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提質增效行動研究
——以四川省榮縣某中學為例

2024-03-07 08:30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楊春梅賀亞男
內江科技 2024年2期
關鍵詞:工具性雙減人文

◇內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許 倩 李 靜 陳 溪 楊春梅 賀亞男

本文通過教學行動研究探討在“雙減”背景下,探討初中英語教學提質增效的實現。根據發現的問題,即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無法在教學中達到統一,從而實現英語教學提質增效的目標,制定并實施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行動方案。運用產出導向法,在閱讀過程的重要環節中設計培養寫作能力和愛國意識的閱讀及讀后寫作任務,同時采用教師書面反饋、同伴反饋、自我評估和師生訪談四種反饋形式增強和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文化意識。實現初中英語課堂“提質增效”和“全人教育”的目標。

1 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F如今雙減政策的出臺,就對英語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就是現在教師們需要考慮的一大問題。

早在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就發布了《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提出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實際,認真備課,精心授課,因人制宜地選擇和布置作業。隨著教育水平的發展和學生學習情況的改變,國家提出了更具體的政策(國家教育委員會,199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做到應教盡教,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區積極推進課堂改革以及課后延時服務項目的進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針對初中英語課堂的提質增效的教學研究是現在教師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本研究通過在英語閱讀課堂中設計連貫的閱讀任務來引導實驗班級的學生,旨在讓學生完成課堂知識學習的同時,逐步增強綜合人文素養。以期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筆者是一位年輕實習教師,在觀摩各資深教師的課堂后發現,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多按照詞匯、課文、課后練習的順序來教學,教學成果多體現在英語的工具性方面,缺少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在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后,筆者開始撰寫進班實驗教案,試圖在完成知識教學的同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雙減背景下的現狀

目前筆者所在的研究區域中,英語教育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實施。但是,很多學生在小學畢業階段英語水平仍較低,甚至在初中階段才從零基礎開始學習,繼而導致對英語學習不重視、不關注和不積極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按照教學方案和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沒有將情感態度、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的提升放在與 “聽、說、讀、寫”四項英語技能一樣重要的位置。

筆者意識到這樣普遍存在的應試教學理念致使初中英語教學效果不佳,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實現全人教育。筆者決定從《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中的要求出發,結合并修改過去的教學方案進行研究并為以后的課程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如何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實現提質增效,即實現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的同時達成?經過對比和研究,筆者認為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教學行動研究,能有效回答上述問題。

國內已有的產出導向法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的研究證明,如魏曉紅,夏竹,蘇再金的《產出導向視域下開展“3E”教學的實證研究—以內江某中學英語教學為例》。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可以進行行動研究。早在2004年,就已經有研究人員提出可以采用行動研究方法對中學英語課堂進行研究,如張益君的《行動研究實現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與科研的一體化》中就明確提出,教師可以通過行動研究方法來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在一系列理論的指導下,行動研究方法在中學英語課堂的運用也愈漸廣泛。如在揭英金的《應對中學英語閱讀課堂沉默的行動研究》中,在其行動研究方法中所有的數據表明,游戲教學法用于消除英語閱讀課堂上的沉默現象是有效的,就體現了行動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但是,對于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改革還有待研究。在實際教學情景中,如何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使課堂效率最大化,實現對學生的“全人教育”就是我們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3 “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提質增效行動研究

McNiff(1988)認為,教學行動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對策、實施方案、分析評價、反思等環節。本研究根據此框架來展開。

3.1 發現問題

在四川省榮縣某中學實習過程中,筆者通過對初中部的聽課和師生訪談中了解到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課前教案僅僅只停留在“形式”層面,老教師只根據經驗進行教學,無需填寫新的教案;新教師只能根據已有教案格式進行修改,無法增加課堂人文性的內容。第二,由于課前教案質量的參差不齊,教師們在課程進行中沒有進行合理的預設,在課堂中教師的授課僅僅停留在機械的知識傳授層面,沒有結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實施教學。具體表現為:課堂中教師按照單詞、句子、段落、文章的順序進行知識性教學,過程中較少或幾乎沒有體現與課程主題相關的人文性知識,整體教學偏向應試。

3.2 提出策略

筆者針對以上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行動方案(表1),認為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好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案,進行教學環節的預設,準備好課程需要用到的素材,實現課堂上的“提質增效”,并設計出以下方案。

表1 行動方案

表2 實施方案1

3.3 實施方案

閱讀教學行動方案制定后,將此方案應用初中一年級一個班,為期兩周,每一周上一節閱讀課,課后收集反饋,內容包括學生作業、學生口頭反饋、指導教師口頭反饋以及教師自我反思。在第一周就實現英語課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給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幫助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

第一輪行動研究后,就收集到的數據---學生作業、學生口頭反饋、指導教師口頭反饋以及教師自我反思,進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修訂行動計劃,進行第二輪行動研究。進班教學實驗對象與第一次一致(見表3)。

表3 實施方案2

此次教學行動研究中,教師每次課后寫教學反思,課中進行教學錄像,與寫作行動研究小組的其他兩位成員以及指導老師一起座談、研討教學錄像,對整個反饋內容進行錄音轉寫,確保分析和評價結果較高的可靠性。

3.4 分析評價

(1)課程評價。筆者通過分析課后寫作中語言知識運用的正確率以及課后作業中在文化意識上的占比發現,第一次課后,73.5%的同學能夠熟練運用課堂上學習的語言知識,16%的同學能夠在熟練運用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第二次課后,83.7%的同學能夠熟練運用課堂上學習的語言知識,26.5%的同學能夠在熟練運用語言知識的基礎上,能較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

學生通過課堂上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思維品質的強化,在寫作中體現出來的語言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均有所提高。在課堂上融入的人文性的內容也在學生的寫作中有所體現。具體表現在:第一次的食物類主題單詞和句子使用頻率相較第一次課后作業有明顯提高。

在教師書面反饋和同伴反饋中,筆者發現,課堂中人文性內容的趣味性和其與課堂的關聯性對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也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在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上,課堂參與度與專注度極高。在課后的學生反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課堂中,既能得到語言知識水平的提升,也能提高自我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能實現“全人教育”的課程目標。

(2)課程反思。從宏觀方面來看,學生知識水平和綜合任務素養的提升均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由于課程時間受限,通過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堂中的融合影響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本次的行動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學生在學習能力的提升上遇到的諸如學生因單詞量受限無法回答課堂問題等困難仍然存在,對此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反饋中也有所體現。

對于教師而言,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在備課時掌握工具性知識和人文性內容的量無法掌控,工具性知識量多時,達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效果;人文性內容多時,無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二是課堂中的重點把控,重點應該放在單獨的單詞、句子上,還是應該進行整體的輸入使學生形成整體印象;三是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的整體水平制約著課堂效果,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無可避免地需要講解的更加細致,而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與其進行完整的課堂對話。而對于學生而言,存在的問題有:一是部分基礎差的同學無法跟上課程進度,主要表現為缺乏詞匯量的學生在課程中經常因聽不懂教師的提問以及無法回答教師的問題;二是學生的差異性影響著其課堂的專注度,表現為學生在課程中經常因聽不懂課而分心;三是因為語言知識的掌握和綜合能力水平的不同,學生在寫作中體現的水平也參差不齊,表現為課后作業的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可以熟練的表達對不同問題的看法,然而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難以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4 結束語

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為目標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旨在跟上課程進度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學習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全人教育”。本研究通過撰寫進班實驗教案并進行進班實驗,將結果以評價及反饋的形式呈現出來。證明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有效性。

猜你喜歡
工具性雙減人文
人文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共生——核心素養下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培養
新課程對教師的新要求——兼談語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