨在澄清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表征,解蔽數字化的潛在倫理危機,破解數字技術的規約與限度,喚醒教師的倫理精神和專業自覺,以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及表征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內涵

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不斷豐富、深化和細化,呈現出數字化內涵和表征。美國新媒體聯盟(NMC)《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5基礎教育版)》指出,數字素養是一種聚焦未來數字環境,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復雜數字技能、多重分析意識和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必備技能[5]。為順應數字時代的發展需求,2022年我國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文件指出新時代教師需具備“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6]等專業素養。傳統教師專業發展遭遇數字時代教師發展轉型變革的機遇與挑戰。數字賦予教師專業發展新的時代內涵,教師專業發展需將數字素養融入專業發展全過程,內化數字意識,以數字運用的知識與能力拓寬專業發展范疇,進行自我內在規定性的重構。從數字表征凸顯、數字技術融合的角度,傳統教師專業發展是實現內涵豐富化、專業化、廣延化、綜合化、現代化、信息化的內涵式、有效性發展。教師有效專業發展具有“內容聚焦、主動學習、連貫性、持續性與集體參與”[7]等主要特征。從廣義上來說,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身處數字技術革命時空中,通過不斷革新教育思想、發展專業能力和水平,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專業能力結構,促進自我專業成長的過程。從狹義上來說,它是教師在具備基本的執教能力和條件的同時,積極主動掌握數字技術,充分運用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福利,以數字技術為手段和方法,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和數字運用能力,轉變思路,將數字技術融入專業發展全過程,夯實數字責任意識,強化數字責任倫理,把握專業發展理性邊界,不斷促進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表征

基于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考察,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拓寬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ヂ摼W、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既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同時也在無形中圈定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邊界。數字時代“資源信息化、學習個性化、教育泛在化、融合自主化”[8]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寬松、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筆者嘗試從數字技術、數字資源、數字溝通、數字空間等維度明辨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表征。一方面數字技術催生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強勢破除傳統教育的禁錮,衍生教師專業發展新的內涵,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從教師專業發展的技術、資源、方式等方面重鑄邊界。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表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字技術跨行業共融?;ヂ摼W、大數據的廣泛運用,一方面破除了行業阻隔,打破了專業壁壘,促進跨專業的互融互通,重新建構一種多元交互、學科滲透、專業交叉發展的數字化專業發展格局;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為不同專業發展創設虛擬數字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專業互動的可能性。第二,數字資源跨地區共享。數字技術的運用豐富并拓展了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了線上教學資源跨地區、跨學校、跨學科的時空聚集。數字技術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交往的資源與空間。第三,數字溝通跨時空互動。數字技術為人與人的跨時空交往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數字虛擬空間、數字虛擬對話(AI對話)等成為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挑戰。數字時代終結了傳統人際交往的人—人面對面交往的即時模式,提供了人與人虛擬空間對話、交往的可能性,同時也對教師專業發展思考與辨別提出新的挑戰。第四,數字意識跨專業融合。數字化發展成為全世界教育發展的共識,教師數字意識的認識和把握成為專業發展之外必須掌握的知識與能力。由此,教師專業發展從專業性的“個性”發展歷經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從紙媒到融媒、從實體到虛擬的跨時空發展階段。

二、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意蘊

布朗芬倫納在其生態系統理論中指出,社會之中個人發展始終處于環境系統內并受其與個人互動關系的影響,環境系統以嵌套結構的形式分為微、中、外、宏4個系統,并將時間維度也納入其生態模型中[9]。教師作為社會群體之一,其必然與自我、他人、社會產生聯系。按照布朗芬倫納生態系統的觀點,教師專業發展同樣鑲嵌在社會情景之中,分為微觀自我與自我發生的聯結、中觀自我與他人發生的聯結、外觀自我與社會發生的聯結、宏觀自我與世界發生的聯結。也就是說,“教師倫理是教師在教育世界中的人倫之理,即教師與自我、與共同體、與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之理”[10]。具體而言,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具有4層意蘊。

(一)微觀層面的倫理自省

教師作為微觀個體,具備“堅定的道德信念、高尚的道德責任、豐富的道德知識、全面的道德能力、卓越的道德領導力”[11]是教師恰當處理自我與自我關系的前提條件。微觀個體是自我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教師專業發展首先建立在自我清晰的認知、堅定的教育信念、恰當的教育行為、合理的職業操守、優秀的專業能力基礎之上,其次體現為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與他人、與社會產生意義交往的聯結。教師倫理自省是教師打開自我與社會、自我與世界交往的方式。

(二)中觀層面的倫理互動

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交往互動是以尊重倫理關系為前提。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維系主體間和諧、穩定的倫理交往,從而形成有效溝通互動的良性運行機制。合理、恰當的交往關系能夠促進教師有效發揮教師共同體的集群效應,充分發揮各參與群體的優勢,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優質匹配的融合優勢。

(三)外觀層面的倫理堅守

從外觀層面來說,環境、物質、人力資源等服務于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乃是人的發展,其旨在促進教師內在自我規定性的重構,重建教師內在精神秩序。專業倫理的三重境界“超越自然的功利境界、超越功利的盡職境界、超越義務的美德境界”[12]呈現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走向,也即教師專業發展需歷經利己、利人、利他3個階段,從超越自然的功利境界最終走向超越義務的美德境界。

(四)宏觀層面的倫理復歸

從宏觀層面來說,將教師懸置于歷史發展的時空之下,把握教師專業成長的歷史脈絡,厘清教師專業發展的融合效應,概覽教師專業發展的迭代效應,追本溯源,研精覃思,深究專業發展的走向。如何在社會關系網絡之中找準自我定位,恰切追尋教育者的詩意棲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終極追求。美國學者克拉克(Clark)將教師的專業倫理反思分為“對倫理矛盾和沖突的認識與歸類、與倫理問題相關的案例分析、學習倫理觀念與知識、開放性的倫理對話和倫理主體的自省”[13]等5個方面?;趥惱肀举|內涵的闡發,筆者以倫理認知、倫理實踐、倫理對話、倫理自省構筑教師專業發展倫理的體系。

三、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潛在倫理風險

數字時代,數字繁華之下潛藏著“數字鴻溝、數字博弈、數字霸權、數字冷戰、數字極化、數字政治化、數字自由、數字隱私權”[14]等諸多數字風險。教師在享受數字技術帶來教育資源整合的數字紅利的同時,仍需警惕數字技術帶來的倫理風險。教師專業發展的責任倫理屬于規范倫理學范疇,又是規范倫理學的超越,是對傳統規范倫理的繼承與發展[15]。教師責任倫理凸顯教師在教學相長、師生互動、同濟互助等日常生活中的自主約束及自我責任意識,這是因為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具有激勵、規約和引導等三重功能。

(一)微觀層面:教師自我關懷困境

1.教師自主意識消弭。數字技術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教師專業的“顯現”方式,既突破傳統教師專業發展資源局限性,也催生出教師對“數字”的依賴性,進而導致教師自主意識消弭。數字技術的規約與限度成為教師專業發展范疇界定的內在依據。一方面數字技術重構教師專業發展結構,革新教師教育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數字資源建構跨學科、跨行業的知識交叉的邊界效應。數字虛擬空間、數字交往空間侵占教師閑暇日常,消解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自主發展主動性。教師專業發展在“數字化全景敞視空間”中被“觀察”,這種觀察潛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意味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暴露在數字監管之下。數字技術無形中強化教師自主監管,消解教師個性,通過數字算法構建了透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全景敞視數字化虛擬監管空間。此外,數字統計以計量算法對教師的思維模式、意識形態及認知習慣等進行全景場域式規訓[16]。教師專業發展倫理的意識式微,數字裹挾教師日常行為,以“無形之手”掌控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選擇及教學資源的效用。

2.教師具身勞動異化。數字技術改變傳統勞動形態,將勞動從身體力行的具身性感知中抽離出來。勞動是具身的,其與人的身體緊密關聯,是一種人與事物交互的實踐性行動[17]。人類在勞動和教育中不斷觀照自身、審視自身、凝練自身,進而塑造自己獨特的審美能力、道德判斷能力,以獲得精神上的富足,實現全面的發展[18]。繁雜的技術方式、虛擬交往、數字空間侵占教師個體觀照自我的空間,改變教師勞動模式,將教師從紙媒化反思建構轉化為數字媒介的處理與應對。教師專業發展由建立于自我專業成長的身、心、智等方面的勞動演變成機械數字加工的快餐式拔苗助長。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身體—心智—環境”在相互耦合過程中的動態同構,具體表現為學生以“體認”的方式將自身的心智理性和身體機能的發展共融于對自我世界、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的勞動改造中[19]。技術革命不斷更新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教師的勞動形態,拓展教師的勞動空間,創造數字交互的虛擬勞動場域。數字技術的過度卷入,從勞動形式、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重塑教師專業發展結構,教師自主意識弱化,技術淪為異化表達的顯現方式。盡管教師在自我勞動中時刻保持對數字技術的審慎態度,依然難以抵抗數字環境下“充滿競爭性的消費社會對勞動者身體和精神的侵蝕”[20]。

3.教師自我空間遮蔽。數字技術的廣泛普及,使數字媒介充斥個體生活空間,產生彌散性、即時性、虛擬性、建構性的“靈境”空間。數字化對人的監控做到實時實地精準定位,教師自主活動遭受規制,自主空間鑲嵌于數字符號之中,形成對數字本身的一種活動依賴。當數字監控考核納入業績考核之中,數字標記、數字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數字化休閑侵占教師的閑暇時間,擠壓教師的個體生活空間。教師忙碌于盲目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數字資源獲取、虛擬空間交互,而缺失了靜下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數字化無形中締造“信息繭房”。數字將人類個體的需求、愛好標簽化、個性化,通過數字算法、數字資源擬合達到精準定位教師興趣點,進而以技術資源整合滿足教師的顯性需求。數字算法看似服務于教師的個性需求和興趣,實則通過一種隱蔽的方式,縮減了教師視野,窄化了教師的認知思維空間,裹挾個體思想前行。數字化為教育教學創造即時、在線、擬合的課堂教學情境,侵占了教師的自主空間。

(二)中觀層面:教師他者關懷困境

1.個體邊界坍塌。數字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壓縮了個體私人空間,將個體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轉化變得方便、快捷。虛擬數字交互導致“數字化生存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邊界消融”[21],而“數字對個體無微不至的‘觀察使個體邊界不斷坍塌”[22]。個體邊界坍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字暴露消解個體公共空間。數字對個體的關切而導致教師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個體不斷地被“觀察”,日常生活成為沒有遮蔽的公共空間,而自我成為公共空間的犧牲品。第二,數字依賴阻隔個體情感交往。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真實語言的互動被數字技術隔絕,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懷和情感互動淪落為數字交互的程序式“應付”。數字改變人的交往模式,也將主體雙方的意義交往切斷,形成一種冰冷的、失溫的表層應和。第三,數字內卷強化個體無序競爭。數字化、標簽化的競爭模式打破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個人安全邊界,締造了教師無邊界個體交往空間。數字內卷強化數字累積的規模效應,削弱了教育教學的質量意識,盲目、無序的數字攀比加劇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潛在焦慮,挫傷了教師教育教學投入的積極性。

2.人際情感阻隔。教師專業發展本質上是教師自我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試自我內在關系、自我與學生關系、自我與同事關系、自我與社會關系的一個過程。數字技術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模式,人—機—人互動交往削弱—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結,阻斷了現實生活中個體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深度有效對話的可能,導致人際情感阻隔的發生。人際情感阻隔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師生關懷主體錯位。教育教學是師生互動參與、交互式對話、創生性發展的意義過程。數字收集、呈現、傳達、轉換等功能幫助教師快速掌握學生基本信息,有利于教師加強對個別學生的關注。但過于強調對數字本身的關注,忽視個體內在需求,流連于虛擬數字空間、數字交往,將無形中阻隔師生的情感交往及深度理解。第二,同伴關懷行為失當。教師主體間的數字鴻溝加劇了教學資源使用的信息偏差。個體數字認知、數字思維的能力斷層導致教師教育教學數字化使用程度不一,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數字溝通延遲無法及時直抵人心,缺乏對個體內在精神的關懷而難以有效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數字內卷阻隔教師同濟互助之情,催生能力恐慌及競爭焦慮,極易導致教師陷入精神內耗、無序競爭。教師教育行為“度”的把握失當是其師德行為失范的根源所在。

(三)外觀層面:教育環境生態失衡

1.教育泛化: 教育主體全景場域參與。數字時代,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為教育場景的即時性實現創造條件。數字媒體拓寬教育邊界,從教育資源、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多種渠道和途徑賦能教育主體不同的教育責任。教師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核心,承擔起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教育監管任務,協調并構建家校社育人新模式、新場景。家庭、學校、社會的全員參與容易導致教育主體責任權責不明確、教育行動不協同、教育內容缺乏一致性、教育倫理風險等困境。

2. 數字擴張:教師專業自主權僭越。數字技術匯集海量信息資源為教師教育教學及專業發展提供便利,海量資源能夠擴大教師自主選擇的范圍。數字擴張引發的教師專業自主僭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字擴張導致教師教育資源選擇困境。數字技術按照算法公式把資源按照某種關鍵詞、程序、特點等匯集在一起,組合成為豐富的數字資源。數字資源適切性、合法性等需要教師通過理性思考進行甄別。第二,數字擴張導致教師教育情感隱匿。數字無法深入解讀個人的情感需求及認知邊界,無法按照教師情感需求精準篩選出恰當資源。第三,數字擴張導致教師教學主權危機。數字資源、線上講座、線上課堂等充斥著教師的工作、生活空間,教師個性化選擇反而受限。此外對數字資源、數字技術的過度依賴弱化了教師自主思考能力,削弱了教師在教育場景中的主導權,極易導致教師淪為數字附庸。第四,數字擴張引發教師專業自律困境。如何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彰顯個體的屬性優勢,確保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自主權是當前數字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議題。

3.數字更迭:教師專業身份角色嬗變。技術革新帶來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全方位重塑及改變。教師被迫卷入數字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洪流中,成為鑲嵌在數字版圖中異己的他者。數字化賦予教育嶄新的時代意蘊,創造了融合創生、人機互生的教育新場景、新空間。由此,教師面臨數字時代重構專業身份的價值嬗變:第一,“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支持者”。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為教育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資源能量場,創設師生交往互動新場景、新應用,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支持者。第二,“技術運用者”轉變為“技術覺知者”。教師專業發展面臨信息更新換代加快、教育隱性價值強化等現實困境,教育泛化呼喚教育新場景中教師身份角色的變革。在數字化話語霸權的“去角色化”時代中,教師必然經歷“君子儒—專業者—思想者”[23]的身份嬗變。

(四)宏觀層面:教育價值他者僭越

1.價值耦合:多元價值的沖突與規制。傳統教師“道德生活的引領者、人文意義的建構者、社會責任的承擔者”[24]多重倫理身份遭遇技術價值、工具理性的侵蝕,教育價值遭遇多元價值滲透的危機,面臨價值裹挾困境。一方面技術至上的工具理性催生出魚龍混雜的數字消費市場,引發數字化、信息化膨脹,人的價值理性式微。技術凌駕于人的主體意識之上,消解人的主體性,削弱技術主導意識,而誤將技術的優越性等同于人的價值優越性。另一方面多元價值的呈現只是一種未經人審視、篩選的文化表象。教育需解蔽西方文化表象隱藏下的價值體系,通過甄別、取舍達到價值適應性選擇的目的,從而擢升人的理性價值,形成對多元個性化價值的理性規制。

2.道德規約:數字轉化的規約與形塑。

大數據、互聯網成為個體個性張揚、自我表現的“現象場”,數字技術淪為教師異化表達的切己體現。社會群體對數字經濟溢價的過分追逐導致個體陷入數字累加的表象性追逐,忽視內在價值堅守,進而陷入道德失范的境遇。這意味著數字經濟轉化規約隱含個體道德底線倫理意識內化及道德規制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數字技術聯結群體生活,在可預見的范圍內建構起一張巨大的知識網絡、社交網絡,打破人與人交往的物理空間界限,形成一種泛時空交往關系網。數字信息篩選、標簽化、自動化將人類群體自動劃分為某種類別屬性的同一體,無形中圈定群體的認知邊界,固化個體思維。教師需不斷回溯過去,往返于現實與理想之間,保持教育初心,堅守教育底線,夯實專業倫理,激活自我對價值的內在敏感性,喚醒自我價值理性,從而規避數字呈現、數字轉化過程中道德淪陷的潛在危機。

四、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應對策略

考察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內涵,以批判性思維擺脫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困境,探索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應對策略,從理性審度的角度判斷數字技術運用的合法性、合規律性,建構教師專業“微觀—中觀—外觀—宏觀”一體化發展的內在生態循環體系。

(一)教育愿景擘畫,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方向

教育愿景是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驅動力,點燃教育實踐激情,追尋教育意義的風向標。從宏觀上擘畫教育愿景,拆解數字技術的深層運行機理,把握國家數字化戰略行動計劃的訴求,從數字技術認同、數字知識掌握、數字技術運用、數字素養培育、數字理性堅守等維度細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層意蘊。第一,洞悉數字時代教育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厘清數字化社會對人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素養的現實訴求,圍繞數字技術革命,根據新時代教師素質素養的提升要求,明確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第二,考察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高階品質需求。數字化社會對于“好教師”的倫理之善、能力之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畫教育愿景必須清醒認知數字化的時代要義,不斷將數字化融入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建立立體多維的教師數字化能力素養,夯實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根基。第三,廓清數字時代技術至上的規約與限度。理性判斷數字技術利弊因素,充分挖掘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高適應性,以技術革新教育方式、創新教育方法,促進教育與數字結合,創造教育科學化發展的新圖景。

(二)數字技術運用,助力教師專業能力提升

2022年11月教育部在頒布的《教師素質素養》中提出,教師需要具備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能力、數字化應用、數字化社會責任、專業發展等5個主要能力素養。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建構并規范教師素質素養的內涵及結構,以政策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數字內卷依附、數字趨同迷思、數字暴露隱憂、數字擴張侵蝕等危機昭示了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多重阻隔及倫理危機。要正確掌握數字技術知識與能力,合法運用數字技術,保持對數字技術的內省意識,厘清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需求,豐富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堅守專業責任倫理意識。第一,提升數字認同。加強教師數字化、信息化培訓,強化教師數字意識,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的數字化發展任務,激發教師主動吸收、運用、創造、融合的自主性。第二,強化數字思維。轉變傳統固化的思維模式,培養教師系統性思維、發展性思維、前瞻性思維,提升數字能力素養。第三,重構數字化教學模式?;谛畔⒒?、數字化的教學模式,整合視頻、音頻、圖片、PPT等多種呈現形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創造虛擬交互沉浸式學習場景。整合數字資源,構建沉浸式、交互式、虛實共生的應用場景,衍生出多元智能化的泛在學習空間、沉浸式的體驗性學習情境,以及“跨時空的深度協作發現式學習模式、虛實共生的協同知識生成學習場域”[25],打造公平開放、互聯互通、協同發展的教學模式。第四,構建數字多維評價體系。厚植人文關懷,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凸顯過程性、體驗性學習感受,探索增值評價體系,積極架構綜合的、多維互動的評價方式。第五,夯實數字倫理責任。理性審度數字時代潛藏的倫理風險及挑戰,警惕數字技術潛在風險,以自我覺知對抗數字趨同迷思,以人文精神充實自我閑暇空間,以道德倫理底線堅守專業倫理底線。

(三)數字價值澄清,喚醒教師專業倫理責任

澄清數字內涵及價值,破除技術至上的絕對主義偏執,解蔽數字捆綁隱藏的倫理風險。社會賦予教師多角色任務和多重價值,教師承擔著教育育人、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數字技術賦予教師專業發展新的內涵,也將“好教師”倫理之善的要求擢升到新的階段。教師自我關懷及他者關懷的感知及體驗是教師自我價值感、自我紓困的重要內容。廓清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之責、倫理之思、倫理之善是數字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一,數字價值認知。正確認識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價值,把握數字技術的教育教學實踐運用,深度考察數字化引發的人際關系阻隔、自主性迷失、數字暴露、數字鴻溝、數字內卷等危機,在合理審度數字倫理風險的基礎上,破除數字“信息繭房”的認知局限,重構教師專業發展的技術化螺旋上升之路。第二,數字價值糾偏。以“好教師”的社會倫理價值導向,糾正數字異化導致的具身勞動缺失、數字規訓導致的思維窄化、數字暴露帶來的人際信任危機,踐行以“善”為本的專業發展倫理之責,從而以實踐夯實倫理根基,暢通倫理路徑,深化倫理責任。

(四)數字算法監管,呼喚教師專業倫理復歸

教師專業倫理精神失落意味著教師專業發展價值日益衰微,教師專業發展的善之倫理被遮蔽,工具理性裹挾教育行為。加強數字算法監管,有效規避數字技術運用產生的數字算法黑洞、數字鴻溝的倫理失守風險。教育不僅是一種安身立命的謀生方式,更應該是超越眼前的復雜世界,將自己從現有規制力量的控制中解放出來,實現精神自給自足和走正直的道路,進而實現它完滿的理想信念[26]。教師專業發展需警惕數字時代對于人的技術能力掌握的現實需求,對數字技術保持清晰的認知。技術只是教師成為“好教師”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專業發展的目的,數字技術運用需充分遵循人倫之善、倫理之責。從批判性視角審慎甄別潛在制約因素,在數字技術的程序化、刻板化的技術規制中尋找到教師的精神皈依,尋求內在自主獨立的精神品質。教師專業發展呼喚價值理性回歸,正視專業發展的本質核心,把握教師與自我、他人的人倫關系,糾正教師自我認知誤區,重溫“好教師”的倫理規約,從關注教師技術能力轉向關注專業發展內在倫理的合理性、適當性。

參考文獻:

[1][13]穆建亞,余宏亮.教師專業倫理素養:要義、釋惑與紓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06):77-83.

[2]蔡辰梅.教師之善:本質特征、實踐偏差及其完整實現[J].當代教育科學,2021(08):19-27.

[3]程嶺.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規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117-125.

[4][16]張卓,劉冬冬.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的數字規訓及其突圍[J].大學教育科學,2023(01):74-82.

[5]劉寶存,岑宇.以數字素養框架推動數字化人才培養[N].中國教育報,2023-02-27(05).

[6]程建鋼,崔依冉,李梅,韓錫斌.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學校、專業與課程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07):31-36.

[7]李瓊,何柯薇,周敬天.從政策留人到發展留人:合作交流的專業發展氛圍可以留住鄉村教師嗎[J].教育學報,2022(02):124-133.

[8]王露.數字賦能教師專業發展:應為·難為·可為[J].中國成人教育,2023(09):54-60.

[9]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倫納從襁褓走向成熟的人類發展觀[J].心理學探新,2012(02):106-107.

[10][23]唐松林,馮譽萱.“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倫理:從他者形塑轉向自由審美[J].中國電化教育,2017(08):19-24,32.

[11]殷玉新,楚婷.優秀教師具有怎樣的道德素養?——基于對71名美國“年度教師”的深度分析[J].比較教育學報,2021(04):120-132.

[12]張品,任強.差序格局下教師專業倫理意涵、檢視與優化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3(03):49-54.

[14]薛曉源,劉興華.數字全球化、數字風險與全球數字治理[J].東北亞論壇,2022(03):3-18,127.

[15]李明輝.儒學與西學的比較與溝通: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J].浙江學刊,2002(05):5-17.

[17]姜大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6):43-50,57.

[18]余輝,劉曉鵬.解構與紓解:勞動教育的異化與回歸[J].大學教育科學,2021(03):46-53.

[19]韓天嬌,蘇德.勞動教育的本質結構、現實困境與可為路徑——基于身體視域[J].現代教育管理,2022(08):48-57.

[20]陳南.勞動教育:思想演變與地位流變——兼論開展勞動教育的時空背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39-49.

[21]顧理平.數字化時代隱私內涵的演進嬗變與研究的前沿問題[J].新聞與寫作,2022(01):5-13.

[22]王金柱.技治時代的隱私困境與危機超越[J].哲學研究,2022(03):105-114,126.

[24]車麗娜.教師倫理身份的時代表征及其價值實現[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9):136-141.

[25]張燁,蔡翔華.元宇宙+職業教育:未來虛實融生的職業教育發展新趨勢[J].教育與職業,2023(01):5-11.

[26]項繼發.追尋古典精神:教育理想的現時阻障與德性復歸[J].教育研究,2021(11):59-71.

(責任編輯:姜佳宏)

Ethical Risks and Educational Responses t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ge

WANG Lu

(Bijie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ethical risk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digital age.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crossindustry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crossregional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crosstime and space interaction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cross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onsciousness, which contains multiple ethical implications such as profound ethical introspection, ethical interaction, ethical adherence, and ethical return.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as the predicament of selfconcern at micro level, such as the elimination of autonomy consciousness, dissimilation of embodied labor, and the concealment of selfspace.On the mesolevel, there are other caring dilemmas such as the collapse of individual boundary and interpersonal barrier.At the appearance level, problems such as education generalization, digital expansion and digital change are encountered.At the macro level, it faces obstacles such as conflicts and regulations of multiple values, regulations and limi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Aiming at the ethical risks faced b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paper proposes educational vision planning to guid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 digital value clarifies and awakens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Digital algorithm supervision, calling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digital 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thical risk;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digital technology

猜你喜歡
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教師專業發展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我國報紙在數字時代的出版轉型
數字時代室內設計中繪畫作品的運用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