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探索與思考

2024-03-03 19:31蔡幸福曹中偉霍勇剛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聯合培養

蔡幸福 曹中偉 霍勇剛

摘? 要: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先強人。院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科技強軍的生力軍,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探索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新模式,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課題。文章分析了當前軍地博士研究生在聯合培養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構建方法,明確了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結果表明,該模式有利于學生研究方向更貼近軍事需求,科研素養培育更全面高效,學習工作銜接更趨順暢緊湊。以期為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深化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軍地合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這是新時代黨關于“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軍,人才強軍”的重要論述,為開展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軍隊博士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向教學科研崗位輸送高層次學術人才的重任,是軍隊科研學術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的基石,在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中具有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1]。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作為學歷教育最高層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加需要強調開放辦學與合力育人,更加需要注重科研學術融合與創新,如何在軍地協同更加深入、軍民融合更加密切的新時代背景下,充分調動和利用各方優勢資源,催生拔尖人才和高質量科研學術成果,提升高層次人才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國內外十分重視軍地人才聯合培養工作。美國中高級軍官的培訓大量依托地方院校,國防部和各軍種都有一批自己精心選定的地方大學和相應的專業,作為自己中高級軍官的培訓點,接收軍人完成學業,并取得相應學位[2]。國內對研究生、士官、國防生等不同層次的聯合培養模式和機制開展了研究工作[3-10],探索了不同的聯合培養模式和機制。陜西省于2020年5月12日,開展了5所軍地院校聯合培養醫學類高層次人才的簽約儀式,軍地雙方院校旨在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深度合作,匯聚合力,抓住研究生擴招機遇,共享軍地院校的優勢資源,旨在培養出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醫學類高層次人才[11],為軍地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機制體制建設作出了有意義的探索。

一、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面臨的問題

目前,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定向委托培養制,即將軍隊博士研究生選送至國內地方高校進行聯合培養,在地方高校完成學業和學位論文工作,再回到原單位答辯與申請學位。這種聯合培養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優勢資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但也存在諸多現實問題。

(一)研究方向與軍隊需求聯系不緊密

定向委培制聯合培養一般是由學校雙方簽訂聯合培養協議,相關學科的導師承擔聯合培養任務,軍隊博士生到地方高校學習后,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向更多地取決于導師所承擔的科研項目,與軍隊發展現狀和現實需求聯系不夠密切。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導師自己對軍隊需求不太了解,研究更多聚焦在已形成的科研方向上,博士生到校學習后,自然按照導師的研究方向開展工作;二是部分地方高校導師并不過多關心博士生畢業后將從事的工作,由于聯合培養博士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普遍具有較扎實的科研基礎和勤奮好學的良好品質,其往往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導師交代的任務,而且也不需要導師為博士生的畢業分配工作負責,因此,地方高校的導師一般會樂意接收聯合培養的博士生,而且不過分關注其畢業后的工作需求。軍隊博士研究生未來將承擔軍隊教學科研任務,其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與軍隊需求脫節,與聯合培養的初衷不符,于自身的發展不利。

(二)學術水平與科研素養培養不協調

對于聯合培養博士生而言,學位是衡量其成功的重要標志。不論是院校還是博士生本人,往往都會將博士期間所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作為學術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因此,部分聯合培養的博士生只局限于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尤其是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然而,高等教育對博士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是“掌握本學科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強”,明確了博士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而且要具有較強的科研工作能力。完成科研項目,經歷從申請、立項、中期檢查、結題驗收、成果推廣與應用整個項目周期,是培養博士生科研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難得的科研實踐平臺。與軍校本土培養博士生相比,聯合培養博士生一般受限于學習時間和論文工作壓力,很難經歷完整的項目周期,欠缺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學習環境與工作條件銜接不適應

地方高校聯合培養的博士生畢業工作后,往往對軍隊工作環境適應期較長,甚至出現完全不適應要求辭職的情況。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學習效率變低,與地方高校寬松舒適的學習工作環境相比,軍隊的科研和生活節奏更快,條條框框更多,有更多瑣事及事務性工作占用了大量學習和研究時間,造成學習效率明顯低于地方高校;二是科研產出效率變低,地方高校有優秀的科研學術資源,有知名的科研學術團隊,依托于此更容易做出優秀的科研學術成果,也更容易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但畢業工作后,平臺、資源和科研團隊都發生了變化,科研產出效率變低。因此,聯合培養博士生畢業后往往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失落期,適應時間較長。

二、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探索

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是以導師科研團隊為主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軍地協同的新型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12],與以學校為主導的定位委培模式相比,該模式下的博士研究生與軍地導師的合作更加密切,研究方向要更貼近軍事需求,科學研究更具有聯通性、系統性和遞進性,更有利于高效利用軍地導師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優勢互補,避免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中出現的問題。

(一)組建穩固的雙方導師科研團隊

穩定的研究生導師團隊是保障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也是多學科融合必要條件?;趯熆蒲袌F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軍地高校導師依據研究方向和學術往來,以項目合作方式,自行結成聯合培養導師團隊,軍隊博士研究生可在全日制的地方高校培養,地方高校博士生亦可參加軍方科研項目,雙方導師科研團隊具體負責各自博士研究生培養,但又交叉指導對方研究生工作,形成互利共贏的“2+2”聯合培養模式。

(二)建立穩定的互動科研實踐平臺

要想全面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與實踐操作能力,穩定的互動科研實踐平臺十分必要,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可以發揮更大的現實作用。一方面,雙方導師科研團隊均是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合作的,克服了單個導師由于科研項目一時性短缺帶來的實踐困難,團隊合作更有利于催生重大科研學術成果,更有利于申報更高層次科研項目,可為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實踐提供更加穩定的科研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通過軍地聯合培養,雙方的博士研究生均能無障礙地使用對方的儀器設備和實驗設施,促進了雙方對彼此需求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對核心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更有利于雙方博士研究生針對具體實際需求,發現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實踐中提升其創新實踐能力。

建立穩定的互動科研實踐平臺包括聯合論證科研項目、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聯合申報科研成果,由于雙方博士研究生均是立足于本校本導師科研團隊選題,使得其研究方向更貼合自身需求,且博士生畢業后仍從事科研工作的概率更大,更有機會經歷整個項目壽命周期,對博士生的科研素養培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可以有效培養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健全動態的學習評價激勵機制

建立合理的學習評價激勵機制,是保證博士研究生被有效指導、導師團隊之間緊密合作的關鍵。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要綜合評定學生的工作,包括學術研究工作和科研實踐工作,通過實現動態的學習評價激勵機制,進而激活團隊活力、激發學生潛力。

團隊中,每名博士研究生都有具體的指導老師,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因個體差異,有的學生科研能力強,學習進度快,也有的學生相對較慢。另外,科研課題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難度大些,也有的相對容易。因此,要根據個人能力、課題難度、努力程度和投入程度綜合考量,實行動態的學習評價機制??梢砸雱討B激勵機制,從整體上激發團隊成員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形成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促進整個團隊科研的快速發展,進而吸引更多優秀的博士研究生加盟科研團隊。

(四)制訂常態的團隊學術交流計劃

因為科研方向的一致性,雙方導師科研團隊可以進行學術交流,但每位導師各有所長,其學術觀點和思維方式無形中會體現在對博士研究生的具體指導上。雙方導師科研團隊要營造出“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學術氛圍,包容各種學術觀點,允許自由爭鳴,才能更有利于提升團隊的整體創新能力。

制訂常態的團隊學術交流計劃主要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三種。短期學術交流計劃主要以組會為主,時間一般為每周2—3小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促使大家更善于使用網上交流平臺,軍地雙方導師科研團隊每周組織網上組會,依托騰訊會議,每周請博士研究生就當前研究的課題進行進展匯報,重點匯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雙方導師科研團隊進行研討,形成合理解決方案,也可以針對具體的研究課題或學術熱點進行專題匯報,形成專題研討意見;中期學術交流計劃主要以訪學為主,時間一般為1—2個月,重點針對博士研究生技術攻關階段需要開展的試驗工作,到對方學校利用科研實踐平臺開展試驗研究,此舉更便于利用對方優勢資源,培養博士生實踐創新能力;長期學術交流計劃主要以送學為主,時間一般為1—2年,主要針對具體科研項目需要,集中雙方優勢力量,催生重大科研學術成果,送學期間的具體指導工作由對方導師科研團隊負責,參加短、中期學術交流活動,更有利于促進軍地雙方導師科研團隊的交叉融合,促進聯合培養的深度契合。

三、構建新型聯合培養模式的關鍵問題

構建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需要重點關注與解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贏得雙方學校的行政支持

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是以導師科研團隊為主導,看似松散,實則更好地切合雙方導師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和優勢特點,更有利于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改變了定向委培制的學校主導方式,需要雙方學校更多的行政支持,一是學校要給予導師科研團隊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明確權責分工,在導師考核與評定上有政策性傾斜,激發導師科研團隊成員的積極性;二是學校要給予博士研究生學習上的自由,允許博士研究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花費在科研學術上,要給予博士生學習、交流時間的保障,少安排事務性工作,實現行政管理與學術管理的協調統一。

(二)構建雙方穩定的合作機制

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更多依托項目合作的方式,項目的數量和周期都是有限的,構建雙方穩定的合作機制尤為重要,不能因為項目進展時斷時續、時有時無,影響博士研究生整體培養進度。

導師科研團隊在形成合作關系時,需把握兩點:一是雙方團隊確實具有一致的、穩定的、長期的研究方向,雙方導師科研團隊具有相當的科研學術水平,可以為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提供豐富的科研實踐平臺;二是雙方團隊確實擁有共同的合作目標、互補的特色優勢,在項目論證、技術攻關、成果應用方面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并愿意為此付出工作努力。

(三)實現雙方合理的成果共享

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也面臨著學術成果與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雙方應本著互利互助、友好協商的原則,通過長期送學產生的科研成果應以對方所屬為主,通過中、短期聯合培養與指導產生的科研成果應以己方所屬為主,雙方具有對所有科研成果的共享權和使用權,真正實現合理的成果共享,促進雙方合作機制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倡導“科技強軍、人才強軍”的新時代背景下,探索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新模式是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具體舉措?;趯熆蒲袌F隊的軍地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將形成軍方主導、地方輔助的新型博士生聯合培養范式,學生研究方向更貼近軍事需求,科研素養培育更面向全面高效,學習、工作的銜接上更趨于順暢緊湊,可形成具有軍事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平臺,對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一次有益嘗試和大膽探索。

參考文獻:

[1] 馬晨光,郭秦鵬. 軍地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以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為例[J]. 中國研究生,2014(03):56-58.

[2] 左永剛,張鎮,楊靜,等. 軍隊研究生軍地聯合培養機制研究[J]. 中國儲運,2020(03):141-142.

[3] 程達剛,姚琛臣,田祖良. 建立軍民融合式軍隊人才培養體系應著重研究解決的幾個問題[J]. 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24(01):56-60.

[4] 陳一暢. 軍民融合背景下軍校研究生培養思路探究[J]. 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8,32(04):298-300.

[5] 董敏周,陳戰輝,王文智. 提高武器裝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探索研究:關于軍地互動校所聯合培養模式[J]. 教育教學論壇,2021(41):40-43.

[6] 羅威,冷毅,董文鋒,等. 國防生“卓越計劃”軍地聯合培養模式探討[J]. 空軍預警學院學,2015,29(06):462-465.

[7] 趙東方,趙韓強,鄭軍. 軍地聯合實施國防生“卓越計劃”的認識與實踐[J]. 中國電力教育,2012(25):33+48.

[8] 付超,張亞峰. 新時代高校定向士官生培養模式探索[J].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5(03):42-44.

[9] 錢胤嘉,王梅梅,陳超. 軍民融合新常態下定向培養士官育人機制探析: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高教學刊,2020(05):177-179.

[10] 張巧霞. 士官人才的內涵特征及其軍地聯合培養探究[J]. 智庫時代,2017(14):42-43.

[11] 陜西5所軍地院校聯合培養醫學人才 方光華出席簽約儀式[J]. 陜西教育:綜合版,2020(06):7.

[12] 姬海寧,余鵬,童鑫,等. 基于導師科研團隊的研究生國際合作聯合培養模式研究[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22,20(02):57-61.

(責任編輯:淳潔)

作者簡介:蔡幸福(1983—),男,博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曹中偉(1982—),男,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教研究;霍勇剛(1975—),男,博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輻射防護與核安全。

猜你喜歡
聯合培養
地方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聯合培養的雙主體機制研究
校企雙主體聯合培養室內設計專業技能人才的研究
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養創新型工科博士
淺析《企業戰略管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機器人大腦”雙培計劃實施
聯合創建博士后培養新平臺
高職和本科院校應用技能型人才聯合培養教育模式
廣西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生“產學研”聯合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生物醫學工程(再生醫學)專業本科生聯合培養模式的建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