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研究

2024-03-02 16:16黃曉娟
教育與職業(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

[摘要]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兼具職教生生存與發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制造大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和諧社會建設等時代價值。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是一個認同職教生社會價值、堅持現代人才理念、滿足職教生學習需求、保障職教生權益的新型社會支持體系,要走出對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以技能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未成為普遍認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不夠凸顯等現實困境,應采取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平等權益、變革人才觀念、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等行動路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職教生;技術技能人才;技能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

[作者簡介]黃曉娟(1983- ),女,河南固始人,周口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河南? 周口? 466000)

技能型社會建設,不僅需要全社會重視技術技能、尊重技術技能人才、支持職業教育、健全政策制度,而且需要黨和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學生家長認同職教生社會價值、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理念、滿足職教生學習需求、保障職教生權益,構建一個只要你愿意學就能學得會技能、學會了技能絕不會讓你白學的社會[1],即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給予了重視。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主動參與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氛圍”,為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創造充分條件。2022年5月,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國家采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的時代任務,要求社會各界貫徹“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社會“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職教生成長提供“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2022年12月,《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用人單位不得設置妨礙職業學校畢業生平等就業、公平競爭的報考、錄用、聘用條件”,為職教畢業生就業創業創造良好條件。系列政策的出臺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提供了行動指引,標志著我國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進入新時代。本研究在分析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價值意蘊、應然圖景、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突破路徑,以期為黨和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提供參考。

一、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價值意蘊

新時代,黨和政府不僅要建設兒童友好型社會、老年友好型社會、生育友好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而且要構建職業教育友好型社會[2]、老年教育友好型社會[3],構建技能友好型社會、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是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任務,不僅對“社會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追求技能水平提升的文化”、對“社會全體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指向,而且對職教生“個體技能的全面充分發展”[4]具有重要的價值指向。

(一)促進職教生生存與發展

在技能型社會中,職教生的技術技能水平越高,就業創業的成功概率越大,生產勞動效能越高,經濟報酬也就越高。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可為職教生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提升職教生的技術技能水平。也就是說,職教生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提升職業道德、提升科學文化和專業理論、提升人力資本和勞動能力,可成功就業創業,勝任崗位生產、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從而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二)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2022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的建設目標是,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和高技術人才總量與新時代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目標尚有較大差距。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包括作為新增勞動力的職教畢業生和作為存量勞動力的在職勞動者。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可使全社會關注、重視、尊重職教生,減少職教生輟學率、流失率,保障職教生安心求學、高質量就業,增加技術技能人才供給,達到技術技能人才“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態,推動我國高技能人才規模持續擴大、素質大幅提升。

(三)促進制造大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

技術技能人才是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的第一動力,職教生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在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管理革命的新時代,我國缺乏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堅實技術技能、動手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我國企業對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倍以上,對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更是高達2.0倍以上[5],很多企業找不到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可促使職業教育緊扣制造大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開展與新型產業、特色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深度合作,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支撐企業創新發展,保持產業競爭活力,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

(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從和諧社會建設的角度來看,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也可助力職教生更好地實現教育與學習權利、就業創業權利,使其持續不斷地接受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可為每個職教生提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成功的機會,使其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公正、正義,使其充分認識到可通過自身的創造性勞動過上美好的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應然圖景

構建設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旨在實現一個重視技術技能、尊重技術技能人才、支持職業教育、政策制度健全的新型社會形態,一個認同職教生社會價值、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理念、滿足職教生學習需求、保障職教生權益的新型社會形態。

(一)重視技術技能,認同職教生社會價值

全社會認同技術技能、認同職教生,有助于激發職教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學習動力,維持其成長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學習情感。為此,政府應將技術技能作為發展戰略要素,注重勞動者技術技能的提升,重視職教生的教育與培訓。同時,家長應支持子女選擇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道路,配合學校共同做好職教生的教育與管理。此外,還應加強社會宣傳,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文化氛圍。

(二)尊重技術技能人才,堅持現代人才理念

創造尊重技術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圍,認可職教生是國家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組成,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現代人才理念,有助于為職教生重塑正確的人才成長方向。為此,需要社會、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協同行動。社會應認可技術技能人才的價值,摒棄技術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人才觀念,樹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成功的人才觀,尊重各級各類技術技能人才。政府應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公正對待技術技能人才,各種表彰、榮譽和獎勵向基層一線、普通勞動者和技能人才傾斜,激發產業工人的上進動力。行業企業應完善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強化技能貢獻和業績導向。職業院校應摒棄“學而優則仕”人才觀念,樹立為技術技能提升而教的教育觀。

(三)支持職業教育,滿足職教生學習需求

全社會支持職業教育,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有助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職教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求。為此,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應積極參與,各司其職,不斷健全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保證類型、比例和結構協調發展。健全經費供給體制、完善職教生補貼機制,加大辦學經費供給,保障貧困職教生完成學業。加強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建設,提供或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強化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加強實習實踐教學,強化技能訓練。堅持特色辦學,打造專業、課程和師資等教育品牌。深化產學研合作辦學,增強人才供給服務產業轉型的適應性。

(四)政策制度健全,保障職教生權益

健全的政策制度、完善的人事制度,有助于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教育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維護職教生的學習權益和社會待遇。為此,需要完善法治建設,加強綜合治理。健全技能型社會建設法規政策,完善管理體制,加強人事制度設計,平等對待各類人才,縮小產業工人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社會差距。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在任用、職稱評定和經濟待遇等方面給予技術技能人才平等權。完善職教生教育與權益保護政策,保障職教生享受與同層次學歷畢業生平等的學歷提升、就業創業、求職應聘、城鎮落戶、子女教育等社會待遇。加強問責追究機制,完善獎補機制,依法打擊歧視技術技能人才、侵犯職業教育利益等行為,維護職教生學習、生活和就業創業等權益。提升職業教育形象,提升社會、用人單位和職教生滿意度。

三、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現實困境

我國正在加快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在肯定其價值和取得諸多成就的同時,仍需正視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如對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以技能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未成為普遍認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不夠凸顯等。

(一)對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我國重視技術技能的社會環境還未完全形成,不重視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現象依然存在,壓制了職教生勤奮求學的興趣和動力。一是職業教育難以享受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的制度供給、政策供給、資源投入力度,全社會尚未完全形成支持職業教育的文化氛圍,職業院校的師資建設、經費供給和辦學條件弱于普通高等教育,部分職業院校生存比較困難,影響了職教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二是部分用人單位“唯學歷”用人,與高學歷的科研人員相比,技術技能人才難以獲得平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難以獲得平等的崗位績效,缺乏施展才華、發揮潛力和開拓創新的條件和平臺,對職教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造成了消極的負面影響。

(二)以技能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未成為普遍認知

以技能為導向的教育理念還沒有成為職業院校的普遍認知,掣肘了職教生的成長內涵和職業教育的辦學空間,加重了職教生的厭學情緒。部分職業院校并未樹立技能導向的人才教育理念,沒有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自覺與自信,不清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內涵和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與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的實施并未強化學生職業綜合知識和職業素養的提升,致使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提升較慢。錯誤的辦學理念必然導致職業教育低質量發展,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的職業院校難以培養制造強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也難以保障職業院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健全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不完整,職業院校辦學條件不足,所培養的人才學歷層次低,不能滿足社會高學歷用工需求。雖然我國中專、大專層次的職教生招生規模已經基本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但是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招生數量、畢業生數量尚未滿足社會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缺口較大?!度珖逃聵I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2022年,全國本科職業教育分別招生4.14萬人、7.63萬人,??破瘘c本科分別招生1.51萬人、3.31萬人。高中畢業生攻讀本科職業教育的招生指標不多,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口升入本科職業學校的機會不多,本科畢業生攻讀職業教育研究生的機會不多。這樣的招生數量不但不能滿足職教生對高學歷的學習需求,更滿足不了國家和行業企業發展對職業教育高學歷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職業教育類型特色不夠凸顯

職業教育辦學特色不突出,產教融而不合,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壓縮了職教生就業創業的成功空間。一是缺乏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部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專業建設滯后于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基于產業前沿的專業少,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課程少,知識和技術教學內容更新緩慢,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不足,缺乏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優勢,造成教育資源錯配。個別職業院校盲目復制普通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喪失了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二是部分職業院校未能與企業協同深化產教研融合。協同推進專業建設和課程內容改革的步伐較小,協同推進實踐教學和學徒制培養的努力不夠,協同推進“雙導師”隊伍建設的工作不多;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過硬、技術技能不扎實、解決企業技術和管理問題的能力不強,缺乏競爭上崗的優勢,崗位適應力和職場競爭力較弱。

四、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的突破路徑

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并非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形態[6],而是對現代社會支持體系發展特征的一種價值理念描述。構建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不僅要適應職教生發展,更要促進職教生發展,推動職教生高水平發展。只有考慮職教生的發展利益、訴求和要求,采取相應的應對機制,才能更好地建設技能型社會。因此,應做好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平等權益、變革人才觀念、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等基礎性支持服務,使學生樂學、能學、善學,成長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深化政策制度改革,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平等權益

1.加強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構建體現技術技能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當技術技能人才付出勞動、提供服務、做出突出業績時,應獲得包括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獎勵,如給予其“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崗位績效,為其搭建施展才華、發揮潛力、開拓創新的平臺,讓人才成就事業。二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科研型人才同等對待、使用和管理。政府部門、國有企業、行業組織應帶頭落實相關政策要求,保障職教畢業生享受與同層次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平等的社會待遇,包括學歷提升、就業創業、求職招聘、城鎮落戶、子女教育等方面。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招聘與選拔應設置平等的條件和公正的程序,禁止設置歧視技術技能人才和職教生的前置條件與規定。

2.加強社會治理。一是組建治理責任共同體。技術技能人才的招生、培養、使用與管理涉及教育部門、財政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用人單位主管部門等,這些部門應組建治理責任共同體,健全部門協調、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治理機制,發揮法律、政策、行政、技術、經濟、財稅、金融等手段的指導監督、調節干預、市場引導的積極作用,為職業教育運行、職教生成長和技術技能人才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應加強監管與問責機制建設,有責必問、失責必究、問責必實。對歧視職業教育和職教生、侵犯技術技能人才權益等行為進行責任追究與依法依規處理,解決部分職業院校辦學中的虛假宣傳、管理松懈和亂收費等問題,解決職教生參加實習實踐中的違規收取實習管理費、扣發或截留實習工資等問題,解決技術技能人才發展中的工資待遇不公、績效發放不公、崗位晉升不公等問題。

(二)變革人才觀念,樹立技能導向的人才教育理念

1.堅持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理念,營造推崇尊重技術技能的社會風尚。一是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人才評價觀,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的能力考查,實施以業績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黨和政府應加強社會人才評價制度的頂層設計和制定,摒棄“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錯誤傾向,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人才標準觀,樹立科研人才、理論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都是社會寶貴人才的理念。二是加強職業教育辦學成就、人才培養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業績和貢獻的宣傳力度,營造重視技能的社會環境,提升推崇技能的文化氛圍。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人才觀,使企業樹立依靠、尊重技術技能人才的用人觀,使學生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成才觀。

2.樹立技能導向的人才教育理念,增強育人與就業并重的時代責任。一是職業院校應明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具有職業綜合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具有職業素養的實用型人才,是具有職業行動能力的現場工程師。新時代職業教育應精準培養一大批具備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7]。職業院校應在認同職教生的文化基礎與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激發他們的潛能,尊重和引導他們成為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學生和家長應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成才理念。在工業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學生沒有必要都成長為理論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應堅信只要熱愛本職工作、腳踏實地,都能做出優異成績,都有成功出彩的機會。實現由學歷至上主義向能力主導理念的轉向,選擇合適的職業規劃和學歷提升路徑,走技術技能立足、發展和成功的道路。

(三)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創辦職教生友好型職業院校

1.著力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高地,暢通學歷職業教育上升通道。一是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滿足學生就讀本科層次的學歷提升需求,政府應加大高中起點本科和??粕究坡殬I教育的招生規模,使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在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時,職業本科學校在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時不能復制大專職業教育模式,應堅持教育的職業屬性和高等屬性,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課程改革讓學生接觸產業前沿,教學實踐發展學生創新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二是構建研究生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職業教育承擔培養更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國家應加強職業教育改革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積極推進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改革。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應與行業企業發展和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相一致,集中建設一批高水平院校和專業,使碩士和博士層次、學術型和專業型的研究生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2.加強經費和資源供給,保障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逐步改善。一是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支持,健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和保障機制。完善職業教育經費分配機制,優化貧困學生群體的傾斜支持措施。貧困家庭子女、貧困人口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其生存脫貧、改變命運的機會。為減緩他們求學的經濟壓力,政府、學校和社會力量應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傾斜,提供免費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基礎生活補助。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合力。職業院校應支持在職教師參與企業實踐鍛煉、科技攻關、技術成果轉化,提升在職教師實踐能力;行業企業應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骨干參與專業教學、指導學生職業發展和實習實訓,發展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教學能力,集合優質師資,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合力。同時,職業教育應建立能力導向的專業標準,使教師發展以標為綱、有標可依,成為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研究型教師。三是加強基本辦學物質條件的投入。職業院校應采取新建、擴建、改建等措施,提供數量充足、設施齊備的教室、宿舍、圖書館等基本辦學條件,提供校園網、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學條件,提供實驗室、校內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和虛擬實驗平臺等實踐教學條件,提供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教學管理和學生服務平臺,保障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四)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創新產教融合模式

1.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增強人才供給服務產業轉型的適應性,打通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發展基于產業前沿的專業,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專業結構調整要健全進入與調出機制,把招生計劃、錄取率、報到率、就業率等納入優化專業布局的重要指標。課程設置應在研究產業鏈用人需求、行業標準、生產流程的基礎上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強調學用一致、學用結合,能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同時,要注意教學內容更新意識,不斷淘汰陳舊的知識和技術,不斷增添實際生產和管理中出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二是職業院校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在保持一定比例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增加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模式應用,增加現場教學、探究教學、發現教學、合作學習等實踐教學,訓練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創新能力。應推廣任務式、項目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問題解決為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按照問題導入、問題檢驗、問題分析、問題假設、驗證假設等環節實施教學。三是辦出職業院校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各職業院校具有不同的辦學歷史、辦學層次、專業特色和師資水平,應改變同質化競爭局面,發揮學科、專業、課程和師資等比較優勢,發揮“名學科”“名專業”“名師資”的品牌效應,保障競爭優勢,做到特色發展。圍繞品牌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優化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模式,做大做強,做出社會影響。

2.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承接產業需求的適配性。一是校企應協同推進專業建設和課程內容改革。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校企協同設計課程體系,合作編寫案例式、任務式教學內容,共同建設高質量案例庫、數字化教材,協同推進優質特色課程資源建設。行業企業應向職業院校反饋職業信息、用人標準和規模信息,參與專業教學和職教生管理,幫助職業院校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二是校企協同推進實踐教學。采用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模式,擴大招生與招工一體化培養規模,開展崗位訓練,更加突出產業要求、實踐能力和職業勝任力培養。行業企業應利用自身資源為職教生提供認識實習、崗位實習、就業創業、社會實踐、社會鍛煉、社會調研等機會,幫助職教生增強對社會、對企業、對自身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應支付職教生實習補助,保障其健康與安全[8]。三是校企協同推進“雙導師”教師隊伍建設?!半p導師”指學術導師和就業導師。學業導師主要由校內教師兼任,應具有較高的學業指導能力,指導職教生明確長期和短期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業導師主要由企業師傅兼任,應具有較高的就業指導能力,指導職教生加強個人技能訓練、指導職教生企業實踐實習、幫助職教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注意完善“雙導師”考核機制。其是督促導師履行職責的重要手段,可督促學業導師認真履行對職教生的學業指導與教育職責,督促就業導師認真履行對職教生的就業指導和實習實訓指導職責,避免指導流于形式。

大力推進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構建,打造職教生高質量發展服務體系,是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職教生是依靠技術技能提升個體生存與發展質量的生命體,是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揮技術技能促進制造大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個體,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職教生友好型社會支持體系以滿足職教生成人成才為目標,將職教生發展與技能型社會建設結合起來,推動技能型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重視技術技能、尊重技術技能人才、支持職業教育、政策制度健全的新型社會支持體系。

[參考文獻]

[1]莊西真.建設“技能友好型”社會[J].職教通訊,2022(10):1.

[2]閆俊.學生主體性視角下職業教育友好型社會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23,43(9):75-81.

[3]閆俊.老年教育友好型社會構建:內涵、動力與路徑[J].成人教育,2022,42(6):25-31.

[4]李玉靜.技能型社會:價值意涵與推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6):1.

[5]徐旦.技能型社會建設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定位、現狀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5):34-39.

[6]張元寶.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教育支持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5):54-60.

[7]羅強.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擔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5-9.

[8]曹留成.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高質量培養價值、問題與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3):52-58.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
法律視野下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對策研究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對汽車服務顧問人才的培養方式
淺談職業學校商務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層導學提高解剖生理學復習的有效性
關于動作要素在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