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生態系統框架下企業資源行動及績效演化

2024-02-20 06:14李浩張龍奎
科技創業月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創業能力

李浩 張龍奎

摘 要:在新創劣勢和資源困境影響下,創業企業傾向于選擇嵌入創業生態系統以獲取發展所需資源,并采取進一步的資源行動實現自身發展。以創業企業成長的不同時期作為階段劃分,采用“結構—行動—績效”的框架分析了創業企業不同時期的依賴結構、所采取的資源行動及績效變化。研究發現,在初創期,創業企業的聯合依賴較低而非對稱依賴較高,企業通過資源拼湊方式獲取資源;在成長期,創業企業初步立穩腳跟,聯合依賴升高,非對稱依賴降低,創業企業通過進一步的資源編排行動提高創業績效;在發展期,創業企業擁有較為充足的資源,聯合依賴與非對稱依賴均有所降低,創業企業通過資源重構行動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和組合實現績效增長。研究還發現,創業能力在企業的資源行動和創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進一步揭示了資源行動視角下創業績效增長的路徑機制與機理。

關鍵詞:資源依賴理論;資源拼湊;資源編排;資源重構;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1042

Research on Enterprise Resource Action and Performance Evolu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 Empirical Model with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Li Hao,Zhang Longkui

(Business School,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venture disadvantage and resource dilemma, start-ups tend to choose to embed i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o obtain the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ir own growth and achie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rough further resource actions.Tak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growth of start-ups as the stage division, this paper uses the framework of structure-action-performance to analyze the dependence structure, resource actions and performance changes of start-up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art-up period, the joint dependence of start-up enterprises is low and the asymmetric dependence is high. Enterprises obtain resources through resource bricolage ; in the growth stage, start-ups have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foothold, and the asymmetric dependence ha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joint dependence.Start-ups improve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rough further resource orchestration a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start-ups have a relatively sufficient 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and both joint dependence and asymmetric dependence have been reduced. Start-ups reconfigure and combine resources through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actions to achieve performance growth. The empirical study also finds that entrepreneurship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esource ac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path mechanism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ction.

Key Words: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Resource Bricolage; Resource Orchestration;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Entrepreneurship

0 引言

初創公司在創立之初囿于資源缺陷和合法性劣勢,創業失敗的風險較高,導致雖然懷揣創業意愿和創業構想卻只是“曇花一現”的狀況。有關如何降低創業失敗率,學術界達成的共識是企業通過整合資源可以有效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創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正是從外部賦能創業企業助力創業成功。創業企業借助創業生態系統賦能獲取資源從而度過“初生寒冬期”,而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企業也會面臨不同的成長需求并采取對應的資源行動以填補資源空缺。

現有研究已證實了創業生態系統可以賦能創業企業的績效增長,已有研究從創業生態系統的視角出發,討論系統多主體互動[1]、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征[2]帶來的企業績效增益,雖然有研究探討了創業企業與創業生態系統的融合問題,但針對創業企業的成長路徑和具體資源行動的研究較少。創業企業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和擁有能動性的主觀個體,其行為邏輯始終在于適應和改造外部環境。尤其是創業企業成長經歷了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在各個階段創業企業無論是資源稟賦還是成長都有所變化,這也導致創業企業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依賴結構,而依賴結構又會進一步推動企業采取對應的資源行動。

基于此,本文追蹤創業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資源行動,并探究資源行動帶來的績效和依賴結構的變化,旨在探究創業企業在各個階段與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關系,以及采取的不同資源行動,并且采用實證研究揭示了企業資源行動促進績效提升的內在機理與路徑。研究體現在從“結構—行動—績效”視角披露了初創企業的成長路徑,揭示各個階段的資源行動促進創業績效的作用機理,致力于揭示創業生態系統框架下的創業企業資源行動和創業績效之間復雜關系。

1 文獻及理論綜述

1.1 創業生態系統概念界定及發展

創業生態系統屬于生態學理論和創業領域結合的交叉學科,其目的是將生態學理論的概念、模型和方法引入到創業領域進而揭示創業活動和創業環境的互動關系。1935年Tansley[3]首次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嘗試以系統視角研究個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并將生態系統定義為包含所有復雜個體和其所處物理環境的總和。Hannan等[4]提出了基于“組織—環境”關系的種群生態學觀點,指出企業應融入并適應其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由此學術界開始關注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關系。Spilling[5]最早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ES)的概念,并將創業生態系統定義為參與者、角色和環境因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決定了一個地區或地方的創業績效。 Cohen[6]則探討了社區內正式和非正式網絡、物理基礎設施和文化組成等生態要素結合可以形成可持續的創業生態系統。Isenberg[7]提出可以通過文化、市場、政策和金融等方面改善區域創業環境進而形成競爭優勢,并將這種創業環境定義為創業生態系統。創業活動推動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已被證明,加之創業生態系統在降低創業壁壘和提高創業成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針對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創業生態系統的作用在于構建創業企業的“棲息地”,為創業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并提高創業企業的生存率與成功率,催生出更多優質新創企業并最終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增長[8]。林嵩[9]構建了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基于創業活動的成長性、優勝劣汰性和環境依賴性,指出將生態系統理論導入創業領域的可行性,并將創業生態系統定義為:由新創企業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創業生態環境所構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蔡莉等[10]通過文獻梳理進一步明確了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構成及特征,將創業生態系統定義為由多種創業參與主體(包括創業企業及相關企業和機構),以及其所處的創業環境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彼此間進行著復雜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體創業活動水平(創業數量和創業成功率)。項國鵬等[11]回顧了有關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文獻,進一步界定并豐富了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即以創業者為中心,聯接政策引導、金融服務、中介服務、科研院所、創業教育、基礎設施等機構,協同作用于創業者,通過交互式共生演化來提高創業質量,促進區域統籌發展。

1.2 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獲取是新創企業面臨的難題,直接決定了新創企業的生存。新創企業由于初始資源有限且受到新創弱性(Liabilities of Newness)的影響,借助創業網絡以低成本獲取外部資源就成為了主要途徑[12]。Pfeffer等[13]針對組織間依賴的研究提出了4條假設:①組織最關心的問題是生存;②組織生存的重要前提就是資源,而組織無法做到資源的自給自足;③為了獲取資源組織必須要和外部環境進行交換和互動;④組織的資源需求導致了對外部依賴的出現。此外學者還提出了組織對外部依賴的程度取決于3個重要因素:資源對組織生存的重要性、資源的稀缺性和資源的可替代性[14]。如果一種資源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資源的稀缺程度越高并能從其他渠道獲取此類資源或尋找替代性資源的難度越大,組織對外部的依賴性也就越高。

費顯政[15]研究了資源依賴理論,并用以解釋組織和環境的關系演化,認為資源依賴理論屬于開放系統視角下的自然視野,即更加關注組織的行動結構而非組織的制度結構,就是關注組織“做了什么”而非“要做什么”。資源依賴理論同樣指出,在經濟社會運行中不單純只有環境對組織的約束,而組織也可以積極采取行動以減輕外部環境約束和對外界的依賴。資源依賴理論突破了種群生態理論對于組織能動性的忽略,強調組織通過選擇、理解、參與、設定等方式來重塑環境,而這也正是該理論的核心觀點[16]。李玲[17]認為組織的資源異質性會經由組織間依賴影響網絡能力,并由此構建了以組織間依賴為中介的理論模型。

基于此,一方面資源依賴理論揭示了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資源依賴屬性;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資源行動改變依賴結構進而提升自身績效。對于新創企業而言,其在成立初期受制于資源困境將會同創業生態系統產生依賴關系,而非對稱的依賴結構顯然對企業的創業績效不利,推動了創業企業采取積極行動以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

1.3 創業企業資源行動

1.3.1 資源拼湊

創業企業各項活動開展都離不開資源的支撐,因此在創業過程中如何獲取并配置資源就成為了創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Baker 等[18]首次將“拼湊”概念引入創業研究領域,形成了“創業拼湊”概念,其基于企業成立初期面臨的嚴重資源約束問題,提出了企業可以通過創造性拼湊突破資源困境從而推動企業成長,所謂“創造性拼湊”是指企業采取積極行動對現有資源進行新組合,以便用于新用途。初創企業往往囿于新生劣勢和合法性缺陷難以從外部獲得足夠的資源,創業者應對資源困境只能通過對資源的價值進行主觀建構,目的是突破對既有資源價值的認知約束,并選擇性地將資源進行創造性拼湊形成新的資源組合,新的資源組合最終將會被用于新的開發。在資源拼湊過程中,企業將逐漸放棄拼湊策略,致力于利用新的機會以獲取和創造資源,最終擺脫資源困境實現運營常規化[19]。

資源拼湊行為能正向影響企業的績效提升,研究發現網絡嵌入會經由資源拼湊促進企業的績效改善[20]。一方面,創業情境下的資源拼湊強調對手頭資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從而開發出新的資源,這種新資源相比從市場獲得的資源更加具備稀缺性、異質性和不可復制性等特征[21],因此競爭對手難以進行識別和模仿,這使得企業獲得了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企業在資源拼湊的過程中會不斷重構現有認知,且對資源的整合也敦促企業不斷學習新知識和形成新能力,因此資源拼湊過程也是企業自我提升的過程[22]。初創企業受限于資源匱乏和能力欠缺,在剛加入創業生態系統時處于生態位底部,雖然可以在生態系統內通過有限交換緩解一定的資源壓力,但卻難以爭取到系統提供的發展機會和稀缺性資源。因此,創業企業在最初加入創業生態系統時,只能采取拼湊手段識別和重構資源,不斷充實資源稟賦和構建核心能力,尋求系統內部的合法性認同和生態位躍遷。

1.3.2 資源編排

資源基礎觀探討了企業獲得與維持競爭優勢的組織資源的特征,認為只有稀缺、有價值、難以復制和模仿的資源有助于企業競爭優勢的構建[23]。資源拼湊理論探討了創業企業在創立初期如何通過利用資源、即刻行動和資源重組解決自身的資源困境。而資源編排理論則探討了企業如何將自身資源轉化為能力并最終創造價值,其主要包含三個過程:構建資源組合、捆綁資源形成能力、利用能力創造價值[24]。資源編排理論源自資源管理模型和資產編排模型,該理論認為單憑資源并不足以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只有整合了企業資源、企業管理能力,企業才能實現較高的價值創造。其中,企業資源是實現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企業能力則是由企業資源捆綁所形成的中間產品,目的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5];管理者基于動態環境優化企業資源組合和能力配置最終形成持續競爭優勢。

研究顯示,資源編排理論被用于解釋企業資源到能力之間的轉化過程,且具備了相當的解釋效力。謝洪明等[26]研究了新興經濟體企業跨國并購的價值創造,進一步拓寬資源編排理論在創業領域的使用,深化了以企業家精神為代表的管理者能力對資源的使用與資源本身同等重要。楊栩等[27]則指出創業企業的動態能力在資源編排行動和創業績效之間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诖?,本文認為在創業企業成長過程中,資源編排可以直接提升企業的創業績效,也可以借助創業能力作為中介因素間接提升企業的創業績效。

1.3.3 資源重構

創業企業經歷了由初創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的轉變,伴隨著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創業企業可以獲取的資源也逐漸豐富。雖然企業成長期所形成的資源組合為企業的能力形成和價值創造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企業的規模增大和業務拓展,舊資源組合始終面臨著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企業必須對其進行重構,即改變舊資源的結構或組成,形成具備新功能的資源組合以避免步入衰退。

資源重構是指通過在企業開發或收購產品線,以多種方式利用資源或以不同方式對資源進行整合,從而為企業提供創新機遇[28]。資源重構行為包含資源重組與資源配置。資源重組側重于資源間的相互作用,企業將獲得的資源融入原有資源或與資源重新組合形成新資源。資源配置側重于通過引入或剝離形式對企業資源進行重組從而促進資源的流動,不涉及資源間的相互作用。從資源管理學派視角來看,資源重構屬于資源整合的一部分,董保寶等[29]認為資源整合是指企業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進行選擇、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 使之具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 并對原有資源體系進行重構, 摒棄無價值的資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資源體系的過程。資源重構強調了對資源使用的變革性,其包括對資源的重組、轉移、剝離和重新配置等多個方面,新的資源組合又進一步促進企業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持續競爭優勢。

1.4 創業能力理論

創業活動作為一項兼具復雜性與動態性的活動,其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具備堅實的能力基礎。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取得成功,不僅需要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支持,更離不開企業的創業能力支持。創業能力的概念最早由Penrose[30]在對企業成長進行研究時提出,用以表述創業企業成長的內生性因素。有關創業能力的概念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定義: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31]。個體層面的創業能力指創業者的天賦、知識儲備或人格特質等;組織層面的創業能力指企業識別機會、獲取資源和開發機會的能力。本文以組織層面的創業能力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創業企業的創業能力對創業績效的作用機制。

針對企業的創業能力,黃昊等[32]將其定義為企業通過有效地管理企業的資源,形成對技術、市場等相關資源的累積,進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商品化的能力,意在指出企業創業能力是由企業的資源行動所產生的,其目的是為了促進資源的組合及配置,這與資源編排理論不謀而合,即能力作為中間產物的作用是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也有研究表明創業能力在資源拼湊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中同樣扮演了中介變量的角色[33]。

通過文獻梳理,本文發現資源拼湊行動、資源編排行動與資源重構行動均會對企業創業能力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且企業創業能力在資源行動與創業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已被證實?;诖?,探究企業的創業能力在資源行動與績效提升之間的中介作用已具備成熟的理論基礎。

2 模型構建與理論假設

2.1 創業企業結構模型

本文結合企業生命周期和資源依賴理論,構建了創業生態系統框架下的企業資源結構模型,具體如表1所示。Emerson[34]將組織間依賴類型劃分為聯合依賴和非對稱依賴,聯合依賴表示企業彼此之間依賴的總和,因此又被稱為“內聚”,非對稱依賴表示企業之間彼此之間依賴的差異,即一方對另一方的“權力優勢”。聯合依賴和非對稱依賴二者的行動邏輯不同,聯合依賴遵循嵌入邏輯,認為組織間的依賴可以帶來關系導向的加深和聯合行動的產生;非對稱依賴遵循權力邏輯,認為組織間依賴會導致權力的非均衡配置并為強勢方帶來優勢。本文使用聯合依賴和非對稱依賴對創業企業的結構特征進行衡量,認為創業企業在不同時期的依賴結構差異,構成了企業不同時期資源行動的根本動機。

初創時期,囿于新生劣勢和資源困境的影響,創業企業出于被動依賴,而選擇與創業生態系統的諸多核心企業建立資源交換關系和合作關系。但由于雙方的資源差距和實力不對等,創業企業始終處于交換關系中劣勢的一方[35],這種不對等在結構上表現為低聯合依賴和高非對稱依賴。創業企業基于對自身在生態系統內的地位認知,只能依靠資源拼湊彌補自身的資源劣勢,并尋求系統內主體的認同。

進入成長期后,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創業企業的資源困境得到一定的紓解,與系統內其他企業聯系也愈加緊密,此時結構表現為聯合依賴增高,非對稱依賴有所降低,企業面臨的總體資源環境有所改觀。高聯合依賴代表著企業與系統內的其他企業保持著較高的資源交換頻率,雖然這種高聯合依賴有利于企業的創業績效,但依照資源依賴理論,過高的聯合依賴同樣是企業對外部依賴的一種表現,且可能會伴隨著非對稱依賴的產生[36]。此外,處于動態環境中的高聯合依賴降低了企業的適應性,且不利于聯合資產的快速轉化[37]。為了降低對外部資源的整體依賴,創業企業選擇資源編排手段的同時,降低了兩種依賴從而推動企業進入發展期。

進入發展期后,創業企業不再是增強與其他企業的聯合依賴,企業已完全擺脫了新創弱性的影響,進而成為稀缺資源的擁有者。對其而言,更大的愿景是尋求依靠自身資源優勢建立不對稱依賴,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和持續競爭優勢。資源重構可以構建出全新資源組合,這種全新的資源組合恰好構成發展期企業需要的“新鮮血液”,因此企業采取資源重構行為以尋求激活資源組合的最優使用。

2.2 理論假設

2.2.1 資源行動與創業績效

本文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將創業企業的資源行動劃分為3種類型,即資源拼湊、資源編排和資源重構。資源拼湊強調打破對資源的認知束縛而對資源進行創造性拼湊和使用。資源編排則強調企業對資源的使用,其隱含的假設在于創業企業可以通過構建資源組合、捆綁資源形成能力和創造價值3個階段實現由資源到能力和價值的轉換。資源重構則強調通過持續的資源編排推動創業企業實現資源的重組和能力的迭代,依靠持續競爭優勢產生價值?!百Y源行動—創業能力—創業績效”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資源拼湊行為首先是企業基于資源約束下的行為,通常發生在企業創立之初。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儲備,創業企業雖然可以嵌入創業生態系統獲取少量資源,但新創企業在創業生態系統內部處于生態位底端的情況下,也很大程度阻礙著企業的資源獲??;另一方面,企業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開展資源拼湊行為通常也會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38],對于資源的創造性拼湊和使用行為盡管難以形成完備的資源組合,但拼湊得到的資源通常具有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稀缺性和異質性,推動相對競爭優勢形成并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a:創業企業的資源拼湊正向影響創業績效。

創業企業經歷了早期拼湊帶來的資源補充和能力培養之后,其與創業生態系統的依賴結構也隨之改變。聯合依賴的增強意味著企業與系統內部其他主體之間的合作在不斷加深,這也代表著企業擁有了更多可以進行交換的資源[39]。此時創業企業可以采取資源編排行動構建出獨特的資源組合,資源拼湊帶來的企業認知提升和能力提升則更有利于創業企業捆綁資源組合形成能力,最終通過資源組合和能力配置作用于創業企業的績效提升?;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b:創業企業的資源編排正向影響創業績效。

在經歷初創期資源拼湊和成長期的資源編排后,企業已完全擺脫了初期的資源約束困境,資源儲備和創業能力皆有較大提升。然而企業相比創業生態系統內的平臺主導型企業仍然具有生態位上的不平等,平臺主導型企業占據著更多的稀缺資源和更有利的生態位,導致創業企業依然需要通過聯合依賴使用其特有的網絡關系或業務渠道等進行價值創造[40]。此時創業企業更加注重構建核心競爭優勢和實現系統內的生態位躍遷,因此積極采取資源重構行動進行資源重組和能力迭代,這種重構也會對創業企業的價值創造起到持續的推動作用[41]?;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c:創業企業的資源重構正向影響創業績效。

2.2.2 資源行動與創業能力

資源拼湊行為旨在通過創造性拼湊獲取異質性資源。創造性拼湊意即創業者摒棄舊資源屬性認知,建立新資源利用邏輯從而使既有資源的整合利用,又能快速適應環境變化[42]。資源拼湊依賴于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資源拼湊能力并反作用于資源拼湊能力的提升,而創業能力正是資源拼湊能力的表現形式[43],這說明創業企業的資源拼湊可以推動企業創業能力的提升?;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a:創業企業的資源拼湊正向影響創業能力。

資源編排包含3個過程:構建資源組合、捆綁資源形成能力、利用能力創造價值。其中針對捆綁資源形成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將零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資源組合,并將其作用于企業的能力提升[44],并且相關研究也表明資源編排促進創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45]?;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b:創業企業的資源編排正向影響創業能力。

資源重構的目的在于對現有資源的拆分和重新組合,與資源拼湊所面臨的創造性拼湊不同,資源重構行動的前提在于擁有了充足的資源。資源重組通過新舊資源間的“化學反應”對原有資源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并獲取新資源,充分發掘了資源潛力,重組得到的新資源組合又為企業帶來了創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則通過引入新資源或剝離舊資源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這有助于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商業開發或資源獲取,新資源的加入進一步推動創業能力的提高?;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c:創業企業的資源重構正向影響創業能力。

2.2.3 創業能力與創業績效

組織層面的創業能力側重于探討企業識別機會、獲取資源和開發機會的能力。對機會的識別和把握是創業企業績效增長的基礎,只有充分識別外部環境中有利于自身成長的機會如市場潛在需求、技術突破等,企業才能調整發展戰略并進行價值創造。獲取資源是為機會開發做準備,也是企業創造價值績效的關鍵,資源獲取和機會識別開發的最終目的是企業的價值創造。

創業能力促進創業績效提升已得到認可,劉勤華等[46]指出科技型新創企業的創業能力通過影響資源利用和分配或戰略抉擇進而實現創業績效的提升。徐駿輝等[47]指出企業的創業能力既包括外部環境中機會驅動的外生型創業能力,也包括內部環境中資源驅動的內生型創業能力,兩種類型的創業能力均對創業績效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創業企業的創業能力正向影響創業績效。

2.2.4 創業能力的中介作用

對于企業的資源拼湊而言,其為企業帶來了異質性資源組合,這種資源組合正是企業構建創業能力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且創造性拼湊過程中往往會誘發企業知識資源的累積,因此企業通過資源拼湊行為直接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由資源拼湊所形成的創業能力推動了創業績效的增長。而資源編排行為包含的利用能力創造價值正是創業能力作為中介變量的具體體現,對資源組合的構建和捆綁有利于形成新能力,最終由編排得到的資源和能力在創業者的協調下,共同投入到企業,促進企業的績效增長。對于資源重構而言,資源重構形成的新資源組合正是推動創業能力迭代的重要來源,有別于舊資源組合,新資源的投入將為企業帶來資源和能力的更新,由此帶來企業的創新和績效增長?;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創業企業的創業能力在資源行動和創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即資源行動通過創業能力提高創業績效。

3 研究設計

3.1 變量測量

有關資源拼湊(RP)的測量,采用了Senyard等[48]開發的量表,包括8個測項。有關資源編排(RO)的測量,采用吳娟[49]的量表,按照資源編排理論的3個維度,共包含7個測項。有關資源重構(RR)的測量,采用周丹的量表[50]。共包含兩個維度11個測項。有關創業能力(EC)的測量,主要聚焦于組織層面上的創業能力。采用蔡莉等[51]的研究,共包含兩個維度7個測項。有關創業績效(EP)的測量,借鑒郭潤萍等[52]的研究,共包含5個測項。有關控制變量,根據本文的研究主題,選取企業規模、企業年齡以及企業性質作為控制變量。變量測量包含5個部分,共38個測項如表2所示。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參考相關研究選取成立年限不超過10年的企業作為創業企業的樣本,發放對象為創業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鑒于不同行業的創業企業成長周期不同,不以單純的企業年齡或企業規模作為劃分成長階段的依據,而是采取現金流模式法確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結合研究主題選擇性地劃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3個階段,受訪企業通過現金流區分自身發展階段并進行打分。包含企業從初創期到成長期各個階段的所有數據被視為完整的樣本數據。

3.3 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在問卷星平臺完成問卷編制,并采用線上發放的形式進行數據回收。根據研究主題要求,以數據的可得性作為調查對象的選擇標準。全部測項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從1-5分別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選定企業規模不超過300人、成立年限低于10年以及非國有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87份,共計得到有效問卷353份,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對樣本統計可以看出,0~100人規模的企業占比為46.7%,成立年限3~6年的企業占比為65.5%,表明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及相關性分析

鑒于調查問卷的測量數據均由研究對象以自評方式獲得,因而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的可能性,可能會影響研究的效度,因此本文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對所有測項進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104%,其中單因子最大方差解釋率為33.223%,未達到普遍認定的40%的臨界值。因此得出結論,本文不存在明顯的共同偏差問題。同時使用SPSS軟件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發現KMO值為0.947且p<0.05,表明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可以進一步進行相關檢驗。

變量相關性分析如表4所示。根據結果可知資源拼湊對創業能力和創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0.348,P<0.01;r=0.435,p<0.01),初步驗證H1a和H2a;資源編排對創業能力和創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0.402,p<0.01;r=0.399,p<0.01),初步驗證H1b和H2b;資源重構對創業能力和創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0.411,p<0.01;r=0.428,p<0.01),初步驗證H1c和H2c;創業能力對創業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0.441,p<0.01),初步驗證H3。

4.2 模型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使用SPSS 26.0和Amos 24.0分別對模型信度與效度進行檢驗,可以得到各變量的Cronbachα系數均大于0.9且CR值均大于0.8,均顯著高于標準值0.7,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對于量表的效度檢驗,因為本文變量測量均采用成熟量表,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CFA)進行檢驗,根據檢驗結果可得到38個測量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負荷量全部高于0.5,且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全部高于0.5,由此說明各個題項均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量表的5個維度的組合信度(CR)全部高于0.6,意味著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此外表2對角線的值為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和列的相關系數絕對值,說明量表具備良好的區分效度。

4.3 模型整體擬合度評價

使用Amos24.0對模型整體擬合度進行檢驗,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各項指標均滿足標準,說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

4.4 假設檢驗結果

本文采用Amos軟件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潛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標準化路徑系數的估計值、t值和假設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梢钥闯黾僭O均通過了t檢驗,其中H1a、H1b、H2b、H2c、H3的路徑系數在0.001的水平上都顯著,H2a、H1c的路徑系數在0.0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以上假設的實證研究成立。

4.5 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通過Amos24.0進行中介作用檢驗,重復抽樣2 000次,置信區間95%,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在創業企業資源行動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之間,資源拼湊、資源編排和資源重構對創業績效的標準化間接效應和標準化直接效應均在0.05的水平上顯著,且置信區間不包含0,說明中介效應顯著且部分中介,基于此,假設H4得到支持,即創業能力在企業的資源行動和創業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中介作用。

5 結論、啟示與展望

5.1 研究結論

本文以企業的生命周期作為切入視角,對創業生態系統框架下創業企業的資源依賴和資源行動進行了具體研究,進一步明確了依賴結構和資源行動、資源行動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在理論上證實了創業企業在生態系統內部經歷了不同的成長階段,且各個階段的依賴結構和資源行動存在共演化機制。具體表現為:在初創期,創業企業存在較高的非對稱依賴和較低的聯合依賴,故而采取資源拼湊的方法獲取資源以圖立穩腳跟;在成長期,創業企業的非對稱依賴有所降低且聯合依賴升高,故而采用資源編排的方法獲取多樣化的資源組合和構建核心能力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在成熟期,創業企業的非對稱依賴和聯合依賴均有所降低,故而采取資源重構的方式構建更多的異質性資源組合,以便實現自身在系統內的生態位躍遷。

其次,本文從創業企業的視角進行了創業生態系統賦能創業活動的機理分析,彌補了過往研究大部分著眼于研究創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屬性等特點對創業活動的影響而忽略了創業企業作為行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研究局限,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了創業生態系統領域的相關研究。創業企業可以依靠自身的資源行動扭轉不利的結構以及“結構-行動”的共演化機制在本文中也得到了證實。

最后,本文從理論層面上指出創業能力在企業資源行動與創業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并經由實證研究表明了資源拼湊、資源編排和資源重構對創業績效具備直接影響,且都經由創業能力對創業績效產生間接影響,進一步厘清了資源、能力和績效間的復雜關系并驗證了資源編排理論的“能力和資源同等重要”的核心觀點。

5.2 管理啟示

本研究致力于揭示創業企業如何借助自身資源行動提升創業績效的運行機理,同時勾勒出創業企業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資源困境,以及企業如何通過自身能動性適應并改變外部環境的成長路徑。在新創弱性的影響下,創業企業始終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其生存和發展均面臨著嚴重的資源約束。創業生態系統一方面可以為創業企業提供前期必需的成長資源,極大程度上緩解資源困境;另一方面不同于內部創業所產生的企業,由外部嵌入創業生態系統的初創企業在新加入創業生態系統時往往囿于合法性劣勢和資源貧乏而位于生態位底部,在不同成長階段采取的資源行動也必須有所側重。對于創業者而言,首先需要意識到外部環境對自身企業的影響,企業存在于生態系統之中,必須以更加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和系統之間的關系。其次,創業企業本身具備適應和改變環境的潛力,作為企業管理者而言要做的就是審慎地制定并實施企業戰略,以便達成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和改造。最后,創業企業作為創業市場中最具活力的核心主體,其擁有的創業資源并非是達成創業績效的充分條件,也必需形成與之匹配的創業能力才能更好地作用于創業績效,創業者需要同時注重資源積累和能力培養,從而實現成功創業。

5.3 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文進一步厘清了創業生態系統框架下依賴結構和資源行動、資源行動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尚需完善。主要體現在未能充分納入創業生態系統特性對創業企業資源行動的影響研究,不同類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對于創業企業的資源行動影響有所差異。對于核心企業主導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創業企業的資源行動更多需要考慮核心主導企業的戰略導向采取資源行動,盡量減少戰略上的沖突和業務上的重合,而對于平臺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創業企業則需要充分采取創業生態導向進一步細化自身業務從而達成合理分工,資源行動更多側重于企業自身的戰略抉擇。本研究成果更多適用于普適情境下的創業生態系統,不同類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對于創業企業資源行動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具體發掘。此外,創業企業的成長階段劃分缺乏對于企業類型的充分考慮,以現金流模式法對企業成長階段進行劃分并不完全適用于某些特殊行業的創業企業,例如小微型互聯網創業公司,其業務一般專精于某個特定分工因而規模有限,現金流量較小,存在統計結果偏差的可能。因此,針對特定類型的創業生態系統和創業企業展開具體研究時,需要進一步考慮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選取更加切合的指標和衡量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玲斌, 董正英. 創業生態系統內的種間協同效應研究[J]. 生態經濟, 2014, 30(5): 103-105.

[2]王?;?,熊麗君,李玉.眾創空間創業環境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20,38(4):673-684.

[3]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 Ecology, 1935, 16(3): 284-307.

[4]HANNAN M T, FREEMAN J.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2(5): 929-964.

[5]SPILLING O R.The entrepreneurial system: 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mega-ev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1):91-103.

[6]COHEN B. 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15(1): 1-14.

[7]ISENBERG D.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trategy as a new paradigm for economic policy: Principles for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J]. Presenta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 2011(781):1-13.

[8]吳敬璉.硅谷是創業企業的棲息地[J].當代經濟,2000(9):4-5.

[9]林嵩.創業生態系統:概念發展與運行機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4):58-62.

[10]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創業生態系統研究回顧與展望[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56(1):5-16,187.

[11]項國鵬,寧鵬,羅興武.創業生態系統研究述評及動態模型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37(2):79-87.

[12]朱秀梅,李明芳.創業網絡特征對資源獲取的動態影響——基于中國轉型經濟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1(6):105-115,188.

[13]PFEFFER J, SALANCIK G.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 Routledge, 2015: 373-388.

[14]PISKORSKI C M J .Power imbalance, mutual dependence, and constraint absorption: a closer look a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2):167-199.

[15]費顯政.資源依賴學派之組織與環境關系理論評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451-455.

[16]馬正立.行動者、組織與環境:管理理論演進圖譜[J].重慶社會科學,2021(4):87-98.

[17]李玲.資源異質性、組織間依賴對企業網絡能力的影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8):115-118.

[18]BAKER T, 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19]張敬偉.新企業成長過程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12):31-40.

[20]芮正云,莊晉財.產業網絡對新創小微企業成長績效的影響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4(5):97-101.

[21]SONENSHEIN S. How organizations foster the creative use of resour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57(3):814-848.

[22]趙興廬,張建琦,劉衡.能力建構視角下資源拼湊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過程研究[J].管理學報,2016,13(10):1518-1524.

[23]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 171-180.

[24]SIRMON D G, HITT M A , 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273-292.

[25]F R M.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5):387-401.

[26]謝洪明,章儼,劉洋,等.新興經濟體企業連續跨國并購中的價值創造:均勝集團的案例[J].管理世界,2019,35(5):161-178,200.

[27]楊栩,李潤茂.動態能力視角下資源編排對新創企業成長的影響[J].系統工程,2023,41(1):27-37.

[28]KARIM S, MITCHELL W. Innovating through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A quarter-century of boundary evolution at Johnson & Johns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4, 37(6):525-547.

[29]董保寶,葛寶山,王侃.資源整合過程、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機理與路徑[J].管理世界,2011(3):92-101.

[30]PENROSE E T. The growth of the firm—a case study: the hercules powder company[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60, 34(1): 1-23.

[31]尹苗苗,蔡莉.創業能力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12):1-11,19.

[32]黃昊,王國紅,秦蘭.科技新創企業資源編排對企業成長影響研究:資源基礎與創業能力共演化視角[J].中國軟科學,2020(7):122-137.

[33]易朝輝,羅志輝,蘭勇.創業拼湊、創業能力與家庭農場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8(10):86-96.

[34]EMERSON R M.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2, 27(1): 31-41.

[35]溫敏瑢,楊芳芳.創新生態情境下企業動態能力構建及演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1):55-60.

[36]霍麗莎,邵云飛.企業如何構建生態系統實現突破性創新?——資源依賴與網絡嵌入互動機制探析[J].技術經濟,2020,39(4):76-85.

[37]李莉,林海芬,程露,等.技術群體耦合對產業創新網絡抗毀性的影響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1):101-112.

[38]孫永波,丁沂昕,杜雙.冗余資源、資源拼湊與創業機會識別的非線性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1):105-113.

[39]張川,鄒彩鳳,黃夏燕.制造商-供應商關系對成本信息披露的影響機制[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9(3):367-385.

[40]鄧渝.創業企業聯結組合的“結構-地位”效應[J].科學學研究,2019,37(4):701-710.

[41]周丹,魏江.制造企業-知識型服務機構互動作用于運營績效的機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2):8-16.

[42]蔣兵,李振寧,張力元.新創企業的創業警覺、創業拼湊對創業機會識別的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3(4):130-140.

[43]劉馨逸,曹澤康,李鵬.創業心理資本構建機理及其在創業實踐中的應用[J].管理學報,2023,20(10):1498-1505,1554.

[44]曹裕,李想,胡韓莉,等.數字化如何推動制造企業綠色轉型?——資源編排理論視角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3):96-112,126,113 .

[45]杜健,周超.網絡關系嵌入性與企業跨國動態能力——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40(4):43-55.

[46]劉勤華,劉曉冰,盛甫斌.科技型新創企業的創業行為中介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8):157-164.

[47]徐駿輝,趙興廬,張建琦.創業過程視角下創業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路徑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1):181-190.

[48]SENYARD J, BAKER T, STEFFENS P, et al. Bricolage as a path to innovativeness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w fir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2): 211-230.

[49]吳娟.平臺生態系統中平臺企業的共生關系對其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50]周丹,魏江.知識型服務獲取對資源重構的雙重影響研究——基于先前獲取經歷的調節作用[J].科學學研究,2014,32(4):569-577.

[51]蔡莉,湯淑琴,馬艷麗,等.創業學習、創業能力與新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32(8):1189-1197.

[52]郭潤萍,蔡莉.雙元知識整合、創業能力與高技術新企業績效[J].科學學研究,2017,35(2):264-271,281.

(責任編輯:要 毅)

猜你喜歡
創業能力
創業環境下大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對策研究
在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分析研究
五年制高職校校園創業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探討在創新型社會背景下高職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可行性
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能力調查研究
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探微
高職生就業與創業能力培養的探討
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產學研用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基于TRIZ理論的女大學生創業能力與精神培養研究
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