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英語寫作研究60 年:流變與前瞻

2024-03-10 12:30李玖
外國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體裁寫作者議題

李玖

(山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0 引言

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語寫作歷來是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關注的重要議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自第一篇英語寫作相關的論文正式發表 (丁往道,1959),我國英語寫作研究歷經60 余年發展,成果數量不斷增多,包含議題漸趨多元,解決了寫作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國際學術對話也逐步加深。新的歷史機遇期,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英語寫作研究的流變圖景,將有助于了解領域概貌,認識不足,提出前瞻問題,推動英語寫作研究深入發展。研究者們曾在不同時期對我國英語寫作研究進行過系統梳理 (王文宇 等,2004;黃建濱 等,2009;朱巖巖,2011;常暢 等,2020),對學界形成全局性認識具有重要意義。但以往梳理大致呈如下特點:文獻選擇上,時間跨度均不超過30 年;方法上,多運用EXCEL 進行研究數量統計,人工編碼進行研究主題歸納。僅有一項研究 (鄭霄雯 等,2014) 回顧了自有論文發表以來國內英語寫作研究的態勢,但重在挖掘寫作研究力量和團隊狀況,并未聚焦研究議題及其演變發展。鑒于此,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5.5 R2 和Nvivo 11,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英語寫作研究的焦點議題,圍繞以下問題展開探討:(1) 國內英語寫作研究自發軔之始的流變發展有何特點? (2) 英語寫作研究的核心議題有哪些,內涵是什么,存在哪些不足,可以在哪些問題上構筑新的研究空間?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數據源來自中國知網CSSCI (含擴展版) 收錄的期刊文獻。檢索條件為主題檢索,創建了包含“英語寫作”“二語寫作”“外語寫作”“寫作產出”“書面語產出”和“書面語篇”等多個主題檢索式,以確保文獻收集的全面性。檢索時間跨度為1949—2019 年。由于CSSCI 檢索只能獲取1998 年 (含) 以后發表的論文,為保證數據完整性,對于1998 年之前的發文,研究者通過人工篩選,將那些發表在當時具有重要影響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也納入本次分析范圍。文獻類型為實證或綜述類研究論文。在主題檢索的基礎上,經人工核對,去除無關文獻后,最終保留有效文獻共1 312 條。

1.2 數據分析

結合可視化工具和內容編碼分析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梳理。首先,繪制發文量時間分布曲線,運用關鍵詞突變檢測,發現研究數量和研究熱點的階段流變特點。其次,生成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劃分研究議題,并以劃分好的議題類別為編碼框架,對所有文獻進行層級編碼,厘清各項議題內涵。最后,評述現有研究局限,提出前瞻問題。

2 結果與討論

2.1 研究數量階段流變

發文量曲線能夠顯示文獻數量在時間軸上的動態變化,可以較好反映一個研究領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程度。自20 世紀50 年代起,國內英語寫作研究在整體上呈增長態勢,同時又呈現出如下階段流變特點 (見圖1)。

圖1 研究數量階段流變圖

初步萌芽階段 (1959—1979),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有零星的相關論文發表,探討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實踐途徑。加速發展階段 (1980—2010),改革開放后30 年,隨著國際交往逐步擴大,培養外語學習者書面表達與交流能力的需求日益彰顯;同時,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技術向國內的引薦與應用,催生了一批英語寫作研究的相關成果,并保持指數增長態勢。趨于穩健階段 (2011—2019),在經歷急劇上升后,近十年呈逐漸回落趨勢,走向穩步發展。

文獻的邏輯增長曲線揭示,科學發展會經歷一個從前期緩慢發展,到中前期加速發展,再到中后期減速發展,直至后期飽和發展的過程,但減速和飽和并不意味著學科發展終結,而是走向成熟和達到動態平衡的表現 (邱均平,2000)。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英語寫作研究數量的變化擬合了這一邏輯增長曲線,于2011 年出現回落,2015 年起,發文量逐年變少,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國內本領域研究自2011 年起才進入相對成熟階段,這晚于鄭霄雯等(2014) 的階段劃分。研究發現的差異可能在于,本研究僅以CSSCI 期刊文章為數據源,文獻總數少,揭示的是主流刊物反映出的研究發展歷程。

2.2 研究熱點階段流變

關鍵詞突變檢測可以發現研究議題在特定時間段內是否有集中的現象,議題集中反映了研究興趣和熱點所在,觀察時間軸上關鍵詞的突變情況可揭示研究熱點的階段流變特點。突變分析顯示 (見圖2),有17 個關鍵詞出現了明顯突變,表明國內英語寫作研究先后對這些議題給予過高度關注。

圖2 關鍵詞突變分析

對發生突變的關鍵詞歸類后發現,研究熱點流變可劃分為三個階段:(1) 改革開放后至21 世紀初 (1981—2001),寫作課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同時,在結果導向教學背景下,對作文中主題句、句子、段落和語法錯誤的分析是研究重心所在。(2)20 世紀末至21 世紀頭十年 (1996—2011),寫作過程和語篇分析是研究熱點,過程研究中較為突出的是元認知研究。(3)21 世紀第二個十年 (2010—2019),研究話題上,順應大學英語教改趨勢和國際發表需求,學術英語寫作逐漸成為新的熱點議題;受語言習得社會文化觀影響,同伴反饋引起關注;思辨能力培養也成為研究者的重要關切。研究方法上,實證研究占主導地位。

2.3 研究議題聚類劃分

Citespace 通過抽取施引文獻中聯系緊密的關鍵詞形成聚類,且各聚類相對獨立,可在宏觀上顯示一個領域研究的核心議題。關鍵詞聚類采用尋徑算法,結合單一時間切片與整體網絡修剪策略,共生成13 個聚類。平均輪廓值 (Sihouette) 0.7474 (>0.5),網絡模塊值 (Modularity Q) 0.7866 (>0.7),說明聚類結構顯著,各聚類內節點的主題關聯度較高(見圖3)。

圖3 關鍵詞聚類圖譜

鑒于聚類反應的研究內容仍有重疊,研究者對自動運算生成的13 個聚類作了合并處理,歸納形成如下六個研究議題:寫作能力研究 (#0,#1),寫作課程研究 (#2,#4,#6,#10,#12),寫作語篇連貫研究 (#3,#11),學術寫作研究 (#5,#9),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7)和寫作反饋研究 (#8)。需要指出的是,#4 讀后續寫也屬于寫作教學模式的一種,故合并至“寫作課程研究”;#8 教師反饋只反映了反饋的一類形式,文獻調研顯示,國內寫作反饋形式的探索漸趨多元,故將#8 延伸為“寫作反饋研究”。

2.4 研究議題內涵及前瞻

基于關鍵詞聚類劃分研究議題的局限性在于:聚類只能反應關鍵詞的出現頻率,依據聚類劃分的研究議題,其內涵是什么,尚不明確。為此,研究者運用Nvivo 11,對所有納入本次分析的文獻進行三級編碼,確定各項研究議題內涵。前述歸納的六個議題為一級編碼,二級編碼代表子議題,三級編碼代表子議題包含的具體研究主題。編碼時,以每項研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依據判定其議題歸屬,若一項研究涉及多個問題,則對其進行多重編碼。事隔一個月后,研究者進行了二次編碼,兩次編碼的一致性較好 (a=0.87)。下文將結合編碼結果對各議題內涵逐一闡釋,并在分析現有研究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未來需解決的前瞻問題。

2.4.1 寫作能力研究

寫作能力研究聚焦四個子議題:(1) 影響因素,探究制約寫作能力發揮的客觀任務因素和學習者主體因素,如漢英思維及語言差異、二語語言知識及水平、元認知和焦慮等;(2) 能力評估,包含寫作測試評分、能力評價模式探索,以及近年出現的寫作能力等級量表的構建與應用;(3) 能力培養,表現為早期就培養對策的思辨式探討和后期少數培養路徑的實證研究;(4) 能力發展,在動態系統理論觀照下探究寫作能力的歷時變化趨勢,尚未涌現出主題鮮明的子類別。

以往影響因素的研究多圍繞語言和認知層面展開,少數研究探討了情感因素,如自我效能感和動機的效應;情緒因素方面,消極情緒 (如焦慮) 對二語寫作的影響得到了較多關注,積極情緒 (如愉悅) 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順應心理學研究“積極轉向”和應用語言學領域認知與情感交互研究快速推進的趨勢 (韓曄 等,2020),未來寫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中,學習者的積極情緒體驗及其與認知因素的交互效應仍有較大探索空間。寫作能力評估、培養和發展研究中,由于學界在較長一段時期未形成對“能力”的統一定義,寫作能力與寫作水平、表現和質量作為內涵等同的概念在研究中?;Q使用,且語言能力一直是衡量寫作能力的主要指標。近年,《中國英語寫作能力等級量表》重新界定了寫作能力,突出交際目標,主張認知策略和語言知識均是構成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鄒紹艷 等,2018)。未來研究可依據《量表》對寫作能力構念的界定,能力評估扭轉以語言能力為主的單維標準,將學習者寫作過程中的認知策略能力和寫作知識也納入評估框架。能力培養在寬泛的對策探討基礎上,著力解決如何針對不同交際目標,為寫作者提供認知策略干預和寫作知識供養的問題。能力發展也需突破語言能力視角局限,對寫作資源的掌控能力應作為評估學習者寫作能力發展的重要維度(Norris et al.,2012);同時,現有能力發展研究多為觀察不同水平寫作者能力的橫斷面研究,屬于類發展研究 (潘鳴威,2018),未來對寫作能力發展的觀察需要嚴格意義上的歷時研究。

2.4.2 寫作課程研究

寫作課是國內英語寫作研究自興起之始就重點探討的問題,涵蓋:(1)寫作教學理論和模式探索,發掘可以指導寫作教學的語言學、語言習得和教育心理學等理論,提出在這些理論指導下寫作教學應遵循的理念原則;探索諸如讀后續寫、跨洋互動、語料庫驅動、合作寫作和體驗英語寫作等教學模式;(2) 寫作教學法實踐,探討較多的有過程教學法和過程體裁教學法的應用;(3) 專門用途英語寫作教學,集中表現為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摸索。從時間縱向上看,寫作課程研究逐步實現了從理念思辨到以實證研究為主的范式轉變。這些實證研究在促進學習者寫作能力提升方面初見成效 (常暢 等,2020)。以最為典型的讀后續寫為例,一項元分析研究 證實了讀后續寫能夠在語言和語篇向度上產生中等協同效應(任偉 等,2021);張琳(2020)研究發現,在情感向度上,讀后續寫對降低寫作者焦慮同樣具有積極貢獻。在現有成效的基礎上,未來尚需在如下方面進一步展開工作:

首先,寫作教學模式研究需在系統化方向上努力。除由寫長法逐步發展而來的讀后續寫外,目前的模式探索多為針對特定樣本的單次嘗試,手段種類不少,這些教學手段有待發展成為模式架構清晰,應用范圍明確,操作步驟可行的方法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優化。針對讀后續寫,盡管其促學效應得以證實,但效應的產生還受母語思維 (姜琳 等,2019),體裁和互動強度 (王敏 等,2021) 等調節因素的影響,且目前的效應評價均為一次性終結評價,這對未來讀后續寫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研究者需要:(1) 深入挖掘影響協同效應生發的主客觀因素,采取干預措施引發協同;(2) 考證讀后續寫效應的適用體裁類型,檢驗其在除記敘文和議論文以外的其他體裁,尤其是實用體裁寫作中是否同樣奏效;(3) 創造性地進行讀后續寫任務設計,增強互動強度,使協同效應達到最大化;(4) 增加形成性評價,考查讀后續寫協同效應的動態發展過程。

其次,體裁寫作教學需豐富體裁類型,促進實用體裁寫作教學落地實踐。目前國內英語體裁寫作類型主要集中在學術英語寫作和以商務英語為代表的專門用途英語寫作,其他實用體裁,如法律、外交和新聞等行業語篇寫作研究處于缺席狀態 (鄧酈鳴,2020),這些在真實交際活動中常會遇到的體裁類型值得未來寫作教學給予充分重視。學生實用體裁意識培養、體裁知識習得、體裁寫作能力提升和有效評價均是體裁寫作落地到實際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再次,寫作課程研究需增加課程設置及評價研究。除早期對寫作課程設置的倡議 (丁往道,1959),后期在英語課程體系漸趨完整的背景下,對寫作課程設置及改革問題研究不足。如何建立符合校本實際和專業特色的英語寫作課程及課程評價體系應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關切,尤其在英語學習目標和方式均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傳統的寫作課程設置亟需做出相應改革,未來還有較大空間值得探索,例如,如何在內容上設置順應學習者需求的課程體系? 如何在形式上構建融合傳統課堂教學與英語智能寫作中心于一體的學習模式? 如何建立評價標準合宜,評價內容全面,評價主體多元和評價方法得當的寫作課程評價體系?

2.4.3 寫作語篇連貫研究

寫作語篇連貫研究凸顯為兩大子議題:(1) 語篇連貫特征研究,通過分析學生作文的連貫特征,發現存在問題并尋求對策;(2)語篇連貫教學研究,運用語篇連貫理論指導教學,促進學生寫作連貫能力發展。

進一步文獻分析顯示,寫作語篇連貫特征的探討以語料庫對比研究居多,但如何運用這些研究結果提升學習者寫作連貫能力的實證研究不足。研究者基于語篇連貫理論,提出不少指導寫作教學的宏觀原則,但這些原則是否可以落地到具體實踐教學,是否可以落實到學習結果尚需系列教學研究加以驗證。同時,語篇連貫性雖被認為是衡量作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洪明,2011;白麗茹,2019),卻在目前的作文語篇評價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在作文評分中占比不足。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文本分析和理念探討回歸到教學實際,針對學習者的語篇連貫能力短板,挖掘其制約因素,運用目前語料庫研究成果,設計操之可行的教學實驗,同時嘗試構建將語篇連貫能力納入作文評價的模型。

2.4.4 學術寫作研究

學術寫作研究涌現出五個子議題:(1) 學術寫作語篇,涵蓋宏觀語篇分析和微觀語言資源 (如元話語、語塊、立場和轉述) 使用差異對比兩類研究;(2) 學術寫作教學,探索形式多元的教學模式,尚未形成明顯的主題聚類;(3) 學術寫作經驗,表現為早期針對科技論文,尤其是摘要和引言的寫作提供具體指導經驗;(4) 學術寫作過程,涵蓋寫作者引用行為和寫作困難及應對策略兩類研究;(5)學術寫作者身份建構,分析寫作者如何利用語言資源建構身份。

學術寫作研究參與國際學術討論較多,但我國學習者在習得學術寫作能力上仍有其實際困境和特殊需求,一味追逐國際熱點是不可取的。國際研究中的熱點討論未必能夠完全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是分析國際熱點與國內現實的接壤空間,以甄別國內研究需關注的重點問題 (徐昉,2021)。因此,未來研究需在如下方面展開工作:首先,已有的學術語篇研究以共時研究為主,其局限性在于我們無法了解寫作者語篇特征的動態變化過程,也就難以在學術寫作中提供準確的指導和反饋 (姜峰,2020),因此,對學習者學術語篇作歷時考察,并應用已取得的語料庫成果服務學術寫作教學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其次,學術寫作教學模式探索已獲得較多經驗,但如何設置立足校本實際的學術英語寫作課程仍是關鍵問題。再次,鑒于目前學術寫作研究“重文本,輕過程”的特點 (鄧酈鳴等,2020),未來需更多關注寫作微觀過程,探討制約學習者學術寫作能力發揮的因素,提出有效干預策略。最后,由于單純依靠文本特征的學術寫作者身份建構研究無法捕捉建構行為的個體能動性,文本特征與讀者認知相結合的方法逐漸得到學界的青睞 (Matsuda,2015;Morton et al.,2019),但讀者認知仍無法準確反映身份建構的語言資源是否為作者有意識使用,未來研究還需推進身份建構語篇手段、讀者認知和作者身份意識三方面的接口。

2.4.5 寫作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寫作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涵蓋:(1) 計算機和網絡環境教學,包含多媒體及網絡資源的應用和信息技術運用框架的構建;(2) 數字化寫作平臺研究,如體驗英語寫作系統、基于wiki 的協作式寫作平臺以及互聯網+時代i Smart-TRP 等智能化教學平臺的構建與應用;(3) 寫作自動評價系統研究,包含基于自動評價系統,如Iwrite 等的寫作研究以及評價系統本身的信效度研究。

信息技術的應用革新了教學手段,極大提升了寫作教學效率。新發展階段,尤其在新文科建設語境下,如何有效應用新技術,賦能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是當前我國外語教學的重要議題。一些與數字化和智能化相關的寫作問題需納入研究范圍,例如:如何運用好線上慕課,同時打造英語寫作線下金課? 如何順應智能化趨勢,發揮移動學習的便捷優勢,促進寫作能力發展? 如何搭建網絡學習社區,提升寫作者能動性,促進自主寫作能力發展?針對現存智能技術精細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如何繼續建設和用好數字化寫作平臺,升級自動評價系統,建立涵蓋語言準確性、流利性、復雜性,語篇連貫性以及內容切題性和邏輯性在內的評價模型,提升評價維度的全面性和評價結果的可靠性(馬武林 等,2023)?

2.4.6 寫作反饋研究

寫作反饋研究可歸為如下類別:(1) 同伴反饋,探討反饋功效、模式、影響因素及可行性;(2) 教師反饋,探索多樣反饋類型,提升反饋效果,以及學生的反饋接納;(3) 反饋對比,突出表現為教師與同伴,人工與機器兩組反饋方式的效應對比;(4)多元反饋,提出人機反饋、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有效結合的混合型反饋模式。盡管學界曾在反饋有效性方面出現過一定爭議,但多數研究已證實反饋在提高寫作能力上的積極功效,然而反饋研究僅僅關注能否改善寫作語言能力又是有局限的,研究結論往往也各執一詞,難以形成共識(Truscott,1996)。未來研究需扭轉這一導向,開辟新的研究空間。

首先,拓展反饋研究“結果導向”內涵。針對目前反饋功效研究多探討是否有助于寫作者語言能力,尤其是語法能力發展的情況,國內外學者認為有必要結合具體的體裁任務語境,通過反饋助力寫作者發展符合體裁要求的語言能力 (Atkinson et al.,2018;徐昉,2021),關注反饋在提升寫作者思辨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李莉文 等,2018;耿峰 等2021)。同時,反饋作為一種互動行為還可為教師和學生評價者提供學習契機 (Yu,2021)。未來還需更多研究探索既能支持寫作者體裁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認知策略能力和寫作知識發展,又可促進評價者學習發生的反饋實踐模式。

其次,聚焦寫作者接收反饋的認知和情感過程。近年,為數不多的反饋投入研究 (徐鷹 等,2020;韓曄 等,2021) 探討了同伴和機器反饋情境下寫作者的投入變化情況,而寫作者在教師反饋條件下的投入似乎是“理所應當”,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但實際情況是,不恰當的教師反饋不僅不會促進寫作者投入,相反可能會增加修改過程的認知難度,使學生抗拒參與反饋活動,拒絕采納反饋,甚至引起焦慮、困惑、失望,打擊寫作自信 (于書林,2021)。寫作者接收反饋的情感體驗、認知投入及其影響因素仍有較大研究空間,只有探明反饋體驗、反饋理解和反饋投入的內在過程,明晰反饋作用機理,才有可能提出更加積極有效的反饋模式,提高反饋功效。

再次,增加教師和學生評價者的反饋素養研究。教師的反饋素養和能力是影響反饋功效的重要因素,不僅影響師生互動、共同交流等知識建構過程和學生的反饋感知 (董艷等,2021),教師作為同伴反饋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監督者,還影響學生評價者的評價認知(周季鳴 等,2019),但目前有關教師和學生評價者的反饋素養研究缺乏,這是未來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間。例如,可挖掘寫作反饋素養內涵及其影響因素,探索提升教師和學生評價者反饋素養的有效途徑;在機輔反饋廣泛應用于寫作教學的背景下,解決那些機輔反饋能力邊界之外但又是寫作者面臨的實際難題,避免反饋工作重復低效。

3 結語

本文從時間流變角度將我國英語寫作研究劃分為初步萌芽、加速發展和趨于穩健三個階段,并解析了迄今涌現出的六大研究議題。文獻回顧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英語寫作研究在寫作能力、寫作課程、寫作語篇、學術寫作、技術應用和寫作反饋等方面成果豐富。誠然,一些研究由于數量較少,無法通過關鍵詞生成聚類進入我們本次歸納的研究議題。但研究數量少并不意味著研究問題本身不重要,相反卻有可能是由研究視角或方法局限造成的瓶頸,這恰恰是需要在未來研究中攻破的難題。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層面:(1) 寫作過程研究,進一步探討英語寫作加工的復雜心理機制,有哪些神經生理表征,寫作者會出現怎樣的情緒體驗,可以采取什么樣的認知和情感干預策略。(2) 寫作者身份研究,拓展身份研究的體裁范圍,探討除學術寫作外,寫作者在其他體裁寫作過程中如何建構身份,歷時演變軌跡怎樣,主要受哪些因素制約,如何培養寫作者的身份意識,為其身份建構提供有效干預等。(3) 寫作教材研究,早在十多年前學者就注意到的寫作教材體裁狹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因此突破以往記敘、描寫、說明和議論四類劃分的局限,開發體裁類型多樣,尤其是實用類體裁的寫作教材仍是未來研究的重要任務(唐青葉 等,2009)。(4)寫作教師研究,在現有寫作教師素養框架的基礎上,探索影響寫作教師素養的因素和提升路徑,同時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增進身份認同,促進英語寫作教師自身職業發展。(5) 中小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未來研究可對中小學英語寫作,尤其是鄉村基礎英語寫作教學給予更多關注,以使研究結果在更大范圍內反哺教學。

猜你喜歡
體裁寫作者議題
Adult bees teach their babies how to dance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給初學寫作者的意見
看看熱鬧的世界,做個鮮活的寫作者
“社交新聞”:一種新興的新聞體裁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寫作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文學的可能性(散文觀)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關注制藥企業環保議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