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研究

2024-03-02 16:16徐東李京飛
教育與職業(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涯教育

徐東 李京飛

[摘要]新時代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開展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為其提供更具科學性和前瞻性的就業觀念。依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及系統理論框架,基于山東省15所職業院校調查數據,深入分析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特點,提取了內在秉性、現實基礎、職業能力、結果預期、環境影響、政策支持及個人理想等7個影響因素,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對提高職業生涯教育成效的組合路徑進行探究。研究表明,結果預期、政策支持對于提高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成效存在必要性,職業院校提升生涯教育成效的路徑包括多元主體協作型、高技能—環境支撐型、低技能—預期平衡型三種類型。具體而言,應構建多元協同的職業院校生涯教育共同體、完善漸進貫通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打造數字支撐的職業生涯教育平臺。

[關鍵詞]生涯教育;生涯理論;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生涯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徐東(1969- ),男,山東萊西人,萊西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兼黨總支書記,高級講師,碩士;李京飛(1990- ),男,山東平度人,萊西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講師。(山東? 青島? 266000)

就業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既關系個體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也關系家庭的幸福和諧、國家的穩定發展。目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如何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率是職業院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共同關注的問題。職業生涯教育是一種指導學生科學分析自我和職業、確立職業生涯目標、統籌安排職業規劃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領域,明確未來工作對職業能力的需求,培養學生具備職業規劃能力和面向未來工作崗位的職業技能與素養[1]。面向學生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是職業院校就業工作的重要任務。職業生涯教育效果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優化生涯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產業和經濟環境變化,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應給予重點關注。

一、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一)理論研究視角

職業生涯理論在工業迅速發展帶來的社會職業種類多樣性變革中應運而生,以特質因素理論模型為基礎,逐漸衍生并發展,涌現出當代新興的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系統理論框架等。特質因素理論強調通過了解個人特質,分析職業對人的要求,進行人職匹配[2]。社會認知職業理論源于社會認知理論,強調在職業發展中起作用的三種個人變量——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及個人目標相互影響。隨著職業生涯理論從客觀生涯向主觀生涯的轉變,為了讓理論更好地服務職業生涯咨詢和職業生涯教育實踐,麥卡霍恩(M.McMahon)、帕特(W.Patton)共同提出了有關生涯發展和咨詢的元理論框架——系統理論框架[3]。系統理論框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將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各種內外因素放在同一個理論框架下,認為個體的生涯意義是在各種內外因素形成的網絡中建構和發展的。在這個框架中,個體處在中心位置,被嵌套在個人系統、人際社會系統、環境—社會系統三個系統中,并隨著時間的變化相互作用。由職業生涯理論的演變可知,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且相互之間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我國學者基于社會認知職業理論構建了自我認知、職業認知、職業選擇和能力提升四個子模型,通過模型分析影響職業生涯教育的影響因素[4]。

(二)比較借鑒視角

德國政府通過“教育鏈”計劃,對學生進行潛力分析、職業定向、過渡措施和輔助訓練,將生涯教育貫穿且落實到學生的各個重要人生節點中[5];英國生涯教育通過發揮企業的引領作用,提升教師生涯指導能力,拓寬生涯信息渠道,加大對生涯教育的資源投入以及完善生涯教育評估機制等進行生涯教育新變革[6];美國通過銜接中學與中學后教育、構設職業集群、實施學習項目、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推廣行業認可的學徒制等實踐舉措推進生涯教育改革[7]??梢?,他們的生涯教育改革均注重多元主體的參與,強調教師生涯指導能力和生涯信息建設。

(三)調查研究視角

學者們通過調查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對職業生涯改革路徑進行分析,提出強化職業儲備、整合職業資源[8]、轉變生涯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構建生涯教育系統性課程[9]、健全職業生涯教育的組織體系[10]等改革路徑。此外,還有學者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強調資源的整合和不同主體在生涯規劃教育上的交疊影響,提出家校社共同體生涯規劃教育模式[11]。

上述研究雖然力圖從理論研究對比分析、實證分析等方面構建職業生涯教育的改革路徑,但其結論大多是聚焦于某一個影響因素提出的改革路徑,忽略了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影響。雖然有學者基于社會認知職業理論構建了相關影響因素的交互模型,但缺乏深入挖掘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機理,未提出具體的職業生涯教育策略。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剖析影響職業生涯教育各因素間的互動關系,借此提出新時代我國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改革策略。

二、研究模型構建

職業生涯理論產生和發展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具有不同的視角和側重點,簡單套用某一種理論并不能客觀地呈現某一特定時期個體的職業生涯特點,需要將幾種理論相結合進行分析,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根據個體自身情況和所處環境采取相應措施。因此,本研究綜合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和系統理論框架的主要觀點,基于對學生三種個人變量對職業選擇和發展的作用機理,結合人際社會系統和環境—社會系統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分析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特點。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認為,影響學生職業發展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個人理想三個個人變量不僅與個人系統的特質因素①有關,還與人際社會系統和環境—社會系統有關。

清晰的自我認知及具備較高的知識、技術等職業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個體從事某一職業獲得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本研究參考范媛吉[12]的自我認知模型,使用學生的內在秉性和現實基礎來衡量自我認知水平,并由此得出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包括內在秉性、現實基礎及職業能力。

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其從事某一職業獲得成果的預期,并增強這些結果對個人價值的重要性(結果預期)。職業興趣一般在學生職業成長期(青年時期)形成并相對穩定,當其面臨環境變革或人生挑戰時,興趣會發生變化[13]。而當學生對某一項工作形成濃厚的職業興趣時,有助于激發其獲得從事該項工作的技能,并促使其確定職業目標,最終影響職業選擇。薩柏(Donald E. 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個體的人格、興趣、價值觀等在職業生涯成長階段已基本形成[14]。因此,教師、學長、同學等會對職業院校學生個體成長和學習經驗的積累產生重要影響。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對學生知識、技術等因素的習得起促進作用,進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教師的正確導向、學長的成功就業經驗等對其堅定信念具有正向影響作用,可提高結果預期。而較高的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會對興趣的形成產生重要的、直接的影響。另外,學生通過企業實習進一步提升技能水平、積累工作經驗,也可提高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并逐漸了解自己的“職業錨”(個人理想),促使個體初步形成職業選擇目標。由此也可知,當個體確定職業目標后,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其個體內化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和個人理想也可能發展成為職業選擇的障礙。

學生的人際社會系統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實習企業、就業市場。由于職業學校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弱,對復雜人際關系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又受學生個體性格的影響,在人際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對職業選擇影響較大。而學生的環境社會系統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環境、價值觀念、職教政策等,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優秀企業相對較多,職業選擇的機會也比較多,有利于個人職業的發展。受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個人能力可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從而為職業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同時,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需求結構從外需向內需轉型,國內消費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部分企業開始尋求降低成本、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業務及增長方式等路徑,以期提高經濟效益、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例如,有些企業通過裁員、降薪、縮招等方式降本增效,導致就業市場人才外溢,人才供需發生結構性變化;部分企業向高技術、高科技產業轉型,急需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都會對學生的結果預期和個人理想產生巨大影響??梢?,個人理想還受社會經濟環境、學校的生涯咨詢以及就業市場環境等影響(統稱為“政策支持”),且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及個人理想互為影響,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分層選取了山東省15所職業院校應屆畢業生共計465人,其中中等職業院校應屆畢業生214人,高等職業院校應屆畢業生251人,中高等職業院校調查人數分布比例與全省中、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比例基本一致,在統計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為確保問卷的真實性,調查采用匿名方式,通過畢業班輔導員進行網絡推送,共收集問卷465份,剔除極短完成時間的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16份,問卷有效率為89.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據內在秉性、現實基礎、職業能力、結果預期、環境影響、政策支持、個人理想等7個研究變量觀測點編制了調查問卷。其中,內在秉性重點詢問了學生興趣愛好、性格等;現實基礎重點詢問了學生家庭條件、專業背景等;職業能力重點詢問了學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職業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結果預期重點詢問了學生對目標職業的主客觀評價;環境影響重點詢問了新冠感染對就業的影響;政策支持重點詢問了學生職業生涯指導、就業信息獲取、技能培訓等;個人理想重點詢問了學生對工作地域、薪酬、行業的期望。為提升調查問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在完成問卷編制后先在小范圍內進行了試答題,然后對結果進一步分析,規范了因理解有誤導致的問卷結果偏差問題。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設計,共設置了15個問題。

本研究采用SPSS23.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利用Cronbach’s α系數驗證問卷信度,得出量表的α系數為0.94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時,樣本數據KMO值為0.932,巴特球形值為6489.039,p值=0.000,指標均超過研究建議的可接受水平,說明樣本結構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定性比較分析是一種以案例研究為導向的、綜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面向多誘因導致的復雜社會問題,基于整體論視角和組態視角尋求影響結果的因素組合[15]。定性比較分析根據條件的類型分為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多值定性比較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其中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適用于離散型條件變量。本研究采集的數據雖然為五級(多值集)數據,但每個變量通過不同數量的問題綜合呈現,研究采用問題數據的平均數值作為該變量的結果,因此,數據具有離散性特征,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在計算時需要先對變量(條件)在測量的基礎上進行校準(數據的模糊化),通過校準后賦值為0~1區間的數,賦予變量集合意義。然后需要判斷條件是否為構成結果產生的必要條件,并對產生的條件組合進行充分性分析,以確保所得到的集合關系是有意義的[16]。研究中多通過單個條件一致性指標大于0.9判定條件的必要性,條件組合的一致性大于0.8判定組態的充分性[17]。覆蓋度指標用于衡量組態的經驗切題性或重要性。

(四)變量設定及數據校準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含有條件變量(前因條件)和結果變量兩類。結果變量即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成效,用學生就業情況衡量,按照布爾邏輯進行判定,即就業(包含升學、創業)為1,待業為0;條件變量即為內在秉性、現實基礎、職業能力、結果預期、環境影響、政策支持及個人理想等7個影響因素。每個條件分別視為一個集合,每一個案例(每個學生的問卷視為一個案例)在這些集合中均有隸屬分數。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校準包括間接校準法和直接校準法,間接校準法適用于能確定數據隸屬度的案例。本研究因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數據采集,在問題設定時已經按照程度進行賦值,故采用間接校準法將數據轉換為模糊集隸屬分數,利用calibrate函數,選取4、3、2分別作為上錨點(幾乎完全隸屬的閾值,模糊隸屬度=0.95)、中間錨點(臨界點,模糊隸屬度=0.5)和下錨點(幾乎完全不隸屬的閾值,模糊隸屬度=0.05)。

四、研究結果分析

(一)單個條件必要性分析

為了考察條件變量的非對稱性,在必要性分析中加入了條件缺席的分析。通過計算結果可知,結果預期、政策支持一致性超過0.9,且在416個案例中所占比例(覆蓋度)均超過0.8,說明結果預期、政策支持兩個條件為學生就業的必要條件。此外,條件變量中環境影響和個人理想的缺席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其中,環境影響數據主要收集學生就業受新冠感染的影響,說明如果沒有新冠感染學生更容易就業,學生個人理想定位較低更容易就業。

(二)組態分析

組態分析即分析多個條件變量的組合導致結果產生的充分性。在運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進行組態分析時,需要確定頻數截斷值和一致性閾值兩個參量。定性比較分析創始人拉金(C.Ragin)給出了關于頻數截斷值和一致性閾值的經驗選擇數值,一般頻數截斷值可選取涵蓋觀察案例90%以上的解所包含的案例數值,一致性閾值的設定應當包含75%的觀察案例[18]。通過真值表分析,本研究涵蓋例數90%以上的路徑所包含的案例數值為2,故頻數截斷值設定為2;一致性閾值設定為0.75,涵蓋觀察樣本78.5%。

對于本研究的7個條件變量與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成效之間的關系尚未達成一致結論,因此,本研究在解項中選擇“存在或缺失”進行處理。經過計算,得出復雜解、中間解、簡約解三種不同解項。因本研究將7個條件變量做了對稱處理,故采用中間解和簡約解進行組態分析。

組態分析結果顯示,提高職業生涯教育成效的組合路徑共有三類:一是多元主體協作型,即“政府—職業院?!髽I—就業市場—家庭”協同,強調政府的政策導向,學校對學生擇業觀的引導(內在秉性)以及提供有效的生涯規劃、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支持),企業通過提供實習崗位提升學生對目標崗位的職業認知(結果預期),就業市場多渠道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政策支持)以及家庭支持(現實基礎)等。二是高技能—環境支撐型,強調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非環境影響),培養學生具備職業能力。三是低技能—預期平衡型,主要針對專業背景、個人性格、家庭支持等相對較差的學生,職業院校對該類型的學生要注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制定合理的個人目標。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多元主體協作。該路徑中內在秉性、現實基礎、結果預期和政策支持的存在為核心條件,職業能力的存在為輔助條件。該路徑表明,無論是否受新冠感染的影響,還是個人職業選擇和期望過高或過低,只要具備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及良好的興趣愛好、專業背景、家庭條件等,足夠了解目標職業,得到足夠的職業生涯指導、就業信息,再輔以一定水平的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專業知識技能等,就可以促進學生就業。該路徑體現了內在秉性與現實基礎對學生就業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不高。

2.高技能—環境支撐。該路徑表明無論學生是否具有較好的內在秉性和個人理想,當就業環境良好,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能力、足夠的結果預期、較好的現實基礎和政策支持時,就可以促進學生就業。該路徑體現了新冠感染對學生就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當經濟環境穩定、就業環境較好時,用人單位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這就要求職業院校要注重專業建設,家長要注重給予學生經濟、心理、就業等方面的支持,學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職業技能等。同時,該路徑表明,個人理想與現實基礎之間是互補關系,即當學生具備較為恰當的個人理想時,學生較高的現實基礎不再發揮作用,揭示了學生應結合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制定較為合理的個人目標。

3.低技能—預期平衡。該路徑中現實基礎的缺席以及結果預期、政策支持、個人理想的存在為核心條件,內在秉性的缺席、職業能力的存在為輔助條件。該路徑表明,無論是否受新冠感染等環境影響,當學生現實基礎較差以及內在秉性相對較差時,提高學生的結果預期和政策支持,加之引導學生樹立恰當的個人理想,再輔以一定的職業能力,可提高學生的就業概率。這表明,較差的現實基礎和內在秉性會促使學生正視個人的特質因素,從而制定最適合個人職業發展的個人目標,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該路徑的原始覆蓋度相對其他路徑而言較低,即存在較少案例,其主要解釋案例為學生普遍對薪酬期望、地域要求和崗位要求較低,從事的工作專業對口性較差。

(三)穩健性檢驗

本研究通過調整頻數截斷值和改變間接校準法模糊集隸屬錨點,選取兩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將頻數截斷值更改為1進行運算;二是利用Excel中QUARTILE函數分別計算7個條件變量的上四分位數、中位數和下四分位數,賦值為calibrate函數的上錨點、中間錨點和下錨點。兩種方法計算出的解與研究結論保持一致,且一致性均超過0.8,證明本研究結論穩健。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綜合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及系統理論框架的基本觀點,分析了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生涯系統的特點,提取了內在秉性、現實基礎、職業能力、結果預期、環境影響、政策支持及個人理想等7個影響因素?;谀:ㄐ员容^分析,有效地識別了提升職業生涯教育成效的路徑:一是強化主體支撐,即加強政府、學校、社區、企業、行業和家庭等主體的協同,可有效整合資源,提供更加全面的生涯規劃、職業技能培訓、學生對目標崗位的職業認知等。二是強化環境支持,即學生需要獲得足夠的職業生涯指導,尤其是幫助學生樹立恰當的結果預期、提高對生涯教育的政策及文化支持等尤為必要,這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在生涯教學團隊建設、數字職業生涯發展平臺建設和組織機構建設等維度統籌規劃,構建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體系。三是強化個體發展,提高學生個體的內在秉性可有效消除疫情的沖擊效應,這需要加強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培養等。

五、新時代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構建多元協同的職業院校生涯教育共同體

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多元化,要求生涯教育需多主體協同推進、互相補位。同時,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規格復雜化也需要多主體、各層次有效銜接、同向同行。要建立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多元協同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探索構建由政府、學校、社區、行業企業、家庭等組成的職業生涯教育共同體,形成“政府牽頭,多方自發參與”的多元治理主體結構完整的合作鏈。

1.深化政府職業生涯教育的引導作用。政府相關部門(人社、科技、工信部門)應統籌制定有效的政策,組織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對接,使人才培養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的崗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適時發布行業發展報告、緊缺職業工種目錄等,助推職業院校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決策分析,動態調整專業。

2.發揮學校職業生涯教育的主體作用。一是學校積極挖掘校內資源,職業顧問、生涯咨詢師、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校友等都可以在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引導角色,發揮師長、校友正向導向作用。二是主動吸引企業、家長、就業市場、社區等校外力量加入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為其提供真實的學習體驗,獲取更多資源和專業知識等,促使學生將職業教育習得的專業知識融入特定的職業領域,促進其職業意識的形成,提高其職業生涯決策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讓不同稟賦和有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同時,強化與就業市場的合作,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最新變化與需求,組織發布就業趨勢報告、專業發展報告、畢業生能力需求報告等,為學生做好個人生涯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四是主動擔當,推動職普融通,為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多樣化選擇,暢通成才路徑。

3.發揮企業職業生涯教育的延伸作用。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延伸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工作探索和接受其他與工作相關的職業生涯教育,將工作場所的知識應用與課堂學習聯系起來。此外,企業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崗位能力要求及學生實習能力表現,聯合職業院校開發職業生涯教育的標準和要求,促進學校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生涯教育課程。

4.挖掘家庭職業生涯教育的參與作用??茖W的職業規劃與家庭的影響有很大關系,父母的積極建議對學生認識職業規劃的必要性、規劃適切的升學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干預和缺乏參與對學生的職業決策有直接影響,父母支持行為可以增加從學校到工作過渡所需的內部資源,而父母過度控制可能會導致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因此,要構建學校職業顧問或咨詢師與家長定期溝通機制,建立健全家校信息共享機制,促使家長從專業選擇、素質拓展、實習實踐、生涯抉擇等多方面參與學生職業發展,共同推進職業生涯教育。

(二)完善漸進貫通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

職業院校需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基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生成長規律進行統籌規劃,完善職業院校生涯教育的頂層設計,構建包含組織保障、職業生涯教育內容體系、教學團隊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

1.完善統籌推進的職業生涯教育頂層設計。職業生涯教育建設要充分發揮功效,就必須落實到學校的各教研組、各環節,直至組織末端。加強職業生涯教育組織保障,成立職業生涯教育管理領導小組,由校長(書記)任組長,各二級學院領導任副組長,各教研室主任為主要骨干。要突出職業生涯教育的中心地位,并在管理領導小組的支持和督促下,加強政策制定和規劃,如制定職業生涯教育發展規劃、構建職業生涯教育師資培養機制、開發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整合職業生涯教育內外資源等。

2.構建階梯漸進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體系。職業院校要統籌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出不同階段職業生涯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哪些職業發展技能,例如,低年級的學生以構建自我認知為主,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天賦,明確個人的職業興趣,學習有效的社交;中年級的學生以職業生涯探索為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工作世界,獲得更具體的職業和教育信息,了解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專業知識,探索不同類型的工作以及工作對家庭生活的影響,發展與職業相關的積極自我效能感,形成職業認同;高年級學生以職業生涯管理為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教育和培訓,強化職業生涯咨詢作用,指導學生制訂個人職業行動計劃,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等。

3.打造專兼結合的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團隊。推動職業院校職業生涯教育效能最大化,有效整合職業生涯教育師資力量。要組建由生涯規劃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師等組成的專兼結合的職業生涯教育師資團隊,共同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將職業生涯教育主題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專業團隊在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師的指導下講授與職業生涯有關的主題,可有效消除專業團隊對職業生涯教育的偏見,促使學生將職業生涯教育主題視為教學內容。同時,可發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獨特優勢,通過柔性引進等方式積極整合企業和相關機構的優質師資力量。

(三)打造數字支撐的職業生涯教育平臺

數字化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為職業生涯教育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職業院校要應用好數字化技術,激發政、行、企、校等多元主體開發資源和持續更新的內在動力,搭建支撐學生學習、教師教育、學校管理和面向社會的職業生涯教育平臺,適應職業教育學生技術技能成長需要。

1.開發職業生涯教育數字化課程。一是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學生職業生涯數字化體驗模塊,使學生在模擬的風險情境中感知變化的復雜性,學會變換思維的角度,懂得如何理解事物的結構,以及如何重建結構,建立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19];二是開發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培訓在線課程,生涯教育在線課程主要圍繞發展與職業相關的積極自我效能感,形成職業認同,學習有效的社交,做好工作準備,提高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等5種職業發展能力;三是營造“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智慧學習環境。

2.提升職業生涯教育師資數字化專業能力。為教師開發數字化培訓課程和項目,打造全周期培訓體系。鼓勵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重構教學流程,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拓展教學的空間與時間,開展啟發式、參與式、項目化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構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平臺。學校應基于學生需求,構建學校、學生、用人單位三位一體的就業信息平臺,為學生獲取勞動力市場趨勢、就業信息、職業學習資源等提供更便捷的導航。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電子檔案,為學生設立“一對一”的培養方案,生成定制化的課程地圖,幫助學生實現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成長。同時,地方政府應構建就業數據網絡,為優化職業生涯教育、制定教育政策、選人用人提供更加全面翔實的統計數據。

[注釋]

①特質因素包括個體的人格、興趣、價值觀、天賦、性別、信念等特質,以及擇業所需的技能、知識、素質、能力、經驗等因素。

[參考文獻]

[1]程江平,張建國.三階螺旋: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中職“成長型”職業生涯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0):11-19.

[2]宋松.當代與早期職業生涯理論的對比分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2):44.

[3]王乃弋,王曉,嚴梓洛,等.生涯發展的系統理論框架及其應用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0(3):89-96+104.

[4][12]范媛吉,曹璐.基于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模型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365-367.

[5]董冠妮.德國“教育鏈”生涯教育戰略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23(1):84-92+112.

[6]潘黎,修南.英國生涯教育新變革:進程、障礙及其調整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22(8):78-86.

[7]GUICHARD J.A century of career educ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1(1):155-176.

[8]石筠.高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實施路徑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17(9):63-65.

[9]鄭淑娟,謝攀科.高職課程設置和職業生涯教育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7):94-96.

[10]鄒駕云.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下高校生涯教育的轉型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6):7-11.

[11]劉峰.基于交疊影響域理論的工科生涯規劃教育實踐模型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20-25.

[13]龍立榮,方俐洛,李曄.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與傳統職業理論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2(2):225-232.

[14]馮嘉慧. 美國生涯指導理論范式研究[D/OL].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2022-10-14].https://xuewen.cnki.net/ArticleCatalog.aspx?dbname=CDFDLAST2020&dbtype=CDFD&filename=1020604021.nh.

[15]杜運周,李佳馨,劉秋辰,等.復雜動態視角下的組態理論與QCA方法:研究進展與未來方向[J].管理世界,2021(3):180-197+12-13.

[16]杜運周,馬鴻佳.復雜性背景下的創新創業研究:基于QCA方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2(3):1-9.

[17]程聰,賈良定.我國企業跨國并購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6(6):113-121.

[18](美)查爾斯C.拉金.重新設計社會科學研究[M].杜運周,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9:110-119.

[19]祝智庭,沈書生.數字韌性教育:賦能學生在日益復雜世界中幸福成長[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4):3-10.

猜你喜歡
生涯教育
校園心理劇在中學生生涯教育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韓國《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計劃》述評
海島初中生涯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實踐
中學生生涯教育初探
校園心理劇在中學生涯教育中的應用的案例分析
強機制 重課堂 多踐行
且行且思考
高一學生生涯成熟現狀調查及其對生涯教育的啟發
學生情緒智力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
生涯中的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